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表達我對劉老石同志的緬懷
劉老石的文化復興思想的起點是青年大學生對社會正義的追求。他是一個富有社會責任心的思想者。但是在社會地位上,他是一個弱者。他系統地對社會精神的運動進行了分析和批判。為了改造這個社會的腐朽文化他寄希望于農村。他和學生一起憑著自己對正義的執著追求,開始了農村建設與支援的實踐。他的實踐與歷史上梁漱溟的農村建設交相呼應,開辟了我國社會進入新的文化、思想、建設的時代的篇章。然而在這個運動剛剛起步的時候,他卻意外地倒下了?! ?/p>
作為一名哲學家,他探索了我國社會運動規律和新農村建設運動的內部原理,這些原理寫進了他的著作。這是他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思想財富。對于我們這些希望建設合作制經濟組織的熱心人來說,他的思想是我們實踐和探索的指南?! ?/p>
一、 社會思想運動的矛盾運動
劉老石對我國當代歷史上思想、政治、社會、經濟之間的矛盾運動關系進行了再認識。從而形成了他進行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觀點?! ?/p>
1949~1980
一個基本的共識是前三十年是一個過分強調整體性和精神性的時代,忽視了個性和物質性的合理存在。而我們一般認為所謂的人性應該是精神性和物質性的有機統一,整體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人少不得合理的物質需求也少不得精神需求;少不得個性,也少不得共性,即團體性。只強調個性,不要共性;或者只強調物質性不要精神性都是極端,都是錯的。
1980~1990
八十年代是解構和思想解放時代,解構前三十年過分的整體性和精神性,八十年代尋找到了人的感覺,恢復和解放了人本和人性。因此,八十年代文化的基本判斷是積極向上的?! ?/p>
1990~2000
九十年代的文化是自由和解構過度,這種解構把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繼續前推,形成了所謂“徹底的人性”,甚至推過人性的底線,人也被解構了,人性的底線已經開始被打破,只不過是還羞答答地猶抱琵琶半遮面,人在底線上下徘徊著。
農民在建國以前一直保持著集體式的精神文化生活。這種活動成為在小農狀態下維系農村群體存在的精神紐帶。但是我們改革開放后的分田單干卻成為真正的分家,沒有任何公共財產,沒有任何群體活動的存在,也沒有什么公共事務,沒有任何公共權威,又加上掠奪性的稅收又打倒了唯一可以做為公共權力來源的基層政府。于是農村就再也沒有合作的基礎了?! ?/p>
2000~2010
九十年代末期一直到現在,文化已經沒有任何底線了,人性完全被物性取代,一切統一為對錢的追求,只剩下購買和交易,真正的人性消失??梢源蚱频拙€的追求金錢,金錢追求已經有了道德性。如果說還有底線,那就是把金錢和享樂、欲望和情緒變成了底線?! ?/p>
與此同時,在我們的周圍新的文化也在悄然興起,新的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回歸人性,其基本特征是尖銳流血,具有鮮明的派性。
資產階級的文化成為主流。無產階級由于失去了文化而失去了話語權?! ?/H2>
窮人發不出聲音,失語了。從此,整個社會就剩下了富人的聲音,到處都是美女香車,鶯歌燕舞。整個社會也就被這些觀念引導著,本來還有同情心的一般民眾,就終于變的冷峻和殘忍了。所以當我們發現有討飯的人卻不再想給零錢的時候,分明是因為有人說過,那些討飯的人都是假的,很多人靠討飯成了萬元戶?! ?/p>
于是偷盜、搶劫、殺人、造反就成了最后能用的語言了。但是所有的這一切都被一個同樣的聲音取代了,那就是錢的聲音。表面看來的動聽的歌聲,真誠的表演,永世的眷戀,其實都是在表達著一個字:錢!
那些年輕人已經把富人的情感、富人的愛情當作了自己的。
向往安逸和城市,他們因此形成了一種認識就是城市代表了進步繁榮和尊嚴,而農村則是相反。到城市是一種進步,而到農村卻是一種落后。往日以謙恭自居的學家們開始以做妓女傍大款做漢奸出賣良知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正義和良知分明已經成為了奢侈品
二、為什么人們能夠合作?需要合作?
發展合作運動是社會前進的方向
近現代中國歷史上的合作運動
1、 解放前的合作運動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肮ず稀边\動。這些風起云涌的合作運動都對解放前我國社會產生了影響,并取得了成就。臺灣省目前采用的舊“中華民國憲法”體系中就包含有比較全面的合作社法。臺灣的以“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就是以這部法律為基礎建設起來的。
梁漱溟認為中國的發展應該立足于原有的和諧的社會關系(儒家倫理關系),這是中國民族的根本。如推家人父子之情的廣之,親親而仁民;把原有的父子、兄弟、夫婦的互敬互讓的親情關系進一步推廣到全社會,形成了整個社會的仁愛禮讓,這種關系貫穿于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禮俗等各個方面。
資源稟賦上我們也很不同,不顧這些具體的差別去套用別人的發展模式,是不會獲得正確的方法的。除此之外,我們也尤其應該知道,我們的發展的主體是誰,我們是為誰在發展,這就是立場問題了。那種一定要拋開不同的民族特點的發展思路,硬性地對民族政治和文化的改造,甚至要改變國民的性格,即使能夠獲得經濟乃至政治上的些許“進步”,其實最后也不過如同香港澳門一樣,淪為文化殖民地?! ?/p>
但是梁漱溟也并沒有就此停留在文化保守主義的立場上躑躅不前,他非但沒有排斥西方文化,相反,他在堅持文化的民族立場基礎上,下決心用西方的先進文化來改造中國傳統文化。他認為,西方的優秀文化的根本是“團體組織,科學技術”。所以貫穿于梁漱溟鄉村建設運動始終的就是用組織團體和科學技術來實現對傳統文化的革新?! ?/p>
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的主線就是文化重建,手段就是以綜合運動為內容的教育運動。也可以說是啟蒙運動?! ?/p>
梁漱溟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可以利用更多的、更豐富的我們社會現有的文化、政治、經濟、教育資源來為我們服務?! ?/p>
利用這些社會的公共資源,形成一種屬于微觀的活力的組織力量?! ?/p>
梁漱溟的鄉建運動的特點是自下而上、由點代面的。是由知識分子、覺悟者發起的,勞動者接受啟蒙的運動?! ?/p>
2、毛澤東時代的合作運動
毛澤東時代遺留下來的社會公平觀念和狀態已經深入農村人心,尤其是那些中老年農民的頭腦中,這使得中國農村社會非常重視社會公平問題。中央政府也因此非常在意社會公平問題,在憲法、一些基本法律上,都承諾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在宏觀環境上就為農民的基本利益要求提供了最大的支持。農民建立各種組織和維護權利的依據就是中央政策。這其中包括了婦女的平等地位,“婦女是半邊天”。婦女的地位曾經是很高的。所以,今天婦女和一些發展中國家比,并沒有非常懸殊的性別差別?! ?/p>
毛澤東時代的遺留下來的另一個重大遺產是良好的農民組織意識和狀態。從1949年毛澤東建立新中國以后,在中國農村進行了大量的農村組織化工作。建立了大約80萬個合作社,建立5萬個左右的人民公社。組織化程度之高甚至最偏遠的鄉村也都有了農民的基本組織。每個合作社里都有婦女聯合會和兒童、青年團體組織?! ?/p>
雖然目前這些組織已經很弱,但是對于農村占主體地位的中老年人而言,這種運動式的教育讓他們對組織化記憶猶新。這就使得農民很容易組織起來,那些婦女組織、青年組織馬上可以恢復起來。在農村中最多的人口是中老年人和婦女,他們對幾十年前的農民合作、文藝團體、婦女團體互幫互助都非常的熟悉,這些人很容易合作,很容易團結?! ?/p>
3、我們這個時代的合作運動
我認為,毛時代的合作運動是自下而上,然后自上而下的。是整體性的。也是過度的。過度地否定了個體,強調整體。這種過度,導致了制度對社會微觀層次的破壞。也是改革開放私有化運動過度的根源。我認為2010年前后和諧發展觀的提出是對這兩種過度思想的總的反思?! ?/p>
合作是人類先進文明的發展方向
合作是人類發展自己的文明的一種方式。根據我的理論和信仰。人類的文明發展的目的,也就是每一個人發展的目的都是統一的。這個目的也就是要減少宇宙中的熵。這種熵的減少,是通過人類的勞動實現的。我們所說的合作,指的就是勞動合作,而不是其他的合作。勞動合作是一切合作社形式中的本質。資本主義法律之所以不承認合作制中勞動的本質地位,就是因為“按勞分配”制度將動搖“按資分配”的資本主義制度的根基。因此在資本主義的法律體系中,合作社法律是分散的、零碎的、破碎的、沒有聯系的、不系統的、膚淺的。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現在做的還有欠缺,缺少基本的合作社法,這將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 ?/p>
人類是一種信息動物。信息動物之間能夠共享信息。信息的復制所消耗的能量是呈現幾何級數的方式降低的。因此,信息共享的成本在降低。信息的共享能夠實現人類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從而發展壯大之前人類的智力成果。
人類還能夠采用分工協作的方式創造智力成果。這和采用分工協作的方式創造包含有智力成果的勞動產品是同樣的過程?! ?/p>
人類越發展,對信息的產生的發展模式就越依賴。人類要制造信息機器,通過控制信息來控制物質機器的運行,從而實現生產的自動化?! ?/p>
