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專家: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存在各種隱患
2009-12-16 11:05:04 來源: 南方網(廣州)
農業部批準了首個抗蟲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 標志著我國在不遠的將來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種植轉基因水稻的國家。轉基因技術向大宗糧食進軍,中國人已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在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背后,也存在著讓人擔驚受怕的各種隱患。
南方農村報報道 最近,農業部批準了首個抗蟲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 標志著我國在不遠的將來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商業化種植轉基因水稻的國家。轉基因技術向大宗糧食進軍,中國人已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在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背后,也存在著讓人擔驚受怕的各種隱患。
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消息是由路透社在11月27日發布的,國內僅有少數媒體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對這個關乎幾億人吃飯問題的重大事件,主流媒體如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只字未提。這不能不讓我們對這一做法的可靠性產生疑慮。我們的問題如下:
第一,轉基因作物商業化信息為什么不透明?轉基因作物商業化,意味著作物品種的生產性試驗結束并獲得主管部門認可。就水稻而言,轉基因合法化,對于以水稻為主糧的中國普通公眾而言,無疑是一個重磅消息,但農業主管部門并未在第一時間發布此消息, 其態度令人玩味。為什么不公布轉基因生物安全專家名單?可能主管部門會因有人 “妖魔化”轉基因,怕引起恐慌,才不便明說。但是,躲避是好辦法嗎?在轉基因問題上,必須讓公眾有知情權的權利,有選擇的權利。種植轉基因水稻的農民、城市中的消費者應當知道這項技術的來龍去脈。要明確告訴公眾歐洲人不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不采用轉基因技術的前因后果。
第二,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并沒有從根本上得以保障。安全證書是轉基因作物品種上市之前最難突破的關口,歐美國科學家都不敢斷定這項技術一定是安全的,中國科學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下安全證書似不穩妥。該技術的核心出發點是餓死或毒死害蟲,但生存是生物最基本的本能,不讓蟲子活命,它必將危害別的莊稼。另外,昆蟲都無法下口的水稻,對人體就沒有害處嗎?關于抗蟲轉基因作物對人體的影響,不能拿人做實驗,只有拿實驗動物如小白鼠做試驗,但即使老鼠吃了沒事,也不能說明人吃了也沒事。其實,據國外科學家的報告稱,幼鼠食用轉基因土豆后,內臟免疫系統受到損害;以轉基因食品喂養的老鼠出現器官變異和血液成分改變現象。如果有誰能夠擔保轉基因食品不會出現問題,那么我們請求公布這些專家的名單。請專家客觀面對公眾的疑問,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第三,關于轉基因作物減少農藥用量的結論為時尚早。有專家稱,南方稻作區鱗翅目害蟲為害越來越嚴重,Bt抗蟲轉基因水稻推廣后,將會減少用藥量。這樣的判斷多少有些想當然而已。以轉基因抗蟲棉為例,在剛推廣的頭幾年,對其贊揚聲不絕于耳。但今年來自江蘇“棉花之鄉”的消息,讓轉基因神話幾近破滅。鹽城大豐市從2001年開始種植轉基因抗蟲棉,近年來優勢逐年下降。轉基因棉質量越來越差;棉鈴蟲被基本控制后,盲蝽蟓、煙粉虱等刺吸式次生害蟲集中大暴發,用藥量不減反增。然而,遺憾的是,即使在轉基因抗蟲棉失敗的例子面前,還是沒有人站出來勇于承認,繼續在其它作物上搞他們的所謂高科技實驗。
第四,轉基因作物真的能夠保證糧食安全嗎?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看看阿根廷的例子就明白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轉基因巨頭游說下,阿根廷政府放棄傳統糧食生產,改為轉基因大豆(抗農達)商業化種植,該國成了開發轉基因作物的最大實驗室。遺憾的是,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轉基因大豆單位面積除草劑和農藥用量,不但沒有像他們鼓吹的那樣降低下來,反而上升了。到2000年,轉基因大豆的播種面積超過1000萬公頃;到2004年,面積擴大到1400萬公頃以上。大型收割機械還在大量砍伐森林,以便為大豆種植提供更多的土地。傳統的谷物、小扁豆、豌豆和綠豆田幾乎消失殆盡。阿根廷整個國家的糧食主權拱手交給了轉基因巨頭。
也許有人說中國的轉基因水稻不會出現阿根廷大豆那樣的慘劇,因為我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技術。果真如此嗎?綠色和平組織披露的消息稱,中國正在研發的8個轉基因水稻品系涉及多項國外專利:華中農大的Bt轉基因水稻至少涉及11-12項,中科院的CpTI轉基因水稻至少5-7項國外專利。這些涉嫌國外專利的轉基因技術用于科研沒問題,一旦商業化,就會被索要高昂專利費,這就對我國的糧食主權埋下了“定時炸彈”。要知道,我國有近一半的國民以大米為主食。
那么,既然轉基因作物存在那么多不確定因素,為什么還有人樂此不疲呢?答案就藏在轉基因作物商業化中的“商”字里頭。在轉基因作物無形利益鏈中,科學家、種子公司、專利持有人、轉基因專用農藥和肥料公司等,早就將目光盯在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后的巨大利潤上了。僅就轉基因研發而言,2008年中國政府就啟動了名為“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的科技重大專項,這是一個與大飛機研制并列的重大項目,研究資金高達200多億元。有些轉基因項目主持人一下子就控制了上億元人民幣的科研經費,隨便與轉基因沾邊的研究人員也有幾百萬的經費可以支配。
目前,全國學生物的必然轉基因,諾大一個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竟然沒有生態學的教授。“干什么的吆喝什么”,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三分之二是搞轉基因的科學家,很多人持有轉基因專利,或正在申報專利,有些還有自己的轉基因公司。在生物安全委員會里,環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專家非常少。“轉基因能夠解決糧食安全”,這樣的聲音一路傳到總理那里。至此,國內反對甚至質疑轉基因的聲音愈來愈弱。這樣的現象是很不正常的。
為了增加糧食儲備,國家加大了研發力度。但國家的大量投入,除了使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和企業得到好處外,并不能使糧食生產最為關鍵的要素——農民這一主體受益。從長遠看,只有用生態平衡的辦法減少害蟲、增加產量才是可持續的;只有通過政府市場行為,在銷售價格上給予補貼,才能真正帶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從事植物生態學研究。
(本文來源:南方農村報 作者:蔣高明)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