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說:建國初在合作社問題上的毛劉分歧
摘自陶魯笳《毛主席教我們當省委書記》中央文獻出版社,第132-160頁
毛主席支持山西創辦農業合作社
摘自陶魯笳《毛主席教我們當省委書記》中央文獻出版社,第132-160頁
毛主席支持山西創辦農業合作社
從1951年3月到8月,圍繞山西省委在晉東南老區試辦10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初級社),引起了一場肯定與否定的爭論。開始毛主席不知道這場爭論,直到8月初他從中共中央華北局的報告中了解到爭論雙方的意見時,才明確表示,山西省委的意見是正確的,這場爭論才告結束。
在互助組基礎上試辦初級社,是當時任山西省委書記的賴若愚同志首倡的。當時我任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親身經歷了這場爭論,現在根據檔案材料、我的筆記和回憶,把爭論的前前后后,如實地寫出來,提供給中國合作化史研究者參考。
初級社試辦前晉東南老區的基本情況
1949年9月舊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之后,當時任省委副書記的賴若愚同志對即將赴晉東南任地委書記的王謙同志說,長治地區是原太行、太岳兩個戰略根據地的腹心地區。這個地區完成土地改革已經有了三到五年的時間。老區的群眾在想些什么,有些什么問題,應該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采取什么方針和措施,才能把老區的工作提高一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希望你經過調查研究,向省委提出建議。
1950年春和秋冬,長治地委先后兩次組織干部對農村經濟、互助合作、階級關系、黨內外思想狀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與此同時,省委、省政府也幾次派出分管農業的同志到晉東南進行考察。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老區農村土改結束后,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一) 農村中相當多的黨員、干部,在土改結束后農業生產迅速恢復發展的情況下,看不到前進的方向,產生了“退坡”思想,滿足于“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認為“革命到了頭”。突出的事例,是晉東南襄垣縣的一個農村黨支部書記,公開宣布解散黨支部,他在全體黨員會議上說:“我們支部參加了抗日、打老蔣,現在土改分了地,日本、老蔣都打倒了,任務完成了,所以我們的支部宣布解散?!鳖愃频膫€別事例,其它地區也有。當時我們認為,這些個別事例反映的政治思想傾向,充分驗證了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的“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的科學預見。我們認為,黨員、干部思想消極,組織渙散,看不到繼續前進的方向,是把老區工作提高一步的主要障礙。
(二) 土改結束后,農村中農化了。經過三五年,農村階級關系開始發生新的變動。1950年春在省委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王謙同志匯報說,今年入春以來,長治地區土地買賣現象之多,是歷年來所沒有的,占農戶絕大多數的中農已開始出現兩極分化。同年8月,省政府農業廳長武光湯同志和省委政策研究室郭忠同志寫的《晉東南武鄉縣農村考察報告》中也說:“土地已開始變動,農村階級關系開始有了新的變化。據六個村的調查,1949到1950兩年,有139戶(占總戶數的11. 8%)出賣土地410畝(占耕地總數的2.28%),有些富裕農民占有的耕地超過本村人均占有耕地的一倍、二倍以至三倍。有的富裕農民買不到地就放高利貸,說什么‘人賺錢累死人,錢賺錢發大財’,其年利率高達60%,甚至180%?!钡?951年春試辦初級社之前,據長治地委報告,全區新富農已占到農戶總數的0. 8%,由中農下降為貧農的占11.7%。我們認為,農村兩極分化的趨勢是明顯的,發展是很快的,它提出了在新形勢下我們黨如何領導農民的問題。
(三) 具有七八年歷史的老區互助組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方面,相當多的互助組出現了渙散現象,有些常年互助組變成了臨時互助組,有些臨時互助組散伙了。這種渙散現象在農忙季節表現得特別突出。我們的考察證明,凡是互助組渙散嚴重的地方,大多是黨支部迷失方向、兩極分化嚴重的地方;造成渙散的主要原因是農民個人發家致富的自發傾向沒有得到正確引導。另一方面,我們在考察中還發現,多年來涌現出的一批先進互助組,由于黨的領導堅強,同供銷社、信用社配合密切,長時間實行分工分業,依靠勞動積累,建立了公積金制度,有了公共財產,實行了一定范圍的按勞分配,因而相當鞏固。具有以上進步因素的互助組在晉東南全區有340個。在這樣的地方,不存在互助組渙散現象,也不存在買賣土地、放高利貸等兩極分化的現象。我們認為,從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要求出發,不僅需要總結先進互助組的經驗以解決互助組渙散的問題,而且先進互助組本身也由于自身的局限,因而不能滿足群眾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的要求,所以它也面臨著把互助組提高一步的問題。
