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好,冬來山色青。憲法誕來一甲子,提筆首字在葛嶺。憶來舊欄憑。
走近杭州北山路84號,只見一扇月洞形的小紅門,門外延伸著塊石壘砌的圍墻,大叢綠色植物從墻頭探出,在門前彎下累累枝條。這里便是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地。
漫步在這座民國時期的舊宅中,可見60年前起草憲法的歷史圖片、報刊資料、政府檔案。這些泛黃的圖文檔案前,人們駐足、細看、議論,那些有關新中國首部憲法的歲月記憶被重新喚醒,鮮活如新。
從1954年到2014年,新中國憲法已走過了一個甲子。1954年通過的“五四憲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部憲法。鮮為人知的是,它的背景竟抹有幾分西湖的冬韻。
1953年12月27日,剛在專列上度過60周歲生日的毛澤東,悄然來到杭州。路途中,他說:“治國,須有一部大法。我們這次去杭州,就是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這件立國安邦的大事。”這注定了是一次身負重任的“休假”,列車南下的隆隆聲中,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已在毛澤東的腦海醞釀。
“簡明”是起草憲法時毛澤東的指示。起初他決定寫100條,比后來通過的106條,僅少了6條。這言簡意賅的106條,凝聚了起草團隊100多個日夜的筆耕不輟。胡喬木在一個月中先后拿出3稿,最終因疲勞過度患上中心性視網膜炎,不得不赴蘇求醫;后繼者田家英既參加討論,又參與修改,32歲的他因勞累過度而吐血。
毛澤東是這個憲法起草組的主心骨。在省檔案館收藏的《毛澤東與浙江》一書中,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譚啟龍回憶:1954年1月9日,憲法起草正式開始。每天15時,毛澤東便會來到北山路84號30號樓,常常一干就是一個通宵。在曾任國務委員、公安部長的王芳記憶中,為了起草憲法,毛澤東的辦公桌上總堆滿了各種書籍、資料和文件。
杭州的雪天,毛澤東愛在西湖畔漫步。雪地上留下一串串偉人堅實的足跡,首部憲法的起草工作也漸入佳境。這部“開門立憲”的經典之作,從提出初稿到最終通過,關于“五四憲法”的討論持續多月,參加人數多達1.5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各方提出的意見共有118萬多條。根據這些意見和建議,憲法起草委員會對草案又作了修改。1954年9月20日,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正式誕生。
“云流千里遠,人對一帆輕。”盡管首部憲法的起草傾注了毛澤東的心血,但當有人提議將這部憲法定名為“毛澤東憲法”時,毛澤東卻堅決拒絕,并要求刪掉憲法草案中頌揚自己的條文。“那樣寫不合適,不合理,不科學。”他嚴肅地說。
擬憲法,在西湖。因而“五四憲法”草案也便有了“西湖稿”的雅號。毛澤東為何選擇在西湖邊起草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許是西湖碧水的靈動能啟發人思考,許是葛嶺舊宅的文人墨香能贈與人靈感。其中原委已無人能言。
無論是怎樣的機緣巧合,中國憲法史中已留存下幾分西湖的茶煙日色,也讓這片江南山水多了一段關于起草新中國首部憲法的漁樵夜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