信息越發展,就越需要信息的共享。信息不共享,就不能實現信息的豐富。一個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增高整個人類的身高。而信息共享的成本是很低的。因此,在創造信息的過程中,人們要進行協作?! ?/p>
根據時代的發展,根據生產力水平的增長情況,人們進行信息協作的規模要不斷地增大。人們在一個組織內部建立信息協作機制,分享信息,同時按照自己對信息增大的貢獻分享利潤,結成勞動-權利共同體?! ?/p>
當大同世界到來的時候,整個人類就可以形成一個共同體。到那時,任何技術與訣竅都將自覺地分享給整個人類,從而實現整個人類的最高程度的發達。由于大同世界,人們的需求是理性的,并且能夠得到充分的滿足。因此,即使你不分享,你的生活水平也不會提高。而你分享了一個原創技術,你的生活水平將因為整體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提高?! ?/p>
因此,合作精神和文化是人們對于人類生存模式的理想追求?! ?/p>
合作實踐能夠促進社會的組織與團結。而社會的團結是增強社會發展力量的途徑。合作組織是通過合作精神與按勞分配制度的結合而組織起來的,是高級的人類社會的自覺組織。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組織有本質區別。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的基礎是按資分配,勞動者在其中被剝削,這是其固有矛盾。由于資本主義不是一種合理的制度,因此資本主義存在較多的自發性,較少的自覺性。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和諧。
只有內生于勞動合作的平等團結才是和諧的開始。
因此劉老石得出結論:“組織化、全民組織化、組織起來才有未來”?! ?/p>
在鄉村勞動合作的實踐中,劉老石發現各類合作組織實際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一起推動著整個村的發展。其實差不多所有村民都已經被組織起來了?! ?/p>
他們認為,合作運動也是一種教育。是一種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和正規的學校教育不同,它主要是通過參與開會、討論和各種活動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實際上,正是在這種民有、民治、民主的會議和討論之上,合作組織得到了發展,勞動者自身也得到了提高。
在實踐中合作者發展出了自己的制度。例如犯錯誤是要懲罰的,辦法是背棵大樹在草場上跑幾圈。學校把孩子組成互助小組。學校會上鄉土課和農技課,他們有自己的果園和菜地,都是孩子們自己守護、耕作、收獲,他們以此來培養孩子們的鄉土熱愛,學會農業勞動知識?! ?/p>
他們認識到發展其實就是再造出有新文化的人來,以及農村文化重建從農民組織化開始?! ?/p>
農民勞動者的組織化有賴于農民的合作文化啟蒙,而農村文化建設則從農民組織化開始。這說明了,組織化的合作勞動形式是文化發展的需求和動力,是人類先進發展的方向?! ?/p>
用信息與熵理論可以這樣地進行解釋:人類的合作與分散是信息的兩個極端,代表了光明與黑暗。合作能夠讓人類社會繁榮,分散能夠讓人類社會萎縮。人類社會的發展受到物質和技術的限制,在繁榮與萎縮之間保持平衡。合作勞動文化即促進勞動者組織起來的文化是一種光明的信息。這種信息在促進了勞動者的組織之后,還能夠激發勞動者創造新的信息,從而實現社會中熵的降低?! ?/p>
在批判現實的痛苦文化,與歌頌理想的美好文化之間的對比、反差、不平衡。是這種不平衡產生的驅動微觀上的人們為之而奮斗的動力梯度。這種梯度促進了人類群體中自組織有序耗散結構的產生。從而使得社會產生了生命形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的目的是創造一種最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活的”關系?! ?/p>
人類不但能夠制造出為熵的流動提供貢獻的物質循環運動。而且能夠制造出新的熵[1]。這些新的熵的集合就是兩極。在人類系統中,傳輸熵的運動不但不會因為熵的梯度的降低而減弱,反而會由于人類自身所創造的新的熵的梯度而不斷地擴張。
能夠擴張的只有生命。因此我們發現了生命的3個原則:
1、 生命是一種耗散結構?! ?/p>
2、 生命能夠制造和擴張熵的梯度。制造新的熵減小的兩極。
3、 人與人的社會組織就是一個生命體。
資本主義的生命組織也是一種生命體。但它是不健康的生命體。資本主義造成了利潤這種資源的錯誤配置。利潤應當正確地配置給利潤的源泉——勞動。而在資本主義中,利潤卻配置給了資本。
合作制是保證利潤正確地配置給勞動的制度。如同列寧曾經說過的:“勞動合作制度對于社會主義的意義是不可估量的”,發展合作運動是人類先進文明的發展方向?! ?/p>
合作運動的發展具有曲折性和波動性
合作是歷史上反復出現,不斷推進的歷史波浪。
與他們當時的社會環境相比較,我們身處的社會環境要優越得多。因此,歷史上,包括現在的這些合作社運動都是以遞進的形式展開的運動,他們在精神、思想、制度上具有聯系性和創新性。他們既有共性,也有時代特性。總體來說,發展的趨勢是從弱小到強大?! ?/p>
在這些一波一波的合作運動浪潮中,合作運動總是按照興起、衰退、再興起、再衰退;而每一次興起,都將合作運動推動到新的高度。從空想社會主義,到蘇維埃;從工合運動到人民公社;合作運動的每一次浪潮都波及更多的人類個體,包含更高級的社會形態。每當合作運動壯大,資本主義勢力恰好處于最虛弱的狀態?! ?/p>
從2010年代開始,人類歷史又將經歷一個合作運動浪潮興起的時代。全世界勞動者們將在拉美、非洲、亞洲、歐洲、美洲結成聯盟。中國的勞動者們則將經歷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合作運動的發展是曲折的。這種曲折性的根源在于勞動者的素質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成長。資產階級的聯合充滿頑固性。但資產本制度正在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為新社會制度的實現創造社會財富。成長中的勞動者們將是資本制度的終結者?! ?/p>
合作推進社會的整體成長
合作運動的進行能夠在多方面推動社會走向成熟。在實踐中劉老石和他的同仁在多方面得到了這方面的成果。在金融方面,合作社可以為農村提供擔保貸款。在行政方面,合作社的發展促進經濟活動和行政管理的分開。合作社的發展,成為進行公共行政的資金保障。這一點證明了制度本身是有成本的?! ?/p>
在民主決策方面,村民大會就是這樣一個推動機構,凡事要經過大家討論,一起做,同時注意帶動那些有不同意見的人?! ?/p>
在綜合的社會發展層面,合作是民有、民治、民享的過程是綜合的社會推動力
例如:“不久,鎮里召開批判會。本意在于批判“6.2”事件,打擊付海江罷免活動。但是,會上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批判會變成了大家聲討村長的會議。多數村民要求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重新選舉村長。在這種情況下,鎮里不得不答應了村民的要求。于是,一場真正意義的村民委員會選舉開始了。付海江的經濟發展政策無疑也是很明確的,他認為:我不是在給村里的富人當村長,而是給窮人當村長。富人不用管,憑他們自己的本事就行了,對他們只要給予寬松的政策就可以了。但窮人卻不行,需要扶助,不然,就無法改變他們的貧困?!啊 ?/p>
這個例子就說明了,當村民在合作勞動在經濟上組織起來以后,通過在政治上自發地組織,就會形成更加公平和諧的社會發展模式?! ?/p>
歷史和現實證明不合作將導致絕望,人類無法實現個體生存
面對農村的情況,劉老石反思到:與此同時,我們以為城市里面可以實現個體生存(因為基礎設施的完善而不需要別人的協助),于是我們就以為農村也可以如此。結果發現在農村宣傳個體競爭文化的結果就是讓農民死路一條。農民就是在這種等待和孤寂中變得越來越麻木,走向“絕望”。 失去組織的農民個體在市場經濟和強大的政府面前是無法做到自信的。失去了自信的農民不再有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一旦遭遇困難,理所當然把責任推給了政府。
為了脫離這種個體競爭文化,劉老石認為首先就必須在這些村民中找到當地的能夠帶動農民精神成長起來的農民帶頭人。這些人是精神成長的火種,也是現有的村莊中讓村民能夠重新煥發起斗志的決定性因素?! ?/p>
我們也可以擴展他的這種思想。同樣是勞動者,農村的勞動者無法依靠個體文化進行生存,那么城市的勞動者可以依靠個體文化進行生存?我們城市的人,難道不是通過同樣的方式最終走向“絕望”嗎?通過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我們可以看到城市人在城市中并不是個體生存。在我國解放前與建國初期,城市也興起過消費合作社、金融合作社。合作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寶貴成果,并非農村獨有?! ?/p>
那么我們如何擺脫個體競爭文化對人民思想的控制?在許多大媒體都已經被資本家控制的情況下,勞動人民要不擇手段地自發地進行文化革新。通過自己的語言、歌聲、文字、行動,將符合勞動人民大團結所需要的合作文化帶入到社會主流文化之中,從而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消除自身面臨的絕望?! ?/p>
是什么阻礙了人們的合作?
