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3日17時,朱德、張國燾就“二方面軍北進”和“提前攻寧”復電黨中央:
甲、二、四方面軍長期行軍后,原氣尚未恢復,同時敵已恐確明我企圖。因此,目前整個行動方針:首先爭取在靖遠附近于結冰前渡河,盡量避免決戰,萬不得已時,可作部分的決戰。
乙、同意二方面軍渡渭水以北活動,但須留外翼箝敵。提議二方面軍在隴縣一帶,從胡敵尾后路制之,便一、四方[面]軍從從容容渡河,爾后二方面軍即由隆、靜段北進,或在海、靜、會地區活動,或一同渡河。
丙、四方面軍于十號全集會寧、界石鋪一帶后,準備先遣一個軍速出靖遠搶渡;同時一方[面]軍主力最好位固原、海原、同心城線,準備讓先遣軍渡河。[1]
從此電表達的信息可以看出,“朱張”已將會師后的重心放在了“提前攻寧”上,并提出:會師后紅四方面軍一個軍“速出靖遠搶渡”的準備先遣一個軍速出靖遠搶渡;同時一方[面]軍主力最好位固原、海原、同心城線,準備讓先遣軍渡河。同時,紅一方面軍主力“最好位固原、海原、同心城線”——這是旨在扼控正位于該地域的國民黨軍第三十五師馬鴻賓部和東北軍騎兵軍何柱國部,以保證紅四方面軍“先遣軍渡河”。
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5日即復電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同意他們提出的“一個軍速出靖遠搶渡”的意見[2]。但因胡宗南部正由寶雞經清水、隴縣一帶向北集結,“朱張”此電中之乙項實際上已不可能實現——就是紅二方面軍在向渭河以北輾轉轉移途中,也迭遭敵軍截擊,多次遭遇險境,長途跋涉的減員也很大,而正分散活動的紅二軍團六師十七團因未及收攏,最后全部損失。
相較于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的北進基本順利,沒有發生太值得一提的戰斗。10月8日,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同紅一方面軍接應部隊(紅一軍團主力及紅十五軍團七十三師)在會寧以東的青江驛、界石鋪會師。9日,朱德、張國燾率領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到達會寧城,受到前來迎接的紅一方面軍一師部隊熱烈歡迎……
一切都很順利,“甘南風波”時張國燾所擔心的“決戰”,也并沒有發生。
然而,就在紅四方面軍主力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前后的幾天里,胡宗南第一軍先頭部隊第七十八師丁德隆部由寶雞取道清水,已進至秦安與莊浪間的蓮花、隴城一線,且與經天水而來的第二十五師關麟征部及王均第三軍第七師曾萬鐘部取齊靠攏。擬待胡部主力陸續跟進完成集結后,再與定西、隴西一線的第三十七軍毛炳文部相互配合,向通渭、會寧、靜寧一線實施向心突擊,合擊正向西蘭大道會、靜段會合的紅一、四面軍[3]。如此,《通莊靜會戰役計劃》中“相機消滅胡宗南西進先頭部隊”之一項,至少在西蘭大道以南,已經難以實現。
這個情況,在10月9日“朱張”進會寧城的當晚,就已趨明朗。
10月9日的18時,中革軍委向各方面軍首長通報了這個名為“通渭會戰”的敵情:
甲、蔣、張現擬組織通渭會戰,其計劃中之布署如下:
胡宗南由秦安進,毛炳文由隴西進,關麟中(征)由寶雞轉向隴縣(筆者注:此信息似有誤,關部是由寶雞經兩當、平涼出秦安的),于學忠抽兩師向定西,王以哲在平涼、靜寧防堵,董英斌集兩師于固原策應,莊浪由王以哲先派一團固守。
乙、李毅意見:
⒈設法推遲會戰時間。
⒉我一方面軍佯攻靖遠,威脅蘭州,抑守于學忠守城。
⒊我二方面軍在現區活動,鉗制王均、關麟征。
⒋朱、張速通過西蘭大道與一方面軍會合,執行寧夏戰役。
⒌蔣有意抽固原部隊到平涼,使全軍集力作戰,李毅因請我們佯攻固原。
⒍莊浪守兵一團,請我以大力攻擊。
⒎胡表示堅決進攻,估計胡將緊隨我軍后,破壞我寧夏戰役,建議集中抗擊胡敵。
丙、根據上述情況,除二方面軍應速集中通渭并準備向靜隆大道外,其余各項請兄等提出意見。[4]
蔣介石要來“決戰”了?——硬是張國燾越是怕啥就越是不能說啥哈?
