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按】
曹征路老師是一位敏感而富有正義感的優秀作家。
是在這樣一個惡俗而趨炎附勢的時代里特立獨行,敢于反抗的作家,也是一位使自己的心跳和呼吸緊緊貼近工人階級的心跳和呼吸的作家。
他創作了被稱為“工人階級傷痕文學”開山之作的《那兒》,記錄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企改制的過程中,工人階級的不幸與困惑,感動了無數人,也堪稱時代記錄。
《重訪革命史,解讀現代性》是曹征路老師重新思考近代以來革命與現代性的系列之作,將在本公眾號陸續刊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重訪革命史,解讀現代性(十五)
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是出于兩方面考慮。
一是軍事,面對五六倍之敵的“會剿”,死守硬拼顯然不是上策;
二是經濟,要供養5000多人的軍隊,井岡山畢竟太小。
1929年1月4日柏露會議上,傳達了剛剛收到的“六大”會議文件,重點研究了分兵計劃。會議決定彭德懷滕代遠帶領紅五軍留守井岡山,朱毛帶領紅四軍跳到外圍去“圍魏救趙”。
然而離開井岡山后,一路磕磕絆絆,損失巨大。
紅四軍征戰贛南的行軍路線是行洲鄉工農兵政府提供的,這是一條農民為躲避稅卡走的秘密山路。事實證明,這一路的艱難還不是山路,而是敵七師窮追不舍。
1月24日,敵軍發起突襲,包圍了毛澤東與軍部機關,獨立營營長張威犧牲,31團一營長周舫犧牲,轉移中28團黨代表何挺穎犧牲。
1月31日,部隊在吉潭圳下村遭敵包圍,在突圍中宣傳隊長伍若蘭受傷被俘。
2月3日,在尋烏縣芹菜塘前委開了一次擴大會,討論了應對最困難局面的辦法,甚至想到了部隊打散后如何在城市里登報用化名聯系。
2月9日,繼續北退到了大柏地,朱毛二人見兩邊山林茂密,不約而同點點頭。
2月11日正是農歷的大年初一,大柏地一戰全殲兩個團,重創了追敵劉士毅,李文彬的21旅也不敢再跟進了。
2月13日移師寧都,從寧都黨組織負責人王俊那里得知,朱德愛妻伍若蘭因拒絕登報與朱德脫離夫妻關系被殺害,頭顱懸掛于贛州城門。朱德痛哭失聲。
四年后毛澤東再次經過這里,寫下“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的詩句,壯美歌哭,祭奠當年犧牲的戰友。
2月17日,部隊進入東固山區。一到這里,感覺又回到了井岡山,部隊一進村就受到近千群眾的熱烈歡迎。22日,紅四軍與江西紅軍獨立二團、四團召開了會師大會。
通過李文林的介紹,和東固根據地的所見所聞,毛澤東對工農武裝割據又有了新的思考,一個大膽的設想迅速在頭腦中形成。
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中共贛西、贛南特委的領導下,賴經邦、李文林、古柏等領導贛西南地區武裝起義,開創了東固、橋頭等革命根據地。
1928年3月,郭滴人、鄧子恢、朱積壘、張鼎丞等領導閩西地區武裝起義,創建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據地和地方工農武裝。
這些根據地的成功,印證了對中國革命形勢的一個基本判斷:土地革命、武裝割據和紅色政權的出現是大趨勢,誰也阻擋不了。
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的這段時間里,中國的政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國民黨的四大軍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各霸一方的內戰重新開始。蔣桂戰爭即將爆發,印證了毛澤東的預言:
“我們只需知道中國白色政權的分立和戰爭是繼續不斷的,這紅色政權的發生、存在并且日益發展,便是無疑的了。”“只要軍閥開戰,我們就好辦,利用統治階級內部破裂的時機發展紅色區域,進行武裝割據。”
這期間又有兩個消息傳來:一個是令將士們無不驚訝的消息,井岡山失守了,彭德懷的紅五軍去向不明;二是李文彬的21旅和滇軍12師正在向東固移動。毛澤東主張紅四軍既不在東固與敵交戰,暫時也不回井岡山,而是采取飄忽不定的打圈戰術。
這是毛澤東這些天來訪問老農,與東固領導人座談,和閉門讀書得到的最新體會。毛澤東問大家:我們在井岡山實行的這一套,難道是紅色政權唯一的模式嗎?李文林他們在東固不是搞得很有特點嗎?