黨和人民的文化記憶
我國是一個經歷了長期封建統治的國家。在古代,官員是皇上的代理人。普天之下莫非皇土。人民沒有多少為自己的基本權利說話的權利。人民不是國家的主人,缺少對社會的責任感。而官員則是一切的主人。這就是文化記憶?! ?/p>
雖然經過革命,人民當家作主,但由于文化記憶依舊深厚,腐敗一旦滋生,舊的文化就會死灰復燃。殘存在黨內的舊文化一旦發現了合適的機會,就要行動起來,用罪惡的方式消滅限制自己的屬于農業官僚制度的權力限制和制約。消滅一切民權和民主制度?;謴退麄兯晳T的官僚獨裁統治制度。殘存在勞動人民思想中的舊文化則與官僚文化相呼應,人民在一定程度上甘愿成為了官僚統治的奴隸?! ?/p>
黨和人民自己思想上的舊傳統束縛了社會的發展和合作的進步。只有人民做主的社會才真正會有希望和未來?! ?/p>
大學失去了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教育與理想主義教育的功能
劉老石老師一直工作在大學教育戰線,對于大學文化的不合理之處有著自己的理解。他通過自己的行動,為了給社會培養出合格的勞動者而努力探索?! ?/p>
他認為:因為大學代表了人類現階段幾乎最先進的知識進展狀態和學術研究成果,所以人們一般也會以為大學也應該成為人類精神的發源地。一個社會之中不再擁有具備社會責任感的人,那么這個社會還有什么希望呢?
這種精神貧困主要原因在于落后的、缺乏責任感的、機械式的教育體制的影響。這種教育體制弊端表現在:
一是封閉式的教育。說得好聽一些,就是象牙塔式的教育,說的不好聽就是書呆子教育。中國的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被裝入鐵罐子中,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在被罐裝著。沒有機會走向生活,實踐社會。本來到了大學階段,終于有機會出來走入社會,但是剛剛換口氣就被重新裝入鐵罐子中——太大的就業壓力和學術傳統的慣性。這種罐頭產品可想而知其新鮮度極差,罐裝食品又怎么可能和時代保持同步?
另一是機器教育。在封閉式教育的同時,與之相輔相成的是更為令人不解的機器教育理念。本來有血有肉的人卻一定要被培養成沒有理念的動物。單純的技術教育,缺少最起碼的人文關懷,這樣的生產過程所得的產品最好的也不過是螺絲螺母,不能稱為一個真正的人。后來興起的所謂的素質教育更被一些人簡單地理解為能力教育,他們以為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生存技巧就是素質。其實這不過是告訴這些螺絲螺母如何扣緊,不脫絲而已,只是機械教育的另一種表達方法。還有些人把素質教育理解為唱歌畫畫;更有些學校把素質教育理解為文科,開幾門文科課程!
我們看到,在劉老石對大學教育的控訴中,大學已經與社會官僚體系融合為一體,學術已經不再是為勞動人民服務的科學技術,而成為了為個人升官發財的職稱和論文培訓班?! ?/p>
而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學生,則成為了官僚學術文化的最終受害者。他們將自己的青春歲月花在了沒有任何希望的腐朽文化的學習之上,失去的不僅僅是這4年,可能將是整個人生。大學生不但不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優秀勞動者,掌握專業的勞動技能,反而可能成為一名對社會有害的學術官僚,掌握著專門為獲得職稱而訂制的技巧,成為官僚腐朽文化的散播者,稱為資本家的幫閑?! ?/p>
社會主義中國,中國共產黨,未來必將與官僚文化進行徹底清算,因此,劉老石的所作所為是出自對學生深沉的愛?! ?/p>
只有當黨和人民最終走到一起,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我們的主流文化才能夠改變學校的這種混亂狀態。我相信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p>
三、人們在合作中遵循怎樣的規律?
要進行合作文化建設
劉老石通過總結許多次鄉村調查的實踐經驗,發現了其中的規律
文化將在兩個方面對農村的發展起作用?! ?/p>
一、農民依靠文化達到自身的精神砥礪、思想教育
一方面是農民依靠這種方式來達到自身的精神砥礪、思想教育。文化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在實踐中,發展出了多種文化切入方式。例如:文藝切入、公共事物切入、道德切入、宗教切入、政策宣講切入等。所謂切入方式,就是指根據實際情況首先發展的合作形式,切入之后,帶動其他方面共同發展。但不論采用何種切入,都不能夠離開合作文化的建設,否則就會形成實用主義的短期效應。
二、合作文化建設能夠形成農村的公共空間、公共輿論
同時這也形成了農村的一種公共空間,村莊的公共輿論、公共生活就從這里開始了,它是整合分田分心的大包干后果以及和解農村沖突的的重要手段?! ?/p>
我認為,這些實踐說明了以下幾點。首先富裕不可以取代其他社會指標的發展。物質富裕不是農村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其次,合作運動體現出領導——組織——教育三個階段。最后,文化與物質、技術相比較,更能夠讓農民群眾接近和理解先進的人類文化發展趨勢。
要具有優秀的品格
劉老石在領導大學生支援鄉村建設運動中,對大學生志愿者提出了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號召。要求他們正確地對待戀愛、具有職業精神、具有社會公德。并依靠自己的美好品格生活。
由于鄉村建設運動是一種志愿運動,所以沒有辦法指望依靠平常的管理手段去實現工作目標,我們的管理更多的是一種人格激勵和帶動。同學們做作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犧牲。對理想主義戰士而言,則是毫不猶豫,當仁不讓。甚至完全不應該考慮是否更好地為自己活著。他認為大德足以鑄大業,小德足以為人杰。要求隊員們犧牲個人維護集體利益。
我認為,個人犧牲自身利益而維護集體利益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公有制就是維護集體利益的一種制度。然而,如果為了某些人的私利而要求他人犧牲自己的利益,是錯誤的。我認為公有制有其不合理的地方,但也有其合理的地方。公有制的合理之處在于,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不論人是否有勞動能力。只要是人,就應當獲得平等的社會地位。土地的公有,說明了每一個人都有權取得一片土地。而且是無償地取得,從而利用這片土地進行耕種、勞作?;蛘邔⑼恋刈饨o其他的勞動者。對于農民來說,生存的平等就體現為土地的平等。而公有制的不合理之處則在于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領域實行公有制,或者公有制成了某些人剝削他人的借口和工具。
勞動合作制度是一種公共品。制度的消費者,也就是制度的受益者是全體社會成員。因此,具有獻身精神的人,且能夠覺悟到合作勞動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他們就會努力向社會提供這種先進制度。因此就對參與到其中的人員提出了個人品質的要求。
要在合作社成員之間建立信任