初級社試辦過程中的爭論
1951年2月,山西省委召開黨的第二次代表會議。2月23日已經擔任省委書記的賴若愚同志代表省委作了報告。3月,賴若愚同志就山西黨代會情況向華北局的報告中說,根據老區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省委決定在老區農村繼續改良生產技術、推廣新式農具的同時,“必須穩健地,但是積極地提高互助組織,引導它走向更高一級的形式。只有如此,才能基本上扭轉渙散的趨勢。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決定一方面把現有的國營農場、新式農具站辦好,以影響農民:一方面推廣已有的好經驗,并在長治各縣每縣試辦幾個合作社—采取按土地按勞力兩個分配標準,征集公積金,積累公共財產。隨著生產的發展,逐步提高按勞分配的比重。至于一般的互助組,仍然強調與提高技術相結合,與副業生產相結合,與供銷合作社相結合?!?BR>
這一年3月下旬,長治地委召開全區互助組代表會議,圍繞如何鞏固提高互助組、試辦不試辦農業社的問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經過爭論,達到統一認識,一致同意試辦農業社,并對如何辦好農業社,提出了許多創造性、建設性的寶貴意見。10多天的會議,確定了辦社的原則和條件。辦社的原則是:①社必須自覺自愿,并保證社員退社自由:②采取按土地和勞兩個標準進行分配:③實行按勞分紅為主,兼顧土地分紅的則:④社內實行民主集中制。辦社的條件是:①政治條件是要的,必須是黨的基礎好,黨員覺悟高:②互助組的基礎好:③有較好的自然條件:④距領導機關較近,以便幫助。會上,25個互助組的代表要求試辦合作社,經地委研究確定,在武鄉平順、壺關、屯留、襄垣、長治、黎城等七縣的窯上溝、東章、西監章、棗煙、川底、翠谷、東坡、長略、南天河、王莊等10個村莊試辦初級社。10個社的入社農戶190戶,其中農188戶(多數是土改前的貧下中農),貧農2戶。10個社共790口人,其中黨團員147人,男女勞力313人,共有耕地301畝,入社耕地2212畝,占73.5%,自留地807. 6畝,占27.5%。另外,還有軍烈屬代耕地和租入地291. 4畝。著名勞動模范李順達領導的互助組當時也積極要求試辦初級社,但地委和省考慮暫不試辦為好。以上這一切說明,省委和地委對于試辦級社既是積極堅定的,又是慎之又慎的。
正在互助組代表會議進行期間,華北局政策研究室的調組到達長治。1950年11月14日,長治地委在《人民日報》表《組織起來的情況與問題的報告》,提出土改后農村出現兩分化趨勢,有些互助組渙散解體。對此,華北局政策研究室不同看法,經華北局同意,派來了調查組。調查組對公積金性質,社員退社帶不帶走:土地分紅應占多大比例:沒有拖機,合作起來有何作用等問題,提出了不同意見。長治地委同意調查組的意見。調查組將長治地委的做法和雙方分歧,整理成文,經地委書記王謙同志閱過并加注了不同意見,報告華北局。調查組回到太原,向省委作了匯報。當時省委書記賴若愚同志明確表示省委支持地委的意見,并且認為這個分歧的實質是如何對待私有基礎的問題。省委認為,退社不帶走公積金,這雖然沒有根本改變私有基礎,但對私有基礎是一個否定因素。這就是圍繞試辦初級社引起的一場爭論的開端。
調查組回北京向華北局作了匯報。華北局決定召開五省、市、區互助合作會議,討論山西試辦初級社問題。省委接到通知后,于4月17日召開常委擴大會議,討論通過了賴若愚同志起草的山西省委向中央、華北局所作的《把老區互助組提高一步》(見附件一)的報告。報告分析了山西老區互助合作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試辦初級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認為隨著農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農民自發力量是發展了的,但不是向著七屆二中全會指出的集體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而是向著富農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互助組發生渙散現象的最根本的原因。當然這也不是說,目前已發展了多少富農,而是說富農方向已經是農民自發的一個趨勢。這一問題,我們是很注意的。如搞不好,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使互助組渙散解體,一個是使互助組變成為富農的“莊園”。報告還認為,“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互助組織,產生了新的因素。老區互助組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使得互助組必須提高,否則就要后退”。新因素主要是指先進互助組內已經有了“公共積累”和“按勞分配”兩個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因素。“它雖然沒有根本改變了私有基礎,但對私有基礎是一個否定的因素。對于私有基礎,不應該是鞏固的方針,而應當是逐步地動搖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當然這是一個歷史過程?!眻蟾鎻娬{,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包括國家的扶植和優待,才能逐步增強互助組內的進步因素,才能使老區互助組織大大地前進一步。
