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8月27日刊發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的署名文章,題為《中國與1914》,此文也刊發于8月26日英國《金融時報》,原文如下:
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歲月里,中國充滿動蕩和變革。被迫與列強簽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累計賠款大約13億兩白銀,相當于當時清政府十多年的財政支出,瀕臨破產。大清王朝的僵化和腐敗使之病入膏肓,風雨飄搖。
中國社會充滿憤懣,也滿懷渴望,對于中國,正像對于歐洲,后來發生的事件將塑造一個新的時代。許多知識分子、志士仁人奔走于國內國外,尋找救國的思想。反對腐朽王朝的口誅筆伐和武力討伐也已風起云涌。1911年武昌起義的成功,把孫中山和他所領導的革命黨人推上了中國的政治舞臺。孫中山提出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的“三民主義”給中國帶來新的希望。
然而,新生的革命政權無法應對千瘡百孔的中國所面臨的種種挑戰,甚至無法滿足政府最基本的財政需求。而西方列強在中國只想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并不關心中國的福祉,對革命黨人的成敗毫無興趣。孫中山就職不到一個半月,就不得不把總統之位讓給了有槍、有錢又得到列強支持的袁世凱,由他完成迫使末代皇帝溥儀徹底退位的使命。
100年前的8月,當一戰在歐洲全面爆發時,中國正陷于從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走向共和的痛苦轉型之際。拿到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真正想要的是自己登基做皇帝,但他的稱帝之舉因遭到舉國強烈反對而不得不放棄,時代潮流已不可逆轉。
而此刻歐洲戰事正酣,中國在參戰問題上面臨日本反對的壓力,當局在國內外各種不同利益之間搖擺,直到1917年才放棄中立,前后派出14萬多中國勞工奔赴英法,許多人未能生還。但他們的付出得到的關注甚少并且很快被遺忘,直到百年后的今年在英國才終于被重新評價,有人在積極推動在倫敦為他們豎立紀念碑。
1918年底盟軍勝利的消息傳到中國,民眾對被德國占為殖民地的沿海省份山東——也即是孔子故鄉的回歸充滿期待,山東和全國人民都在翹首以待。1919年初中國派出五位代表出席巴黎和會,據理陳情,然而列強卻充耳不聞,執意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移交日本。當時的日本帝國主義者已在甲午戰爭之后割占了中國的臺灣省,釣魚島也是當時被竊走。記得今年5月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會期間,一位美國的軍事高官問我,為什么中國學者總是那么充滿悲情?顯然許多美國人讀不懂中國,部分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歷史,對中國被殖民和被壓迫的痛苦經歷缺乏認識。
巴黎傳來的消息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被壓抑的怒火再也無法按捺下去,一場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不可避免地爆發了。1919年5月4日,始于北京大學等十多所學校的示威游行席卷成為全國性的罷學、罷工、罷市浪潮。這場后來被稱為五四運動的革命開啟了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愛國運動,也標志著中國人對西方列強的幻想徹底破滅。志士仁人開始重新思考,尋找新的救國道路,他們認識到,革命要取得成功就必須植根于中國、植根于人民。
1915年9月,《新青年》雜志在上海出版發行,它最初關注的是西方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等思想,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后開始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和許多中國的優秀青年一樣,成為信仰馬克思主義——以幫助被壓迫者為主旨的理論——的先行者,他們代表著已經成長起來的工人階級和人口眾多的農民階級的訴求,作為新興革命力量登上中國的政治舞臺。
1921年7月,來自全國的12名代表聚集在上海,后來轉到嘉興南湖的一艘船上,舉行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共產黨在后來的歲月里經歷了各種磨難和曲折,但她始終沿著既定道路不斷發展壯大。她的成功在于始終立足于中國,致力于解決中國問題。在之后發生的日本侵華戰爭中,日寇之殘暴、國民政府之軟弱讓更多的中國人覺醒,更多的青年人投奔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黨員數量和力量在領導中國走向獨立和富強的歷程中與日俱增。
201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90周年的時候,已經有了八千多萬黨員,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中國所處的世界大不相同了,但是有一點始終不變,就是一個政黨的立身之本在于有效履職,領導人民實現他們的追求和愿望。2014年的中國共產黨正帶領13億中國人民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正是國家和人民前進的正確方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