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毛澤東誕辰115年之際
——為了絕不忘卻的紀念
文/廣林
對毛澤東式社會主義道路的評價,目前是負面的否定多。撇開具體的歷史背景,單從抽象的價值標準來衡量,的確這些負面評價是立得住腳的,譬如不自由、物質短缺等,前者是精神上的控訴,后者是物質上的抱怨,既不自由又生活窮困,那還能是一個好的社會嗎?但是如果我們把毛式道路與中國當時要完成的歷史任務聯系起來看,我們注定又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1
中國建國后,在獲得了百年以來真正完整意義上的獨立主權后,首先要完成的歷史任務就是工業化。工業化當然可以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建立起自己的基本齊全的工業體系;第二個階段是實現國內經濟的循環,這是指工業及技術成果開始支援農業生產(最好是集體大經濟,這樣才能使用大型農機,最大程度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讓農業實現糧食產量的突破,徹底解決全國人民吃飽飯的問題后,農業開始擴大經濟作物及副業的生產,從而可以為輕工業的生產提供原料,民生工業開始走上軌道,至此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形成經濟循環;第三個階段是在經濟的循環中,中國經濟修煉好內功,實現產品質量的突破,從而在國際貿易領域占領高端地位。毛澤東當然是想看到中國這一天的到來的,但毛澤東首先要完成的只能是工業化第一個階段的任務。
那毛澤東式的社會主義道路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率來完成這個歷史任務呢?我們先不妨總結一下毛氏道路的幾大特點:經濟上的特點是公有制、計劃經濟以及提倡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政治上的特點是工農政權、分配相對平均以及工作方式上的群眾路線(官員和知識分子這些精英要和群眾打成一片);文化思想宣傳上表現出來的是高度一統的特點,一切宣傳都以共產主義道德為核心價值標準,立公為先,破除私字。
稍加分析,我們就能發現,這條毛澤東意義上的革命路線是非常有利于實現工業化的第一個階段的任務的,因為計劃經濟有利于國家以舉國之力,把從各方面,尤其是從高度組織化的農業生產中提取出來的資本,全部用于建設工業體系。完成這個任務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在這段時間中,人們的生活會比較艱苦,物質生活不豐富,所謂勒緊褲腰帶就是這個意思,而農民自然更要艱難一些。而為了應對物質生活貧困有可能造成的民意反彈,毛澤東就必須在政治上建構出一個相當平等的社會環境,讓人們尤其是讓建設國家必須加以依靠的普通勞動者,在這種環境里獲得一種即便是豐富的物質生活也未必能夠帶來的精神上的幸福感。同時,毛澤東還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宣傳的作用,不斷宣講國家利益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宣傳生命的意義在于為國家民族做貢獻,宣傳正面英雄人物的事跡,塑造高大全式的理想人物,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形成一種文化價值氛圍,讓人們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煥發出主人翁的精神,理想的精神,崇高的精神,在最大程度上調動人的精神能量。
