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的生死觀是樂觀奮斗的生死觀,人民利益是他判斷生死價值的最高標準。毛澤東的生死觀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關生死問題的積極內(nèi)容,集中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也展現(xiàn)出他極具人格魅力的個性特征。對毛澤東生死觀的研究,可以使我們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
毛澤東的生死觀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也展現(xiàn)出他極具人格魅力的個性特征。當今社會,許多人對人生的價值及死的意義等終極關懷問題缺乏理性思考,不知人為何生,更不知人為何死,而是任由情緒支配跟著感覺走,造成一些人心理失衡和行為失當。通過對毛澤東生死觀的理解和分析,可以使我們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
一、毛澤東的生死觀
毛澤東雖然沒有專門論述生死觀的著作,但對生死問題有著深刻的思考和理解。在湖南一師求學時所作的《倫理學原理》批注中,毛澤東系統(tǒng)地論述了生死問題,表達了自然主義的生死觀。他認為生死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人類者,自然物之一也,受自然法則之支配,有生必有死,即自然物有成必有毀之法則”〔1〕。在青年毛澤東的觀念中,對死亡的理解還體現(xiàn)出一種浪漫主義情懷。他認為,人對于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事總有好奇心,死亡是人們不可能經(jīng)歷過的事情,強烈的好奇心可以戰(zhàn)勝對它的恐懼,“死也者,亦吾有生以來一未嘗經(jīng)驗之奇事也,何獨不之好乎”?〔2〕并以詩人的筆調(diào)把死亡描繪成一幅壯美的景象:“大風卷海,波瀾縱橫,登舟者引以為壯,況生死之大波瀾何獨不知引以為壯乎!”〔3〕
接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后,毛澤東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生死問題,表現(xiàn)出更加理性科學、超脫曠達的態(tài)度。“壯年毛澤東在戎馬倥傯的歲月里對于生死問題無暇多想,但是他出生入死、浴血奮斗的革命經(jīng)歷本身就體現(xiàn)著一種獨特的生死觀,紅軍戰(zhàn)士以及他自己親人家屬的死亡也強烈地沖撞著毛澤東的心靈世界,但終極關懷支撐著他近于平靜地對待死亡。”〔4〕晚年毛澤東經(jīng)常在輕松幽默的談話中講到死亡,從辯證法的角度分析生死問題。他說:我相信辯證法,辯證法告訴我們,有生就有死。“人哪有長生不死的?古代帝王都想盡辦法找長生不老、長生不死的藥,最后還是死了。在自然規(guī)律的生與死方面,皇帝與平民是平等的。”〔5〕祈求長生不死是不科學的,這種追求不但不能延長壽命,反而可能會縮短生命。“不少人就是想不開這個道理,人無百年壽,常有千年憂。一天到晚想那些辦不到的事,連辦得到的事也耽誤了。秦皇、漢武都想長生不老,到頭來,落得個‘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6〕談到死亡問題,毛澤東喜歡拿自己舉例子:“‘人都是要死的’,‘毛澤東是人’,所以‘毛澤東是會死的’。”〔7〕他認為應該像莊子那樣,在人死后鼓盆而歌,慶祝辯證法的勝利,中國人把喪事叫白喜事是很有道理的。晚年毛澤東,對永遠健康、萬壽無疆之類的話頗不以為然,說自己隨時準備去見馬克思。他主張實行火葬,1956年4月第一個在火葬倡議書上簽字。毛澤東的生死觀體現(xiàn)了徹底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是毛澤東給劉胡蘭烈士的題詞,也集中表達了他本人的生死價值觀。年少時的毛澤東就表現(xiàn)出博大的胸懷。17歲時他給父母留下了“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詩句,離開家鄉(xiāng)去求學。在長沙求學時,和同學訂下“三不談”的協(xié)定:不談金錢,不談男女之間的事,不談家務瑣事,否則就不能做朋友。他和朋友們只樂于談論大事———“人的性質(zhì),人類社會的性質(zhì),中國的性質(zhì),世界,宇宙!”充分展示出胸懷天下的人格特色。
毛澤東認為,人生的意義“不在壽命之長短,而在成功之多寡”〔8〕。他特別贊賞魯迅,認為在魯迅身上有一種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解放所需要的精神,他稱之為“魯迅精神”,這種精神包括三個特點:政治遠見、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是中國革命的先鋒分子所應該具有的精神。在毛澤東看來,人生的意義就在于,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而奮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努力。
關于死亡的意義,毛澤東明確指出:“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9〕這就是說,死亡,也應該有它的意義所在。毛澤東贊賞為了人民利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犧牲精神,但也反對無謂的犧牲。在殘酷的戰(zhàn)爭年代,他強調(diào)共產(chǎn)黨人要敢于斗爭敢于犧牲,又要善于斗爭避免無謂的犧牲,把勇于斗爭的精神和科學的斗爭方法統(tǒng)一起來。對于自殺毛澤東也持反對態(tài)度,他認為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即使在身處逆境的時候也不應該選擇自殺。1919年在《非自殺》一文中他提出,人在處于逆境、遭受壓迫的時候,有四種不同的價值選擇:“有人格的得生第一。奮斗被殺第二。自殺第三。屈服第四。”
人的價值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認為評價一個人的價值主要是看他的社會價值,即對社會的貢獻。毛澤東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來評價人的價值,評判的價值標準是,是否有益于人民利益。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贊賞白求恩“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認為樂于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在《為人民服務》中對死亡的價值給予評價:“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永垂不朽。
