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革命老區甘肅慶陽,鑲嵌著一座譽滿隴東的歷史文化名鎮——曲子鎮。這里有樓房子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遺跡,有令人仰慕的陜甘寧邊區政府遺址。同時,《咱們領袖毛主席》等許多不朽的民歌就是從這里唱起,唱遍了大江南北,唱紅了長城內外。
懷著對隴東紅色古鎮的強烈好奇,陽春三月,我經甘肅環縣縣城抵達了這片生生不息的紅土地。所到之處,我欣喜地發現,隴東高原上這座新興的小城鎮正在迅速崛起。
歷史悠久 底蘊深厚
曲子鎮位于甘肅省慶陽市中心部位,環縣、慶城、華池三縣交界處,211國道穿越全境,素有環縣“南大門”之稱。
曲子鎮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遺物亦有分布。這里古有彈起琵琶唱起曲子、思念家鄉之說,故而得名“曲子”。據《環縣志》記載,明永樂初,征西將軍何福在此筑城,至今仍有“雙城”之名。清順治16年,重建置鎮。
1933年,國民黨環縣政府曾駐此地。1936年,這里為中共曲子縣委和蘇維埃政府駐地。1937年陜甘寧邊區省委、省政府由環縣洪德河蓮灣遷于此地,同時建立慶環分區,后改為隴東專員公署,書記馬文瑞,專員馬錫五。1940年,隴東專署遷于慶陽縣。1950年,曲子撤縣設鄉。1985年3月改為曲子鎮。民俗民風淳樸,民間藝術豐富多彩,香包、刺繡、民歌、皮影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濃厚。
鎮內山形水勢良好,交通便利。西部大開發以來,曲子古鎮村村通大車,戶戶通農用三輪車,移動通訊全部開通。這里地下石油儲量高,油質好,現作業油井97口,境內輸油管線長142千米,油田職工達2300多人。
激戰曲子城 保衛陜甘寧
說曲子鎮是紅色古鎮,一點也不過分。至今,曲子人仍時常回憶起77年前那場勢如破竹的激烈戰斗——
曲子城是通往寧夏的咽喉要地,國民黨環縣政府所在地,城內駐扎著國民黨馬鴻賓部一〇五旅的1個特務連和第三十五師騎兵團的1個排,共約300余人。
中共中央和陜甘支隊到達陜北后,為擴大陜甘革命根據地,相繼發起東征、西征戰役。1936年5月28日,紅軍西方野戰軍左路軍向曲子、環縣方向前進。國民黨當局急調馬鴻賓部三十五師一〇三旅、一〇五旅于元城、慶陽、曲子一線堵截。
6月1日,左路軍紅一軍團紅二師進至曲子鎮附近后發起曲子戰斗。國民黨軍一0五旅旅長冶成章在完成堵截部署后于前一天也回到曲子城。下午3時許,由紅二團擔任主攻任務,紅五團助攻,打響了西征戰役的第一仗。
曲子鎮的土城方圓1公里左右,城墻高2丈、厚6尺許,城四周有碉堡,城外有壕溝,深達丈許,易于守備。半小時后紅軍即從城東南角打開缺口進入街道,展開巷戰。紅軍從城東南角突破防線,攻入城內,與守敵冶成章部展開巷戰。
經過反復沖殺,激烈爭奪,至下午4時半左右,紅軍基本控制了全城。冶成章被堵在城西北角的一處民宅的窯洞中負隅頑抗。戰斗中軍團首長左權、聶榮臻親臨戰場指揮作戰。
晚上10時許,戰斗結束,共擊斃國民黨官兵100余人,俘獲國民黨一〇五旅旅長冶成章等200多人,繳槍200余支,迫擊炮20門,還有馬匹及其他物資,曲子遂宣告解放。曲子鎮戰斗是西征戰役的第一戰,在促進整個西征戰役的全面勝利中起了重要作用,在紅軍征戰的歷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曲子鎮戰斗是西征第一戰,是紅軍西征解放的第一座縣城。曲子鎮解放后,立即成立了曲子縣工農蘇維埃政府和中共曲子縣委員會,并派出紅軍干部幫助地方,打土豪、分田地,開展黨政建設,組織游擊隊,從而為西征解放城鎮的建政工作積累了經驗。
1936年7月17日,在曲子縣花旗鎮組建陜甘寧獨立師,為保衛陜甘寧紅色政作用。整個西征戰役歷時兩月余,先后解放了曲子、環縣、豫旺、同心、鹽池等城鎮,開辟了陜甘寧邊界縱橫400多里的新蘇區。
