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國成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建國的首要功臣當然是當時領導機構“五大書記”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除任弼時1950年因病去世外,四大書記主管中央的主要事務,其中劉少奇基本確定了黨內第二號人物和接班人的位置,次要功臣便是當時四大野戰軍的指揮者:一野彭德懷,二野劉伯承,三野陳毅,栗裕,四野林彪,中央出于防止新軍閥出現的顧慮和各人的自覺,四個野戰軍的主要指揮者都先后離開了自己原來的部隊, 彭德懷領導了抗美援朝,勝利回來后當了國防部部長,劉伯承主動交權到南京辦了軍事學院,陳毅先當了上海市長后當了外交部長,栗裕當了總參謀長,二十歲歲便參加南昌起義一直打仗的林彪也交權去養病了,而這一養就養了十年之久。到1952年底,為進一步防止方鎮重權,中央再將四大野戰軍的繼任負責人饒漱石、鄧小平、鄧子恢、習仲勛和主持東北工作的高崗調至中央工作,史稱“五馬進京”,其中高崗在剛建國時已經是國家副主席了,一直在東北主持全面工作,進京后管的是國家計委,權力很大,與周恩來主管的政務院(即后來的國務院)是平級單位,所以又稱“一馬當先”。之后的斗爭就從這時開始主要以這些人物為主展開了。
此時中央的工作雖表面上是毛主席主管,其實政府具體事務都是劉少奇在管,劉少奇以前的經歷主要以白區工作為主,所重用的也多是一批白區干部,這自然引起了原來軍隊很多干部的不滿,高崗進京后不久劉少奇關于稅制改革的政策沒經中央討論直接施行下去,并取了很不好的效果,引起毛主席很大的不滿。正春風得意的高崗,看到了有望取而代之的希望。但要想拱倒劉少奇,必須得到其他軍隊勢力的支持。一野的彭德懷在抗美援朝時后勤保障靠的就是在東北的高崗,兩人關系已經不錯,很自然高崗得到了彭的默許,四野的林彪在東北時也跟高崗搭檔,也站在了高崗一邊,三野陳毅,栗裕對職務不太有想法,高崗于是找了跟他一起剛進京當了組織部長的饒漱石,饒漱石正好對進京后的職務不太滿意,兩人一拍即合,組成了同盟,而饒原來是劉少奇直接領導下的,能得到他的支持殊為不易,二野劉伯承去軍事學院了,也對職務不看重,高崗于是找到了鄧小平,為了能拉攏鄧,給出了一系列好的條件,鄧當時是什么表態不清楚,但事后他向劉少奇和毛主席去告密了,從此劉鄧合作了。很有可能當時鄧小平表面對此沒提反對意見或者表面上答應下來了,再加上一直經營東北,跟蘇聯的關系很好,甚至可能已經得到了蘇聯的某種默許,使高崗認為現在所有的人都支持我,完全可以取代劉少奇成為接班人的位置。于是高崗和饒漱石開始私下行動了,到處封官許愿,并在開正式會議時猛批劉少奇手下的安子文和薄一波,拉倒劉少奇的意圖十分明顯。但得到消息的劉少奇并非對此毫無準備,除對提到的一些問題作了些檢討外,也找了相應的一些證據,開始對高饒的反擊,再加上鄧小平的檢舉,兩派勢成水火,難以調和。此時唯有請毛主席主持公道,毛主席雖然對劉少奇的一些做法是有意見,并沒有徹底否決,對于高饒這種私下結黨拉派,搞突然襲擊的做法,卻很是反感和擔心。從維護黨的團結考慮出發,做出了保劉批高的決定。主席的表態后,令情勢急轉直下,劉少奇加強了反擊力度,最后結局以高崗自殺身亡,饒漱石判刑改造,彭德懷,林彪自稱不明真相,參與不多,都做了檢查而收場。
高饒事件雖結束了,但軍隊干部和白區干部的矛盾此時已經表面化了,林彪經過此事知道自己對政治斗爭不太熟練,繼續以養病為名邊休養邊學習去了,而軍隊派的代表彭德懷開始登場了。彭德懷接受高饒事件的教訓想到劉少奇的勢力還是不可小看,要搞掉劉少奇必須先將軍隊派整合。而軍隊派最大的對手其實是林彪,那是解放戰爭最大的功臣,三大戰役他指揮了兩個,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十大元帥里面最年輕的一個卻排在了第三,我老彭要不是打贏了抗美援朝,同時授予軍銜的事是我國防部主持的,可能就得他排第二我排第三了,可他主動休病去了,聽說還怕風怕光怕聲音,能活多久也不一定,也就不成威脅了。第二大威脅便是原來主持二野的劉伯承,雖然已退下來去軍事學院當院長去了,但他的影響還在,當軍事學院的院長可能他是想從軍隊思想的最高端開始樹立自己的威望,所以不能不防。于是彭德懷開始對劉伯承進行所謂的教條主義批判,批的是軍事學院里研究的多是國外的和古代的軍事思想和軍事戰爭,而對于解放軍自己的優秀思想和戰爭卻很少顧及。