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給大學生村官計劃潑冷水
一,
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知識青年下鄉十分有趣。一方面,我們看到有些大學生畢業后主動跑到村里擔任村官,一方面組織部門有意識選拔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基層鍛煉,一方面眾多大學生社團下鄉支農。不經意間,中國竟然出現了一個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運動。這個運動到了最近,又因為中組部宣布未來五年,每年選拔2萬名大學生村官,進一步變成了更有組織和更加龐大的大學生村官計劃。大學生村官計劃與之前的新知識青年下鄉是不同性質的政府計劃,目標與后果也就不一樣了。
具體地說,之前的新知識青年下鄉,到農村調查一通,為農民作點事情,主觀上好意很多,客觀上并沒有也不可能為農民做成什么事情,提供什么有效的幫助。但是,大學生下鄉并非沒有意義,其中最大的意義是增加了大學生對農村的認識,從而改造了大學生,鍛煉他們,并使他們更快地成長并成熟起來。我的研究生同學吳思紅早在90年代中期研究生一畢業就主動跑到一個山區貧困村擔任村支部書記,滿腔熱血,兩年后卻不得不離開。到農村支農大學生社團,幾乎沒有那個社團真正為農民提供了增加收入,改善條件,或者將他們組織起來的幫助。組織部門選拔大學生到基層鍛煉,本身就是為了鍛煉大學生。也就是說,新知識青年下鄉的結果并非是為了農民,而是為了自己的成長。
但是,目前計劃推開的大學生村官計劃與之前的新知識青年下鄉有了根本不同,因為這次大學生下鄉的目的顯然是為了真正改變農村的面貌,為了改善農民生活,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問題也在這里。大學生有能力改變農村面貌嗎?大學生能真正在村里住下來成為永久牌嗎?村莊需要大學生嗎?
二,
我們先來看一看農村的情況。大體來講,我們可以將全國農村分成兩種類型,一是沿海發達地區或大中城市郊區的農村,也包括少數中西部集體經濟發達或者有大量資源比如煤炭的農村,這些農村總體特點是農村經濟相當發達,農民比較富裕,村集體掌握有大量資源。這些村莊可以總稱為發達地區富裕村;二是占中國90%以上的中西部農村,這些地區的農村主要從事傳統農業,農民收入主要依靠農作和外出務工,村集體幾乎沒有資源,相反,大多數村莊還有很多債務,村莊運轉主要依靠國家財政的轉移支付。這些地區的村莊可以總稱傳統農業村。顯然,大學生村官計劃所針對的不是發達地區的富裕村,這些發達地區的富裕村,經濟本來就很發達,農民收入也高。尤其是,這些地區村莊并不缺大學生,因為比較富裕,這些村考上大學的學生甚至都不愿將戶籍遷出村莊。這些村莊的干部,往往有多年的工作經驗,有豐富的管理素養。村干部素質很高。大學生就是想在這些村莊找一個工作也是頗為不易。因此,這類村莊不是大學生村官計劃的重點地區。大學生村官針對的應該是傳統農業村。
傳統農業村在將來可能有三種命運,一是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這些村莊越來越多的農民轉移進入城市,村莊空殼化甚至消失了。有人反對新農村建設,說將農村建設的十分漂亮了,農民卻都進城了,這不是浪費嗎?這顯然是誤解,既誤解了新農村建設,也誤解了農民進城的空間。就新農村建設來講,新農村建設并非要將農村建設成為花園,而是要為農民提供最基礎的公共品。就農民進城的空間來說,即使有個別農村的農民很快都進城了,全國九億農民進城卻不是在短暫時間可以完成的,中國的城市化是幾代人的事情。也就是說,就絕大多數農村來看,村莊將持續存在,而不會在短期內消失。二是傳統村莊走向工業化,或者如山東壽光農村一樣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讓農民從高效農業中獲得高收入。但是,正如九十年代全國農村消滅空殼村,不僅沒有消滅空殼村,而且導致普遍的村級負債。目前希望在傳統農村發展工業,以實現離土不離鄉的工業化,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已經沒有可能。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效農業,本身就只能是少數農村做才有收益的事情。如果全國農村都發展高效農業,在農民與市民的比例超過二比一的情況下,農民是不可能有增加收入機會的。全國農村發展高效農業,其結果必然是農民增產不增收,也是必然要失敗的。三是維持現狀基礎上的緩慢改進,大體又可以包括兩個方面,即農民緩慢地向外流出,越來越多農民流向城市,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同時農民收入緩慢提高,農村經濟條件慢慢得到改善。農民收入仍然主要由傳統種植業和外出務工兩部分構成。未來數十年,傳統農業村莊的絕大多數將陷于第三種命運,假若我們不是更悲觀的話。
