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金秋季節,筆者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報道:袁隆平院士為“回龍湖有機超級雜交水稻研發基地”揭牌,希望將超級雜交稻生產技術和有機生產技術結合,提高有機水稻的單產效益,推動食品安全和農民增收。據了解,首批試種的180畝水稻,已于八月底齊穗,預計單產600至650公斤,比有機常規水稻增產三成以上。
幾乎就在同時,網上另一則標題為《陳潤兒:發展現代有機農業,滿足市民的需要》的報道又跳入筆者的眼簾(陳是長沙市委書記)。文章的主要內容是:2008年,長沙縣果園鎮建立了千畝有機稻基地,這里的土壤、水質定期進行重金屬含量的檢測;不噴灑農藥,而是通過稻田養鴨,飼養蜘蛛、赤眼蜂等生態方式,防治病蟲害;化肥也被絕對禁止,以雞肥、豬肥、菜粕為原料,有機培肥、增肥;這里生產出來的“沁香1號”香米堪稱目前國內品質最好的稻米之一,香味、口感毫不遜色于國際上著名的泰國米,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種有機水稻的田每畝增收700元左右,等等。
連續得到兩個好消息,筆者高興極了,既高產又優質,多么難能可貴!今年年初,筆者在一個帖子上曾經這樣寫道:“既然能夠在小塊的土地上生產出少量的有機食品,也就一定能夠在大塊的土地上生產出大量的有機食品。如果某個能人選擇山區有獨立水系的范圍不太大的地方進行不施農藥的實驗,讓害蟲肆虐幾年,同時也讓害蟲的天敵,如青蛙、稻田蜘蛛、麻雀(有些稻作區已經見不著麻雀的身影了)等回來,再慢慢地恢復以前存在過的生態平衡。”想不到這樣的能人早就存在了,而且是重量級的人物(恕筆者孤陋寡聞)。筆者不由從心底里迸出這樣的話來:壯哉!袁院士和陳書記,感謝你們為國家、為人民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自古以來,人們的耕作方式都是有機的,生產出來的食品也都是有機的,雖然產量不高,在解決溫飽的問題上不盡人意,但質量卻是上乘,可以說顆顆糧食都是珍珠,很養人的。一位美籍華人說有機食品“價昂物丑”,價昂是確實的(有機的價格是非有機的二至三倍),但物丑卻謬之千里了。就像這位美籍華人,根據他的年齡,在國內成長和求學期間吃的絕大多數都是有機的,而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的身體健康和智力發育,有機食品又何丑之有呢?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因為饑餓人們大都面黃肌瘦,但是,當陰霾過去以后,很快又到處是紅潤潤的臉色了。這也是有機食品養人的一個很好的證明。
上個月,兩位四十多年前下鄉時結識的農民朋友來家里作客,閑坐時談到了六十年代打農藥的事情,他們覺得非常惋惜,都認為如果那時候不貿然往田里撒藥,也就不會有現在這種農藥施得越多,而害蟲也越多的惡性循環的局面了。其中一位農民還很興奮地談及廣西某個地方不施農藥、不用化肥而莊稼照樣長得很好的事情。從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有一種回到有機農業時代的強烈愿望,雖然只有兩個人,但應該代表了大部分農民的心聲。
城里人的情況又怎么樣呢?筆者見到住別墅的人在屋旁的空地上種菜,住樓房最上層的人在屋頂堆土種菜,完全沒有土地的人,也會在原來的花盆里種上絲瓜、紅薯(吃葉子)之類的作物。目前城市里有一句流行語叫做“農夫山泉有點‘田’”,能夠在“田”里勞動是最時髦的。城里人渴求有機食品的愿望可見一斑。幾年前,筆者家鄉的報紙上有這樣一個消息,說筆者家鄉所在城市職工的平均工資比改革開放前增加了四十倍(現在應該遠超四十倍了)。改革開放前每斤大米一角五分,每斤豬肉八角,每斤蔬菜五分至一角。現在超市里每斤有機大米六元,每斤有機豬肉三十元,每斤有機蔬菜三元左右,與改革開放前價格的四十倍大致相當。也就是說,現在大部分城里人都買得起所謂“價昂”的有機食品。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有機食品的市場前景是非常廣闊的,是大有作為的。
中國人多地少,這迫使我們必須精耕細作,充分發揮土地的效益,而發展有機農業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搞有機種植,要人工積肥、人工除草,在防治病蟲害方面,也需很多人力的投入,但這些投入是有回報的。像 袁隆平 先生的試驗田,一畝地能生產600至650公斤有機稻米,按二倍價格計算,就相當于一畝地生產了1200至1300公斤普通稻米。這是一筆巨大的收益,這筆收益可以達到使農民增收的目的。同時,有機農業所增加的人力投入,也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的出路。
最近,筆者家鄉的報紙上又登載這樣一個消息,對于我國面臨的糧食安全問題,袁隆平院士信心十足地說:“我們現在正在大力推行‘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就是說種三畝超級稻,相當于現在的四畝水稻。我們有信心,到了2015年,三期超級稻全國推廣以后,平均畝產達到900公斤以上。”有機種植的產量一般要低于常規種植,但是有了900公斤這樣超高的基數,即使減一點產,也不會影響到糧食安全,進行有機種植,我們已經沒有任何后顧之憂了。
有了袁、陳這些先行者的榜樣,有了全國城鄉人民的鼎力支持,我們國家的有機農業一定會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初露的曙光一定會變成紅彤彤的太陽。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又可以回到“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日子了,回到“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日子了,回到池塘里可以摸泥鰍、小溪里可以抓魚蝦的日子了。這是何等愜意的事情啊。當然,要用有機方法防治猖獗的病蟲害,要改變一部分農民長期以來形成的不用農家肥料、只施化肥的陋習,我們還是任重而道遠的。
在這里,筆者不禁要問一問那些執意把轉基因稻米推上中國人民餐桌的專家、學者們,你們推崇的所謂“金米”,難道在數量、質量和民眾喜愛的程度上,能與有機雜交水稻比較嗎?難道施化肥、撒除草劑,高投入(如每年都要購買高價種子)、高污染的西方的生產模式,也適合中國的國情?筆者希望這些人都到袁院士或陳書記的試驗田里去,踩一腳泥水,真正體會到什么是具有獨創精神的崇高,什么是只知拾人牙慧的渺小。筆者真誠地期待:趕快改弦更張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