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近期,貴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辦公室向全省下發《貴州改革情況交流》第74期,介紹畢節市早在脫貧攻堅階段就積極推行“四個留下”助力鄉村振興的經驗。其中的第二個“留下”包括三個層次的經濟組織,一是100%的村建立了村集體合作社,100%的村干部和貧困戶都加入了集體合作社,徹底做到“一個貧困戶也不落下”,這是鞏固脫貧成果的有效方式;二是鄉鎮黨委統領合作社,保障和助推村黨支部領辦的集體合作社穩步發展;三是縣委統籌縣鄉村三級經濟組織,包括縣國有平臺與鄉村集體經濟和合作經濟組織的融合發展,這有助于縣委書記在擔當“一線總指揮”中發揮作用。因而這第二個“留下”具有特別豐富的內容,值得特別留意。
今天,“貴州改革”公眾號全文發布了《畢節市積極推行‘四個留下’助力鄉村振興》一文,以期在更大范圍傳播畢節經驗。
現將全文轉發如下。
畢節市積極推行“四個留下”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畢節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對畢節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部署,聚焦“組織強”“產業強”“集體強”“治理強”,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創新推出“四個留下”即留下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留下一批活力強勁的合作社、留下一份殷實厚重的村集體資產、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鄉村治理體系工作機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全市村干部隊伍達1.68萬人;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7229個,覆蓋群眾625萬人;村集體資產總額73.2億元,村均資產202.5萬元。
一.留下一支工作隊,強化鄉村振興組織引領
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分類分級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部署要求,在向重點鄉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的同時,推動全市積極培養村級本土人才,為接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突出政治標準“優選”。突出思想政治素質好、道德品行好、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強等因素,創新推出回請一批外出務工經商成功人士、回引一批優秀退役軍人和本地優秀大中專畢業生、回聘一批機關事業單位退休干部、下派一批縣鄉機關事業人才庫。通過選派到村“兩委”跟崗鍛煉、到鄉鎮機關跟班學習、鄉村干部結對幫扶、到村集體合作社實踐鍛煉等方式,加強后備力量實踐鍛煉;探索在中職學校開辦村級后備力量定向培養班,為每個村至少儲備2名村級后備力量;按照分級培訓原則,每年對村干部進行1次以上輪訓;鼓勵村干部參加學歷提升教育,對參加并獲得大專及以上學歷單位優秀年輕干部到村任職指導的“三回一派”舉措,選優配強村“兩委”干部,積極穩妥推進村黨組織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一肩挑”。目前,全市共有大專及以上學歷村干部3687名,“兵支書”482名;1370個村(社區)實行支書、主任“一肩挑”,占41.73%;實現村“兩委”班子年齡、學歷“一降一升”。二是注重素質提升“培育”。暢通“優秀人才、后備干部、村干部、黨組織書記”培養鏈條,完善村“兩委”后備干部管理機制,建立村級的,縣級財政給予學費補助或獎勵。目前,全市建立了2.59萬名村級人才庫,儲備后備干部1.57萬名,選派到鄉鎮跟班鍛煉211人、在村“兩委”跟崗鍛煉7903人。三是堅持獎懲結合“嚴管”。探索建立“基本工資+績效工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獎勵”的村干部報酬體系,創新實施“村黨組織書記基本報酬不低于所在縣(市、區)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倍,且年收入不低于4萬元,實行一肩挑的不低于5萬元”的“345”待遇保障機制,對獲得1次市級以上或連續2次縣級榮譽表彰的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任期內享受副科級經濟待遇,目前全市122名村干部享受副科級干部經濟待遇。完善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備案管理制度、村“兩委”成員資格聯審制度、經濟責任審計制度、述職評議考核制度,每年對村“兩委”班子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履職情況進行考核,2018年以來全市累計調整撤換村“兩委”干部358人。
二.留下一批合作社,強化鄉村振興實體支撐。
按照“東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趕超”的分類要求,旗幟鮮明推進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將群眾組織起來,推動農村產業興旺。一是村級領辦實體。突出村黨支部主體作用,明確村黨支部書記的領辦職責,由村黨支部書記參與發起成立村集體合作社,通過法定程序擔任合作社理事長,按照“村集體持股占比不低于20%,村民持股占比不低于40%,能人大戶、農業企業、管理人員單個持股占比不超過10%”的要求,廣泛動員群眾入社,解決群眾“單打獨斗”的問題。通過采取獨立自主經營、合作經營、訂單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對外承包經營、統購包銷、產品精深加工、注冊品牌商標等一種或多種疊加模式,推進實體化運營、特色化發展,帶動農戶74.4萬戶300.6萬人,2020年共實現產業發展總收入18.6億元。二是鄉鎮統籌指導。