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要學大慶
大慶油田會戰于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第二階段大躍進時期,至1963年底,經過三年多的艱苦奮斗建起了大慶油田,結束了中國人靠“洋油”過日子的時代,到1976年,原油產量比1965年增長了6.7倍,平均每年遞增達20.4%。建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油田。大慶是我國自行勘察開發出的一個特大型石油工業企業,是中國民族工業在速度、效益、質量、治理等方面的經典文本。
1964年末,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高度評價了大慶經驗,指出:大慶是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典范;是大學解放軍,具體運用解放軍政治工作經驗的典范,大慶自始至終地堅持了集中領導同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了高度革命精神同嚴格科學態度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了技術革命和勤儉建國的原則,全面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多快好省的要求。
1966年1月2日《人民日報》文章:《大慶——一個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的范例》提出“大慶式道路”概念:“兩論《實踐論》、《矛盾論》起家;突出政治;革命精神與科學態度的結合。”
1971年6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工業學大慶》加了一條:走“五.七指示”的道路。把工業建設成為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社會主義新型工礦區。
大慶是中國工人階級在毛澤東思想培育下自己選擇,走出的道路。“兩論”起家,自力更生,走群眾路線等驗證了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思想依然是社會主義時期的科學,另外,大慶又是總路線、國家工業化道路的成功實驗,也驗證了毛澤東對新中國探索的合理性,這樣就證實了毛澤東思想不僅合理地描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規律,也合理地描述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規律,毛澤東思想依然是社會主義時期黨的指導思想。大慶對“五七指示”描述的新型社會也作了有益嘗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和經驗,這表明毛澤東要在中國創建“工農結合,城鄉結合”的新型社會組織是可行的。大慶精神作為毛澤東構建的社會主義精神的結構要素體現出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在治理和治理思想上已經走出區別于蘇聯和西方治理模式的道路,形成了先進的中國式的科學和民主的治理模式,有一支高素質的干部和職工隊伍,并且,作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油田,大慶已完全能與世界同行業中的大型企業比肩,所以,大慶在毛澤東視或中成了中國企業的定語,或者說,無論極左、極右如何干擾,毛澤東都始終認定中國的企業應是大慶式企業。
二、大慶式企業
1966年1月27日全國工交工作會議和全國工交政治工作會議通過了《1966年工業交通工作綱要》,正式提出“大慶式企業”概念,并指涉六項具體方針,即:a、學軍;b、學大慶。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爭取有20%或者更多一些企業成為大慶式企業。c、多快好省地發展生產。力爭有更多的產品在質量和品種方面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d、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抓好產品設計革命,建立和加強科學和實驗工作。e、加強工業對農業的支援。非凡是地方工業應把為農業服務放在第一位,積極發展地方的鋼鐵廠、煤廠、電站、機械廠、化肥廠等“五小企業”。試行以廠帶社、廠社結合。發展科技服務社,定期下鄉,為農服務。f、積極支援國防,保證國家重點建設。
1977年4月20日至5月13日,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在大慶開幕,在北京閉幕,這次會議共有7000多人參加。會議指出要狠抓企業整頓,強調只有搞好整頓工作,才能談得上建設大慶式企業。要求1977年先把那些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的重點企業的領導班子整頓好。會議還提出要廣泛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掀起增產節約的高潮,使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本企業的歷史最好水平,在兩三年內達到本行業的目前國內先進水平。這次會議把學不學大慶提到了走不走自己工業發展道路的高度,要求在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把全國1/3的企業建成大慶企業。
三、鄉村型的城市,城市型的鄉村
1966年4月2日《人民日報》文章:《大慶建成工農結合城鄉結合的新型礦區》“編者按”:礦區的建設遵循了“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方針。它是鄉村型的城市,也是城市型的鄉村,是一個嶄新的社會組織,對我國的新礦區建設有典型意義。實例:1975年2月4日國務院批轉北京市革命委員會《關于密云縣組織閑散居民亦工亦農建設社會主義新城鎮的調查報告》說:1970年以來,密云縣城關公社把城鎮閑散居民組織起來,成立了“五七”大隊,進行以農業為主,亦工亦農的生產勞動,實行農工副業統一治理,統一核算,統一分配。國務院要求各地區、各部門根據本地實際把閑散居民和職工家屬組織起來,進行集體生產。但要劃清兩種所有制界限,不要隨意把集體所有制轉為全民所有制,也不要把全民所有制改為集體所有制。
四、鞍鋼憲法
1970年3月23日《人民日報》轉載《遼寧日報》社論《偉大的鞍鋼憲法萬歲——紀念毛主席親自制定的鞍鋼憲法10周年》核心是堅持政治掛帥,加強黨的領導;大搞群眾運動,實行兩參一改三結合,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這是“辦好社會主義企業的五項基本原則”。“堅持政治掛帥是辦好社會主義企業的更本方向,”“群眾路線是辦好社會主義企業的更本路線”。