劉老石認為不容易形成合作的原因在于農民缺少基本的信任感。能夠產生信任感的手段并不多?! ?/p>
我們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大規模的培訓,相互交流,自我教育,然后再跟進大學生志愿者的奉獻精神的感染,初期的效果都是不錯。這樣做其實是一種道德教育,也可以是個小規模的道德運動。但是這種辦法要投入比較大的人力資源,而且也要有一定的工作辦法。所以沒有經過訓練,一般也很難以達到目的,現有的社區組織基本缺乏道德組織可以利用
利用宗教資源也是比較好的手段。民間一般會有些宗教團體,一些不是邪教的團體也勸導大家向善,強調奉獻意識,這些團體可能有比較好的合作基礎。但是他們的問題普遍是缺少“入世”視角,他們一般都很難像西方的新教一樣和現實的需要結合,一般會把農民的現實要求導向了“禁欲”的層面?! ?/p>
有些地方是用當地的歷史傳統資源促成了農民的合作。歷史上的農民、毛澤東時代的農民并非不會合作,相反合作的很好,所以其實整個農民的歷史就是一部合作的歷史,其實合作更能代表農民的利益要求。所以農民文化的主題是促進合作的,傳統習俗的主題也是促進合作的。在一些傳統資源尚存的地方倡導合作,把原來的習俗和傳統以及今天的合作組織結合,既推動了這些美德的彰大,也促進了今天農民的新的克服困難的思路的產生,確實是個兩全其美的事情?! ?/p>
推動生產發展、組織創新和社區治理。
解決供水系統往往成為大多數農村合作建設的第一步
劉老石總結了印度一些村莊的成功經驗?! ?/p>
集水區內不許砍伐,不能放牧;同時也規定不能酗酒,要計劃生育和村民互助等五個文明原則,這樣集水就不僅僅是一個一般的環保手段,它是以集水為起點,來推動整體社區的發展,這個集水系統和中國西部的一家一戶的集水方式完全不同,無論是基礎理念還是管理和使用上都不同。水利用和管理本來是最需要合作的,但是我們連這個最基本的公共事務協作都沒有了。我在想是什么造成了這個差別?! ?/p>
這一住不要緊,住在一起的時候大家沒有事情的時候就開始商量怎么能夠養好牛,后來就把話題擴展到怎么建設好村子,討論來討論去,大家就決定建立合作社。
在養牛戶推動下,村民大會就召開了?! ?/p>
于是村里就建立了多個水協會來協調水的使用。這種協會不僅僅管水的供應和分配,也讓村民能夠形成良好的互助,產生配合,并在這個基礎上組織起來去推動村里其它方面的發展?! ?/p>
我認為,這證明了應當從公共品開始進行合作社、合作組織運動的建設。因為水、教育這些都是公共品。水也帶來了生產的發展,解決了其他類型的生產發展所必需的基礎問題?! ?/p>
社區在為公共品的提供共同勞動與計劃的過程中,就形成了公共空間、使得思想得到砥礪。社區的各種類型的合作組織、教育、金融、衛生、等社會事業就能夠得到帶動和發展。同時,公共生產設施:水利、道路等的建設,為進一步進行生產提供了物質保證。物質生產的利潤進一步激勵了合作組織的壯大,最終形成了良性循環。
建立培訓機構 培養合作人才
劉老石在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中認為要組織大學生學習合作文化和技能成為未來的合作干部。并親身組建了正規的培訓機構?! ?/p>
首先,劉老石對當前的大學教育狀況進行了批判。他面對今天的大學幾乎絕望。認為伴隨這種浪費又加之以“南轅北轍”的人才培養思路。最后結果就必然扭曲了人才,把那些本來不進入大學可以正常生長的人才最后變成了畸形的人才,變成了廢材。
但是由于我們還沒有成熟的志愿者行動傳統可以依靠,而我們能夠看到的NGO隊伍又過于職業化和幼稚,很難依靠他們完成農民的教育工作。所以我們必須尋找一個真正具有奉獻精神并且數量龐大的志愿者隊伍。
更多的大學生已經把奔赴到農村去當作自我實現和能力鍛煉的手段?! ?/p>
大學生支農最好的方式是抓住大學生自己的精神貧困和自己現有的奉獻優勢,以及農村的精神貧困和農村對自己潛在的教育優勢,進行互補式的精神扶持,達到大學和農村精神的雙向成長。我們應該意識到:大學生精神貧困的地方正好可以用拯救農村的精神貧困來達到自我拯救;拯救農村的精神貧困的行動正好也同時拯救了大學生自身的精神貧困。雙方正好互相補足,互相增長。大學生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各種渠道,根據農村的需要,把相關精神增長信息傳播到農村,激勵農村精神的生長。
這種活動是建立一種非盈利的信息交換機制?! ?/p>
大學生志愿者無償地提供給這些負責人精神激勵和相關信息,再讓這些信息站的負責人把這些信息免費地向農民發放,同時反饋農民的信息需要;通過這些大學生志愿者的工作,尋找專家和研究機構為之找到答案,然后再把這些信息反饋給農戶。信息的傳播必須有信息的內在的接受和擴散者,這個載體必須是一個很有公益心的農戶,這個農戶將會逐漸形成農民的一個信息中心,同時也是個精神生長點,是一個農民有可能粘結在一起的核心。
讓那些富有朝氣和活力的大學生到農村去,農民會因為這些富有獻身精神的大學生的作用而產生一種崇敬感,得到一種精神傳輸,這樣就產生了一種可以凝聚的可能,這種精神可以傳播、渲染,最后被農村中的一些先進群體或者先進分子接受,以此為契機,農村就有了一種合作?! ?/p>
在此以后,如果能夠獲得大學生行動、社會團體和社會各個階層的繼續關注和呵護,這些初步建立的農民團體就會進一步發展、扎根、擴大。這些就是農村精神的真正生長點。獲得了凝聚好處的農民從此不會輕易放棄這種團體,他們會不遺余力地維護自己的組織。農民的理性、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是足以信賴的。
創立獨立的訓練機構和訓練方法
這既是劉老石的理論成果,也是他的實踐成果。他將農村建設與大學生的成長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大學生支持農業的運動。并建立了培訓機構。取得了社會和官方支持,進行了不斷成長壯大的大學生下鄉運動?! ?/p>
人民教育人民辦,人民教育為人民。大學教育必須按照勞動人民的需要進行調整,增加專門的學科為勞動人民培養急需的社會工作人才和技術人才。這才是大學的宗旨。劉老石響應了時代的呼喚,犧牲了自己,艱苦奮斗,創辦出了我國第一個系統性的、正規的農村建設大學生人才培養基地和培養體系?! ?/p>
新鄉村建設運動的一些經驗:
第一,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讓農民組織起來,農民必須組織起來?! ?/p>
第二,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讓農民自己說話?! ?/p>
第三,要完整理解村民自治的內容,自治不只是選舉一個內容,全面進行鄉村的建設和發展?! ?/p>
第四,農村的最大貧困是精神貧困。要提高對農村的精神支持,增加信息流入。輸血——造血——精神成長
第五,解決精神貧困要有一群具有犧牲精神的志愿群體,大學生志愿隊是農村精神扶貧的主導力量?!按髮W生是紅軍”?! ?/p>
第六,所有既定的項目都要經過一定的改造,與當地基層政府和村民的需要結合。
第七,農村發展要多種支持結合:外界強大的精神支持+宏觀制度上保障+必要的物質支持(最好可以再生)?! ?/p>
第八,做農村發展要有合適的切入口,現階段要重視個體精英的推動力量。
第九,解決農村的問題要少花錢,多勞動投入。
第十,高舉三個代表,堅定不移地和中央站在一起?! ?/p>
合作社制度的形成
制度可能更多是一種社區事務成長后自然而然的生長結果,而并非是用外力施加一個制度就可以解決既有的問題?! ?/p>