無論是從歷史的結果看,還是從邏輯推斷來看,只有毛式道路才能最快速度最高效率地完成工業化第一階段的歷史任務,我們很難設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如果按照改革開放后這種私有化市場經濟的道路,去完成這個實際上非常艱難、可又是中國工業化所必須完成的歷史重任,其結果會是怎樣?從邏輯上推斷出的唯一結果就是,政府將會陷入與無數私有主極度困難的博弈泥潭之中,甚至有可能在政治的較量中使社會陷入動蕩,從而最終有可能偏離工業化的建設目標,也就是說,所謂具有高效率的市場經濟在工業基礎建設任務面前恰恰是體現不出任何效率的,而且不僅沒有效率,甚至反而會產生出負效應。
2
在毛澤東去世前,工業化第一階段的目標實際上已經基本完成了,但當時的中國經濟仍處于重工業和軍工業建設比重很大,農業糧食產量還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民生工業還處在極低水平的艱難的階段。也就是在這個階段的行進中,毛澤東遭遇到了越來越大的反彈。反彈勢力各階層都存在,官僚階層有抵觸,知識分子有抵觸,農民有抵觸,普通市民有抵觸,抵觸普遍,但原因不一,而種種抵觸匯聚到高層,自然就有了反對派的代言人。毛澤東對自己的路線當然是毫不動搖的,他始終認為,在已經給定的物質前提下,解決好生產關系的矛盾就能最大程度上的激發生產力的發展,所以需要進一步的抓革命促生產,只有這樣才能迎來中國農業生產的突破,繼而發展輕工業,改變重工業吞吃資金不產生效益的局面(重工業必須持續發展,這既是為了國防所需,也是為了技術的持續積累),最終解決民生的物質貧乏問題。而他的所謂抓革命,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在生產關系上進行不斷的調整,這對當時中國的管理層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為什么高層的分歧最終導致毛澤東以文化大革命的方式來解決矛盾,這里面肯定存在著無數的歷史細節,這是我們目前并不清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毛澤東發動文革,從他的立場來看,必定有百分之百的理由,也就是說,他把一般人所理解的人民內部矛盾當成一種準敵我矛盾來處理,肯定有他充足的歷史判斷。
如何評價文革,實際上,只能從毛澤東所捍衛的那條革命路線能否最終有利于實現工業化強國的目標來判斷,但困難在于,他的路線被終止了,因此他的路線的最終結局只能從邏輯上去推斷了,可這種邏輯推斷又畢竟不是發生的事實,因此文革的評價只能成為沒有結果的爭吵。但有一點事實是有利于毛澤東的,那就是在他去世后不久,農業糧食生產終于取得了突破性的大發展,中國人終于解決了吃飽飯的問題,盡管這一成果被寫在了農村分田到戶的改革的名義下了,不過這種謊言很好揭穿——因為毛澤東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的小農經濟搞了幾千年了,結果又怎么樣呢?是啊,事實是并沒有怎么樣,那何以分田到戶的改革就能一下子解決吃飽飯的問題呢?如果真如此,全世界每個國家的農業就都能解決糧食問題了。
毛澤東沒有等到他畢生所盼望的農業的突破性的進展,而結果將是,一旦有此進展,中國經濟便將進入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循環,民生就會得到逐步的改進。這是毛澤東的遺憾,也更是中國在工業化道路行進的最關鍵階段的一個遺憾。
我們現在只能設想,在堅持自力更生、社會公正平等、努力追求崇高的總的治國原則下,在計劃經濟(毛澤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也未必不會適度允許個體經濟的成分)的指導下,也許的確會出現低效率、人浮于事種種計劃經濟/公有經濟的弊端,但同時也完全可能在經濟循環的過程中實現民族工業的某個領域或多個領域的技術突破,產生出中國人自己的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而之所以做出如此邏輯推斷,理由是:第一,技術突破有賴于技術的不斷積累,而只有在自力更生,也就是在民族工業的保護政策下才有可能持續性地進行這種積累;第二,毛澤東對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認識是真理性的認識,解決好生產關系問題,就能最大程度的調動起人的生產積極性,有創造性的人并非一定要在物質的刺激下才能創造,興趣、理想和和諧的社會環境同樣能夠讓人忘我地進行創造。