鞍鋼憲法,是毛澤東對中國國有大型企業治理模式探索的第一個豐碩成果,經驗證實“兩參一改三結合”是促進生產力大提升,推動經濟大發展的治理思想。以“憲法”來定義鞍鋼的治理模式,表明它是中國企業必須貫徹執行的“法律、法規”。假如說確定鞍鋼憲法是毛澤東企業治理思想的形成,那么,鞍鋼憲法與學大慶的結合則是毛澤東企業治理思想的進一豐富和完善。其精髓在于:“黨委領導下的廠長(經理)負責制”、“以人為本”“兩參一改三結合”、“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
1.黨委領導下的廠長(經理)負責制”,首先,把黨委建在企業,是要用制度在企業落實為人民服務這個黨內“法律”,這就是社會主義方向,也是“政治掛帥”的要義。就像在戰爭年代把黨支部建在連隊以確保黨指揮槍的原則。其次,實現了決策權與執行權的分離,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使權力有了相互監督、制衡、約束的機制。這是吸收了西方集權與分權現代治理思想,類似與懂事長(董事會)與總經理(行政班子)的關系。與過去學習蘇聯的廠長(經理)負責制集大權于廠長(經理)相比先進得多。
2.以人為本,首先確立了工人在企業的主人公地位,這是對憲法中規定的國體的描述,同時在工人的動機上假設了“以廠為家”的忠誠和責任,清除了經濟人的假設。其次,預設了利潤與利益的關系,實現利潤的最大化,是要兼顧三者利益。第三,改變過去見物不見人的傳統治理,把人提升到治理的中心,激發勞動者的高層次競爭動機,實現更高的效率。
3.兩參一改三結合,敘述了實現群眾路線和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的一種有效途徑。同時“兩參”包含了工人監督干部的職能,也是預防官僚主義的機制,體現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三結合”的團隊可以彌補任何一方的不足,經驗證實它在技術革新與革命中貢獻了一條提高效率的新路子。“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包括廠長(經理)制、專家治廠、利潤掛帥、物質刺激等,這些理念還基本停留在西方企業治理的放任制、泰勒制、福特制的階段,它們片面強調一種機械的壓迫性的紀律和低層次的競爭,來獲得對勞動者的治理,“這就壓縮了個人發展的空間,并使大多數人變得墨守成規、布滿奴性”(庫利語)。
1969年7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登《紅旗》文章《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是一場革命——北京市北郊木材廠的調查報告》“編者按”:“依靠工人階級,突出無產階級政治;精兵簡政;對原有的規章制度一分為二,保留合理的,改革不合理的創立新的符合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規章制度;注重政策”《調查報告》指出,從1968年12月起,在8341部隊支左人員幫助下,該廠“精簡機構,1500多人的廠,只有政工、生產兩個組21人”“各種獎金制度應當廢除,對于社會主義企業和現代化大生產所必需的計劃治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質量檢查制度、工藝規程、安全操作規程以及必要的勞動紀律,是不能‘砸爛’的”。
4.“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指明了企業治理的一個重要方向。
學大慶與鞍鋼憲法的“結合”,是毛澤東企業治理思想的精要,“抓革命、促生產”就是要推廣這個“結合”。
學大慶中,中國工交戰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不僅縮短了與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而且,有些項目還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實例:
1966年 1月29日《人民日報》: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和本溪等鋼廠合作采用新型合金鋼和合金鑄鐵生產解放牌載重汽車試驗成功。
1966年 4月15日:中國自行設計、全部用國產材料建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在江南造船廠下水。
1966年 5月 3日:第一批國產新型“紅旗”高級轎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下線。
1966年12月23日:我國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制成人工結晶合成胰島素。
1967年10月 5日:新華社報道:我國研制成功最新型的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
1968年 1月 8日:我國第一艘自行研制的遠洋貨輪“東風號”建成。
1968年10月 3日:南京長江大江鐵路橋勝利建成通車。
1968年11月29日: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制造的第一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深井石油鉆機試鉆成功。
1969年 9月19日:中國第一臺32噸自卸載重汽車制成。
1969年10月 1日:中國第一條地下鐵道線路建成。
1970年12月29日:一臺40萬倍一級大型電子顯微鏡在上海試制成功。
1971年 6月27日:上海江南造船廠制造的中國第一艘兩萬噸級貨輪“長風”號下水。
1973年 8月26日新華社報道:中國第一臺每秒運算百萬次的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試制成功。
1974年 5月 5日:由中國自己設計、制造和施工安裝的大型現代化煉油裝置在南京石油化工廠建成投產。
1974年 5月15日:我國在華北東部建成大港油田。
1974年 7月 5日新華社報道:天津新河船廠建成中國第一艘大型起重船。
1974年 6月 7日新華社報道:一種高級臺式電子計算機研制成功。
1974年 7月29日新華社報道:河北省邯鄲市漢光機械廠自行設計、試制成功硒靜電復印機。
1974年 8月15日新華社報道:中國自行設計的單機4000馬力交直流電傳動內燃機車成批生產。
1974年 8月31日新華社報道:大連紅旗造船廠建成2.48萬噸油輪“大慶61號”。
1974年 9月 2日新華社報道:中國自行設計、研制成功DJS—130小型多用電子計算機。
1974年 9月13日新華社報道:中國第一座5萬噸級油碼頭在湛江港建成并交付使用。
1974年 9月29日:我國建成又一大油田——勝利油田。
1973年12月30日新華社報道:中國自力更生加速海港建設。1972年與1962年相比,沿海主要港口的吞吐量約增加了30%,多的增加了近1倍。目前,中國已同世界上的550多個港口開展了貿易往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