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記者 包聞軍 發自寬甸河口
學校門前的毛岸英雕像
跨過鴨綠江前夕的毛岸英——1950年10月在丹東留影
岳德榮
【閱讀提示】昨天是毛岸英赴朝參戰60周年紀念日;而電視劇《毛岸英》正在央視熱播。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河口村,是毛岸英生前在祖國最后停留的地方。當年,他就是在這里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昨天,本報記者來到河口村毛岸英學校,尋訪毛岸英鮮為人知的故事。
10月23日,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河口村。記者特意挑選了這樣的一個特殊的日子,來到這個特別的地方。因為60年前的這一天,毛岸英就是在這里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的。河口,成了毛岸英生前在祖國最后駐足停留的地方。最后唯一一個以毛岸英名字命名的學校——毛岸英學校,就在河口村的鴨綠江邊。
1
劉思齊兩次來到河口毛岸英學校,她在河口斷橋上遠眺對面的朝鮮,久久不愿離去
記者驅車來到毛岸英學校時,校長岳德榮正在接待一批參觀者。自從毛岸英學校2003年建立以來,每年來參觀的人數逐年遞增。今年適逢抗美援朝60周年,每個月更是達到了1萬多人。對于鴨綠江邊的一個村辦學校來說,有點不可思議。
“這一切都緣于毛岸英!”岳德榮對記者說。他今年56歲,滿族人,毛岸英學校就是他一手創立起來的。
河口村上游是著名的太平灣水電站。大壩建造前,原處有上河口、河口和下河口3個村。大壩蓄水,3個村就近遷移,學校也隨之合并搬遷。在離志愿軍過江的河口斷橋不遠處,重新建設新學校。
岳德榮就是在這個時候,受命擔任新學校的校長。但是關于新學校的校名,他考慮了好長時間,最后設想定名為“毛岸英學校”。
據資料記載,毛岸英赴朝鮮作戰,就是在河口渡江的,那一天是1950年10月23日。河口是毛岸英離開中國時,生前在祖國最后停留的地方。毛岸英犧牲后,這樣的故事當地老百姓口口相傳,他們對毛岸英心生一種特別的感情。
寬甸縣將學校定名為“毛岸英學校”的想法,向丹東市和遼寧省等有關部門匯報時,得到了一致的同意,開始規劃定為九年義務制學校。
學校建設完工前,岳德榮來到北京,就正式定名“毛岸英學校”事宜,征詢毛岸英生前妻劉思齊的意見。在北京,岳德榮見到了劉思齊。劉思齊當場沒有答復,對岳德榮說:“河口這個地方,我不是太熟悉,我想去那里看看。”
2000年10月19日,志愿軍過江50周年的紀念日當天,劉思齊來到了河口村。她走上河口斷橋,看著對面的朝鮮,心緒難平,久久不愿離去。她說:“湖南是岸英出生的地方,朝鮮是岸英犧牲的地方,這里是岸英生前在祖國最后停留的地方。建一個毛岸英學校,很有意義。我完全同意。”
2001年,又是一個特殊的10月,劉思齊再次來到河口,參加毛岸英學校的奠基儀式。2003年,毛岸英學校建設完畢。占地30畝,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
對于校名的題寫,岳德榮也費了點周折。志愿軍的最高領導彭德懷已經不在,他想到了志愿軍副司令員洪學智。但是當他到北京時,才知道洪學智病重住院,無法完成題字。后來,突然有一天,與毛岸英同在朝鮮戰場上作為作戰參謀的趙南起上將,來到了學校。他是毛岸英生前的戰友,又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岳德榮提出請他題字的想法。趙南起很爽快地答應了。不久,趙南起的題字寄到了河口。于是,學校的校門口有了“毛岸英學校”5個剛勁有力的大字。
2
24名志愿軍老兵在學校睡了一晚,他們說:這里離岸英長眠的地方很近,睡在這里,就是想多陪陪他
自從“毛岸英學校”建成后,社會上對學校的關注度遠遠超出了岳德榮的預料。一批批的志愿軍老戰士不顧年邁體弱,從全國各地來到河口,看毛岸英學校。
岳德榮想到,學校里應該建一個毛岸英紀念館,陳列有關毛岸英的生平史料,供人們參觀憑吊。于是他決定,在學校一樓專門辟出兩間教室,陳列毛岸英生平史料及物證。經過多年努力和尋找,這間不足百平方米的地方,已經成了全國史料最全的關于毛岸英的陳列館,其中有不少都是來自河口當地老百姓的家中。
一位名叫寧殿云的沈陽志愿軍老兵,已是80多歲高齡,每年都要來一次學校。從沈陽到河口,要經過多次轉車。但是老人卻從不提前告知,一個人悄悄地來,悄悄地走。他只想來看看毛岸英,只想來看看學校里的孩子。去年4月,清明節前夕,寧殿云又來到了學校。這一次,他帶來了30多張有關朝鮮戰爭的手繪畫。畫上的內容,都是他慢慢回憶的戰爭場景,是他花了幾個月時間完成的。30多張手繪畫掛滿了教室,一批批的人來觀看,那種場景十分感人。
