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討劉國光講話
切實解決傾向性問題
——海派經濟學南京研究所第6次研討會
2005年12月30日,海派經濟學南京研究所舉行了第6次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為《深入研討劉國光講話、切實解決傾向性問題》。出席研討會的30余名海派經濟學者分別來自各高校、黨校、社會科學院、企業等單位。研討會由海派經濟學南京研究所所長、“中國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李炳炎教授主持。在會議上作重點發言的有:沈立人、奚兆永、何干強、李炳炎、劉東和、陳東林等專家教授。現將主要發言稿發布如下:
略論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與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的根本區別
李炳炎
中共中央多次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今后一個時期,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提,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一要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有科學的正確理解;二要善于識別和抵制那種不屬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所謂“改革”。
在這里,前者是指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后者是指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和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改革,兩者存在著根本區別。
經初步思考,我們認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與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的根本區別和各自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一、改革的性質的區別。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以下簡稱“前者”)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完善。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以下簡稱“后者”)的性質,是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取代社會主義生產關系。
二、改革的目的的區別。前者的目的是通過改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某些環節、部分,使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適應并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后者的目的,是企圖消滅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
三、改革的理論基礎的區別。前者的理論基礎,是鄧小平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后者的理論基礎,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包括新自由主義的產權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
四、改革的目標的區別。前者的目標,是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富民強國。后者的目標是通過“改革”推行全面私有化、非調控化(自由化)和市場原教旨主義,全面建立生產資料私有制(私有財產制度),造成兩極分化和殖民地化,導致民窮國衰。
五、改革對象的區別。前者的改革對象是舊的經濟管理體制,即產品經濟體制,而不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即公有制;不是要改掉公有制,而是要完善公有制及其實現形式。后者的改革對象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是要改掉、消滅公有制。所以,俗稱為“改制”,“制”者,即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六、改革的依靠力量的區別。前者的改革,遵循黨的群眾路線,充分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等廣大勞動者,充分調動他們在改革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將改革作為一場偉大的群眾性社會實踐。后者的改革,只依靠少數“精英”,同時依靠外國人的力量來推動。
七、改革方式上的區別。前者的改革,遵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一切經過試驗,加以總結提高,然后由點到面,逐步推廣。例如,農村聯產承包制改革,首先在安徽鳳陽作試點,再向全國推廣。同時,對于像華西村、南街村那樣集體經濟較發達的地方,也允許不搞聯產承包制。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搞一刀切。后者的改革,脫離廣大勞動群眾,由少數精英出方案,依靠行政力量,不顧實際情況強行推動,大搞一刀切。例如,前幾年推行的國有企業“改制”,將國有資產“一賣了之”,造成大量國有資產流失和大批職工失業;“教育產業化改革”和“醫療市場化改革”使老百姓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等,違背了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產生嚴重后果,激起了廣大社會成員多方面的不滿。
八、改革原則的區別。前者的改革原則,是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使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讓群眾得到看得見的實惠。后者的改革原則,以資本為主宰,為富人的利益著想,搞劫貧濟富,大肆損害廣大群眾的利益,失去社會公正。
九、改革的效果的區別。前者改革的效果,必是注重社會公平,走向共同富裕,社會和諧發展。后者改革的效果,必是不斷產生新的少量暴富階層和新的大量弱勢群體,社會出現兩極分化、動蕩。
十、兩種改革的兩種前途。前者的改革前途是通過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市場經濟的優點,從而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快速提高,實現富民強國。后者的改革前途是走向權貴市場經濟和淪為外國壟斷資本的殖民地經濟。新自由主義已經在前蘇聯等其他國家通過“改革”達到了這種目的。為了避免這種前途,我們應當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批判和抵制新自由主義的“改革”。
(作者:李炳炎教授 工作單位:中共江蘇省委黨校
通聯:南京市建鄴路168號 郵編:210004)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