這個情況是張學良向中共中央通報的,意見也是他提出來的(“李毅”即張學良)。“意見”中“設法推遲會戰時間”共產黨辦不成只能張學良去辦,可能辦得到也可能辦不到,其余各項則是共產黨自己該辦的。
張學良也真夠實誠,竟然還請“共軍”去“大力攻擊”自己在莊浪的“一團守兵”。其理由當然與“請我們佯攻固原”出自一個道理:以此為由不讓東北軍為“通渭會戰”當“出頭椽子”,同時也拖延這個“會戰”發起的時日。
不過他的這番好意共產黨方面已經很難受領:敵二十五師關麟征部與胡宗南先頭部隊正向秦安、莊浪之間集結靠攏,阻斷了原擬占領莊浪的紅四方面軍五軍的去路。而在界石鋪的紅一軍團二師因有掩護、接應正向此間轉移的紅二方面軍部隊的任務,也不可能再向東南去攻莊浪……
事實上也的確是這樣的:次日,已在西安準備與南京政府談判的潘漢年、葉劍英就來電相告:“㈠張昨西飛,見各將領,來電同意通渭會戰。估張壓迫紅軍過黃河西北岸㈡胡宗南經莊浪向通渭。因此王以哲團不派莊浪。[5]”
10月10日,已到達會寧的朱德、張國燾致電中央及紅二方面軍首長,提出:“四方面軍之三十軍,即向靖遠進,協同打拉池七十三師,布署渡河”,“如統一戰線有更大成就,一、二、四方面軍主力不需渡河,可以四方面軍兩個軍過河在甘北行動,打通遠方,其余的可在現地區活動,結冰后以一方面軍主力,占領寧夏地區”,“如靖遠渡河不成功,則須對胡、毛、王為部分的決戰,阻止該敵,等結冰后實現寧夏計劃”,“如靖遠渡河成功,又須三個方面軍主力一同過河到甘北時,則首先以四方面軍兩個軍先渡河,接著二方面軍跟渡,爾后一、四方面軍互為掩護一同過河,黃河右岸留適當兵力活動。”[6]
這個建議中最值得注意的信息有兩個:
一、紅四方面軍一部單獨“過河在甘北行動,打通遠方”,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
二、如靖遠渡河不成功,則須對胡、毛、王為部分的決戰……
先說第一個信息:“一、二、四三個方面軍不需渡河”的前提下——也就是寧夏戰役暫不實施的前提下,四方面軍兩個軍仍然要西渡黃河向甘肅西部行動,以打通遠方(電文中的“甘北”實為以黃河為界的“甘肅西部”)——中央既然給出了“或合力先取寧夏,或分途并取寧夏、甘西”均可商量的“寸”,那么張國燾還以“你們都不過河我們也要過河”的“尺”,不是順理成章的么?
第二個信息:“如靖遠渡河不成功,則須對胡、毛、王為部分的決戰”?而如果“靖遠渡河”成功了呢?大家抬腳就上船,給敵人讓開大路,任由他們一路沖向黃河沿岸?
不過客觀而言,當時的張國燾在電報中碼下這句話時。未必真是存了這個小心眼,因為“靖遠渡河”究竟成不成,什么時候能成,他也不知道!這個信息最多能夠說明:在張國燾的心目中,西渡是第一,而其他都在其次!
甚至寧夏戰役是不是能夠順利實施,也不在話下——請參見第一條信息。
后來“靖遠渡河”迅速成功,成了一些人“三軍競渡”甚至要“全軍西渡”的最好理由!
當然,這個責任,毛澤東也得擔一份兒——誰讓你要“以造船情況為斷”哩?
注釋
[1]《朱德、張國燾等關于目前行動方針致中央軍委并紅二方面軍領導人電(1936年10月3日17時)》,《紅軍長征·文獻》(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1169頁,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第1版。
[2]《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關于同意從靖遠、中衛渡河及掩護紅二方面軍北進致朱德、張國燾等電(1936年10月5日)》,《鞏固和發展陜甘蘇區的軍事斗爭⑴》(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765頁,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3]《第七十八師丁德隆部在甘寧等地堵截北上抗日紅軍諸役的戰斗詳報(1936年10月~1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附卷》第770~第772頁,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姚國俊《關麟征部在陜甘阻擊紅軍紀實》,《圍追堵截紅軍長征親歷記(下)》第292~第298頁,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版;《朱紹良關于消滅紅軍于會寧、靜寧、通渭地區的計劃綱要》,《紅軍長征·參考資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984~第985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4]《中革軍委關于蔣介石擬組織通渭會戰致朱德、張國燾等電(1936年10月9日18時)》,《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809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5]《葉劍英年譜(1897~1986)》第138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6]《朱德、張國燾等對目前軍事部署意見致中央及二方面軍電(1936年10月10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戰史資料選編·長征時期》第812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