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走小崗村道路,那么中國人民到現在還吃不飽飯。這是改革以來主流輿論反復宣傳的觀點,也是網上小右們反復鼓吹的觀點,這符合事實嗎?當然!右右們斬釘截鐵地回答,并且他們還一口一個‘我’(或我們村)那時如何如何地沒有吃飽飯來對此進行論證。但是,右右們也只能舉例證明罷了,這種方法可以叫做‘文人式思維’,它的特點就是訴諸個體、訴諸感情,用一些個人體驗代替整體狀況。你看你看,我那時是怎么怎么的吃不飽飯,太慘了啊;你看你看,改革了,小崗村火了,我吃的肚皮飽飽。這還不能證明只有小崗村道路才能讓人吃飽飯嗎?你怎么竟敢反對,你什么感情!你有沒有良心啊? 不能說右右們舉出的事實是編造的,就虛假的。但這樣的論證方法,除了靠權威和權力來保駕護航,來推廣宣傳以外,其實是不能服眾的,也是經不起質疑的。因為同樣可以舉出大量那時的人們吃飽了飯的事實來對主流觀點進行反駁,我們總不能因為不符合主流觀點則說的事實都是造謠吧,這樣是不是太霸道了呢?那么,一個人說公社時沒吃飽飯,是小崗村后才吃飽了飯,而另一個人說在公社時期就已經吃飽了飯,我們究竟應該相信誰呢?難道是看誰有權威,誰的地位高或權力大嗎?
當然不行!所以,我們需要用理工科思維來分析這件事情。所謂理工科思維,說的就是在統計數據面前人人平等;不看你有多權威,不看你地位多高,也不看你權力有多大,更不管你是否說的痛哭流涕還是慷慨激昂。 那么,統計數據究竟是怎么說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 年份 糧食產量(萬噸) 1950年 13213 1951年 14369 1952年 16392 1953年 16683 1954年 16952 1955年 18394 1956年 19275 1957年 19505 1958年 20000 1959年 17000 1960年 14350 1961年 14750 1962年 16000 1963年 17000 1964年 18750 1965年 19453 1966年 21400 1967年 21782 1968年 20906 1969年 21097 1970年 23996 1971年 25014 1972年 24048 1973年 26494 1974年 27527 1975年 28452 1976年 28631 1977年 28273 1978年 30477 1979年 33212 1980年 32056 1981年 32502 1982年 35450 1983年 38728 1984年 40731 1985年 37911 1986年 39151 1987年 40298 1988年 39408 1989年 40755 1990年 44624 1991年 43529 1992年 44266 1993年 45649 1994年 44510 1995年 46662 1996年 50453 以上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下面用圖形顯示了糧食數據,截止到1996年的數據。
之所以圖形只顯示到1996年,是因為這一年糧食產量達到了一個高點,同時當年人均糧食是一個高峰,而吃飽飯其實還是這之前的幾年就已經實現了。 在圖中從1962年到1996年畫了一條直線,可以看到基本上1962到1996基本上是處于這同一直線上的,假如一個不知道新中國歷史的人看到這張圖,相信沒人能分辨出人民公社和小崗村有什么不同。還可以再看一下增產情況圖(即當年比上年增加產量的百分比):
同樣基本上看不出人民公社與小崗村到底有什么不同,要說不同,那就是人民公社期間增產能比小崗村增加的更多,而減產則可比小崗村減少的更少。
需要說明一點,人民公社是1958年開始成立的,為什么比較數據要從1962年開始呢?這是因為,1958到1961年是人民公社制度的開創期,是不穩定時期。而如果我們確實是愿意實事求是的話,則我們都知道,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毛主席和中共中央開始了對人民公社制度的調整,最終在1962年穩定了人民公社制度,一直到其被強行解散,公社制度大體是穩定的。而考察一個制度,合理的情況當然是考察其穩定期的表現。