一個新成立的軍事學院多研究別人和古人好的思想何錯之有?但結局是彭德懷利用自己國防部長的職務和便利將德高望重的劉伯承批判出了軍事學院,并作了多次檢討,以后也一直未在軍隊和政界從事過任何職務。原來二野剩下的鄧小平此時調去政府工作了,二野的系統便算是搞定了,一野是自己的,四野的林彪即然己休病也就不成威脅了,剩下的便是三野的了,陳毅雖是名義上的領導者,其實在抗日時期就被饒漱石等人排擠,沒有實權,此時也去政府工作了,饒漱石已經被抓了,剩下的便是總參謀長的栗裕了,栗裕雖然資歷淺,但會打仗,當時抗美援朝時毛主席最先想到的便是栗裕,只是因為當時他正在看病,所以才沒去,而總參謀長也是對國防部長地位最大的威脅。毛主席曾要求總參謀部定期整理有關軍事方面的報告給他參考,但栗??紤]到不好越過彭德懷,便做好報告后先送彭德懷,并題上:“請彭副主席并轉呈中央、主席”字樣時,彭德懷大發脾氣,說:“我不是你的通訊員!”開始拿此類事件批判栗裕,再加上里通外國等罪名將栗裕徹底批倒,從此栗裕也再沒有在軍隊和政界擔任要職了。至此,彭德懷自認為對軍隊的整合完成了,可以對白區代表的劉少奇進行挑戰了。
劉少奇主持的大躍進運動造成了嚴重的錯誤,旨在修正此種左傾思想的廬山會議召開了,會議開始在良好的氛圍中開得很好,是個神仙會。彭德懷在會議開始時還在國外訪問,回到國內時會議開了好多天了,他甚至可以不去,但他看到了利用此次會議拉劉少奇下馬的機會,于是風塵仆仆地趕往廬山參加會議來了,在會議中他放了不少炮,但沒有什么效果,于是又寫了萬言書,其實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要攻擊劉少奇,但絕沒有反對毛主席的意思,毛主席也是他在當時的職務上和聲望上不可能反對的了的。他的這種攻擊自然得到了劉少奇方的反擊,從而令會議出現了明顯的爭吵和分歧,必須請毛主席來作最后的評判了。毛主席雖然也對劉少奇的一些做法有意見,但對彭德懷搞的這種會議突然襲擊,很反感,且綜合歷史上,國內外的一些問題,在經過深思熟慮后再次決定保劉批彭,并最終讓其從中國的政治舞臺上消失了。作出這個決定從現有資料來看個人認為主要是以下一些原因的集合:
一、彭德懷在湖南起義后部隊無處可去,最后上了井岡山與朱毛紅軍會合了,會合不久后,引起了蔣介石很大的擔心,決定立即進行圍剿。當時山上主要有四部分軍事力量:一是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剩余部隊,二是朱德領導的八一起義后剩下的部隊,三是毛主席上井岡山前在井岡山上當土匪后經毛主席說服改編后的王佐、袁文才部隊,四便是彭德懷帶來的部隊,四支部隊分別被編為了四個團。得到消息后朱毛商量后決定朱毛領導戰斗力最強的秋收起義和八一起義的部隊先下山在外圍攻擊敵人,王佐、袁文才的部隊戰斗力最弱但熟悉本地地形,彭德懷的部隊剛來不久需要休整,這兩部分力量便留下來守山,等敵人圍剿時里應外合打擊敵人。決定后朱毛下山不久,一天當地黨委的一個負責人跑來向彭德懷告密說王佐、袁文才要帶領隊伍下山投敵。彭德懷聽說后決定先不動聲色,先以邀請商議軍事為名,請王佐、袁文才到住處來。王佐、袁文才欣然而來,但一來便被彭德懷扣壓起來,未經過多核實便一起槍斃了。等朱毛回來后核實,其實王佐、袁文才并無投敵,而是當地黨委的人因平時與王、袁有矛盾而誣陷的。當時彭德懷和王佐都是團長,袁文才是副團長,即使懷疑王佐、袁文才投敵也沒有不經請示當時是領導的朱毛的同意以一個團長槍斃另一個團長和副團長的道理,最多也只能是關押。此事件毛主席一直記著,重回井岡山時特意要求見王,袁的家人,此事便作為彭的第一大錯誤被提出來。
二、長征途中四渡赤水時,林彪對戰略不理解,寫信給中央,認為毛主席瞎指揮,建議由彭德懷指揮軍隊。當時林彪才二十出頭,毛主席一直以為此事是彭德懷是背后指使者,在廬山會議上毛主席將此事講出來時,彭德懷讓林彪當面質證,林彪證實是他自己個人的想法,不是彭德懷的指使。
三、抗日戰爭時期彭德懷任八路軍副總指揮時指揮的百團大戰,當時此戰未經中央同意,彭德懷也一再擴大戰爭范圍,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戰績,但后果卻是引起了隨后日軍的大規模的掃蕩,致使根據地異常困難的局面和蔣介石對共產黨的勢力的重新認識,以致發生了皖南事變。正如彭德懷自己說的:“1940年的百團大戰……在政治上也是錯誤的。過早暴露了自己的力量,把日本軍隊主力從正面戰場吸引過來,有利于國民黨……這很明顯是民族義憤模糊了階級立場?!?/p>