省委決定派參加了常委擴大會議討論的王謙(長治地委書記)、黃志剛 (興縣地委書記)、武光湯(農業廳長)、王繡錦(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參加華北局召開的互助合作會議,并委托王謙同志將省委的報告親交主持華北局日常工作的劉瀾濤同志。會議一開始就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華北局政策研究室有的同志說,土地改革后應當鞏固私有基礎,逐步動搖私有基礎是錯誤的。沒有機械化就不能實行合作化、集體化。與會的絕大多數同志批評山西省委的報告不符合新民主主義政策,不符合《共同綱領》,混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組織農業生產合作社是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有的同志甚至譏諷王謙同志“標新立異”。在爭論中,王謙、黃志剛等同志堅持認為,逐步動搖、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礎是正確的。應當防止農村兩極分化,克服農民自發勢力,積極試辦和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黃志剛同志還以興縣早在解放戰爭期間即由農民自動創辦起來并堅持至今的八個土地入股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為例,說明山西省委報告的正確性。會議開了四五天,意見沒有統一。最后,華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哲人作總結,他根據少奇同志的原則指示和華北局常委討論的意見,系統地批判了山西省委的報告。山西參加會議的四位同志明確表示保留自己的意見。會后,劉瀾濤同志又找他們當面說,少奇同志不同意省委的報告,你們回去告訴省委,不要再堅持請示報告的錯誤觀點,要讀點有關的書,要向華北局表態。
5月初,王謙同志等回到太原立即向省委作了匯報。省委常委擴大會議對華北局的批評意見進行了認真的討論和研究,為對幾個問題的不同看法有向華北局申述的必要,接著討論通過了賴若愚同志起草的《關于互助組會議的幾個問題》(見附二)的申述報告。申述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①4月17日省委向中央和華北局的報告,主要研究解決的是互助組和初級內部的問題,而華北局互助組合作會議卻把它當作了一般的農村社會問題來進行批評:②我們試辦的初級社,具有土地分紅和勞力分紅兩個特征,既承認私有基礎的存在,又肯定社會義因素的存在和發展,因此它屬于半社會主義性質。而從華北局調查組到華北局互助合作會議對我們的批評,都不承認我們試辦的初級社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③我們以積極慎重的態度在全省試辦10個初級社,帶有科學實驗的性質,怎么能說我們把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革命混淆了起來呢?④我們在試辦的10個初級社內,采取限制富農的政策,是合作社的性質所規定了的?;ブ献鲿h抓住我們4月17日報告中“富農莊園”這個詞,就認為我們要普遍限制富農。我們認為,在互助組、初級社內部限制富農,并不妨礙對組、社以外富農的保護,猶如供銷社和手工業合作社不妨礙私人工商業的存在與發展是一樣的。⑤華北局互助合作會議對我們4月17日報告批評最多也最尖銳的是這段話:“增強公共積累,按成員享用,這一原則在互助組見諸實施,它雖然沒有根本改變了私有基礎,但對私有基礎是一個否定的因素。對于私有基礎,不應該是鞏固的方針,而應當是逐步地動搖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边@段話,是說的初級社里邊,而沒有說初級社外邊:在初級社里邊,說的也是社會主義因素逐漸加強,私有基礎相對減弱,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所以,這樣講并不違背《共同綱領》,因為半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共同綱領》規定的五種經濟成分之一。申述報告的最后一條是“陶魯茄同志在京,希能找他談一談”。
當時我正在北京參加中央和華北局分別召開的宣傳工作會議,收到省委派人送給我的申述報告后,在會議間隙劉瀾濤同志找我談過一次。他給我講了華北局5月4日對山西省委《把老區互助組織提高一步》請示報告的批復,認為山西試辦的合作社“是和黨的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政策及共同綱領的精神不相符合的,因而是錯誤的”。當時我的口頭申述他是聽不進去的。5月6日,賴若愚同志和副書記解學恭同志以兩個人的名義致電華北局,對華北局的批評又一次進行申述,表示了不同意見,認為七屆二中全會已經明確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是新民主主義五種經濟成分之一,我們試辦這種初級社,不存在違背“共同綱領”的問題。