西征紅軍一邊解放,一邊建政,完成了陜甘寧省的建置;同時,擴大了紅軍,征集了大量資材。紅軍在曲子遍灑革命火種,使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深入人心,從而在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為三軍大會師創造了條件。
《咱們的領袖毛澤東》 從隴東唱響全國
在曲子鎮的習仲勛紅軍小學,我了解到一個了不起的紅色農民歌星,它的名字叫“孫萬福”。
“《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這首歌是1943年12月,勞模詩人孫萬福在陜甘寧邊區勞模大會上即興創作的。”習仲勛紅軍小學校長黃勝利告訴我說。孫萬福是環縣曲子鎮劉旗村人,家境極其貧困,是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
聽當地鄉親們說,孫萬福雖然目不識丁,但腦子非常好用。他博聞強記,不僅肯下苦,而且喜歡琢磨。他還是一位熱心人,急公好義,在村民中名望很高。村民家中的紅白喜事,社火隊里總是少不了他。就是這樣一位能人,在舊社會也是衣食無著,掙扎在死亡線上。
劉旗村在環江對岸,不過孫萬福的重孫孫智慧就住在曲子鎮上。當年,陜甘寧邊區人民政府頒給孫萬福的獎狀也被保存在這里。獎狀用紅黃兩色套印在白布上,中間是墨書內容:“孫萬福同志熱愛邊區”。
據了解,孫萬福翻身是1936年6月。此時,紅軍西征解放了環縣。隨著曲子縣和環縣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孫萬福家分了20多畝地,2頭牲畜。這讓孫萬福徹底擺脫衣食無著的境地,生活逐漸好了。
“1943年11月,他被選為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光榮地出席了邊區勞動英雄表彰大會,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接見。”黃校長指著校園紅色文化墻上的孫萬福漫畫說。《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這首歌,就是在這次勞模大會上唱出來的。
當年《解放日報》是這樣寫的:一位老英雄站起來,走近主席,用兩只手緊緊抱著主席。孫萬福沾著口沫的胡須,因興奮而有些顫動,說:“大翻身哪!有了吃,有了穿,賬也還了,地也贖了,牛也有了,這都是你給的。沒有你,我們這些窮漢子趴在地下,一輩子也站不起來!”
那時,孫萬福按捺不住激動地唱道:“高樓萬丈平地起,盤龍臥虎高山頂,邊區的太陽紅又紅,咱們的領袖毛澤東……”
孫萬福出口成章,這讓毛主席很吃驚。毛主席問他“你是不是個秀才?”。孫萬福說,我一字不識啊!毛主席大為驚嘆。后來,詩人賀敬之對《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進行了藝術潤色。
一位農民把內心最真摯的感情,用黃土高原上流傳千年的比興手法唱了出來。在解放全國的號角聲中,這首歌也從黃土高原走向了白山黑水、大江南北。
1943年12月26日,時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院長的周揚在《解放日報》上評價說:“孫萬福可算得上是一個優秀的詩人,”他的詩歌“真正是老百姓的詩……”
孫萬福回到曲子后,受到了鄉親們的夾道歡迎。當時,短短的一條小街,他竟走了半個多小時。
1944年7月,孫萬福因公在過河時被洪水奪去了生命,享年61歲。為此,《解放日報》刊發了訃告。
在隴東,不僅誕生了《咱們的領袖毛澤東》,還誕生了《軍民大生產》、《繡金匾》。可惜的是,至今許多人依舊把它們視為陜北民歌,埋沒了它們的發源地隴東黃土高原。
告別曲子時,環江兩岸陽光燦爛。我注意到,街上看不到幾個人影,很多商鋪都關著門在里面營業。當年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熱鬧場景早已散去,但是,街頭巷尾還能見到一棟棟青磚小屋和那些富有蒼傷感的座座窯洞。這些,都似乎在向我這位千里之外的紅色追夢者訴說著當年的一個又一個傳奇故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