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1953年全國開展第一次人口普查,進行民族識別,上報民族一度達到400多個,改革開放后進一步識別,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確定56個民族,當時尚有70萬人未能確定民族身份。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少數民族人口1.1億,占全國總人口8.49%,兩項均呈增長態勢。我國民族人口分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大雜居、小聚居。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完善,少數民族在全國的分布范圍不斷擴大,同其他民族混居人口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比例不斷提高。
從歷史角度看,我國民族的發展有三個主要特征:
特征之一:
中華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我們過去一些史書、文學作品涉及民族關系時,講漢族功勞多,講民族間沖突、戰爭多,實際上在中國這塊地域上少數民族開拓土地、守衛邊疆、同中原民族共同生活,對中華統一體的形成有巨大貢獻。
西晉八王之亂后,經歷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共286年,由隋統一,而其基礎是鮮卑人創建的北魏打下的,隋文帝楊堅也兼有漢族和鮮卑族血統。唐以后中國分裂370多年,其間經歷五代十國、北宋(北宋只有一個相當局限的“統一”)、南宋,是蒙古族主導的元朝統一起來的,此后700多年中國再也沒有全局性、長時期分裂。滿族主導的清朝不僅統一了全國,而且使中國疆域進一步鞏固、中央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制度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就是以清朝完成統一、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之前的清朝版圖(18世紀50年代至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之前)作為歷史上中國的固有領土范圍。
歐洲歷史上由于“蠻族”入侵導致羅馬帝國崩潰,分裂成諸多國家,再也統一不起來。近現代歐洲更加緊走向“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多民族的奧匈帝國崩潰,冷戰導致多民族的蘇聯、南斯拉夫崩潰。而中國經歷分裂割據之后,大都是統一的范圍越來越大,制度越來越完善,加入到統一國家中的民族越來越多,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國家疆域更加鞏固。這就是因為中國本來就是各民族共同創建的。一部二十四史,把少數民族創建的王朝同樣列為中國正統,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特征之二:
中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交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與共、相互依存的關系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通商、相互通婚、相互融合的歷史。即使是戰爭和統治階級的民族歧視政策最后都不能阻止這一趨勢。
春秋以后,中國既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大一統觀念,又有尊夏貶夷、嚴夷夏之防、以夏變夷的狹隘民族觀。民族歧視和不平等觀念,漢族有,少數民族也有。而越到后來,華夷一家、夷夏一體觀念越深入人心,到清朝特別是近代逐步上升為主流意識。
從我國各民族的族源來看,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成分是純粹單一的。每個民族的發展演化都是在各種形式的民族遷移中,既保持自己特色,又不斷地吸收、容納其他民族成分的過程中完成的。中國各民族間的界限不同程度地呈現出相對性。比如漢族就是以最初居住于黃河流域的華夏民族為主體,不斷吸收、容納其他少數民族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這就造成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體貌的差異,大于北方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南方漢族與南方少數民族的差異。歷史上也有相當多漢族人融入少數民族,壯大了少數民族并由此產生一些新的民族。
中國人看待民族問題有一種不重血緣而重文化的傾向,清人解釋孔子思想,“諸侯用夷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不把民族身份看成凝固不變。唐李靖答太宗問說“天之生人,本無番漢之別,然地遠荒漠,必以射獵為生,由此常習戰斗。若我恩信撫之,衣食周之,則皆漢人矣。”陳寅恪先生指出,至少就“女系母統言之,唐代創業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為獨孤氏,太宗之母為竇氏即紇豆陵氏,高宗之母為長孫氏,皆是胡種,而非漢族。”中國的大民族主義更多表現為“文化優越感”,極力用文化“教化”其他民族,“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而不是西方人對不同民族持“種族優越感”,遠人不服,則興炮艦以屠殺之、奴役之。比如對待非洲黑人、美洲印第安人、澳洲土著。西方人的“自由、平等、博愛”觀念,是對同種同族說的,而對他種他族,是不講這套的。
特征之三:
中華各民族近代以來在捍衛祖國統一、抵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中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加強
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真正覺醒是在與西方民族的碰撞與交流中,特別是近代以來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共同斗爭中發生的。沒有國家的統一,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實現和維護自己的解放和尊嚴。近代以來我國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并肩作戰的感人事跡不勝枚舉。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派為了推翻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大講“驅除韃虜”,而民國一建立馬上變成“五族共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華民族是包括中國境內56個民族的民族實體、本體,而不是把56個民族加在一起名義上的統稱。如費孝通先生所說,近代以來發生的,只是中華民族從自在民族變成了自覺的民族。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增強,不僅使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侵略面前免遭亡國滅種,而且為取得后來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民眾基礎。以上三條,我以為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經磨難而終不分裂的根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