強化鄉鎮對村集體合作社的指導管理、謀劃把關和服務扶持作用,探索在鄉鎮成立合作聯社,整合各類資金項目和成員社資源,統籌好產業選擇、產業發展、產銷對接、風險防范等工作,解決村集體合作社“小弱散”和“各自為戰”問題,形成鄉鎮合作聯社統領、村合作社高效運行的良好格局。如,七星關區鴨池鎮采取由鎮合作聯社統籌產業、資金、技術、管理“包前端”,市場銷售“包后端”,由村集體合作社帶領群眾真抓實干的“兩包一干”措施,推動全鎮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高效運營發展。三是市縣引領扶持。市縣加強政策設計,從政策、布局、項目、品牌上強化引導扶持,解決政策支撐、品牌創建、縣域聯動的問題。明確村集體合作社對各級財政補助、部門幫扶、社會捐贈等資金享有優先承接權,支持村集體合作社優先承建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涉農項目,對無明確規定且項目資金在400萬元以下的,報鄉鎮和項目審批部門備案并在本村范圍內公示后,由村集體合作社實施。市級財政每年設立1000萬元專項獎勵資金,對村集體合作性年經營性收入達30萬元以上,且增幅在10%以上的進行評比獎勵。
三.留下一份集體資產,強化鄉村振興物質基礎。
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組織凝聚群眾、服務群眾能力的重要途徑,多渠道增加集體積累,為鄉村發展夯實物質基礎。一是盤活集體資產。將村集體所有可用于經營的閑置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農業基礎設施、無形資產等集體資產,通過承包、入股、出租、出售等市場運作方式,發展農業產業、精深加工、休閑康養、農家樂、工商業等,多路徑、多方式盤活農村集體資源資產,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截至2020年底,全市村集體整合各種資產折價入股資金23.9億元,村集體經營性收益達2.84億元。二是開發集體資源。以村集體合作社為載體,合理開發利用村域內集體土地、林地、“四荒地”、山塘水庫、自然風景、人文景觀等資源,大力發展規模化、集群化、集約化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促進資源變資產。采取全資股份、控股經營、參股經營等模式與其他經營主體開展股份合作,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增加集體收入。截至2020年底,全市開發利用188.1萬畝村集體土地、林地、山塘水庫等集體資源,折價22.5億元入股經營主體。三是壯大集體積累。按照“鄉鎮統籌、各村入股、合作經營、收益入村”原則,探索強村帶弱村、聯村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支持村集體成立勞務輸出隊,對外承接社區服務、道路養護、綠化管護、建筑安裝等工程,發展特色經濟、旅游經濟、異地置業,提供物資供應、有償服務等,多形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資源性資產3180.8萬畝、經營性資產8.6億元、非經營性資產64.6億元,村級集體經濟積累達14.49億元。
四.留下一套治理體系,強化鄉村振興社會和諧。
以基層黨組織為引領,統籌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構建“共議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一是加強鄉村治理領導。嚴格落實“四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機制,持續夯實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推行“黨組織+”模式,提升農村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發展功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構建村務管理、決策、治理、監督新體系。創新“支部聯干部、干部聯黨員、黨員聯群眾”聯系服務機制,探索把黨支部、黨小組建在村民組上、自然村寨上、產業鏈上,為聯系服務群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為鄉村治理和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二是找準鄉村治理難點。針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暢通矛盾糾紛化解渠道、提升群眾法治意識等鄉村治理中存在痛點和難點問題,創新完善“兩帶三治”“三個一元”“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建立“警務兩會”“一村一法律顧問”等工作機制,推動鄉村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增強基層群眾安全感幸福感。2020年,全市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達263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達3574個,召開“警務兩會”9600余場次,進村入戶排查調解矛盾糾紛2.1萬余條,答復群眾疑問6765人次,向鄉鎮黨委政府推送“問題包”3661個。三是嚴格鄉村治理監督。尊重和強化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按照“兩委搭臺、群眾唱戲”的思路,完善道德評議會、民情懇談會、事務協調會、紅白理事會等村級議事協商制度,創新推出“鄉村治理督導員”模式,開展文明鄉村、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引導群眾積極參與鄉村治理。目前,全市評選出鄉村治理督導員1.9萬名;評選出文明鄉鎮(村)898個,其中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鄉鎮1個、示范村3個;評選出農村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6.26萬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