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戶的農民是否有權不抗旱?
宋公明
自2月6日國家啟動一級應急響應后,北方旱災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注。
按生活的常理推斷,旱情總有個發展的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禾苗枯死,也非一日之旱。據說,是因為一百多天沒有下過雨,所以才導致了如此嚴重的旱情。那么這就奇怪了,為什么在30天沒下雨時不啟動應急響應,50天沒下雨時不啟動應急響應,80天、90天、100天沒下雨時還不啟動應急響應,非要等到100多天沒下雨時才啟動應爭響應,而且一啟動就是一級?
當然,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啟動應急響應是要經過一定程序的,只有在多個省區同時發生重大災情時,才有必要啟動國家級的應急機制。那么根據生活的常理推斷,在國家級應急機制啟動之前,省一級的應急機制應當先行響應吧?同理,省一級應急機制響應之前,市縣一級的應急機制應當先啟動了吧?在市縣啟動之前,鄉村一級的應急機制應當先啟動吧?在鄉村一級啟動之前,農民承包戶應當先啟動應急機制吧?反過來說,應當是農民承包戶抵抗不了時,鄉村一級才要啟動,鄉、村一級抵抗不了時,市、縣一級才要啟動,市縣一級抵抗不了時,省區一級才要啟動,省區一級抵抗不了時,才有必啟動國家級應急機制吧?
事實上,在這樣嚴重的旱情下,確實有農戶,鄉、村抵抗住了災害的發生。有的是因為自然條件好,靠近水源;有的是因為集體經濟實力雄厚,例如南街村。類似這種情況,就用不著靠上級政府和國家啟動應爭機制。
問題是有不少農民承包戶對旱災在抗不了時采取了放棄的態度,當然也就不會向鄉村一級求助。鄉村一級沒有響應,那么縣市一級也就沒有反應,省區一級當然也不會有動作。等到旱情嚴重到國外媒體都有報導時,國家啟動應機制,為時已晚矣。
那么農民承包戶為何要放棄呢?據說,是因為抗旱的成本高,不劃算,不如放棄算了。對于農民來說,這種想法無可厚非。土地承包了,農民有自主權,在經濟上劃不來時,放棄是明智的選擇。然而對國家來說,大量的農戶放棄就有問題了,商品糧減少過多,勢必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農戶可以放棄,鄉村可以不管,市縣可以不問,省區可以麻木,國家卻不可以不問。按理說,國家在啟動應急機制時,也應當查一查各級政府有沒有啟動應急機制,如果沒有,是不是瀆職失職?國家的應急機制理應是一個整體,上下聯動,分級負責。否則非要等到國家響應下面才有行動,那么國家當冤大頭事小,貽誤了時機造成損失豈不是事大?
現在國家啟動了應急機制,但最終還是要靠農民行動起來才行。雖然溫總理在災區親自免費為農民澆水抗旱,那也只能救幾顆麥苗而已。動用武警臉盆水桶齊上陣,也只能救一地一時。大范圍的抗旱,沒有農民的積極性是不行的。而要調動農民抗旱的積極性,就要解決成本問題。于是現在對農民抗旱所需的水泵管道實行優價補貼供應,對抗旱用的水電實行免費。所以說到底,雖然分田到戶了,卻并非一包就靈。在旱災面前,國家仍然要承擔買單的義務。即使如此,如果老天爺不幫忙,如果農民不能真正調動起來,這抗旱能抗到什么程度也很難說。如果減產嚴重發生饑荒,國家還要花錢賑濟。相比之下,像南街村這樣的集體經濟,在大旱災面前,不需要國家費心,是不是更先進的生產力?
2009-2-1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