上面的統計數據已經足以說明問題,不過我們可以進行進一步的計算來更深入地看看人民公社與小崗村道路的成績究竟如何。在計算之前需要說明的是,小崗村道路是1978年發現的,1979年開始逐步推廣,到1981年之后才算是差不多普及到全國,所以1978年的糧食產量主要是靠人民公社制度獲得的,而1979年至少人民公社制度的作用在50%,為公平起見,這兩年的數據我們單獨摘出來,誰的也不算。 這樣,用1977年的糧食產量除以1962年的(期間15年),得到1.767(其實,正確的算法應該除以1961年數據,但這一年產量太低,算出來的數據就高,有故意拔高人民公社之嫌,故不采用),而1996年除以1980年(期間16年,1980年產量較低,算出來可以給小崗村道路增加點成績)得1.574,成績不如人民公社時期;或者把1978、1979年數據算作是小崗村的,用1990年產量除以1977年(期間13年)得1.578,還是不如人民公社。就算1990年后連續兩年都增產4%,則1992年產量為48265萬噸(實際44266萬噸),用此數據除以1977年產量,得1.707,仍然低于人民公社時期的1.767。用1.767乘以1977年糧食產量,得49960萬噸,是1996年糧食產量的99%。 還可以再換個角度來考察人民公社與小崗村的成績。把1.767開平方15次,得到1.0387,也就是說人民公社期間年平均增產3.87%,我們用4%來看看1962到2009年共47年的增產數據,只有17年增產幅度超過4%,其中人民公社15年中占了7年,而小崗村道路30年(1980--2009)總共只有8年;如果用3.87%來查看,則人民公社時期還可增加一年到8年,小崗村30年則仍然8年。
所以,結論是很清楚的。如果我們采用理工科思維,而不是看誰發言的時候有權威、有地位、有權力的話,那么,所謂只有走小崗村道路中國人民才能吃飽飯的觀點是經不起統計數據的檢驗的,說人民公社不能讓中國人民吃飽飯是沒有證據的。 當然,說人民公社讓百姓吃不飽飯也符合‘事實’——符合某種需要的‘事實’,但它不符合客觀實際的事實。
用理工科思維看人民公社時期吃不飽飯這件事
前面,我寫了兩篇文章,一篇叫“從七連增看吃飽飯及人民公社與小崗村”,另一篇叫“用理工科思維看小崗村與吃飽飯這件事”,說明走人民公社道路是能夠讓中國人民吃飽飯的。但是我們仍然無法回避一個事實:那就是,在人民公社時期的的確確在某些地區,人民群眾是還沒有吃飽飯的。也正是因為此,所以右派提起來總是自以為得意:你說人民公社制度能讓中國人民吃飽飯,那為什么那時還有人沒有吃飽飯?通常左派都是這樣回擊:你胡說,我那個時候分明是吃飽飯的。但是中國這么大,你吃飽飯不代表所有中國老百姓都是吃飽了飯的,這不是右派造謠,不是歪曲事實,而是那個時期客觀存在的事實。正視這個問題,準確回答這個問題,是左派不能回避的也是無法回避的。 該怎么回答呢?我認為還是用理工科思維比較好。所謂理工科思維,說的就是在統計數據面前人人平等。這就杜絕了對立的雙方誰也不服誰的問題,也排斥了感情用事的缺陷,避免了某一方用權威權力壓服人的情況。
該怎么看呢?我們先要問,是不是只有人民公社時期中國人民才沒有吃飽飯,而在此之前,甚至是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人民就一直是吃飽了飯的?如果這之前和之后中國人民都是吃飽了飯的,唯獨人民公社一起,中國人民就開始有人餓肚皮了,那不用說,證據確鑿,人民公社制度就是不能讓人吃飽飯,憑你說破大天也沒用。但倘或事實不是如此,而是在此之前中國人民就一直沒有吃飽飯,那么人民公社時期還有中國老百姓沒有吃飽飯,就恐怕不能完全怪罪于人民公社制度了,而是我們要看,實行人民公社制度,是不是在不斷地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是,那么抨擊人民公社制度不能讓中國人民吃飽飯,顯然就過于武斷了,甚至是別有用心了。用的什么心呢,是誰誰知道。 事實究竟如何?我們來看統計數據: 年份 人均糧食(公斤) 1950年 239 1951年 255 1952年 285 1953年 284 1954年 281 1955年 299 1956年 306 1957年 302 1958年 303 1959年 253 1960年 216 1961年 224 1962年 238 1963年 246 1964年 265 1965年 268 1966年 287 1967年 285 1968年 266 1969年 262 1970年 289 1971年 293 1972年 275 1973年 297 1974年 303 1975年 308 1976年 305 1977年 298 1978年 317 1979年 340 1980年 324 1981年 325 1982年 349 1983年 376 1984年 390 1985年 358 1986年 364 1987年 369 1988年 354 1989年 362 1990年 390 1991年 376 1992年 377 1993年 385 1994年 371 1995年 385 1996年 412 以上數據根據統計局數據計算得到,同樣,下面用圖形來表示:
我們都知道,在解放前中國人民普遍地是在餓肚皮普遍地沒吃飽飯,解放后才開始擺脫普遍餓肚皮的現象,但一開始仍然沒有解決普遍吃飽飯的問題。公社化之前,最高的人均糧食記錄為1956年的307公斤,57、58年也差不多,如果這一數據就可以表明普遍吃飽飯,那么在1973年之后就已經是普遍吃飽飯了,而這時是人民公社時期,則攻擊人民公社讓中國人民吃不飽飯就是睜眼說瞎話。如果這一數據仍不足以表明中國人民是普遍吃飽了飯的,那么也就是說,在人民公社成立的時候,我們還沒有解決普遍吃飽飯的問題。因此,我們就應該繼續了解情況,看看人民公社制度是不是在不斷地解決這一問題,如果是,那么攻擊人民公社時期還有老百姓沒吃飽飯就不夠厚道不夠客觀公正了。畢竟,解決問題總是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的。俗話怎么說的?一口吃不成個胖子。
首先我們注意到,公社成立之初出現了普遍餓肚皮這個‘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現象,其實攻擊人民公社的也大多拿這一現象說事。應該說那幾年天災加人禍,公社沒有打開一個良好局面,而是相反,一夜回到解放前,其中原因一言難盡本文難以一一分析。但不管怎么說,這的確是人民公社制度開創之初的巨大挫折。不過另一方面,從這樣一個低處重新起步,人民公社制度是否有力地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下表列出了人民公社穩定時期的糧食總產表: 1962年 16000 1963年 17000 1964年 18750 1965年 19453 1966年 21400 1967年 21782 1968年 20906 1969年 21097 1970年 23996 1971年 25014 1972年 24048 1973年 26494 1974年 27527 1975年 28452 1976年 28631 1977年 28273 1978年 30477 實際上在1966年,糧食總產就已經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但同時,社會總人口卻也在高速增長,糧食增產的速度還沒有趕上人口增長的速度(起點低的緣故),也因此,這時的人均糧食占有仍不及歷史最好水平,要一直到1975年才達到并超過1956年的人均最高水平,此時糧食增產的速度趕上并超過了人口增長速度(1975年糧食總產量是1956年的1.47倍多,人口增長是1.47)。此后,糧食增產的速度就基本上超過了人口的增長速度(這也主要是毛澤東時代的成績,見我的另一篇文章:談談毛澤東時代在人口問題上的功績和不足),所以到1978年底(即普及小崗村道路的前夜),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了一個新高度:317公斤。如果說人均360公斤糧食(見上圖)意味著中國人民徹底解決吃飽飯問題,則此時距徹底解決問題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可見,在人民公社時期還存在沒有吃飽飯的現象,主要原因是人民公社制度開局失誤,導致起點太低,而同時人口卻在高速增長,盡管比起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之初糧食總產增長了50%以上,但同時人口增長也將近50%,這樣平均下來就幾乎淹沒了人民公社制度為解決中國人民普遍吃飽飯所付出的努力。客觀公正地講,我們總不能要求有了人民公社制度,糧食產量就應該一路高漲,小漲就算失敗更不能有減產吧?畢竟直到今天,我們農業現代化的水平也仍然不能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我們怎能苛責人民公社制度對其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呢? 從圖中我們還可看到,1968、1969兩年有個低洼,而糧食總產從1967到1969也停滯不前,我們都知道這是受到文革的影響,但畢竟這只是因為文革而不是因為人民公社本身,在那時不論農業生產是何種制度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公社制度未能更好地解決中國人民吃飽飯問題,文革的因素也算一個,但我們顯然不能就此責怪人民公社制度本身吧?