據李文林介紹,東固看不到多少赤色割據的跡象,也沒有赤色割據的火熱場面,沒有一塊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的掛牌,甚至不見一條紅色標語。但是,他們采取的秘密割據的方式是有效的。他們根本不搞守土的赤衛隊,黨的組織和工農兵政權完全是秘密的,但群眾基本上是站在共產黨一邊。在接近總暴動之前這種形式可能是最有效的斗爭方式。
另外他們的戰術是飄忽不定的,游擊的區域是很寬廣的,也消滅了很多敵人。紅四軍在井岡山目標太大地方太小,經常受到會剿,連五分錢的伙食也難以為繼。但是李文林他們紅二團通常是一角五分伙食,從沒有發生經濟問題。敵人的軍事情報也能那么及時地得到,“邊界所受到的痛苦這里完全沒有,敵人到來尋不到目標,黨組織和群眾組織完全秘密著”,這些“東固經驗”使毛澤東大為驚訝,并把它與“賀龍經驗”、“方志敏經驗”放在一起比較。
另外,東固紅軍飄忽不定的游擊戰術,與井岡山王佐他們的打圈子是同一個道理,只是這里的領導們在飄忽不定的基礎上又加上了一個秘密割據。這與井岡山的經驗是不同的,毛澤東說,紅四軍要在更大的范圍內打圈圈,爭取創造一個更廣大的格局。
當初,“圍魏救趙”核心思想還是“救趙”,還是堅守井岡山,而此時毛澤東意識到,跳出對地形的依賴,充分發揮和依靠主觀條件對工農武裝割據或許更為有利。
當土地革命已經形成歷史潮流,當歷史潮流已經形成歷史慣性時候,軍事上一戰一役一城一地的勝敗得失并非那么緊要。最緊要的是擴大根據地,掌握根據地的實際領導權,這是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后反思的成果。
1929年3月11日,紅四軍從贛南到達長汀四都。
14日晨,紅軍向據守在勝華山的國民黨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土著軍閥郭風鳴的主力發起進攻,殲敵2000多人,擊斃旅長郭風鳴,乘勝解放了汀洲城.成立中央蘇區第一個紅色縣級政權——長汀縣革命委員會。
4月1日,紅四軍折回贛南。鄧子恢聞訊朱毛紅軍已揮戈西進去了贛南,及時將閩西地區敵情變化情況寫成書面報告派人星夜送到紅四軍前委毛澤東、朱德處,要求紅四軍再次入閩。于是,毛澤東于5月15日率領紅四軍第二次入閩。
紅四軍在閩西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援下,于23日第一次攻占由國民黨福建省防軍第一混成旅陳國輝部占領的龍巖城,25 日解放永定城,成立了以張鼎丞為主席的永定縣革命委員會。隨后,紅四軍分兵至各縣鄉村發動群眾,紛紛舉行暴動。
6月3日,紅四軍第三縱隊回師龍巖,在龍巖地方革命武裝配合下第二次攻下龍巖城,成立了以鄧子恢為主席的龍巖縣革命委員會。不久,紅四軍主力揮師上杭,轉戰(上)杭、(長)汀、連(城)邊區,汀江以東的上杭縣大部,長汀南部和連城縣南部地區,相繼建立紅色蘇區,與龍巖、永定2縣的蘇區連成一片。
6月17日紅四軍得知土著軍閥陳國輝旅主力從廣東回來,即從連城新泉出發,19日再次攻打龍巖城,將陳部殲滅,前后3戰,共殲敵3000余人。
此后,閩西廣大地區“分田分地真忙”,與贛南、湘贛邊界連成一片,共有10多個革命根據地,活動范圍擴大到20多個縣,為日后中央蘇區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30年1月毛澤東在古田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這篇以答復林彪的名義發表的黨內通訊,實則借此突破了革命以城市為中心的思想框框,闡述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思想,在理論上正式提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
顯然,毛澤東的目光已經投向了未來十年,二十年。
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革命現代性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本本”上抄來的,它是痛苦的實踐,是血淚的結晶,是教訓的升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