轉基因棉退化說明了什么
作者:蔣高明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最近,有報道稱,在江蘇省“棉花之鄉”鹽城大豐市調查發現:該省轉基因棉推廣進入第5個年頭后,曾因轉基因“優勢”而產生的“增量”隨時間延長被消耗殆盡;轉基因棉退化于今年集中爆發;除了產量下降外,其質量也出現了嚴重下降,表現尚不如普通棉。
1997年,中國從美國孟山都公司引進第一代 “轉基因抗蟲棉”。在剛引進的幾個年頭,轉基因棉花因以下“三條”優勢受到了棉農廣泛歡迎:一是農藥使用量下降;二是種植成本下降;三是畝產總量上升。這“三條”造就了轉基因作物神話,媒體和農學家盛贊轉基因好處,至今還作為“經典”在引用。
然而,好景不長,轉基因棉表現 “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目前發現的新問題也有“三條”:一是轉基因棉質量越來越差,對紡織機器產生了影響,纖維質量不如常規棉; 二是轉基因棉衣分率(籽棉向皮棉的轉化率)下降到34%左右,低于常規棉;三是棉鈴蟲被基本控制后,盲蝽蟓、煙粉虱、紅蜘蛛、蚜蟲等刺吸式“小害蟲”集中大爆發,“小蟲成大災”,用藥量反而猛增。
轉基因棉為什么會發生退化呢?讓我們從轉基因原理來回答這個問題。轉基因生物技術,也叫基因工程,或稱DNA重組技術,是在人工條件下, 把目標基因分離、克隆,打破生殖隔離,轉移到目標生物中。自然過程中的基因重組, 只發生在同一物種內,異種之間是很難發生基因交流的。然而,通過生物技術,打破了自然界基因流限制,達到人類期望的目的,如抗蟲、抗旱、抗鹽堿、耐重金屬等。
就轉基因棉而言,當時主要針對棉鈴蟲危害,希望在棉花葉片里轉入蘇云桿菌基因,讓棉鈴蟲采食蘇云桿菌基因編碼產生的毒蛋白后 “中毒身亡”。
然而,從生態進化來看,物種的基本權就是生存,希望“餓死”或“毒死”一個物種,那是嚴重違背自然規律的。為了保命,目前棉鈴蟲被迫轉吃別的作物,而那些次要昆蟲轉而為害,農民需要加大農藥用量來對付。這顯然是打亂生態平衡造成的苦果。
在生態學上,包括生物因子在內,存在著影響生物正常生長發育的生態因子。這些因子有的起主導作用,是主導因子;有些起次要作用,是次要因子。但是,主導因子和次要因子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換。
轉基因棉當時要控制的棉鈴蟲是主導因子,而今它們轉變為次要因子。如果我們不尊重生態學規律,再去發明抗盲蝽蟓或抗煙粉虱、抗紅蜘蛛、抗蚜蟲的轉基因作物,那只能是“按了葫蘆起了瓢”,人類在小小的物種面前窮于應付而已。無論是借助轉基因,還是借助劇毒農藥控制“害蟲”,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措施。
由于人為引發了自然界不曾發生過的基因交流,目標物種對轉入基因可能來不及適應,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就會表現出適應性變化。這個變化非常復雜,可能用人類已有的知識難以解釋。產量下降或衣棉率下降等,表現出轉基因棉對轉入基因的適應反應,或轉入基因干擾棉花正常生長發育造成的結果。另外,因為基因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轉移進目標作物的,基因逃逸的概率也遠大于正?;蚪涣鞯淖魑铮D基因作物穩定性有待時間的檢驗。
目前人類對待不希望的物種,如昆蟲和草本植物,統統冠以“害”或“雜”,發明了劇毒的農藥或除草劑滅殺而后快,不僅滅殺了有害的生物,也造成“害蟲”或“雜草”天敵生物滅絕,造成農田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其不良后果是,農藥越用越多,害蟲也越來越猖獗。
我們在山東平邑縣開展了這樣一個試驗, 在20畝試驗田里,停止農藥使用,改用誘蟲燈讓害蟲“自愿上鉤”,捕獲的“害蟲”養雞。結果令人興奮:農田里嚴重危害花生、玉米的金龜甲等“害蟲”得到控制,就連靠近試驗地的莊稼也很少蟲害。而在普通農田里,農民每畝施加兩遍劇毒農藥——綠英,一次是在種植時拌種,另一次是在花生長成后灌根。不計勞動力和健康成本,每畝花了80元,但害蟲照樣危害,收獲時,每穴里照樣有3~5個金龜甲幼蟲。他們不得不提前收獲花生,以便從蟲口里搶糧。
用生態平衡的辦法,害蟲是越來越少的,生態環境是越來越改善的。但農藥販子、轉基因的鼓吹者不喜歡這樣的結果。轉基因打亂生態平衡后,再通過大量農藥使用,繼續打亂生態平衡,轉基因和農藥成了棉花現代農業的新“二害”。
在農業生產上,必須尊重物種生存權,恢復生態平衡。對于“害”蟲控制,不能將目光僅盯著化學防治上,或轉基因技術上,還要考慮物理、生物甚至人類傳統知識的貢獻。不能像現在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將簡單問題復雜化,繼續干那種違背自然規律的傻事了。
?。ㄗ髡呦抵锌圃褐参镅芯克紫芯繂T)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