3
盡管我從邏輯上肯定毛澤東道路的可行性,而且也在情感價值取向上傾向于這一發展道路,但我仍然認為毛澤東去世后的改革開放有它的歷史必然性。改革開放三十年紀念,主流媒體沒有一篇文章能夠把改革開放的必然性說清楚,全部都糾纏在三十年前經濟落后的問題上,這種闡述邏輯反而讓他們的立論變得漏洞百出。
為什么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實踐會被停擺以至最后出現反動?原因就在于毛式社會主義道路對人性是有著相當要求的,它的最大要求就是:每個人能夠為整體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為長遠利益而犧牲眼前利益,官員能夠克制當老爺的內心趨向,知識分子能夠隱忍對個性和自由空間的渴望,即便是老百姓也得能在消費的誘惑面前把持住自己的心猿意馬,它還需要中國人能在工業化的漫長道路上保持奮斗的熱情,而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出現人性難以避免會出現的惰性……,等等等等,因此毛式社會主義道路需要一個毛澤東式的領袖,他以他的權威在說服你,以他的熱情在鼓勵你,以他的運動在督促你,以他自身的堅定在堅定你,也就是說需要一個能夠活兩百歲的毛澤東式的人物來保持這條道路的持續性。
由此看毛式社會主義道路并非主流,由于是非主流,反對者就可能多,反對一多,斗爭就成為常態,斗爭一激烈,它的內部運動無法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就會出現專制景象,因此,在毛澤東方面,專制就成為他的必須。而在這種斗爭的常態中,人們的生活就變得非常態,也因此,毛澤東本人所構想的那種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局面就成為夢想,當然也就更別指望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啦。最為關鍵的是,非常態久了,人們就開始不滿意啦,而人心越思動,斗爭的態勢就越強,這樣整個意識形態就不由自主地開始往極左方向滑行,而結果就是人們越來越有抵觸,這樣一來,社會主義實踐在歷史的這個周期就可以說走到了它的盡頭。
我是將行進到目前的這場改革視為歷史的必然的,但如何改卻是有多種路徑的,而目前的這場改革盡管順應了歷史的必然,但所走的路徑卻是糟糕的。而正是從毛澤東的道路被終止的原因,以及改革開放走向鄧小平所謂的邪路上去的原因背后,我們能夠發現中國國民劣根性的所在,而這種劣根性恰恰是毛澤東所意識到并想通過文化革命去加以改變的,雖然當時改造的效果明顯,但改造的壓力一旦消失,它便又即刻死灰復燃,由此足可見其根之深蒂之固。
4
這種劣根性到底是什么呢?我們不妨從儒教說起。
儒教對愛或者說是仁的宣講是非常強調的。孔子的原始思路是這樣的:因為他想建設的社會是以和諧為指向的,社會等級尊卑有序,各個等級各自有一套禮的行為規范,如此社會秩序就穩定了;但社會光穩定還不行,上面的人靠暴力專政也能讓社會運轉維系下去,可這樣就不和諧了,那孔子是不滿意的,怎么既穩定又和諧呢?孔子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我們大家一起講感情——一個血緣家庭內部的成員天生是有感情的,那是血緣親情,于是孔大人就想,這種親情能不能擴展到其他人際領域呢?譬如社會生活領域,政治生活領域?把家庭內部的父子兄弟姐妹的關系拷貝到家庭以外的人際關系中去,君臣官民朋友之間都按照血緣親情原則去相處,這不就和諧了嗎?孔子這個人挺溫情的,挺人道的,可他這種思路的實踐性到底如何呢?對世道人心的改變功效怎樣呢?也有效果,因為他肯定了人性深處善的東西,并且把它盡量的激發出來,也就是說從一個人生下來開始,就不遺余力地灌輸人性本善的思想,竭力挖掘他的德性,通過道德教育把人塑造成一個好人,內心惻隱,品行端正。
但我想進一步談的問題是——儒家文化一旦異化,它所突出的東西被世人們徹底庸俗化的利用之后,到底對中國人的負面影響是什么呢?
