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蔣百里在其1937年寫成的《國防論》這本書里已經提出了持久戰思想,而1938年5月,毛澤東才在陜北發表了《論持久戰》一文。所以,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有剽竊之嫌。另外,1937年版的《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一文也提到陳誠論持久戰。
( 出自《蔣百里:比毛澤東更早提出完備抗日持久戰計劃》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zgjy/200906/0629_5713_1224071.shtml ;1937年出版的《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http://bbs.tiexue.net/post_5568877_1.html )
事實:從1935年瓦窯堡會議起,毛主席就提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的著名論斷,并且多次強調,還作了一系列具體論述,這比蔣百里的《國防論》、陳誠的持久抗戰論,在時間上要早將近兩年。
1935年12月25日,毛澤東同志在為瓦窯堡會議起草、并經中央政治局通過的《中共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中指出:“中國革命是處在有利環境中,中國革命有著光明燦爛的前途,但是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帝國主義,尤其目前兇橫直接的日本帝國主義,是準備了決心和力量來對付中國革命的。在中國反革命集團方面,由于其統治力量的減弱,而不得不更加為虎作倀,投靠萬惡的日本帝國主義,向著革命的民族作決望的斗爭與決斗,把這一形勢同目前依然存在著的中國革命不平衡發展的形勢結合起來看,就知道中國革命保存了一種持久性,它向中國革命民眾及其首領中國共產黨指明:準備長時間同敵人奮斗吧:為著同敵人作持久戰而準備自己的持久艱苦工作吧!”
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同志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中指出:
“今后革命發展的速度,也一定比過去要快得多,因為中國的和世界的局面都是臨在戰爭和革命的新時期了。雖然如此,中國革命戰爭還是持久戰,帝國主義的力量和革命發展的不平衡,規定了這個持久性。我們說,時局的特點,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來,中國處在新的全國大革命的前夜,這是現時革命形勢的特點。這是事實,這是一方面的事實。現在我們又說,帝國主義還是一個嚴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狀態是一個嚴重的缺點,要打倒敵人必須準備作持久戰,這是現時革命形勢的又一個特點。這也是事實,這是又一方面的事實。”
1936年7月16日,毛澤東同志在同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提出了堅持持久抗戰的各項方針。斯諾在《西行漫記》的第三篇,專門用一章“論抗日戰爭”記述了這次談話。
1936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寫道:“戰略的持久戰,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這是一件事的兩方面,這是國內戰爭的兩個同時并重的原則,也可以適用于反對帝國主義的戰爭。因為反動勢力的雄厚,革命勢力是逐漸地生長的,這就規定了戰爭的持久性。在這上面性急是要吃虧的,在這上面提倡“速決”是不正確的。……因為中國的反動勢力,是許多帝國主義支持的,國內革命勢力沒有聚積到足以突破內外敵人的主要陣地以前,國際革命勢力沒有打破和鉗制大部分國際反動勢力以前,我們的革命戰爭依然是持久的。從這一點出發,規定我們長期作戰的戰略方針,是戰略指導的重要方針之一。……戰役和戰斗的原則與此相反,不是持久而是速決。在戰役和戰斗上面爭取速決,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在戰爭問題上,古今中外也都無不要求速決,曠日持久總是認為不利。惟獨中國的戰爭不能不以最大的忍耐性對待之,不能不以持久戰對待之。”
1937年8月24日,毛澤東同志在洛川會議上的發言中,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指出:“現在已經開始政府的抗戰,而且得到人民的擁護,但人民還沒有大規模地參加,這就成為現在的弱點與今后的任務——使成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我們的方針最基本的是持久戰,不是速決戰,持久戰的結果是中國勝利。”
1937年9月1日,毛澤東同志在《中日戰爭爆發后的形勢與任務》的報告大綱中,對報告的結論是這樣表述的:
(三)結論
是持久戰
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斗爭,為充實的堅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
1937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目前抗戰形勢與黨的任務》的報告提綱中,明確指出:“最后勝負要在持久戰中去解決。”(這兩篇報告都只留有提綱,其具體內容肯定要豐富得多)
( 參考《毛主席是什么時候提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的?》http://oisum.com/Article/lishi/2011/05/104213.html )
事實:據百度百科——蔣百里“國防論”詞條介紹及《國防論》原文介紹:蔣百里的《國防論》重點是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根本沒有涉及持久戰,也沒有涉及對日作戰。全文“持久戰”字樣為零,“持久”只有四處,如下:
其一
國防的部署,是自給自足,是在乎持久,而作戰的精神,卻在乎速決,但是看似相反,實是相成:因為德國當年偏重于速決,而不顧及于如何持久,所以失敗,若今日一味靠持久,而忘了速決,其過失正與當年相等。
其二
堅固者,于各事之沖突上所生意志之抵抗之謂,忍耐者,則意志抵抗之自時間上言者,二者甚相近,而其本則相異,蓋堅固僅由于情之強,而欲其持久不變,則不能不藉于智之徹,蓋行為之繼續愈長,則對于行為之計畫亦愈密,而忍耐力則實生于智力之計畫者也。
其三