社區還是按照傳統的方式一如既往的非常重視社區中帶頭能人的作用。而這些帶頭人如果有足夠的奉獻精神和工作能力,則不僅可以推動社區的重建,而且也能夠不斷的推動社區組織的成長。
其中比較好的配合是,知識分子提供智力支持、民間組織或志愿者負責推動操作、社區帶頭人是主體、基層政府提供外圍支持,這樣就會發揮出綜合優勢
案例
山東魚臺縣的姜莊村原來就是干群關系非常緊張的一個村,后來在外來的大學生的幫助下,當地一個叫馬宜場的帶頭人的帶領下,建立了自己的社區文藝隊。文藝隊一建立起來,馬上得到了大家的擁護,以文藝活動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公共生活氛圍,村里終于有了歌聲和歡笑聲。接著當地的農民帶頭人就不斷的擴大戰果,又請我們為村民做了多次綜合培訓,在培訓的基礎上,建立了合作社、老年人協會、婦女協會、養兔協會、養豬協會、圖書館,原來的干群關系也得到了改善,干部愿意參與當地的建設,給予了比較多的支持,這樣就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開始籌建農村互助金融。這樣,各種組織互相起作用,互相影響,形成了一個嶄新的鄉村局面。
另一個案例非常能說明問題的是位于山西永濟的寨子村,那里號稱建起了中國第一個農會,他們是用另一種方式走過了自己的七年的新鄉村建設歷程?! ?/p>
這個農民協會是從農業科技服務開始的。七年前村上學校的教師鄭冰,業余開了一家小農藥化肥物資店。98年有一次一個供貨商聯系鄭冰說要請兩個西農大和運城農學院的老師到寨子村做報告,鄭冰聽了特高興,忙前忙后張羅,等老師來了,才發現供貨商是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鄭冰就和老師商量能不能多講農業知識,別做產品廣告。但供貨商不同意,鄭冰一急,干脆自己把老師來的費用給付了,一次就花了一千多塊錢,但那次活動的效果特別好,結束以后鄉親們都問什么時候再辦這樣的活動。看到鄉親們這么有需求,索性又辦了幾次類似的活動。慢慢地她的小店成了周邊地區的農業技術交流中心?! ?/p>
以后這個科技技術交流中心不斷地向前延伸,越做越大。后來又讓農戶入股,成了股份合作制店,大家可以入股,也可以從中貸款?! ?/p>
不僅如此,還開始了文化活動。2001年7月鄭冰聯系周圍的婦女,到婦聯找來了老師,教大家跳健身秧歌和交誼舞,最初是十幾個比較熟的姐妹一起學,還有人風言風語說閑話,可沒過多久參加的人就越來越多,到了冬天農閑的時候寨子村婦女除了年紀比較大的,80%的都加入的進來。村前的空地上每天一到傍晚,幾百個老老少少的婦女一起跳舞,景象頗為壯觀,有些人一天不跳就好像少作了一件事一樣。跳的人多了,光跳沒意思,還把大家分成九個組,每天晚上比賽誰跳的好,優勝組成員,獎品是小紅花。大家熱情分外高漲,居然有一天因為爭高低釀成了“跳舞事件”。看來,光讓大家跳舞還不行,還得讓大家懂道理,長見識。
恰巧那時電視里在放大學生辯論賽,鄭冰靈機一動,要不組織大家也來搞辯論賽吧。大家就來辯一辯自己身邊的事情:婆媳關系不好,婆婆責任大還是媳婦責任大?生男好,還是生女好?大家就吵得不可開交,不過好在吵完以后,總能總結出一點道理。搞了辯論賽,大家就感覺自己的知識水平不夠了。這樣寨子村的婦女又進一步組織起來學習,大家分成小組,每天晚上讀書討論,從天下大事到家庭教育,不斷總結經驗,什么生產生活技術交流;家庭教育研討;政策法規學習,課堂中還為了增加趣味性涉及一些娛樂項目,通常是說笑話和猜謎語,他們管這叫“開心一刻”和“腦筋急轉彎”,漸漸村里的大老爺們兒也有人加入了進來?! ?/p>
就這樣寨子村的婦女在七里八鄉都出了名,2002年三八節,大家想到市里展示一下寨子村婦女的形象,鄭冰去聯系了婦聯的支持,組織周邊500名婦女到永濟市表演秧歌。到2003年正月十五又組織了1000多名婦女,從早上走到下午三點,沒有一個人掉隊,興致特高。據說鄰村來串門的都議論:“看這些寨子村的婆姨,真是沒白活。”
從最初的辦講座到現在村民自發組織學習,都是水到渠成的發展起來的。
不僅如此,他們開始發動村里的人修路。前后花了七十多天,全部完工了,幾屆村委會都沒有解決的問題,被村民們自己組織起來解決了,又把村前的荒地平整出了一個籃球場,而且加起來總共只花了三萬塊錢。接下來在村里的衛生整治方面也搞的有聲有色,一舉解決了垃圾隨處堆放的問題,還組建了一只由村里老年人組成的義務衛生監督隊?! ?/p>
他們又進一步搞起來經濟合作社,組織了一個紡織工藝品生產小組,一個蒸饃作坊;集中380畝土地,規劃了小麥良種試驗基地,統一種西北農學院的新品種;還在全村集資,用股份合作制建了一個環保涂料廠,專門派出十個青年人到北京“學技術,學管理”。與此同時,農民協會組建通過吸納骨干,寨子村周邊村子也被帶動起來,目前已經全鎮已有六個村設立了農民協會分部,有一些村子也模仿寨子村開始辦學習班,培養鄉村建設骨干,真有星火燎原之勢?! ?/p>
就這樣,從一開始的農民科技服務開始,一步步的向前推進,最后實現了從科技、金融、文化、學習、基礎設施、環境保護,再到鄉鎮工業的綜合發展。一個嶄新的新農村展現在人們面前。
口號
這個新的時代,是頂著烈日、冒著暴雨、引吭高歌的時代;
這個新的時代,是騎著單車,苦行僧式宣傳和行動的時代;
這個新的時代,是和農民兄弟姐妹同吃同住同舞同勞動的時代;
這個新的時代,是大學生建立農村合唱隊,就是向六合彩宣戰的時代;
這個新的時代,是自己掏腰包,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重塑“紅軍精神”的時代;
這個新的時代,是喚醒自身良知,重樹民族尊嚴,挺起民族脊梁,叫做“理想”的時代!
四、合作事業的未來
農村建設的人才需求
合作事業的發展在其它社會環境的配合下將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的衰敗,實現農村的快速發展。農村將由人才的流失變為人才的吸收??赡軐⒊霈F一波城市人才向農村回流的潮流。使得目前人才在大城市集中的情況轉變為人才向發展快速的小型城市集中,最終帶動小型城鎮周邊的農村形成良性的整體性發展。從而徹底扭轉大型城市與農村之間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的狀況?! ?/p>
劉老石認為:首先看,農村對技術的需求,包括種養殖技術、市場拓展和信息服務人才是非常缺乏的;
其次,農村的醫療衛生、防疫治病技術人才是缺乏的;
再次,農村社區治理需要好的鄉村組織人才,這也是真實的;
最后鄉村教育人才和鄉村文化人才也是大量需求的?! ?/p>
所有這些內在的需求在中央政府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的偉大戰略口號的推動下已變得實實在在,變得非常迫切了。
劉老石建議大學生通過以下方式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之中:變消極打工為積極創業。比如到農村去做村官和發育各種農民組織?! ?/p>
我認為對于市民來說,農村的土地如何獲得?產品如何銷售?產品銷售往何處?鄉村互動能否變成鄉村生產與消費聯合體?這些方面還有許多方式等待我們去探索?! ?/p>
對新的社會生存方式的探討
合作事業的發展可能引申出了一個新問題。即城市當前的這種生存方式、生存模式是否是可以持續和復制的?是否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等待我們?