所以,人民公社制度一直在努力地解決普遍吃飽飯的問題,并且成績巨大;雖然人民公社制度時期,還存在著沒有吃飽飯的現象,但那只是局部現象不屬于普遍現象,我們不能就此全盤否認公社的努力及其成就。數據表明,在人民公社制度被遺棄的前夜,我們已經站到了普遍吃飽飯的門口,小崗村不過是臨門一腳而已,沒有證據表明人民公社不能完成這個臨門一腳,相反,證據表明人民公社制度已經完成了此前的艱巨任務,當然完全有能力完成臨門一腳的任務。美化小崗村而抹黑人民公社完全站不住腳,完全沒有歷史的觀念,是別有用心的。
我們還可以從提高生產力的角度再來簡單回顧一下人民公社解決吃飽飯的努力過程。下面是統計局出版的統計年鑒上的數字: 年份 糧食(kg/畝) 1949 69 1952 88 1957 98 1962 88 1965 109 1978 169 1979 189 1980 183 1981 189 1982 209 1983 227 1984 241 1985 232 1986 235 1987 241 1988 239 1989 242 1990 262 我們都知道,78年之后的糧食畝產量提高,主要原因不是分田單干,而是良種的普及和化肥的大面積使用,這些事在1978年之前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但即便如此,糧食畝產量仍然比1952年增加了將近一倍,比1957年增加了70%多;如果1990年代表徹底解決吃飽飯問題,則262公斤的畝產量與之相差不到100公斤,還需要增加50%多,在良種和化肥普及的情況下,沒有理由認為公社已經無法使得畝產量繼續增長。所以此刻的結論也很清楚,盡管公社時期還有一部分人沒有吃飽飯,但那只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完全可以解決的問題。以此攻擊人民公社制度,只不過是為了某種政治需要而已,完全沒有任何事實根據。
|
附錄:談談吃飽飯這件事情 文章到此該說的已經說完,但關于什么叫吃飽飯還是值得探討一下的。為了不影響文章的主要結構,把這種探討放在附錄里。
當我們今天說吃飽飯的時候,和1980年代初的時候其實已經是不同的概念了。雖然我們說右派渲染人民公社時期有人沒有吃飽飯并非造謠,但其實為了攻擊人民公社制度,很多所謂‘沒吃飽’的故事,其實說的并不是真的沒吃飽,而是另有所指,只因為今天的人們對吃飽飯的理解完全不同于過去,所以有人是打著‘沒吃飽’的旗號去故意抹黑人民公社,對此我們不可不辨。 今天我們說吃飽飯的時候,一般而言,說的都是大米白面敞開吃,哪怕是吃的肚皮圓圓也能接著往嘴里塞,這不同于7、80年代對吃飽飯的理解。那時人們都有定量指標,糧食只能按定量購買,假若按此指標每個人其實都是能吃飽的,但要再多吃一些就基本沒有了;此外食物的營養成分也不如今天,今天屬于營養充分過剩的年代,那時對此還是很難想象的。但無論如何,根據定量,每個人都是能吃飽的,而且基本營養也是有的。只是,按今天的標準,那個所謂吃飽是個很低的標準,甚至會認為那根本不能叫吃飽飯。 由于這個原因,當今天的年輕人看到或聽到一些人訴說當年吃的如何差如何沒有肉,再加上訴說者故意扇呼,使得年輕人本能地認為那就是沒有吃飽飯。還有人借著糧票說事兒:你看,吃飯居然還要定量,這怎么能夠叫吃飽飯呢。但事實確實就是,那的確吃飽飯了!不管你是吃的多差,不管你除了定量再沒有別的吃,那就是叫吃飽了飯。實際上若是回到當時我們問某些人是否吃飽了飯,回答都會是肯定的。但到了今天,有些人就是要污蔑人民公社,所以這些當時會回答吃飽飯的人,今天就會一口咬定說當時沒吃飽;而另一些沒什么立場的人,由于受到大環境的輿論影響,也變得疑惑起來,當年究竟是不是吃飽了?好像應該是沒吃飽吧?于是,我們就看到很多人都在說當年沒有吃飽飯,而其實當時真正沒吃飽飯的人是少數。
從餓肚皮到基本吃飽飯再到吃飽飯再到吃好飯,只要我們頭腦的思維是正常的,都不會否認這總要有個過程。改革開放的目標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30多年過去了,富裕起來的只不過是少數人,占人口80%以上的人并沒有富裕起來,什么時候富裕起來也不清楚。而人民公社穩定時期不過17年,占人口80%以上的老白姓已經能夠吃飽飯(只是吃的不夠好罷了),徹底解決吃飽飯的前景已經能夠看到。但我們就是要熱烈贊揚改革開放,就是要徹底批判人民公社,這是什么邏輯!厚此薄彼何至如此!? 可見,借口人民公社制度時期還有一些人沒有吃飽飯而大做文章,并不是真的為了實事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政治需要。 |
歡迎訪問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ens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