岳德榮還講了前幾天發生的一件事。24名來自鄭州的志愿軍老戰士來到學校,他們仔細看過毛岸英紀念館的一物一證后,心情十分激動,有的熱淚盈眶。由于天色已晚,當時是周末,寄宿的學生都放假回家了。老戰士一致要求,今晚就睡在學校的學生宿舍里,不去縣里的賓館了。這可是一批80多歲的老人啊,其中許多都是離休老干部。但是他們一看到毛岸英,一下子就將自己拉回到了60年前所經歷的朝鮮戰爭。他們說:河口離對面毛岸英長眠的地方很近,睡在這里,他們就是想多陪陪他。次日一早,離開這里時,老人們站在岸邊,長久地凝視對岸,依依不舍地離去。
3
為了給中央機關進入北平掃清障礙,毛岸英手拿掃雷器,站在卡車前頭,清掃地雷
記者來的這一天,正好學校停電。岳德榮找來一把手電,領著記者走進了毛岸英紀念館。借著手電微弱的燈光,記者仔細看完了紀念館的每一張圖片,每一件物證,每一封信件。一個令所有人都能動容的毛岸英的形象,清晰地浮現出來。
毛岸英經歷了命運多舛的童年和少年后,從莫斯科回到了父親毛澤東的身邊。有著父親嚴厲的要求,年輕的岸英不僅能吃苦,而且非常謙虛好學,還有過人的膽量、不怕犧牲的無所畏懼的精神。
毛岸英生前在朝鮮戰場上的戰友楊大群,在他寫的《毛岸英的故事》一文中,批露了這樣一件事。
在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機關準備入城。為了給中央機關入城掃清障礙,上級要求進行排雷,確保中央首長安全進入北平。毛岸英因為在蘇德戰爭期間掃過地雷,聽到這個消息后,已經擔任李克農秘書的毛岸英主動去報到,申請加入到掃雷的隊伍當中去。而當時卻并沒有人知道這個毛遂自薦的小伙子,是毛澤東的兒子。
在中央首長進入北平的前一天,毛岸英與工兵們,帶著掃雷器,來到頤和園,因為首長們第二天要在頤和園宴請民主黨派人士。他們一步步地走過了頤和園的每條道路,用手摸遍了每一個石桌、石椅。這項工作做完了,只剩下頤和園的前后馬路和停車場了。由于時間緊急,毛岸英對大家說:“同志們,時間很緊,我想把掃雷器固定在卡車的前面。由我擎著它,咱們開著車將停車場走一遍,等于就用手和腳掃過一遍了。”戰士們都知道那是一件多么危險的事,但是毛岸英站在車頭,手拿掃雷器一動不動,硬是排完了整個停車場。對于停車場上剩下的死角,毛岸英與大家商定,用人墻組成一排排隊伍,分縱路和橫路用腳步走著排雷。在排雷隊伍的行進中,毛岸英帶著大家,一起高聲唱歌。那是一種何等的視死如歸的勇敢精神。
4
對毛岸英給一位舅舅寫的信,江澤民這樣評價:都像毛岸英那樣,做人民的忠實兒女,我們就經得起任何嚴峻的考驗。
在紀念館內,存放著毛岸英的一封信。這封著名的信,江澤民同志曾經專門作過極高的評價。并以此教育黨的干部,要以毛岸英為學習的榜樣。
毛岸英有一次去中南海看父親,他發現父親緊皺著眉頭,似乎有什么心事。一問才知道,原來新中國成立后,有一些老家的親戚伸手來要官。毛岸英看出了父親的心事,忙說道,他已經替父親回信了,其中給一個要官的舅舅的信,回得很長。
在這封信中,毛岸英這樣寫道:“新中國之所以不同于舊中國,共產黨之所以不同于國民黨,毛澤東之所以不同于蔣介石,毛澤東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蔣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外,正在于此:皇親貴戚仗勢發財,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靠自己的勞動和才能吃飯的時代已經來臨了……反動派常罵共產黨沒有人情,不講人情。如果他們所指的是這種幫助親戚朋友、同鄉同事做官發財的人情的話,那么我們共產黨正是沒有這種人情,不講這種人情。共產黨有的是另一種人情,那便是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勞苦大眾的無限熱愛……”
1991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來到韶山毛澤東紀念館參觀時,也看到了這封信。在這封信前,他駐足很久,一字一句地看完了,隨后,交代身邊的工作人員,要把這封信抄下來,或復制好。他在現場說:“如果我們每個黨員、每個干部,都像毛岸英同志信中所說的那樣,做人民的忠實兒女,我們就經得起任何嚴峻的考驗。”
幾天后,當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向他匯報工作時,江澤民同志從皮包里又拿出了毛岸英的這封信。他說:“我看了這封信后,感慨系之。假如我們所有的干部對子弟都能像毛主席對待毛岸英一樣,我們的黨一定興旺,我們的黨一定為群眾所擁護。我想,如果我們每一個黨員、每一個干部都像毛岸英那樣,像雷鋒、焦裕祿那樣,做人民的忠實兒女,我看我們這個執政的黨就經得起執政的考驗。”
5
為了能讓毛岸英赴朝參戰,毛澤東設家宴請彭德懷。毛岸英犧牲后,毛澤東將兒子的皮箱一直保存在身邊,直到逝世。
紀念館內的一些記載,還原了當年毛岸英赴朝鮮戰場的真實故事。
朝鮮戰爭爆發后,毛岸英主動找到父親,要求到朝鮮參戰,想叫父親跟彭老總講。毛澤東問他:“為啥?”