5月7日,少奇同志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批評山西省委想用農業合作社、互助組的辦法,使我們中國的農業直接走向社會主義化是不可能的,“那是一種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是實現不了的?!薄拔覀冎袊h內有很大的一部分同志存在有農業社會主義思想,這種思想要糾正?!?月1日,我被通知參加華北局辦公會議。會上,薄一波、劉瀾濤同志針對山西省委的請示報告和申述意見又進行了批評。劉瀾濤同志除了重復華北局的批復內容外,還說,山西的互助合作一貫是正確的,為什么突然發生現在的錯誤,不會是筆下之誤,不是偶然的?;厝ヒ院螅∥儆懻撘幌?,交待一番。我解釋說,省委4月17日的請示報告,是經過一年多的農村調查產生的,是反映了老區農村的實際情況的。省委對互助合作組織之外的農村工作、農業生產的指導思想,反映在我們已經上報的1951年春勞模會議的總結報告中。薄一波同志說,山西省勞動模范會議的內容是正確的。你們省委在互助合作問題上一向也是正確的。但研究這個問題,鉆一下,鉆出毛病來了。但這是屬于認識問題。6月3日,我又在華北局聽了少奇同志的講話。他的講話,對山西省委的批評更嚴厲、更系統,根據我的筆記,其要點是:
在農業生產上,不能發動農民搞生產合作社,只能搞互助組?!F在是三年準備10年建設,13年或15年之后,才可以考慮到社會主義問題。將來實行社會主義,不是先從農村,而是先從城市,即先工業國有化,然后才是農業集體化。
富農要求參加互助組或者互助組有了富農,雖然貧農不滿他們剝削,但又離不開他們。領導上應采取不干涉態度。將來富農要以階級姿態出現的,甚至有些村支部、村政權會被富農操縱??v然如此,我們也不怕,因為有百分之九十的農民站在我們一邊。富農一定會發展。大一些多一些有無關系?沒關系。這就是“養肥豬”政策。養肥了將來更容易剝奪它?,F在富農固然有剝削,但也有好處,能穩定中農,有利社會生產?,F在農村階級分化,正是將來搞社會主義的基礎。將來我們依靠政權,下個命令就能剝奪它。現在對富農沒有什么限制,將來富農作為一個階級出現后,可以采取稅收、價格、工會等辦法加以限制。農業合作社并限制不了富農的發展,反而可能被他們操縱把持,即使這樣也不可怕。
在新民主主義階段,不可輕易地動搖、削弱和否定農民的個體所有制。不要怕農民冒富,只有80%的農戶發展到“三馬一車一犁”的富裕程度后,才可由他們自愿地走農業合作化的道路。取消私有只能采取革命剝奪的手段,不能采取逐漸動搖、肖日弱直至否定的辦法,因為那樣會打草驚蛇。逐步動搖、削弱直至否定,是一種改良主義的思想。將來搞社會主義,在城市20人以上的大工廠,都采取剝奪的手段,20人以下的小工廠采取逐步收買的方針。在農村搞集體農場是一片一片搞,估計先東北,后華北、華東、華南,不是全國一起搞:但又不是逐漸的,而是用一二年時間來一個革命運動就解決問題。農業集體化要等機器,不要機器不妥當。農業集體化必須以國家工業化使農業能用機器耕種和土地國有為條件。
普遍發展農業合作社是錯誤的,現在搞合作社,富農反對,中農動搖,貧農要求,供給制干部熱心。凡辦事要重多數,少數人擁護的事是不能推廣的。現在試辦農業社,只能起到培養干部、積累經驗、教育農民的作用,不能有別的作用。企圖由此直接轉變到集體農場是錯誤的,它本身沒有前途,將來實行集體農場,它是要被取消的。
最后,少奇同志對著我說,你們試辦幾個是可以的,但不能推廣。你們不要注意那些空道理,要注意那些如何管理的具體辦法。
6月29日,薄一波同志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加強黨在農村中的政治工作—紀念中國共產黨三十周年》一文,也根據少奇同志的談話精神,不指名地批評了山西省委。
7月3日,劉少奇同志批轉山西省委報告,批語全文如下:“在土地改革以后的農村中,在經濟發展中,農民的自發勢力和階級分化已開始表現出來了。黨內已經有一些同志對這種自發勢力和階級分化表示害怕,并且企圖去加以阻止和避免。他們幻想用勞動互助組和供銷合作社的辦法去達到阻止或避免此種趨勢的目的。已有人提出了這樣的意見:應該逐步地動搖、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礎,把農業生產互助組織提高到農業生產合作社,以此作為新因素,去‘戰勝農民的自發因素’。這是一種錯誤的、危險的、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思想。山西省委的這個文件,就是表現這種思想的一個例子,特印發給各負責同志一閱?!?BR>
7月25日,華北局向中央作了《關于華北農村互助合作會議的報告》,明確表示不同意山西省委的意見。并在華北局《建設》雜志上刊登了這個報告。
隨后,毛主席找劉少奇同志、薄一波同志和劉瀾濤同志談話,明確表示不支持他們的意見,而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見。一波同志把毛主席的態度告訴了正在北京治病的賴若愚同志,他打電話對我說,毛主席肯定山西省委的意見是正確的,不要再檢討了,趕快準備材料,參加毛主席決定9月召開的全國互助合作會議。從此,這場爭論宣告結束。
省委在讀書學習中的思考
前面提到華北局要我們讀幾本書,討論一下,交待一番,意思是要我們從理論上理解少奇同志一系列講話和批語對山西省委批評的正確性。我們學習了馬克思《資本論》的有關章節,《哥達綱領批判》,恩格斯的《德法農民問題》,列寧的《論糧食稅》、《論合作制》,毛主席的《新民主主義論》、《組織起來》、《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和《共同綱領》。我們是一向尊敬少奇同志的,是抱著發現和檢討自己的問題的態度去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但是在學習理論之后,我們感到少奇同志對我們的批評在主導思想方面,有許多問題是難以理解的。
