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都江堰勝景后,在住處一個圖書閱覽室里,偶爾讀到1979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了解到毛澤東時代都江堰人民修堰筑渠的一些事跡和數據,不由得心生感慨。
那些“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激情歲月和遠超古人的偉業,盡管才過去了幾十年,為什么比古代歷史還鮮為人知呢?
請大家看幾個令人心動和深思的數字:
灌區面積1:約50萬畝。這是李冰主持修都江堰后,經過不斷地維修建設,到西漢時達到的面積。因為史記對李冰的最早記載,沒有灌區面積數字,也有人認為戰國末期達到五六十萬畝。
灌區面積2:約300萬畝。這是經過2100多年發展,從宋朝到清朝所達到的最高面積,年均增長約0.12萬畝,是秦漢時代灌溉面積的6倍左右。
灌區面積3:約200萬畝。這是新中國接手的攤子,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受益農田比歷史最高值下降了1/3,年均下降2.63萬畝。那樣的反動政權不滅亡沒有理由。
灌區面積4:約1100萬畝。這是從1949年開始,經過毛澤東時代的艱苦奮斗,到上世紀80年代初實現的面積【1】。灌區面積年均增長30萬畝,總面積是歷史最高值的3.6倍多,是舊中國國民黨統治時期的5.5倍。這是讓人嘆為觀止的奇跡。
灌區面積5:約1130萬畝。這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發展到目前所達到的面積,40年增加了30萬畝,年均增長0.75萬畝,高于中國古代歷史年均增長面積。
灌區面積6:約1615萬畝。這是2021年毗河供水工程一期正式通水時,講到全部工程完成后,不只有望解決川中近225萬人的缺水問題,都江堰灌溉面積也將增加到1615萬畝。這項工程是1971年提出,1974年論證,2015年正式開工建設。都江堰水利事業又將迎來一個大發展時期。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當然不只是灌溉農田,但灌溉面積卻是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客觀尺度。我們從中想到了什么呢?
第一,毛澤東時代水利事業是超高速發展,組織起來的中國人民可以創造遠超古人、甚至前無古人的偉業。這從一個側面生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無比優越性。
第二,秦王朝任命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這一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開創性水利工程。盡管秦以后一些儒生文人妖魔化秦始皇,但歷朝歷代統治者并沒有把秦王朝的這一偉業否定了,而是明智地繼承發展這一事業,給予李冰崇高榮譽甚至封神祭祀至今,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可動搖的民族正義。
第三,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只是解決了成都平原很小一部分的灌溉問題。真正大規模快速發展都江堰水利事業,從根本上解決成都平原灌溉和城市用水等問題,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后。從灌區面積的變化可以看出,將原來水旱災害嚴重的成都平原,變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離不開毛澤東時代黨領導人民創造的奇跡。
第四,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尚且如此尊崇民族英雄,中國共產黨更不能淡化和忘記自己的前輩。應當在都江堰修建必要的紀念設施,讓中華民族的后代子孫永世瞻仰學習,永遠銘記老一輩艱苦奮斗改天換地的偉大成就,永遠銘記那些偉大的人民英雄。
第五,從進入新時代開啟的都江堰灌區水利工程看出,農田灌溉面積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利國利民的偉大事業永無止境,每一代人都要在這塊土地上交出自己的答卷。在轉眼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多功過毀譽都是過眼云煙,但要永遠敬畏真實的歷史和人心。
第六,中華民族會永遠記住歷史上那些偉大時代,永遠崇敬那些為大多數人謀幸福的領袖和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們。偉大的毛澤東時代,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還有他英明領導下的人民英雄和偉大人民,是誰都不能抹掉的永放光芒的歷史豐碑。
第七,今天是2022年9月9日,是偉大的人民領袖毛主席逝世46周年祭日,在抖音上有個不同尋常的發現,許多從中央到地方的黨媒,也加入了人民紀念毛主席的行列,這讓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感到驚喜。官民一致,上下同心,我們的事業才能夠興旺發達。
【1958年3月毛主席察看都江堰水利工程模型和都江堰灌溉區域圖】
【附錄】
毛澤東時代都江堰歷史資料【2】
(一)新中國成立前夕,都江堰除一座木結構攔河閘外,幾乎沒有像樣的水利設施。各級渠道千瘡百孔,都是“見溝分一半,淌流又淌益”的沙石堤、竹籠壩,抗災能力十分薄弱。灌區面積歷史上雖曾達到2000平方公里,但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卻一再下降,實際受益農田不足1333平方公里。
(二)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川后,賀龍司令員要求搶修都江堰,把已延誤的歲修時間搶回來。成都軍管會撥款3萬銀元作搶修經費,駐灌縣解放軍1500余人參加工程,1950年3月完工,4月2日按都江堰傳統舉行了開水典禮。
(三)1953年建成“人民渠”。這是從唐代就想修建的官渠,直到國民黨統治時期,幾次動工均未見效。新中國實現了千年愿望,人民渠灌溉農田106平方公里,以后逐年發展配套建設,灌溉面積擴大到1200平方公里。
(四)1956年建成“東風渠”。新都、金堂兩縣3萬多農民,28天完成總干渠和北干渠43公里,把都江堰的水引向成都市東南常年受天旱威脅的丘陵地區。接著又修建南干渠100多公里,把水引向龍泉山兩側的丘陵區,糧食畝產由100多公斤增加到550多公斤。
(五)1958年3月21日,毛主席考察都江堰。當年,在諸葛亮放牧軍馬的丘陵區建成“牧馬山”干渠,在云架山下建成一座中型水庫和配套工程,使這一丘陵地區變成自流灌溉區。這年,都江堰灌溉面積擴大到3933平方公里,超越歷史最高水平近1倍。
【1958年3月毛主席考察都江堰時,建議在這個地方修個水閘,造福百姓。】
(六)1964年到1968年,完成了人民渠百里支渠、紅巖支渠和東風渠的4期工程,擴灌農田666平方公里。
(七)從1970年開始,進行以龍泉山大型引水工程為龍頭、大中型骨干水庫、電力提灌站及大規模農田基本建設配套的水利建設。簡陽、仁壽、德陽、三臺和中江等地區,發動各公社和生產隊力量,靠鋼釬鐵錘、人鑿肩扛和人工搬運,從南、北、中三路打通成都平原東部的龍泉山。工程耗時10年,打通了6000多米長的龍泉山隧道,建設渠系37條,建成三岔湖、張家巖、龍泉湖3座水庫。從此,都江堰灌區向川中延伸,改變了“天府之國僅西川”的狀況。
(八)在龍泉山遂道工程中,54個受益公社10萬人施工,采取軍事化管理,每區成立一個施工營,下設連、排、班,分4班倒。有解放軍、聯合勘測隊、鐵二局、運輸公司等支援,直接參加建設施工單位30多個。施工中傷殘2100余人,捐軀犧牲118位。在三岔湖立有一尊紀念碑,上面鐫刻著一行大字:
“1969-1978,為龍泉山引水工程獻身的水利戰士永垂不朽!”
注釋:
【1】中共都江堰市委宣傳部策劃、李冰研究中心主編:《天府文化之源——都江堰》,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5-10頁。書中有原載于1979年第4期《四川大學學報》一篇文章,講到歷史上的最高數據、解放前數據和預定1980年配套工程完成后的數據。這里把文章中的平方千米換算成畝。
【2】材料主要摘編自中共都江堰市委宣傳部策劃、李冰研究中心主編:《天府文化之源——都江堰》,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5-10頁。原載于1979年第4期《四川大學學報》。還有部分摘編自相關研究文章和報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