他說:“因為我是毛澤東的兒子,您不跟他說,他是不會帶我去的。”毛澤東聽后說:“你是我的好兒子,這個頭是要帶的。”那一晚,毛澤東興致很高,父子倆一直談到天快亮。
幾天后,毛澤東設家宴叫來了彭德懷。有兩層意思,一是為彭德懷餞行,二是為岸英上前線的事。這頓飯,毛澤東專門拿出了一壇好酒。很少喝酒的毛澤東與彭德懷干完一杯酒后說:“岸英不想在工廠干了,他想跟你去打仗。要我批準,我可沒有這個權利。你是志愿軍司令員,志愿軍講志愿。你看要不要收我家的這個娃,去當志愿兵?”彭德懷一開始不肯答應,知道此事非同兒戲。后來看到主席贊同兒子去的意志很堅決,有些為難了。后來主席又說:“他是毛澤東的兒子,是要帶這個頭的。由我替岸英向你求個情吧。”就這樣,毛岸英作為一名參謀的身份,隨彭德懷去了朝鮮戰場。
岳德榮說,1950年10月23日,毛岸英從河口的橋上跨江而過到朝鮮戰場。11月25日,32天后,即犧牲在朝鮮戰場上,年僅28歲。岳德榮講這些事時,心情顯得很沉重。
紀念館的墻上,有兩張特別的照片,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一張照片中,是兩件毛岸英的舊襯衣,還有一截襯衣的袖子。原來,毛岸英的生活特別簡樸,他的一件襯衣,一年四季都穿在身上。夏天時把袖子剪掉當短袖穿,冬天再把袖子縫起來當長袖穿。
另一張照片中,是毛岸英的一只皮箱,那是他犧牲后留下的個人遺物。毛岸英的個人遺物很少,只有這一只皮箱和幾件換洗的衣服。毛岸英犧牲后,毛澤東將所有的悲痛掩藏在內心。他將岸英埋藏在了異國的土地上,而將這只皮箱一直帶在身邊,以寄托對愛子的深深的思念,直到逝世。
1979年,劉思齊將毛岸英的這只皮箱及遺物送到了韶山毛澤東紀念館。
6
鑒于參觀毛岸英學校的人劇增,學校想擴建毛岸英紀念館,使之成為有接待能力的教育實踐基地。
毛岸英學校從誕生起到今年已經有7年,正好一屆學生送走了。
這是一所處在山區和江邊的邊境學校,學生家分散得很遠,有的家離學校有100多里,不少學生是寄宿在學校。寬甸滿族自治縣,經濟基礎薄弱,學校條件不太好。但是,由于這是毛岸英學校,孩子們在這里擁有著一片精神富足的家園。
今年上半年,6年級的學生要畢業了,集體給校長岳德榮寫了一封信,就是在離開這個學校之前,想去朝鮮埋葬毛岸英的地方進行憑吊。孩子們的想法,很快得到了縣領導的批準。今年6月11日,岳德榮帶著6名學生代表,坐專列赴朝鮮平安南道檜倉郡,那里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他們站在毛岸英烈士墓前,將從祖國帶來的一束鮮花敬獻,然后又將一瓶鴨綠江水灑在墓地的周圍,以寄托對毛岸英的無限哀思。
回到河口,岳德榮有了一個更大的目標。鑒于來這里參觀毛岸英學校的人劇增,他想擴建毛岸英紀念館,使之成為一個有接待能力的教育實踐基地。目前的設想方案已經有了,但是建設資金還在申請和籌集當中。
眼下正在央視熱播的電視劇《毛岸英》,主演于曉光正是丹東人。這是一片與英雄結緣的土地。河口是著名燕紅桃的產地,每年春天,桃花漫山遍野。30年前,著名的軍旅作家鄔大為先生到河口采風時,正是被那漫山遍野的桃花深深吸引,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后經蔣大為演唱,流傳至今。
毛岸英學校的大門,離鴨綠江邊不過20米。岳德榮陪著記者走到江邊,回望整個學校,山坡上即是數萬畝桃林。“毛岸英學校”5個金色的大字,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岳德榮說,擴建毛岸英紀念館,雖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對于56歲的他來講,很想在退休前完成。作為毛岸英學校的校長,他認為,這是他的責任,也是告慰毛岸英之靈的最好方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