在新中國成立、土地改革結束之后,要不要引導農民走合作社的道路,由新民主主義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方針問題。毛主席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講到新民主主義經濟時說:“在這個階段上,一般地還不是建立社會主義的農業,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礎上所發展起來的各種合作經濟,也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痹谄邔枚腥珪希飨鼮槊鞔_地指出“合作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是新民主主義的五種經濟成分之一。1949年春天一波同志向我們傳達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傳達了毛主席在會上講的這樣一段話:“如果只有國營經濟而沒有合作社經濟,就不能解決誰戰勝誰的問題。我們給農民分配土地,只是無產階級對農民群眾實現了一半領導權,還沒有實現全部領導權。只有組織合作社,把農民引導走向集體化,才是實現了全部領導權。如果我們讓資本主義領導了農民,那么就連這一半領導權也要失掉的?!蔽覀儗W習了毛主席關于合作社的一系列論述,覺得少奇同志批評我們試辦農業生產合作社“是一種錯誤的、危險的、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思想”,是難以理解的,在理論上也是難以接受的。
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消滅私有制,采取什么方針、政策在廣大農村實現這一目的,也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方針問題。毛主席早就在《組織起來》一文中說:“在農民群眾方面,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于永遠的窮苦??朔@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的集體化:而達到集體化的唯一道路,依據列寧所說,就是經過合作社?!薄斑@是人民群眾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是由窮苦變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戰勝利的必由之路?!?BR>
我們理解,土改結束后,對于農村私有基礎采取保護的政策,但不能采取確保不變、任其自流兩極分化的方針。對于農村私有基礎中的個體農民所有制,黨采取積極而又慎重的步驟,由具有社會主義萌芽的互助組,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再到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變農民個體所有制到集體所有制,這是我國特殊國情下農民可以接受的唯一道路。至于對富農,七屆二中全會允許其存在和發展,但是,隨著合作社由點到面、由低到高的發展,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競爭中,富農資本主義經濟賴以生存的條件,將逐漸削弱,直至消失。因而消滅富農經濟用不著采取剝奪的革命手段。但是,本文前面所引少奇同志對于富農和個體農民的一系列觀點,尤其是采取剝奪的革命手段對待農村私有制,批評我們逐步動搖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制,在目前是“左”的,帶破壞性的,在將來是右的,改良主義的。對此,我們是難以理解的。
在國家沒有實現工業化,不能供應農村大量拖拉機的情況下,允許不允許農民組織起來,走合作化的道路,發展農業生產力,這也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方針問題。醞釀試辦初級社期間,我們省委就圍繞這個問題展開過一場爭論。一種意見認為,提倡互助組使用解放式馬拉新農具,是農業技術上的一種革新,它不僅有助于鞏固互助組,提高農業生產力,而且也能推動城市機械工業的發展。另一種意見認為,農業現代化集體化,只有等到有了拖拉機才行?,F在的解放式新農具,并不能根本改變木犁加牛馬的落后狀況,只是作了一點改良而已。針對后一種意見,賴若愚同志當場翻閱了《資本論》第十三章,馬克思在講機器與大工業時指出:“一切已經發展的機器,都由三個本質上不同的部分—發動機、傳動機構和工具機或工作機—構成?!薄肮ぞ邫C,機器的這個部分,才是十八世紀產業革命的出發點。”現在我們采用的新式的馬拉大農具就是馬克思所指的工具機或工作機,也即播種機、中耕機、收割機、犁土機等等。這顯然和木犁加牛馬有本質的區別,是技術上的一大進步,也是和目前我國的工業水平以及組織起來產生的新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為了把老區互助組提高一步,我們省委決定試辦馬拉農具站,并采取扶植和獎勵的政策,鼓勵互助組和合作社使用馬拉農具。這是到將來使用拖拉機的一種過渡。對此,我們試辦初級社時,思想是明確的。但是,少奇同志多次講在沒有國家工業化,沒有拖拉機之前,是不能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只有等到百分之八十的農民有了三馬一車一犁,才能在們自愿的基礎上實行集體化,建立蘇聯式的集體農場。這也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
