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文化革命的性質、分期、主要矛盾。
1、文化革命的性質、方式、目的。
文化革命的性質是一場空前的真正的社會主義大革命,真正的勞動群眾的革命。是一場新與舊、傳統與反傳統政治決戰,是一場上層建筑領域的大革命,是一場意識形態的大革命,是一場階級大搏斗。
文化革命的方式是公開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發動廣大群眾來揭發新中國的黑暗面。
文化革命的目的是粉碎修正主義,奪回被資產階級篡奪了的那一部分權力,在上層建筑包括各個文化領域實行全面的無產階級專政,鞏固和加強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保證中國繼續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大踏步前進。
文化革命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外交等眾多方面。
在政治層面,毛澤東試圖打破一黨專政的格局,重新訴求群眾的政治參與,把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差別與平等、統一意志與個人心情舒暢等有機的結合起來。為達此目的,毛澤東先采用放的方針造成天下大亂,肅清政敵,鍛煉、教育干部和群眾;后采用收的方針重新使用干部,實行老中青三結合政治結構,和群眾中無政府主義和多中心進行斗爭,恢復秩序,加強群眾監督下黨的一元化領導。
在經濟層面,全面鞏固和發展公有制,擴大共產主義按需分配,限制按勞分配,消滅按資分配,加大公共福利(無失業、住房、醫療、教育基本免費),全面推行政治掛帥,反對物質刺激,艱苦奮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全國一盤棋,優先實現四個現代化。
在文化層面,一切文化為政治思想服務,進一步掃蕩封、資、修文化,發展大公無私的工農兵文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干部公仆化,工農兵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在世界觀方面開展斗私批修。
在外交層面,爭取世界領導權,依靠第三世界,爭取第二世界,孤立、利用第一世界。在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原則下,發展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友好互助合作關系;支援一切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的革命斗爭;在相互尊重領土完整和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爭取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1、文化革命的分期。
泛分期,一九四二年至一九七六年。
從更寬廣的范圍講,以毛澤東為主角的文化革命可上考到建國前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一九四四年毛澤東《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寫給延安平劇院的信》,毛澤東當還沒有奪取政權時就已經同傳統與當時封資修文化分道揚鑣,吹響了文化革命的號角。
建國后毛澤東于一九五一年著《應當重視武訓傳的討論》、于一九五四年著《關于紅樓夢研究的信》、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七日毛澤東分別作出《關于文學藝術的兩個批示》等,都可看作是文化革命的組成部分。毛澤東的五七指示、學雷鋒、中蘇論戰等,也可看做文化革命的組成部分。
按中共九大政治報告標題文化革命過程中的兩段話,說明泛文革分期是毛澤東認可的。
“一九五七年,毛主席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部偉大著作,繼《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之后,全面地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矛盾、階級和階級斗爭,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中存在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學說,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偉大理論。
一九五七年反對資產階級右派的斗爭,到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揭露彭德懷反黨集團的斗爭;從關于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大辯論,到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兩條路線的斗爭;斗爭的中心,就是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 資本主義道路的問題,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還是復辟資產階級專政的問題。
在一九六二年一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主席提出了要警惕出修正主義的問題。在一九六二年八月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和九月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毛主席更加完整地提出了我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毛主席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社會主義這個歷史階段中,還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要認識這種斗 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要提高警惕。要進行社會主義教育。要正確理解和處理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問題,正確區別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不然的話,我們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會走向反面,就會變質,就會出現復辟。我們從現在起,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有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
“毛主席從來十分重視意識形態的斗爭。
全國解放以來,發動過對電影《武訓傳》、對胡風反革命集團、對《紅樓夢研究》等的多次批判。這次,又是毛主席領導全黨向劉少奇一伙盤踞著的資產階級陣地發動了進攻。
毛主席寫了《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里來的?》這篇著名論文和其他文件,批判了劉少奇的資產階級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批判了劉少奇控制的文藝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著’,文化部‘如不改變,就改名帝王將相部,才子佳人部,或者外國死人部。’衛生部也應改名‘’城市老爺衛生部’。
在毛主席的號令下,無產階級首先在京劇、芭蕾舞、交響音樂這些被地主資產階級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域,發動了革命。這是一場短兵相接的搏斗。盡管劉少奇一伙千方百計地對抗、破壞,無產階級經過艱苦戰斗,終于取得了重要的戰果。一批光輝的革命樣板戲出現了,工農兵的英雄形象終于在舞臺上站起來了。”
如果按照泛文革分期方法,可作出進一步判斷,文化革命至今還在繼續著,斗爭并沒有停止,只不過處于低潮罷了。
十一或十二年分期。
十二年分期是指中央決定成立以彭真為首的文化革命小組為文化革命始點,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終點。十一年分期以一九六五年姚文元評海瑞罷宮為始點。
短分期: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九年三年。
文化革命也可看作是一場黨內外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兩種思想斗爭的大決戰。從一九六六年“五一六”通知到一九六九年九大勝利召開,基本上達到了摧毀劉少奇司令部重組政權等目的。短分期的文化革命劃分還有毛澤東的著名談活為佐證。毛澤東警告全黨,不要以為有一次文化革命就太平無事了,以后還要進行多次。證明毛澤東頭腦中的文化革命是長期的、多次數的。因此,第一次文化革命分期從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九年也是成立的。
十年分期:從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
十年分期是反文革勢力官方的一種結論,從五一六通知開始到熱月政變結束。此論以被社會各屆所認可,但在我看來是不準確的。因為從文化革命的基本理論分析,十年中發生的許多事件如林彪事件和熱月政變不應屬于文化革命范疇,而是文化革命政治力量的內亂。當然,從純政治角度,在鄧小平等看來,文革派的發端是一九六六年,其文化革命主力被殲是一九七六年,把文化革命劃定十年不無道理。從此,中國政治主導權易手,方向徹底改變,黨內道路、路線斗爭以毛澤東為首的走社派慘敗而告結束。
2、文化革命的主要矛盾。
本來文化革命的主要矛盾不成為問題,按毛澤東的說法是黨內資產階級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矛盾,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主義、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兩個階級的矛盾,但在事實上并不完全知此。
文化革命的實際情況是,黨內官僚特權階級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矛盾也是非常突出的,甚至超過了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因為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中國走資派和資產階級還沒完全暴露,沒有像今天這樣明顯,因此,文化革命中所謂反走資往往是放空炮。
所以,我認為,文化革命過程中在理論上沒有提出反封建性的反官僚特權階級是一大缺陷,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文化革命當中的反走資反官僚的政策界線,以至于江青搞三箭齊發(批林、批孔、反后門)受到毛澤東的批評而不得要領,江青在理論上如何認識三箭齊發是無法猜測的,但在行動上她反對了封建和資本兩大反動力量。也可能是毛澤東從策略出發,有意回避反官僚特權問題,緊抓走資派主要矛盾不放也未可知。
最后,文化革命實際斗爭中群眾多為反官僚特權,形成打倒一切的風暴是有深刻歷史根源和現實背景的,但這一切是有背毛澤東的理論和戰略部署的,迫使毛澤東不得不聯合官僚特權勢力對付打倒一切的干部、群眾,其結果也可能出乎他的意料,隨著反官僚特權力量的被整治,反走資的社會群眾力量也隨著一起土崩瓦解了。「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