傳統村莊的以上三種命運并非人為,而是由中國宏觀經濟結構決定的,即使有少數村莊可以逃出結構的命運,那也是少數。今天農村的有些問題不是干部無能或者干部無德,而是結構性因素的必然結果。
也就是說,占中國90%以上的傳統村莊,將來的大多數仍然是維持現狀基礎上的改進,而不可能在短期內有巨大變化。大學生村官計劃中的絕大多數大學生也是要到這些村莊去的。
三,
我們來看這些短期內不可能發生巨大變化村莊的情況。這些村莊,農民收入仍然主要來自種植大宗農產品,和外出務工,村集體仍然只能有很少的收入,村干部幾乎不可能通過辦集體企業來發展集體經濟。這類村莊,村民自己種自己的田,自己打自己的工。人人都為自己賺錢。經濟上,村干部沒有多少可以使力的地方。
村干部有無作用?有的,作用很大。主要作用至少有以下幾個,一是村干部要協助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必需的公共品,比如修路,灌溉,環境衛生,村莊規劃等等;二是為困難農戶提供幫助,向上級報告村莊貧困戶的情況,及時為因子女外出務工而無力應對意外的農戶提供支持;三是調解農村可能出現的糾紛;四是為農村提供必要的文化服務。等等。總體來說就是上傳下達。向上級匯報村莊出現的各種情況,有困難就向上級提些要求。解決農戶自己無力解決的事務,將國家轉移支付的經費有效地分配給農民,為農民生產生活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公共服務。等等。這個過程中,村干部得到由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適當報酬。
因為國家轉移支付給村莊的經費并不多,村莊本身又沒有集體的收入來源,村干部太多,村干部的報酬太高,就只能留下較少的錢用于為村民提供公共品。為了用較少的錢辦較多的事情,針對取消農業稅后農村事務相對較少的特點,全國大部分農村為了減少用于行政的經費,而采取了合村并組和減少村干部的措施。行政村之下有村民組。行政村是由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大隊演變而來,村民組則是由“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生產隊演變而來。村民組是一個真正的熟人社會,是農民的生產生活和娛樂單位,也是人情單位。村民組還是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單位,是灌溉單位。為了節省行政經費,取消農業稅后,全國大部分農村取消了村民組長,雖然村民組長一年的報酬大多只有不足一千元。
合村并組,減少村干部,取消村民組長,可以減少村級用于村組干部報酬的支出。但是,取消村民組長是很大的一個事情,因為村民組是真正的熟人社會,村民組長最了解本組農民,他們天天見面打招呼,知根又知底。取消村民組長,就是說我們國家的行政建制力量在建國后第一次從熟人社會抽出來了。減少村干部,減少的是不脫產的村干部。村莊事務并非日常性的,而是季節性、臨時性和應急性工作多。村干部可能一連很多天沒有事情,但是,一旦有事,又往往不是個別村干部有能力處理的。因此,村干部的工作不是坐在辦公室處理常規工作,而是在發生事情時隨叫隨到,是具有立即組織動員起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村干部不是要做某件具體的事情,而是要有解決問題的基礎能力,這個基礎能力需要一個熟人社會的組織體系來應對。取消農業稅前的不脫產的村組干部隊伍就是一個比較不錯的這樣的組織動員體系,雖然他們被上級賦予了太多不恰當的收稅和計劃生育工作。
現在不僅減少了村干部,而且將村莊合并的老大,村干部就根本沒有能力處理發生的各種緊急任務。
也就是說,在當前占中國90%以上的傳統農村,取消農業稅后,本來需要村干部處理的常常具有季節性、臨時性、應急性的工作,卻因為村莊合并和村組干部的減少,而失去了應急能力。村干部退出對村莊的日常管理,又無力真正應對應急事務。村干部說現在沒有什么事情,因為這些事情都不再歸村干部來管。農村公共品供給不歸村干部管;農民家庭矛盾不歸村干部管;村民糾紛不歸村干部管;地下邪教的傳播不歸村干部管,村干部也管不了;農民的生老病死不歸村干部管;農村文化活動不歸村干部管。總之,村干部要么什么都不管,要么就管不了。日常的事務,村干部不管。應急的事務,村干部管不了。