有可能這種資本主義的生存方式即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持續的。這種以效用最大化為目標的生存方式可能僅僅是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的需求。
也就是說,這種生存方式對于人類來說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p>
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制度發展的需求就會自發地將人們引導到這種生存方式之中。失業、生產過剩、金融投機過度、資源浪費、貧富差距增大等等現象就會必然地產生出來。資本主義對于社會財富的配給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p>
因此,一種新的社會生存方式可能將成為我們下一步探索的方向。例如,否定貧富差距??隙s小貧富差距的共同富裕。將人類文化的發展作為社會的發展目標。否定單純發展物質的發展模式。肯定按勞動能力和時間分配利潤,否定按資本分配利潤。肯定公有制存在的合理性。等等。但是,如何讓這種發展避免曾經陷入的或者是左、或者是右的歧途?這仍然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p>
合作事業的未來是一個廣博、曲折、漫長的過程
一代一代的合作人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實踐和理論經驗,然而合作事業仍舊沒有成功。這說明了合作運動是一個歷史性的、長期的社會建設運動。人們應當能夠從中得到物質的正向回饋。
然而,我們仍然看到了許許多多的困難。這些困難真實地阻礙著我們的前進。包括來自于政府的。政府手中的許多資源是失控的資源。這部分資源沒有被用于社會的建設?! ?/p>
對于個體來說,合作創業的成功,也不是一種急切能夠實現的事情。更多的,在初期,則是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或者說,有計劃的,合理的出賣自己的勞動力?! ?/p>
合作社運動是整個社會的集體行動。不是一個個人運動。合作運動的高潮還遠遠沒有到來。我國的綜合合作社立法將成為合作社運動的一個里程碑。
五、啟發與思考
我們經濟增長中科技的貢獻率太低
軟環節指的是產品設計、包裝、批發和零售等環節,
很多到農村去的學生回來后一致認為英雄沒有用武之地。
總體上來說是這樣。但對于我這種專業化比較強的人來說,我應當發揮我已經具備的優勢。不是英語。而是設計、包裝、零售?! ?/p>
城市與農村的和諧發展
城市與農村的差異
農村的合作運動的過程可以歸納為:首先通過廣泛的文化領導建立共同的思想空間,形成公眾輿論,在這個空間中宣傳合作文化。然后在合作文化的共同理解的基礎上,建立能夠盈利的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鄉村建設和經濟。最后是鄉村社會的整體性發展,包括教育、醫療、政治、道德、經濟等等。它的環境特點是:資本主義的觸角還沒有控制鄉村的勞動人民。鄉村人民沒有參與到任何經濟組織之中,處于停滯、絕望、麻木的分散狀態?! ?/p>
用信息與控制論對這個過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中具有這樣的規律:依據存在于農村的天然居住聚集環境與內部組織。在這個環境之中制造信息的兩極。然后在信息的兩極之間形成信息和物質的流轉運動。建立信息與物質流轉運動的正反饋機制。當這種正反饋機制建立成功以后,形成了一個運行起來的,能夠向外部散發負熵和物質能量的微觀組織?! ?/p>
我們考慮在城市建設勞動合作經濟組織,就要面對城市的環境與現實?! ?/p>
在城市中,勞動者的合作組織的建立是困難的。
21世紀初葉中國城市的現實是精神的荒蕪。物質主義、金錢至上、功利主義、官至尚思想在城市中橫行。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甚至在黨的12大報告中也認為“文化的發展”應當符合“市場的需求”。私有化橫行過度。因此,我認為城市中的精神是貧乏的。個人競爭文化、個人奮斗文化占據了青年人的頭腦。城市人雖然身處社會化大生產與社會分工之中,卻用個人主義作為自己的處世原則?! ?/p>
從合作文化的角度來看,城市中人雖然居住密度大,但流動性強。在居住小區中,勞動者之間難以構成充分的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無法形成天然的、歷史的信任。毛澤東時代留下的組織化的歷史思想財富——舊的公有制企業——已經悉數被破產。原來的具有合作思想的勞動者們被下崗,成為了資本能夠任意擺弄的待就業人口。而且他們年歲已高,逐漸地退出了勞動力大軍。新生的勞動者很少能夠繼承下這筆歷史思想遺產?! ?/p>
從資本主義發展的角度來看,現實的城市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沃土。資本主義能夠牢牢地控制住居住在城市中的勞動者。首先,存在龐大的失業人口。這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供給。而且勞動者具備了“個人奮斗”文化。在這種文化的作用下,勞動者之間互相競爭,讓工資向社會規定的最低工資和“一般均衡”的工資水平競賽。
現實的城市尤其適合壟斷資本的發展。面對自由競爭的勞動力,壟斷資本通過一小撮資本家控制大規模的資本與信用資本,借助勞動者自己的存款剝削勞動者。城市成了勞動者的夢魘和壟斷資本家的天堂。在官至尚文化盛行的中國現實社會,官僚、黑社會、壟斷資本、投機資本正在短視而瘋狂地將城市改造成為讓他們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的樂土。他們的勾結所形成的主流文化也在通過各種主流渠道暫時地壓制了勞動者的文化聲音。我們面對的是資本主義在社會全部領域向勞動者與其歷史文化遺產的瘋狂進攻態勢。但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 ?/p>
因此,城市是中國資產階級勢力的占領區與基地。
因此,未來中國的合作運動的發展勢態可能會呈現出農村包圍城市,城市中在資本主義控制區進行地下游擊斗爭,逐漸建立根據地,最終形成勝利會師的局面。我們要在農村,這個資本主義的薄弱環節痛擊資本主義的勢力,占領農村,形成根據地。要在城市中宣揚勞動合作文化,開展隱藏在資本主義外殼內部的社會主義經濟組織的建設。深入到基層,建設熟人社會、宣揚勞動合作文化,提高勞動者的思想覺悟。增強社會主義在資本主義控制區的勢力。
我們要推動綜合的《勞動合作法》的立法進程。
互聯網是合作勞動文化向資本主義大本營——城市社會——進行滲透的有利工具。虛擬空間能夠縮短勞動者之間的距離,形成一種新的勞動合作形式。我們要利用好這種新的形勢,在敵人的后方開展我們的思想建設工作。
城市與農村的聯系
提倡和組織城市向鄉村贊助實用技術
如果在城市中從事科技工作的勞動者能夠利用自己掌握的實用技,采取義務勞動的方式費資助農村的市場、信息、農業、機械、化學、醫療、體育、文化等等方面的建設,對于自己是一種沒有什么難度的科技活動。對于農村來說,簡單、成熟、容易實施的技術能夠改變鄉村生活的狀態,為鄉村經濟組織的起飛提供一股強大的推力。城市科技工作者應該能夠通過贊助技術勞動,同農村結合到一起,與農村共同成長,并享受到農村成長帶來的喜悅?! ?/p>
實際情況是,中國農村也有大量的科技需要——有大量的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西部集水)。但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城里的科研院所有大量的科技成果卻無人問津。
下面以印度的一個鄉村為例,觀察城鄉之間要形成良好的互動。印度一個村的副村長本人就在電信公司里面工作,是個很好的工程設計人員。他將適用農村的科技――中間科技。帶回到鄉村,解決了鄉村的集水等難題,從而逐漸用鄉村合作組織推動了社會整體成長?! ?/p>
用先進的合作文化、和諧發展觀改造城市的競爭文化
提倡一種適用、適度、舒緩、人性化、環境友好、低碳、人道的生活方式?! ?/p>
城市的文化具有資本主義經濟性?! ?/p>
資本主義的文化是一種人為的文化。但這種人為并非是人類對于自身存在意義的徹底自覺。資本主義是從私人擁有的資本增值最大化的角度出發構建整個經濟系統的。為此,他們可以無限地放大具有消費能力的消費者的欲望,從而為生產提供理由。而不考慮消費行為對于整個社會與環境帶來的傷害。這種制度發展到極限,就可能出現污染整個星球來滿足個人的某個無意義的私欲的程度,只要這個人有消費的能力。資本主義毫不排斥財富的兩極分化。資本主義想方設法地開發奢侈品以滿足富人的消費能力。然而,在這種兩極分化中,許多對整個人類有意義的科學研究、社會發展、文化發展卻萎縮并且停滯。社會的發展也隨之停滯了。如果人類停留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將會走到將人類星球的所有資源浪費干凈,卻無法開發出足夠的科技拯救這一切的危險地步,最終導致人類這個物種的滅絕。因此,資本主義制度并非是一種徹底的自覺地人類自我設計的社會制度?! ?/p>
只有與人類內部社會,人類與自然之間和諧發展的社會形態才能夠在人類整體均衡增長的同時,不斷發展人類未來成長所需要的高技術。這個責任,資本主義社會很難承擔起來。因為資本主義沒有一個更高的目標,他們局限于“個人效用最大化”的資本主義偽科學的假設文化的鉗制和強大的制度約束之下,被一小撮資本家統治而無法自拔。我們將看到,勞動合作是和諧社會的一個子集。我相信事實也將證明這一點。
合作勞動文化的原則,就是以發展每一個勞動者的素質技能,提高其社會地位為目標。隨著勞動者的技能與地位的提高,社會總體的創造力、創新力、科學技術水平都將得到提高。并且,在提高的同時,維持在一個保持社會發展均衡性的水平之上,財富的兩極分配所導致的財富配置的低效率由于偏離了根本原則將得到根治。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的沖突將得到化解。因為人類不再追求占有和無意義地消費自然資源,而追求自身內部的素質技能的提高,人性的升華。我相信一個個人人性得到了升華的人一定是一個對地球負責人的人。很難想象那種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人的人性得到了什么程度的升華?! ?/p>
一個人的人生存在,如果在獲得了金錢與名利之后,停止了對社會的勞動與創造,開始走向吸毒的道路,請問,這個人的存在還有什么高尚的意義?這只是我們社會中一類極端的例子。人生目標的缺失,在整個社會中都是存在的。在所謂的中產階級中由其嚴重。當人生目標缺失之后,他們必然會將資本主義主流媒體所宣揚的拜金、拜官、拜黑文化作為自己的文化。這種人就是我們社會中的大多數。資本主義文化正在腐蝕勞動人民。甚至于企圖顛倒是非,混淆黑白,將這些罪惡的文化當做每一個社會成員應當認同并捍衛的文化。難以想象這些資本主義主流文化現象幕后推手的內心扭曲到了什么程度!他們已經走上了反人類的一條道路。
或許這就是所謂“文化要適應市場的發展”的現實結果。然而我們中國人畢竟還是一群擁有神性的民族。不是能夠隨便地被“市場”這個不知道是什么東西的東西隨意擺布。人類自所以是人,就是因為他有高尚的人類文化,如果連文化都要放棄,而甘愿充當市場的奴隸,恐怕他的一生能夠體會到諸多市場給他的苦樂,卻終究難以感受到做一個真正的人是什么滋味。究竟是什么力量驅動著他們進行“削足適履”運動呢?——資本主義。當資本主義的發展達到了歧途改變人性的程度,我想它也就該碰壁了。
我們需要在鄉村的勞動合作組織建設中發展出屬于我們民族的合作文化、和諧發展觀的文化,然后依靠這種先進的文化向城市進軍。有志于城市思想建設的人,應當像劉老石一樣,將自己的覺悟與技術通過技術勞動方式的贊助帶到農村,發展農村,發展和諧文化,然后再將和諧的文化帶回到城市。
城市的思想建設問題
1、在城市中建設熟人社會的嘗試
我認為熟人社會是最成熟的社會結構。一個組織的發展,首先要發展到熟人團體的程度。然后再從這個程度繼續向前發展。熟人社會能夠自發地遴選內部人員的意見,將富有意義的意見遴選出來?! ?/p>
熟人是人與人互相的了解從表面深入到理念的程度。熟人之間是一種互相承認的關系。這種互相的承認,也是其存在所必須的條件。因此在熟人社會中能夠產生真正的、持久的信任。
農村是熟人社會,傳統的社區就是依靠熟人關系的存在,從而構成了道德社會,這是農村社區存在的基礎。精神文化生活和經濟組織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文化的匱乏使得農村變得難以協作,失去了可以合作的基礎和紐帶?! ?/p>
原來道德是通過熟人起到作用的。如果不能在城市人之間進行文化活動,就不可能形成熟人社會,也就不可能形成道德和輿論。沒有公共空間。就不會形成合作文化。因此,在城市勞動者之間建立熟人社會的嘗試也可以從共同的文化活動開始進行。留給我們的問題是:什么樣的文化活動是適合城市年輕人的呢?
