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二元經濟轉型過程中,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農業勞動力不斷流向現代產業部門,農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其自身的發展必須依賴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投資增長。同時,只有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下,現代產業和公共財政對農業共同“反哺”,農業技術進步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以構成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動力。
1978—1984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促進了我國農業和農村快速發展。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本世紀初,在工業化進程中,基于要素報酬差異,農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流向現代產業部門,農業與農村的發展相對滯后。
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新特征
2004年之后,政府實施一系列“反哺”政策,有效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我國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也因此呈現出新的階段特征。
一方面,在農村勞動力持續外流背景下,糧食產量實現“十連增”,但糧食產量持續增加的成本較高。2004—2013年,盡管農村勞動力繼續外流,外出務工勞動力數量從1.18億增加到2.69億,同時耕地仍在不斷減少,但是,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形勢卻發生了重要轉變。2004—2013年,糧食連續10年增產,年均增長2.53%,2013年產量達到6.02億噸。然而,由于糧食增產對農民增收的貢獻有限,糧食生產缺乏對微觀主體的激勵機制,而且農業結構矛盾突出,環境成本較高,盡管我國糧食增產存在潛在空間,但糧食產量的持續增加日益困難。
另一方面,農民是在家庭經營性收入比重減少的情況下實現“十連增”的,持續增收的壓力變大。2004—2013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1.72%,2013年達到8896元。農民收入增速連續4年超過城鎮居民,使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持續擴大的城鄉居民收入比,在2009年達到3.33∶1的峰值之后,開始出現縮小的趨勢,2013年下降到3.03∶1。由于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速減慢、比重減少,而工資性收入增速較快、比重上升,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隨著“農民工”逐漸轉變為城鎮居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持續增收壓力變大。
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來自技術進步
來自現代產業部門的技術進步和資本投入,是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決定因素。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和農業產出的增長,取決于農業資本積累、農業技術進步和由其決定的農業勞動有效性。二元經濟轉型過程中,農業勞動力流向現代產業部門,導致農業勞動力減少,在此情況下,需要依靠現代產業部門對農業部門的技術支持和資本投入,才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業產出,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利用2001—2010年我國31個省市區的面板數據,對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的決定因素進行的經驗研究表明,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投資是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和農業產出增長的主要因素。其中,農業勞動力人均機械總動力每增加1%,該地區農業勞動生產率大約提高0.30%;人均資本投入每增加1%,該地區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大約提高0.17%。這說明,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來自農業技術進步。
糧食產量增加取決于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和以糧食主產區為區域特征的規模效應。二元經濟中兩部門勞動分工和要素稟賦結構發生根本變化的條件在于,農業發展須依托于現代產業部門的技術供給和資本投入。利用2001—2010年我國31個省市區面板數據的研究表明,基于農業技術進步的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實現糧食增產的重要因素。一個地區農業勞動生產率每提高1%,該地區糧食產量增加大約0.20%。同時,人均農業資本和政府財政支農支出能夠顯著提高糧食產量,而農業勞動力向現代產業部門流動并不妨礙糧食增產。農戶抽樣調查數據的研究顯示,種植糧食直接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綜合補貼,對農戶糧食生產和農資投入沒有顯著影響,但對農民增收具有一定作用。研究還發現,一個地區的農業資源稟賦優勢,也是糧食增產的重要影響因素,我國糧食增產的區域性規模效應逐步形成。2001—2010年,我國糧食主產區省份的糧食產量,比非糧食主產區省份平均大約高出1.66倍。2011年,我國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產量占總產量的75.4%,95%的糧食增產來自糧食主產區。
生產率提高是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二元經濟轉型過程中,農民增收是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共同驅動的結果。在這四項收入構成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家庭經營性收入和從事現代產業所獲得的工資性收入占主要部分。研究結果表明,農業勞動力向現代產業部門流動,能夠顯著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是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一個地區農業勞動生產率每提高1%,該地區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加0.25%。人均農業資本、農業勞動投入和政府財政支農支出,都對農民增收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政府財政支農支出每增加1%,一個地區的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加0.22%。但一個地區人均糧食產量與該地區農民收入之間,具有顯著的負向關系。這表明,糧食增產并不必然促進農民增收。糧食主產區和糧食主產縣的農民增收問題,仍然是農業和農村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總之,在二元經濟轉型過程中,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農業勞動力不斷流向現代產業部門,農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其自身的發展必須依賴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投資增長。同時,只有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下,現代產業和公共財政對農業共同“反哺”,農業技術進步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以構成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動力。應當深刻認識農業發展在二元經濟結構轉變和國民經濟均衡增長中的基礎作用,加快農業技術進步,增加農業資本投入,以構建現代農業發展的持續動力。應當進一步健全對糧食主產區的補償機制,充分發揮主產區糧食生產的規模效應,鞏固糧食增產,促進勞動力在城鄉和產業之間自由流動,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和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長。
(作者單位:湖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