二、毛澤東生死觀形成的影響因素
毛澤東積極樂觀的生死觀,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也展現(xiàn)出他極具人格魅力的個性特征。分析毛澤東生死觀形成的影響因素,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毛澤東熟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毛澤東生死觀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關于生死問題的基本主張。
儒家倡導積極入世、奮發(fā)有為的生活態(tài)度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認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勤苦奮斗,克己修身,努力實現(xiàn)“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毛澤東贊賞這種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認為人應該努力奮斗,只爭朝夕,有所創(chuàng)造,為國家和人民建功立業(yè)。他很欣賞孟子的名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并把它送給女兒李訥為座右銘。在個體生命與整體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儒家給出了“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價值選擇。毛澤東在《講堂錄》中談到他對儒家價值觀的理解:“毒蛇螫手,壯士斷腕,非不愛腕,非去腕不足以全一身也。彼仁人者,以天下萬事為身,而以一身一家為腕。惟其愛天下萬世之誠也,是以不敢愛其身家。”表明他肯定儒家以國家、社會為本位的價值觀,這是他進一步形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文化心理基礎。
道家在生死觀上體現(xiàn)出一種自然超脫的態(tài)度。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生老病死不過是自然變化的過程。莊子認為: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的生命是氣的自然變化而已。這種自然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對青年毛澤東自然主義生死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二是樂觀自信的人格特質(zhì)。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構(gòu)成毛澤東個性人格的突出特征。少年毛澤東曾抄過一首《詠蛙》詩: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yǎng)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做聲。表明他推崇自信。青年時期毛澤東自己寫過一首詩,可惜弄丟了,但他始終記得其中的一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后來他多次談起,可見他對自己的自信豪邁的性格是很欣賞的。毛澤東的自信,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他的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民眾的大聯(lián)合》一文中,他激情地呼吁:“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
毛澤東的自信和樂觀不是盲目的,而是源于他對世界的辯證理解。他承認事物的存在復雜多樣,社會的發(fā)展充滿矛盾,“道路是曲折的”。但他始終堅信,只要我們努力奮斗,“前途是光明的”。面對困難和挫折,毛澤東從不悲觀失望,在革命力量還比較弱小,前進途中遇到重大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他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到了全國勝利即將實現(xiàn)的轉(zhuǎn)折關頭,他又鄭重地提醒大家:奪取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提出“兩個務必”思想,及時給全黨全國人民敲響了警鐘。一代偉人激情樂觀又理性睿智的卓越品格盡顯其中。毛澤東一生渴望挑戰(zhàn),“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在頑強奮斗中,享受人生的樂趣,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樂觀自信的品質(zhì)是毛澤東生死觀形成的人格因素。
三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的影響。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價值觀,是毛澤東生死價值觀形成的理論基礎。青年毛澤東是熱衷于追求“主義”的,他說:主義譬如一面旗幟,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通過對各種“主義”的理解和考察,他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以此作為自己終生不渝的信仰。毛澤東之所以在眾多“主義”中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科學性,更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契合了他內(nèi)心的價值情感。出身普通農(nóng)家的毛澤東,對社會底層的普通勞動者有深厚的感情,他認為這個世界出現(xiàn)了嚴重的價值顛倒,創(chuàng)造財富的人受苦受窮,創(chuàng)造文化的人不能夠享受文化。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第一次肯定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和價值主體地位,確立了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根本價值立場。