為了從理論上進一步把問題搞清楚,我們反復研究了恩格斯在1894年撰寫的《德法農民問題》,認為這一著作闡述論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農民問題的理論、方針、政策。
恩格斯在這一著作中列舉了丹麥社會黨人宣傳組織農民互助合作的例證后說:“在把各小塊土地結合起來并且在全部結合起來的土地上進行大規模經營的條件下,一部分過去使用的勞動力就會變為多余的;勞動的這種節省也就是大規模經營的主要優點之一。要給這些勞動力找到工作,可以用兩種方法:或者從鄰近的大田莊中另撥出一些田地給農民合作社支配,或者給這些農民以資金和可能性去從事副業,盡可能并且主要是為了他們自己的消費。在這兩種情況下,他們的經濟地位都會有所改善,并且這同時會保證總的社會領導機構有必要的威信逐漸把農民合作社轉變為更高級的形式,使整個合作社及其個別社員的權利和義務跟整個社會其他部分的權利和義務處于平等的地位?!倍鞲袼褂终f:“我們無須等到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效果到處都以極端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等到最后一個小手工業者和最后一個小農都變成資本主義大生產的犧牲品的時候,才來實現這個變革。”(馬恩選集第四卷312, 313頁)
恩格斯批評法國社會黨人說:“你們企圖在小農的所有權方面保護小農,這不是保護他的自由,而僅僅是保護他被奴役的特殊形式而已,這是延長他的求生不成求死不得的狀況?!钡嵌鞲袼拐f:“工人階級掌握政權后,決不能像對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樣剝奪小農。我們對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過示范和為此提供社會幫助?!倍鞲袼惯€科學地預見了工人政黨取得國家政權后如何對待農民合作社的問題。他說:“可能我們那時將有能力給這些合作社提供更多的便利:由國家銀行接受他們的一切抵押債務并將利率大大降低;從社會資金中抽撥貸款來建立大規模生產(貸款不一定或者不只限于金錢,而且可以是必需的產品、機器、人工肥料等)及其它各種便利?!?馬恩選集第四卷311頁)
讀了恩格斯的這一著作,我們深感,毛主席在農民問題上根據中國的國情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我們讀書學習的主要心得,反映在賴若愚同志發表在1952年4月26日《人民日報》題為《毛主席的(矛盾論>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鑰匙)一文中。他的文章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了互助組在戰爭時期,和由戰爭轉入和平時期以及由互助組提高到合作社矛盾變化的客觀規律,得出了如下的結論:“加強工人階級的領導,按照農民自愿和互利的原則,逐步地(而不是粗暴地)把互助組加以提高,使合作的因素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充分地顯示它的優越性,來吸引農民群眾傾向于它。所以農業生產合作社應該是個漸進的形式,也就是走向農業集體化、近代化的一個過渡形式?!?BR>
初級社建設實踐作出的回答
我們從調查研究中提出的試辦初級社的方針,設想的試辦方案和具體政策,是否符合實際,是否屬于“空想”,這一切都要由實踐來檢驗,由實踐作出回答。
初級社是否僅僅具有“展覽教育”的作用呢?不是的。初級社試辦的頭一年,就顯示了他在發展農業生產力方面的巨大威力,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想。在農業生產方面,10個社普遍增產,當年糧食平均畝產超過上年21. 5%,超過當地好的互助組9%,超過好的個體戶28%,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普遍擴大,普遍增產,交售給國家的棉花、油料、煙葉等工業原料超過上年一倍多,有助于國家工業化。在工副業生產方面,10個社的總收入4156萬元(舊幣,下同),每社平均410萬元。在社員分配和公共積累方面,社員戶收入同1950年相比,折成糧食計算,多收一石(折合263市斤)以下的占3.1%,多收一石至五石的占38.4%,多收五石至10石的占26.3%,多收10石至20石的占23.1%,與上年持平的占6.7%,比上年減收的占2.7%;社員人均收入折款38.018萬元,互助組人均32. 043萬元,個體戶人均30. 5萬元。在社員生活提高的同時,集體經濟壯大了,10個社已有公共山林600多畝,公有土地31. 6畝,農具177件(內有新式農具和機械57件),牲口17頭半,羊449只,公積金折糧315.85石,其它生產資料折糧256.92石。辦社頭一年的巨大成就,使社員們歡欣鼓舞,互助組和個體戶紛紛要求入社,有的中途退了社的社員重新申請入了社。社員們說,“土改人翻身,入社地翻身。”黎城縣王家莊合作社社員岳禮存、劉保貴說:“農業社一年鬧下這么多家業,真是興旺發達,這是單干戶一輩子也辦不到的。用鐵棒打我也不出社啦!”