這就是我們在取消農業稅后在全國很多農村看到的現象。取消農業稅后,國家給了農村更多的錢,也提出新農村建設的戰略,農民卻只能享受更少的公共品。而實際上,國家通過取消村民組長,通過合村并組和減少村干部,并沒有減少多少行政支出,因為村組干部都是不脫產干部,都只拿很少的報酬。村組干部對農村十分熟悉,有能力處理村莊的各種事務,又有足夠的處理事務所必須的地方性知識。換句話說,過去深入到熟人社會的村組干部隊伍,本來是有足夠維持村莊基本秩序能力的。現在卻因為國家想省點小錢,而使基層組織在維持農村基礎秩序上的能力變得不足。
四,
而現在,我們試圖通過向每村派一個大學生來維持傳統農業村莊的基本秩序。
大學生是一個外來的有熱情的力量。但是,我們也不能將他們的熱情估計過高,因為他們不是下鄉做義工,而是將村官作為職業。他們需要有收入,將來要成家,要生兒育女。大學生村官當然不是要娶一個村里的媳婦,而是要在城里安家的。大學生村官因此收入水平一定要比村干部高很多,不然他們就沒有辦法在城里安家。一個大學生村官的工資,抵得上全體不脫產村干部的報酬總額,更比村民組長報酬多很多倍。(村民組長報酬一般一年500元,大學生一年的工資至少一萬多元?)。
即使如此,大學生村官還是不是永久牌的村官,他們很可能過幾年就要離開。僅僅幾年,他們很難真正熟悉村民的情況,村莊工作往往需要的不是抽象的知識與法律,而是地方性的道理,是村情、是民性。是耐心細致的工作方法,是恰到好處的軟硬兼施。這些都是需要對村情極為熟悉,對民性極為了解的長期在村生活的當地人最能干好的事情,而非一個外來的年輕的大學生可以干好的事情。
大學生村官并不比不脫產的村組干部有應對基層工作的知識和經驗,也不比他們有時間,甚至不及他們有耐心和長遠打算。在維持中國傳統農村基本秩序的過程中,他們能做什么,就是極大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如前已述,農村工作具有的季節性、臨時性和應急性特點,因此處理傳統農業村莊事務需要的并非脫產的一兩個干部——哪怕是大學生村官——而是一個能隨時被動員起來的基層組織體系。取消農業稅后,合村并組,減少村干部,取消村民組長,基層建制退出熟人社會,這就作法嚴重削弱了農村基層組織體系,從而節省了一點村級支出。這個以損害基層組織能力節省下來的錢,現在要全部用在大學生村官身上了。問題是,現在請來了一個脫產而坐班的大學生村官,而失去了一個基層組織體系。
脫產的大學生村官平常時間無事可作,一旦有事,他們則無力去做,因為有事的時候,要么事情大,要么時間急,必須要在很短的時間調動基層組織的能力,就是說要發揮組織的作用,而非一個大學生村官的個人作用。之前村組干部隊伍就是這樣的一個有動員能力的組織體系,一旦有事就可以立即組織起來。現在有了一個飛鴿牌的拿高工資的將家安在城市里的大學生村官,村里的組織體系也就瓦解了,那些不脫產的村組干部,也不會有積極性。最終,大學生村官計劃,可能是用了突出一個外來的人,而犧牲了整個農村基層組織體系。這個結果,就不是建設了農村,而是進一步破壞了農村。
中國大部分傳統農業型農村是事務瑣碎繁雜,是地方性特點突出,是季節性很強,且往往有諸多意料之外的應急事務的農村,因此是需要有一個熟悉當地情況的低成本、不脫產的基層組織體系來發揮作用的農村。現在我們的農村基層治理領域,一方面以節約成本的理由極快地削弱基層組織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以發展農村的名義來嫁入一個外來大學生村官。這顯然是錯置了農村這個空間。希望以個人來替代組織,這是大學生村官計劃錯誤的核心所在。
五,
更糟糕的是,現在大學生村官計劃還存在嚴重的村莊錯位。報道最多的是北京農村選拔大學生村官,而實際上大多數選派的大學生卻只能到一般農業型村莊。到了這些農業型村莊,大學生村官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無法發揮作用的困境。本來大學生村官計劃就是將村官當作大學生的就業出路來考慮的,一旦他們到村莊不能發揮任何作用,卻又幾乎沒有升遷的希望,他們內心殘存的一點理想主義就會破滅。這時候,大學生村官計劃就可能產生我們沒有預計的另外的嚴重后果。記得1990年代,中央提出消滅空殼村,目標很宏大,理由很充分,就是條件不存在。其結果是,空殼村沒有消滅,倒是帶來了嚴重的村級債務,即使到了10多年后的今天,全國大多數村莊仍然嚴重受困于當時形成的嚴重村級債務。現在一個村若是無債村,那就是好的不得了的村。這個過去并不久的歷史,應該讓我們好好清醒一下。
2008年5月19日下午
文章來源:三農中國 鏈接:http://www.snzg.cn/article/show.php?itemid-11122/page-1.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