我覺得有一點非常不好的影響,當然這未必是孔子能意識得到的,那就是中國人際交往中極度扭曲的情感-圈子現象:中國人喜歡把各種社會關系都家庭血緣化,爸媽兄弟姐妹兒女稱呼到處濫用,干爹干媽干兒干女蔚為大觀。這使得中國人容易形成以一種情感親疏狀態建構牢固利益關系的現象,一旦這種情感-圈子形成,就會在這個小群體內部出現公共原則危機的后果,所謂秉公辦事就難得很啦,當圈子內部的某人想秉公的時候,其心理就會出現一種文化奇觀現象,即:因為想秉公辦事,反而產生道德上的巨大壓力,因為他要承擔不夠哥們不夠義氣的道德指責,這種心理在中國文化環境里表現得特別突出。可以這樣說,中國人一輩子的人生經營,特別像個蜘蛛,每個人都在那兒編制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絡,目的是讓自己有一種安全感,而如果某個人編網能力不強,他就會產生一種惶惶不安的感覺。
那感情的強調為什么一旦落入現實就轉變成用感情牟利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仁愛的異化現象呢?我想原因在于儒家傳統中倡導的那個禮本身內涵著巨大的癌變的可能。因為禮的背后實際上是等級秩序,等級意味著上下,上下意味著尊卑,尊卑意味著人上人和人下人,如此中國人腦子里的人上人意識是非常強烈的,或者說是所謂的精英意識非常強烈,也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里有一種巨大的鼓勵人追尋優越感的力量。人活一世是為了當個人上人,鯉魚跳龍門啊,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啊什么的,這種意識會把社會上的一切資源加以利用去為自己謀利,結果是中國人特別容易表現為兩種人生狀態——往上爬和向下跪,而為了有人在自己面前向下跪,就拿出吃奶的勁向上爬,所以歷朝歷代的知識分子讀書做官,然后拉幫結派,然后吏治腐敗,然后社會矛盾加劇,然后王朝崩潰。我想現在這種情形依然沒有改變。
5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種極其負面的因素,是毛式社會主義道路被停擺的內在原因之一。由于現實的人性條件,毛澤東式的社會主義道路太過理想,所以我們現在走在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這當然也同樣是一條能夠通達工業化目標的道路,市場經濟和私有制是能夠以自己的方式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的,盡管它的路數必定導致市場競爭中的貧富差異問題,也必然導致海外強勢資本中斷民族工業技術積累的問題,當然也必然會導致權力和資本的結合問題,作為政府也自然要對這幾種趨勢加以調整。但就目前看,政府調整的效果非常有限,原因之一就在于改革開放以來,執政黨對文化改造和建設工作的驚人的短視,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大踏步地退卻,表現出的是毛澤東之后的執政者在素養方面的極度不成熟,他們無視中國工業化的道路是與五四以來任重道遠的新文化建設緊密相關的,他們把魯迅的洞察視為故紙堆,把毛澤東的文化實踐視為垃圾,他們極度忽視了人上人意識和情感-圈子文化這兩個毒瘤的破壞力。
儒教傳統的異化實踐,會嚴重地妨礙中國向現代文明轉型的進程,它們是改革開放過程中產生種種邪惡現象的文化原因。毫不夸張地說,這種文化的負面性具有對一個社會內部結構加以分化瓦解的力量,它具有癌細胞式的擴散能力,將足以導致一個社會的崩潰。這種文化環境里面,有法未必會有治,民主自然更是空談。也因此,我們應該更加地理解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毛澤東對中國文化傳統中的負面性是非常敏銳的,他因此引魯迅為知己,但也只能是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運用政治權力,以一種極其猛烈的方式向傳統文化革命的人,他的魄力讓他能鄙視因為革命有可能帶來的破壞性而可能遭致的一切有理和無理的責難,是毛澤東以一種政治獨裁的方式向中國人腦子里根深蒂固的人上人意識和感情-圈子文化發起進攻的,他高踞萬人之上,以一種傳教的姿態,強行地向它的人民們灌輸大公無私、狠批私字一閃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其是非功過該如何評說呢?
也許一切都還要從毛澤東的文化改造實踐工作做起。在這個意義上,毛澤東思想依然是中國工業化道路上不應扔棄的一面旗幟。我們的執政黨應該清楚地知道:中國現在依然走在新文化建設未完成的道路上,走在工業化未完成的道路上,新的歷史絕非是從30年前開始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