為什么初級社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呢?
首先,它解決了依靠什么人辦社的問題和互助組不能解決的擴大再生產問題。10個社入社農戶190戶,其中6 0%以上都是翻身農民,790口人中有黨團員147人。這就說明,辦農業生產合作社,不是如批評意見認為的是少數貧農的要求,而是占農村人口多數的翻身農民的要求。初級社變互助組的“吃甚種甚”為“因地種植”;實行了互助組辦不到的人盡其才,地盡其用;對生產的投入、新農具新技術的應用遠遠超過了互助組:特別是在挖掘勞動力資源,吸引婦女參加勞動,促進分工分業發展工副業方面,更是互助組做不到的。這就說明,初級社大大優越于互助組,是初級社增產增收的一個主要原因。舉一個生動的例子:東監章社員魏書堂,在紡織廠干過,有織毛巾、襪子的手藝,入社后,社里辦了紡織組,讓他帶著幾個婦女紡花織毛巾和襪子。后來又成立了運輸組,到河北去時捎鹽,回來拉棉花。不僅發揮了魏書堂的特長,而且為幾十個剩余勞力找到了生產門路,發展了紡織業和運輸業。
其次,沒有文化的農民辦合作社確有困難,但不像批評意見所說的那樣沒有文化就不能辦。農民在辦社實踐中很快出現了學文化、學技術、識字掃盲的高漲熱情,在上級的幫助下,各社都設立了教育基金,辦了各種形式的業余學校、培訓班,較快地解決了合作社需要的會計員、記工員、技術員等人才問題,不認識工票文字的生產小組長很快就認識了。這就說明,如同軍隊在戰爭中學會戰爭一樣,農民在辦社中學會了辦社。正如社內外群眾反映:“農業合作社不但可以多生產,還能提高文化,提高覺悟,成了教育改造農民的學校?!?BR>
第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社,由于內部存在著土地私有和社會主義因素的矛盾,由于農民具有私有者和勞動者的兩重性,黨能否領導農民處理初級社內部復雜的經濟利益關系,以克服農民的自發性,鼓勵其社會主義積極性,這的確是一個艱巨復雜的問題,但決不像批評意見所認定的那樣不可能用合作社的辦法來克服農民的自發性。社員普遍關心、政策性極強的問題之一是土地分紅與按勞分配的比例問題。開始長治地委提出,土地分紅不得超過3 0%,勞動分紅不得少于50%,公積金占10%,公益金占5%,教育基金占5%。各社在執行中,經過社員反復討論,確定了各自的具體分配比例。武鄉縣的四個社,公積金、公益金、教育基金和獎勵共占10%,土地分紅占40%,勞動分紅占5 0%。平順、屯留兩縣的合作社,公積金占10%,土地分紅占37.5%,勞動分紅占52. 5%。壺關、襄垣兩縣的合作社,公積金占16%,土地分紅占32%,勞動分紅占52%。長治縣的合作社,公積金占2 0% ,土地分紅占30%,勞動分紅占50%。這就說明,社員群眾在黨的領導下,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妥善地解決土地多、勞力少的社員和勞力多、土地少的社員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使全體社員戶在增加生產的情況下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入。
第四,領導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再一個問題是合作社內按勞分配時能否克服平均主義的問題。這是一個長期探索的問題。但是,群眾的實踐比我們高明得多,他們在辦社過程中,為克服平均主義,根據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創造了許多辦法。郭玉恩領導的川底村農業生產合作社,每前進一步都考慮到克服平均主義以調動社員的勞動積極性。開始分組分地干活,按技術高低、體力強弱確定底分,體現分配的差距,又按勞動的好壞進行民主評議,體現分配的差距。繼而實行定工、定質、定時、包工包產到組、超產獎勵、減產受罰的辦法。超產部分30%歸公積金,70%獎給小組。小組把獎勵部分的七分之六按社員勞動日分配,七分之一獎勵本組公認的勞動積極分子和技術上貢獻突出的人,這就進一步體現了按勞分配的原則。省委和地委肯定并推廣川底農業生產合作社按勞分配的辦法,要求各地積極探索如何克服平均主義以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這樣做,怎么能說我們把平均主義當作社會主義呢?