四、前面講的批判劉伯承事件。
五、前面講的批判栗裕事件。
六、在廬山會議前中國已經與蘇聯基本鬧翻了,而彭德懷的出訪到阿爾巴尼亞時與先期到達的赫魯曉夫不期而遇,并沒有回避,而有過三次正式會面,隨團的一個將軍隨后向中央的報告說彭德懷還私下與赫魯曉夫進行過密談。這也就成為其里通外國一大證據。
七、在高饒事件中,彭德華的作用是很明顯的,但當時考慮到團結,毛主席只是讓他做了個檢討就算過關了,但他并不總結教訓,劉少奇方在會議后期也對此進行了強烈的反擊,在廬山會議上又重新定性為彭高饒集團了。
八、彭德懷脾氣暴躁是有名的,以前得罪了不少人是肯定的,對于毛主席歷史上是有不少頂撞的,廬山會議上便一起來算總帳了,幫他說話的人很少,除了鐘華。
九、林彪的反戈一擊。從解放后一直以養病為名其實一直在家研究政治的林彪在會議上看到了機會,進行了反戈一擊,除第二點他承認了之外,其他方面攻擊彭德懷一直反對黨中央毛主席等,起了不少作用。
會后他也順利地接任了國防部長的職務,代表軍隊系統和白區系統干上了。
繼任的林彪繼續發揚彭德懷的作為,先將軍隊中剩下的可能威脅到他地位的賀龍,陳毅等人都進行了打擊,并和新冒出來的四人幫集團一起,對準了劉少奇。這次他們不是像前次一樣攻擊劉少奇個別政策的問題了,而是全面分析了劉少奇的思想和執政政策后,得出了劉少奇一直是走的資產階級路線的結論。而此方面劉的言行實在太多了,當將這些事實和結論擺在一直擔心社會主義國家可能變質的毛主席面前時,毛主席意識到了國家已經出現了嚴重的修正主義,官僚主義,劉少奇是非打倒不可了。林彪也沒有像高,彭一樣在會議上搞突然襲擊的方式,這正是他聰明的地方,也就得到了毛主席的好感。劉少奇的勢力其實一直很弱,根本沒法跟攻擊他的那些人相比,一直都是毛主席從維護團結的局面出發,保護了他,所以才會有:“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動一個小指頭就可以把你打倒!”的話語。有人說毛主席發動文化大革命是為了打倒劉少奇而發動的,那實在是太抬舉劉少奇了,他雖被定位為排名第二的接班人,但從未掌握軍權,幾乎沒有自己的嫡系。個人認為文化大革命是毛主席為改變當時政府中已經形成的普遍的官僚主義的作風而鼓勵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行動起來與官僚主義作斗爭以實現人民民主的一次偉大試驗,只是由于人民素質的不高被一群別有用心的利用了最后才導致了失敗。(詳細闡述見即將推出的我的文革觀)
林彪將劉少奇擠兌出了中央后如愿地成為了第二號人物,黨章規定的接班人,軍隊和政府也沒人有能力再對他的地位進行威脅了。終于得到了這個位置,他是多么想盡快接班呀。但此時毛主席身體正是倍兒棒,沒事還去橫渡長江玩玩,雖然林彪比毛主席年青了十四歲,但一直有病在身,他是真的擔心自己活不過毛主席呀,所以他開始了提前搶班奪權的準備。先是在會議中提出要求設立國家主席,表面上是要毛主席當,其實是想自己當,當毛主席看出了他們的意圖進行了批評后,知道在短時間內公開接班是很難的了,于是就開始準備武裝奪權,針對毛主席的行刺計劃也產生了。計劃只差一點就成功了,但毛主席覺察了,林副主席只得駕飛機出逃并摔死了,這一段近波瀾壯闊的歷史也就這樣劃一個段落了。
最后再說一點的是毛主席為什么會覺察呢?個人認為十有八九是林彪計劃里的人主動向毛主席泄的密,當時毛主席就是神,林彪想要爭接班人的位置與劉少奇等人斗爭,會有不少人跟著干,但真正要對偉大領袖毛主席動手,肯定會有不少人心里不同意的,告密也是正常的。
文革后,彭德懷平反了,因為是毛主席最后決定打倒的,劉少奇平反了,因為是毛主席同意打倒的,劉伯承平反了,因為他是二野的主帥,副帥后來當老大了,栗裕沒有徹底平反,因為他活到了1984年,聲望太盛,有人怕壓過自己,就一直拖延,直到1994年經江澤民同意才算是徹底平反了。高饒事件的當事人及親屬雖然在后來多次要求平反,卻始終沒能實現,這主要是因為:一、他們挑起了一場涉及整個高層的內斗,幾乎令所有的高層覆滅,性質及后果極其嚴重,二、他們當時反對的是劉少奇,而鄧小平在其中又充當的是一個反復的角色,自然難以平反。綜觀此段歷史,小生覺得還是毛主席的:“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概括的最精妙。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