《共產(chǎn)黨宣言》指出:共產(chǎn)黨人領導的無產(chǎn)階級運動根本不同于以往的運動,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shù)人的或者為少數(shù)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chǎn)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毛澤東欣然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以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為指導,進一步闡明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主張。明確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一切工作干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10〕貫徹這個宗旨,就要在經(jīng)濟上關心群眾生活,給群眾以看得見的物質(zhì)利益;在政治上讓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享受民主政治權利;在文化上要創(chuàng)作反映群眾生活的作品,讓人民群眾享受文化成果。“共產(chǎn)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11〕他說,任何一種東西,必須能使人民群眾得到真正的利益,才是好東西。
縱觀毛澤東一生的理論和實踐,始終把人民利益作為價值評價的唯一標準和最高標準,即使在他晚年犯有嚴重錯誤的時候,在主觀上仍然是以人民利益為選擇取舍的唯一標準的。
三、毛澤東生死觀的幾點啟示
毛澤東理性睿智的生死觀念、曠達幽默的生死態(tài)度以及樂觀奮斗的人生實踐,都顯示出他獨特的人格魅力,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
一是樹立唯物辯證的世界觀。缺乏科學世界觀的指導,是人們在生死問題上走入歧途的根本原因。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對于生和死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對于新生命的誕生,人們充滿了期盼、希望和喜悅;對生命的歸宿———死亡,卻表現(xiàn)出恐懼、忌諱和厭惡。對死亡的恐懼激發(fā)出人們對永生的渴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的人們,或占卜煉丹,或求仙拜佛,以各種方式祈求長生不老,追求永生成為人類一個美好的夢。然而,這一夢想從未能實現(xiàn),也不可能實現(xiàn)。
唯物辯證法認為,新陳代謝是宇宙中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有生必有死。承認和尊重客觀規(guī)律,才可能正確地看待生死問題。毛澤東喜歡一句名言,“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作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家的毛澤東,能夠笑對生死,顯示出曠達幽默的理性智慧。悲悲戚戚、惶惶恐恐都不能改變客觀規(guī)律,最好的辦法還是用理智對死亡進行審視,讓每一個人面臨它時,有一個坦然而又科學的態(tài)度,更好地去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二是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樂觀進取的人生觀,是形成正確生死觀的前提條件。一個悲觀厭世、不思進取的人不可能正確地面對生死。心中有一個美好的理想,以頑強的意志為著這個理想去努力去拼搏,這個過程會使人對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充分肯定,活得更加自信和充實,即使為了這個理想而獻身,也會覺得非常有意義,死得其所。毛澤東的一生是為理想而奮斗、斗爭的一生,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他的態(tài)度是:在命運的迎頭痛擊下頭破血流但永不回頭。他在奮斗中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在斗爭中體會人生的“其樂無窮”。
三是追求積極奉獻的價值觀。有的人雖然已經(jīng)死去,但卻仍然活著;有的人雖然活著,但卻已經(jīng)死去。這句話充滿了對生死價值的辯證理解。人的生命應該是有價值的。毛澤東說,一個人有了像白求恩那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提出的共產(chǎn)黨人的價值準則,也是他自己一生恪守的價值信條。為了這一信條,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毛澤東,可以幾年不做一件新衣服,幾個月不吃一次肉,從來不用自己的權力為家人和親戚謀一點點私利。他把人民稱作“上帝”,對脫離群眾、不關心群眾的官僚主義,他深惡痛絕,對侵害人民利益的貪污腐敗行為,他不能容忍。他的一家為革命犧牲了多位親人,雖有悲傷但他以此為榮。一生過著農(nóng)民般簡樸的生活,他不以為苦反以為樂。
樂于奉獻的價值觀是正確生死觀的必要條件。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認為,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個人肉體生命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可以超越死亡而達到不朽和永恒。“人的本質(zhì)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僅屬于他自己,還屬于他的家人、朋友、社會、國家。只有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人生的意義才能凸顯。每個人都不應該是只為自己活著,所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是對人的社會性的真實概括,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都要在這一基礎上來理解、來體現(xiàn)。當今社會一些人草率地處置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是因為心中缺失了愛和責任。樂于奉獻的愛心和責任感,是一個人能夠正確把握人生方向的立足點,也是一個人能夠參透生死智慧的通行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