2、自由文化與制度文化
我們的社會中不缺乏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就是一種外來文化,是被充當為制度自我運行需要的一種工具?! ?/p>
例如酒吧文化、餐飲文化實際上都屬于制度文化。酒吧文化是外國企業帶入中國的。其目的是為了滿足外國高層管理人員的需求。而餐飲文化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權錢交易與尋租之需要?! ?/p>
TV文化也是一種制度文化。電視新聞基本上已經成了“作假的藝術”。電視新聞不但沒有承擔起為終日勞作的勞動者提供無產階級思想與運動的最新進展,溝通勞動人民的革命實踐的目的,反而成了阻隔人民群眾了解真實世界,令人的頭腦變得愚鈍扭曲的工具?! ?/p>
主流網絡文化也屬于一種制度文化,他們是一種滿足于大壟斷資本主義需要的媒體工具。其所宣揚的基本理念就是大資產階級希望勞動人民所具備的思想、價值觀。
這些制度文化都不屬于自發文化、自由文化。他們都不能夠擔當起形成屬于勞動人民的公共空間的責任。甚至他們會惡意干擾勞動人民建設自己的文化空間、話語空間。他們更無法容忍勞動人民擁有自己的話語權?! ?/p>
什么是自由文化呢?
自由文化的幾個共性特點是:自發性、參與性、形成公共文化空間、自主性、可持續性、擴張性、生命力、非精英民眾性、普及性、勞動人民為主體?! ?/p>
某網友發展出來的以異地打工者為主體的兄弟連,應當屬于人民自發的文化。這就是一種兄弟親情的文化為紐帶形成的組織?,F代人缺少文化。文化是一種由精英提供的,老百姓的消費品,還是一種人民自發的行動?前者還是否屬于文化?沒有了文化的創造,文化就不是文化了。文化的自發性與文化的資本制度性。自發的文化更為持久。而制度性的文化卻被各種剝削階級當作工具加以運用,統治人民的思想空間?! ?/p>
紅歌會,應當屬于自由文化。自由文化的特點就是民眾自發性,原生性。是人民自由思想的展現。但是我們很難在遍布于公園的紅歌會之中發現年輕人的身影。因此這是最為棘手的問題。城市中的青年人缺少自由、自主、自發的文化空間。
由于缺少自發的文化空間,城市的青年之間的團結、青年工作都處于低谷。這直接導致了城市中大齡未婚青年的增多趨勢。由于缺少自發的、自由的、持久的、普遍的類似于毛澤東時代的“文工團”之類的群眾文化運動空間。青年人沒有可能在這種空間中自然地結實,自然沒有可能形成穩固的戀愛伴侶。這種扭曲,自然催生出了婚姻市場經濟。這可以作為市場改造人性的一宗惡果?! ?/p>
自由文化具有極強的生命力。例如,毛澤東時代的工人即使在退休之后仍然會組織到一起排練當初年輕時代曾經排練過的節目。因為自由文化是一種先進文化,是符合人性發展的方向的。年輕一代缺乏自由文化的親身體驗,已經體驗不到做一個完整的人應當體會到的高尚情操與感受。年輕人沉迷于色情、暴力、網絡游戲等等腐朽文化中難以自拔,實在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悲哀的事情。很多年輕人由于受到市場原教旨文化的侵害過深,幾乎沒有機會體會到做人的真正高尚感覺,處于這種境地的年輕人的內心極度痛苦,這成為他們輕生的一個原因。市場原教旨主義磨滅了人性,將年輕人變成殘忍的怪物。由于這種非人類的文化根本沒有任何生命力,受這種文化影響的青年人自然也就會出現生命凋謝的現象。其丑惡簡直令人發指。其危害已經沒有語言能夠形容了。而人性對市場的妥協竟然出現在我們政府的報告之中,這說明了撰寫這份報告的團體對資本主義的迷信程度達到了令人無法理解的程度?! ?/p>
3、設想中的城市自由文化
雖然,我們很難在城市中尋找到屬于年輕人的自由文化。但我們能夠憑借理想主義的精神,為未來的城市自由文化進行一些構思。這些構思將成為未來行動的初步指南?! ?/p>
首先,文化建設具有教育、輿論功能,創造了公共空間?! ?/p>
文化建設的教育、輿論功能,創造了公共空間。用街頭劇、唱歌、快板、戲曲等形式達到教育目的,農民會把法律政策、道德風尚、表揚批評,溶于這些具體的表達形式中,讓農民高高興興的接受。不僅如此,這種娛樂也造成了一種公共空間,并進一步形成了公眾輿論。輿論空間的形成,是農村社區真正形成的開始。在此之上,農村的公共生活才得以恢復,社區的整體性才會體現出來。
與之類似的,我們在城市中很少見到這種形式的表演,更少見到青年人主導的、自發的、普遍參與的這種文化形式。因為現在的城市都是大型城市。一個人工作與睡覺的地方可能距離30公里。請問在這種情況下,城市是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是延長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呢?顯然是延長了。因此我們需要一些超空間的手段,例如“虛擬空間”來縮短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從而建立起穩定的公共空間。然而虛擬空間的匿名性由造成虛擬空間難以形成真正的信任基礎。而且虛擬空間也并非完全穩定。
顯然,不論是虛擬還是現實,在城市青年之間構造公共空間是困難的。這也是現實中缺乏這種公共空間的原因。
但為何毛澤東時代并不缺乏這類空間?