性格之強健云者,即人能確守其所信之謂,所謂信者,固不問其說之出于人,或出于己也。意見之變易,不必由于外來之事物,即一己智力之因果作用,亦足以生影響,故人若屢變其意見,則不能謂之為有性格之人。性格云者,確守所信,而能持久者也。如持久力或由于聰明之極或由于感覺大鈍,其在軍事,則印象及于感情者強,而所見所聞之變幻不可測,乃至于懷疑之,甚且舉其已定之徑路而逸出者,決非與世間常事所能同日語。
其四
要之,以上五問,無論如何明察,決不能得數學之確解。其至善者,亦不過近似已耳。故賢明之政府,則于此五問之外,更生一問,曰:萬一敵之力較預測為大,我之力較預測為小時,其危險之程度當在何等?故對于彼此同等抑或較強之國,尤不可不審慎出之,文明國之戰爭,其起也甚難,而其動也甚猛,不動則已,動則必傾全國之力,而財力國力不許其持久,故動作尤必速而且烈。
以上可以看出,蔣百里所論持久,根本不是持久戰理論,反而還有批評持久之嫌。
而全文的抗日、抗戰字樣全部為零,根本沒有闡述對日作戰的理論,所謂蔣百里的《國防論》為抗戰提供理論基礎根本純屬無稽之談。
( 參考自百度百科詞條“國防論”: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GiR19Gs9zE9UMxk4DTKGzWFOFJeKN-aTKhWnJ-eteAGXtgDxo1HJHnxZtKopGvo ;《國防論》原文: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22452&uk=167939993 )
事實:《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一文網絡流傳,但仔細通讀文本,即可發現這是一篇偽書。全書一共68頁,前20頁標注陳誠所寫錄自救亡日報,第21-26頁文字標注郭沫若所寫,第27-31文字為附錄,第32-50頁文字標注為解放周刊的洛甫所寫,第51-56頁文字為中共抗日十大綱領,第57-64頁文字標注為美國民族周刊史達華所寫,第65-68頁文字標注為史良所寫。因此《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一書系偽造的可能性極大,基本可以斷定為偽書。
但就書中陳誠所論對日持久作戰來看,統共只有三節:一、持久抗戰應有的認識:共分四小點:“不能不可存依賴心理而限制戰斗”;“精神戰勝一切”;“務存必勝之決心”;“不要惜任何之犧牲”。二、持久抗戰的幾個重要點。三、持久抗戰的戰局談。通讀下來,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概括,即陳誠強調消耗和持久作戰,“三五年如一日”,文章在精神層面、決心層面的筆墨分配占據了絕大部分,如何進行持久抗戰、抗戰分為幾步走、更為具體的戰役、戰術層面的分析基本為零。文章強調“對倭作戰,必須實行消耗與持久戰,換一句話說,就是只有拼命的專門犧牲,而且要長期的專門犧牲”,而在民眾動員方面僅僅強調了“文化界”戮力同心、民眾“慰勞捐款”方面克服“各自為政”困難,文章強調的持久抗戰,根本上反映了一種依靠專門軍隊抗戰的片面抗戰路線。
事實:對比蔣百里的《國防論》里的“持久戰”和陳誠論“持久抗戰”,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充滿辯證法、唯物主義,在觀察事物的方法論意義上有著普遍的價值,更是在戰爭的戰略、戰役層面,指出了持久抗戰勝利必將屬于中國人民的客服規律。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極具原創性、戰略性,絕非旁人可比,持久戰發明權理所當然歸屬毛澤。
據百度百科“論持久戰”詞條:
《論持久戰》文章開篇以“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做引子,然后毛澤東同志針對這兩種錯誤觀點進行了一一駁斥,接著引出作者自己的觀點: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并通過“能動性在戰爭中”、“戰爭和政治”、“抗戰的政治動員”、“戰爭的目的”、“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兵民是勝利之本”等既獨立而又有聯系的篇章的闡述,來說明抗日戰爭為什么是持久戰,怎么進行持久戰,我們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勝利,我們應當怎樣做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日本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又有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一個小國,軍力、財力都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并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而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著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屬于中國而不屬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結論:“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從而有利地批判了當時國內存在的速勝論與亡國論,為人民指明了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
毛澤東還指出:這場持久戰將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毛澤東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
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御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還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他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只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參考百度百科《論持久戰》: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nPiiDbxOkC0BRJlxwNUoLqZq2AwrERKVamN55GaO6wJypRLZ6IS-f4i7R8fVOKR ;《論持久戰》原文: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6/30/content_1557356.htm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