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年災害,特別是干旱水災,與“水土流失”的關系極大。
為科學評價我國水土流失現狀與發展趨勢,2005年7月,水利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聯合開展“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這次考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土保持領域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參與人員最多的一次綜合性科學考察行動。在近3年的時間里,共有86個科研院所以及各流域機構、各省、地、縣的近1000名工程技術人員參加,現場考察途經27個省份的315個縣,行程14萬公里,發放調查問卷近20萬份。
經過28位兩院院士、上千名科研人員歷時近3年的科考活動,我國水土流失最新現狀基本摸清: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92萬平方公里,亟待治理的面積近200萬平方公里,全國現有水土流失嚴重縣646個,其中82.04%處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
科考報告還指出了當前水土流失突出表現為四大危害:導致土地退化,毀壞耕地;導致江河湖庫淤積,加劇洪澇災害;惡化生存環境,加劇貧困;削弱生態系統的調節功能,對生態安全和飲水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小崗村與“水土流失”有什么關系呢?
據《瞭望東方周刊》報道《中國黑土地告急:東北黑土層四五十年內將被剝蝕》說:中國50年來水土流失損失的耕地已經有5000多萬畝,就是3萬多平方公里,和海南省的面積差不多。東北黑土區因嚴重的水土流失產生的大型侵蝕溝達25萬多條,僅黑龍江省的大型蝕溝就達14.4萬多條,吞噬農田144萬畝。黑土層每年平均剝蝕0.3~1厘米,而形成1厘米黑土層,在自然狀況下,需要400年的時間。按目前水土流失速度,黑土層將在40~50年內全部被剝蝕。當地人說,“再不抓緊治理,我們總有一天要背井離鄉。”
作者動情地寫道:“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作于1936年的抗戰歌曲《松花江上》,悲愴而不無自豪地歷數著東北黑土地的豐饒。如今,70年過去了,對吉林省榆樹市劉家鎮村民來說,“東北松花江上”已然無法安家。
黑土區水土流失對土地生產力和糧食生產的影響很大。據測算,黑土區因水土流失每年減少的糧食產量總計約190億公斤,占到總產量的23%,已經快接近“50年后東北黑土區糧食產量將降低40%左右”的預計。如果按近年來黑土區700多億公斤的平均糧食產量計算,40%就相當于280億公斤,大約是中國1億多人口1年的口糧。
這是為什么呢?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
承包制所導致的分散經營以及掠奪性開發,直接影響到水土保持。而更讓水土保持工作者撓頭的是,水土流失的治理同樣受制于這一土地制度。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國家的土地政策是土地承包30年不變,但要治理水土流失,必然會涉及到占用土地,那就要進行土地調整。但誰敢來做這個調整呢?當地政府沒這個膽子。”松遼水利委員會水土保持處處長沈波說。
“其實,水土保持早已不存在技術問題,在具體工作實施中,涉及的都是制度與政策問題。”沈波說,國家的土地制度和糧食政策,已成為水土保持工作的瓶頸。
曲成義抓起一把黑土,攤開手掌,那把黑土看上去紋絲不動。“這土都是死的。”曲成義說,以前,黑土總是會很快地散開,順著指縫自然流下去。曾經肥得冒油的黑土地,如今變得虛弱不堪。
“如今種地,就是掠奪性的,只在乎這一季,土地怎么可能肥得起來?”52歲的曲成義是吉林市岔路河鎮火石山村村民,做過村支書的他完全同意水保工作者的意見——必須養地。
但曲成義并不準備要為此做些什么。一家四口人,不到一公頃地,除去化肥、農藥等等成本,每畝地只能掙幾百元,根本無法投入更多的成本。即便是種糧大戶,近百畝的土地,仍然不會投入土地保護的成本,“本來掙錢就不多,怎么可能再往上硬搭錢?”
不經營土地,已經是當前農民的普遍現象。“其潛在意識,還是認為這土地不是自己的。”沈波說,農民不愿意經營土地的直接原因是農業比較利益低,解決不了富裕問題;深層次原因是農民沒有土地產權,沒有土地長遠的效益預期。
據統計,土地承包經營后,由于地塊過于零碎,17.8%的農戶從未耕翻過承包的土地,42.6%的農戶用小型拖拉機和牛馬犁耕翻土地,耕翻深度僅8至12厘米,不足大型拖拉機耕翻深度的一半。土壤的物理性能不斷惡化,蓄水能力降低。耕地越種越瘦,越種越硬,水土流失想不快都難。
“今天農民不愿意養護土地,比起20年前的農民不愿意干活更可怕。不愿意干活影響的是農民眼前的‘飯碗’,不愿意養護土地危害的是農民長遠的‘飯碗’與生存。”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閻百興說。
農民“用地不養地”的做法,在水土保持工作者看來,是難以容忍的事情。“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一直從事水土保持工作的沈波想起了毛澤東的這句話。
但是,每人一壟兩壟的土地,僅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已,農民個人并沒有進行水土保持的能力。更何況,目前的土地制度,農民確實只有承包權,沒有所有權,很難讓農民在這種情況下擁有保護土地的自覺性。而要訴諸行政手段,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卻要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沒有人懷疑水土保持工作的公益性,但“讓老百姓治理水土流失,干脆別尋思了”。榆樹市劉家鎮南城子村前支書李鳳山說,有錢可以,沒錢是絕對不行。
更何況,水土保持是個慢功夫,而在當前政績優先的行政觀念下,沒有哪個鄉鎮愿意為了水土保持,去冒調整土地的政策風險。
怎么辦呢?做技術工作的水土保持者沒有辦法,只有感嘆——
“我們這些做技術工作的水土保持者,希望能夠得到社會以及政策方面專家的指導,當前的土地制度,無論是對于水土保護,還是水土治理,都是一個難以逾越的瓶頸。”武龍甫說。
“小崗村的經驗,走到頭了。”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副主任武龍甫說。在水土保持工作者中,這種觀點并不鮮見。
這就是小崗村與“水土流失”的關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