4、通過建立消費合作社建設和豐富城市勞動者的文化空間
與農業生產者直接對接的消費合作模式,能夠幫助處于市場上弱勢的生產者與消費者避開中間商的控制,直接進行消費,實現消費的計劃性、穩定性、人性化、合作化。并且,在消費者之間能夠結成利益共同體。促使了共同空間的形成?! ?/p>
消費合作社通常由居住在一個地區的消費者,主要是家庭消費者組成。參加者多為中青年家庭主婦。這些主婦中的一部分是全職主婦。、
成立消費合作社,需要固定的運營空間。這些空間作為取菜點,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p>
加入社員要交納約幾十元的會費。成為股東則要交納幾百元的股金。合作社要采用民主選舉的方式成立理事會、監事會。理事會聘用總經理??偨浝砥赣霉ぷ魅藛T展開工作?! ?/p>
所購蔬菜直接與農村農民建立聯系,以保證菜品供應的高品質、低價格?! ?/p>
這種模式能夠在臺灣和其他國家成功建立起來,我相信也能夠在我們這里建立起來?! ?/p>
目前社會上的各種團購團體,應當自覺地吸收消費合作社的合理制度成分,嘗試向這個方向進行轉變?! ?/p>
消費合作社作為一個消費者聯合的公共空間,有責任倡導適度、合理、理性、環境友好、和諧的消費文化。培養社會成員理性健康的消費習慣。開發出符合社員需要,普通商場渠道難以提供的新產品。
為何在國家規定了藥品的最高零售價以后,很多藥品出現了“降價死”,也就是說,經銷商和生產商因為藥品利潤低,而停止生產?這就是追求利潤的結果。常規藥品已經沒有很多創新的空間。但整個供應鏈卻充滿了對于擴張的需求。那么這種擴張就演變成了針對消費者與勞動者的合謀,合謀形成壟斷,壟斷形成剝削?! ?/p>
小農,作為最初級的末梢生產者,也是被大集團剝削的對象。因此由消費者形成消費合作社,由生產者形成生產合作社,二者結合形成供銷系統,就能夠最大幅度地降低中間商對兩端的剝削?! ?/p>
不僅僅是影響中間商,最終的目的是要通過改變消費習慣,通過消費者的聯合,將這種消費習慣傳達給生產者,讓其生產樸素的產品、質樸的產品,而不是那種添加了瘦肉精、色素、增味劑、防腐劑的產品。杜絕奢侈浪費、華而不實。杜絕刺激人的不良欲望。
要提高生產的計劃性,杜絕投機。消費合作社能夠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建立穩定的供給關系。這就能夠為生產者提供生產計劃。從而變盲目生產的市場波動變為計劃生產的市場價格穩定。這對于提高小農的生活水平和心理健康程度是非常有利的?! ?/p>
建立起合作文化。我們建設消費合作社作為城市勞動合作運動的第一步實踐,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合作文化在人們的思想中的傳播。人們通過消費合作,能夠切身感受到“聯合起來,一起干”的力量。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精神力量。不論是從產品的品質、價格、與生產者的關系,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還是與自然的關系中,參與其中的人民都能夠感受到和諧。這種和諧是一種人類崇高的精神。人們從此遠離了欺詐、人與人之間形成了公共文化空間,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形成了穩定的、親密的供銷關系、人與自然之間不再依靠農藥、化肥、食品添加劑作為中介,人類能直接地接觸到大自然的真實味道。這一切都將給參與到其中的人民一種重新做人的感覺,一種成為真正的人的感覺?! ?/p>
實際上,消費也是一種勞動。人們雖然天天消費、必須消費,但消費并不是生活的目的。生活的目的是將產品中的使用價值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夠變得更加美好。為了實現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們就要進行商品的選擇、購買、侃價。這些就是消費。消費難道不是一種勞動么?消費合作社就是將每一個消費者的個體的消費勞動集合到一起,通過民有、民主、民享的方式實現勞動的合作,增加勞動的力量和效率的?! ?/p>
這就是為什么通過消費合作,人們能夠用更少的價格,更便捷地獲得質量更高的產品。這也是消費合作存在的理由?! ?/p>
這種合作文化將帶我們進入下一個階段。
5、勞動合作社的創立
城市勞動力是按照專業的匹配組合起來的。并不是按照居住的距離組合起來的。因此,城市的勞動力的聚集的初始運動,就需要一個專門以創業為目標的組織加以推動。并從社會再分配領域吸收資金?;蛱峁┙鹑谥С?。這可能是與農村不同的地方?! ?/p>
因此,城市勞動力的聚集,首先應當聚集具有這種覺悟的人。之后形成一種通用的,孵化勞動型合作社的組織。再用這個組織的力量建立以專業為單位的經濟組織。然后再用金融支持,將這些組織聯合在一起,形成合力。
6、建立科技勞動合作社為農村提供技術贊助
科技人員需要在與農村的科技互動中吸收發展科技事業的精神力量。進入到振興農村建設的事業之中,科技人員將發現一個廣闊的對科技有著廣泛而深刻需求的大空間。這種需求能夠振奮技術人員的精神,為他們開發新的技術提供方向??萍既藛T需要向具有合作精神的農民、工人提供中間技術,提供技術勞動贊助,與基層融合在一起,技術人員就擁有了一個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 ?/p>
7、形成遍及城鄉的勞動合作輿論,推動綜合性《勞動合作法》的確立。
綜合性的《勞動和作法》的確立將成為勞動合作運動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p>
合作思想的啟蒙運動
從梁漱溟到劉老石,勞動合作運動人的共同感悟是:首先需要一場合作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一種勞動人民自主的思想啟蒙運動。走思想啟蒙道路,通過散發太陽光芒的合作勞動的思想引導,啟發勞動人民對合作文化的向往、學習與實踐,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p>
1、啟蒙是蒙昧者對真理的自發追求過程
啟蒙既不是外部的物質利誘,也不是外部文化的沖擊,而是自發的學習、探索。文化的改變和新文化的創生,物質利益的誘導是基礎;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必須有足夠強烈的外力沖擊;如果這兩種東西都沒有,那就一定要使之成為一種讓群眾廣為接受的自愿性的行動。如果這兩種東西都沒有,那么文化的變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p>
為了避免我國社會走資本主義的“奢侈中的停滯”的老路,提升社會內生創造性,需要我們整個社會學習合作文化,進行文化上的變遷,消費與生產結構的質的變遷,從而求得更好的國際生存空間。廣大人民群眾需要學習合作文化以獲得人性的升華。這就是啟蒙運動能夠存在的理由?! ?/p>
2、通過多種途徑,包含多層次內容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文化的載體是豐富的。文化的形式是多樣的。文字與博客只是一種形式。多種形式并存,文化的影響力才能夠實現。文化不僅僅存在抽象的影響力。而且存在著需求者的個性差別?! ?/p>
梁漱溟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可以利用更多的、更豐富的我們社會現有的文化、政治、經濟、教育資源來為我們服務。因為解放前的人民大多是文盲,因此采取演文明戲的方式進行宣傳。但現在的情形有了很大的轉變。人們能夠識字、能夠上網。只要我們講我們的主張放到網上,就能夠有人來看,看過之后如果轉載,就能夠擴大影響。一年以前,微博也沒有流行。時代在發展,要根據人民和時代的特點選擇文化傳播方式。每一種文化形態,都有其具有特色的文化需求。面對信息的海洋,每一個人都會加以取舍地進行信息消費。利用這些社會的公共資源,形成一種屬于微觀的活力的組織力量?! ?/p>
3、在多個層面擴展和交融
劉老石從一種比較單純的“大學生支農”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從這個角度上尋找和探索整個運動的合理性。我們應當從政治、技術、社會、經濟、道德、法律、城市等多個方面分析對于勞動合作運動需求。因為社會的發展是一個統一體,因此對于一個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必然存在多方面的共同需求。如果我們找到了這些階層中勞動人民對于合作的需求,就能夠發動新的力量從各個方面支援合作運動,最終形成會師的態勢?! ?/p>
4、個人要走向社會
個人要走向社會。只有走向社會,社會才屬于你。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對個人有需求,同時也是一種源自于個人自身的覺醒和自我建設。這就是社會對個人的要求。每一個階段和類型的個人都具有不同的責任。任正非40多歲被下崗,還能夠白手起家,形成世界最大的企業之一??梢婈P鍵在于各人有沒有能力站出來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如果不抓住機會鍛煉自己,對于個人來說就沒有希望了?! ?/p>
5、要取得政府、執政黨的理解和支持
勞動合作思想的啟蒙運動是與社會成長相互統一的,是整體社會運動的子集。是民眾自發、自由、自覺的聯合。應當獲得當代先進文化的支持。合作運動是一場符合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和增強社會民主法制程度的運動。將成為黨與人民的密切結合,形成人民與政府的良性互動。
6、將立法作為運動的階段性目標
要爭取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合作社法》依靠法律保護人民的合作社運動。
7、要從公共品的角度對合作制度進行研究
勞動合作制度是一種公共品。制度是一種公共品,制度在理論上是公眾制定、公眾遵守、公眾獲益的。制度能夠無成本的分享。制度的制定與推行卻需要成本。這種成本,需要具有奉獻精神的合作運動參與者共同合作加以克服。合作運動要給社會提供一種公共品、制造一種公共制度和文化?! ?/p>
同時,通過研究公共品,對公共品與非公共品進行最恰當的分類。然后分別地在社會、組織、個人這三個層次上,正確地安排這幾種公共品的供給方式。通過實現這種合理的公共品的供給方式,來確定我們的制度的最終形態?! ?/p>
現實中,制定制度也是可以謀取私利的。因此我們要從這個角度對制度的制定有清醒的認識。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參考文獻
劉老石遺著
蔣玉珉《合作社制度創新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