第五,社員普遍關心、政策性極強的另一個問題是社員退社帶不帶公積金的問題。在試辦過程中,省委根據華北局的意見規定出社可以帶走公積金。1952年3月21日至22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范長江同志題為《川底村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一文中說:“社員出社時應否帶走公積金和公共財產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川底村社員的意見是有變化的,他們原來主張應該帶走,現在99'/的社員都主張不帶走。在爭論這一問題時,主張帶走的理由只有一個,即認為公積金和公共財產是社員勞動創造的,‘勞動’人各一份,既然出社,就應有帶走的權利,否則是妨害了私有權。但是大多數社員都認為: (一)公積金和公共財產,是社員集體勞動創造的,不屬于任何人,應由集體享受,不能分配;(二)出社的社員在社時已享受了他勞動的成果,生產已經改善,他那一份土地也改良了,出社時帶走他自己的土地和他的私有財產,已經得到很大的利益,不能要求再分;(三)公積金和公共財產的積累,不僅由于社員的集體勞動,還有國營經濟和供銷合作社等的幫助,個人更不能帶走;(四)公積金和公共財產是不斷發展的,社員也是不斷變化的,不可能分清每個社員勞動所應得的部分:(五)公積金和公共財產如果分散,必然削弱社的擴大再生產能力,削弱舉辦各種事業的能力,而且對于社的存在和發展是不利的。”社員出社不帶公積金這個被批評為違背了《共同綱領》規定的保護私有的政策,由群眾豐富的實踐作出了具有充分說服力的回答。
以上這一切生動地說明,只要真正實行群眾路線,充分信任群眾,相信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辦社中遇到的一切復雜的矛盾和問題,都是可以順利地得到解決的。說到底,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是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它表明在我國并不需要以國家工業化和土地國有為條件,經過合作社就能夠使土地的所有制逐步地由個體所有轉變為集體所有,而且能夠創造新的農業生產力,以適應國家的工業化的需要。這就是初級社的實踐作出的總回答。
1951年8月,毛主席肯定了山西省委4月17日的報告,但當時省委包括我在內并不完全清楚肯定的豐富內涵。1953年我聽了華北局傳達毛主席的幾次談話,才進一步懂得了毛主席肯定省委意見的真正含義。
毛主席在找少奇同志、一波同志、瀾濤同志三人談話時,講過這樣一段話:“既然西方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工場手工業階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動力機械,而依靠工場分工以形成新生產力的階段,則中國的合作社,依靠統一經營形成新生產力,去動搖私有基礎,也是可行的?!焙髞硪徊ㄍ净貞洰敃r的情況說:“他講的道理把我們說服了。”(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191頁》毛主席說,要搞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七屆二中全會已有明確的規定??墒怯行┩就浟?,好像是新聞,其實早就是舊聞。二中全會決議明明寫著:“單有國營經濟而沒有合作社經濟,我們就不可能領導勞動人民的個體經濟逐步地走向集體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義社會發展到將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就要犯大錯誤?!笨墒怯行┩揪褪峭浟诉@個文件。
毛主席說:“‘確保私有財產’‘四大自由’,都是有利于富農和富裕中農的。為什么法律上又要寫呢?法律是說保護私有財產,無“確?!謽印,F在農民賣地,這不好。法律不禁止,但我們要做工作,阻止農民賣地。辦法就是合作社?!庇终f:“確立新民主主義秩序,你不能確立,因為每日每時都在增長著社會主義因素,天天在動搖著私有財產的基礎,因此我們的提法應該是逐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因為是‘逐步’,可以反‘左’;因為是‘過渡’,也可反右?!边€說:“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內社外都有矛盾?,F在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還是半社會主義的,社外的個體農民是完全的私有制,這兩者之間是有矛盾的?;ブM和農業生產合作社不同,互助組只是集體勞動,并沒有觸及到私有制?,F在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還是建立在私有基礎之上的,個人所有的土地、大牲口、大農具入了股,在社內社會主義因素和私有制也是有矛盾的,這個矛盾要逐步解決。到將來,在農業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條件下,由現在這種半公半私進到集體所有制,這個矛盾就解決了。我們所采取的步驟是穩妥的,由社會主義萌芽的互助組,進到半社會主義的合作社,再進到完全社會主義的合作社(也叫農業生產合作社,不叫集體農莊)。一般講,互助組還是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基礎?!?BR>
1955年7月30日,毛主席作《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前四天,即7月26日,單獨找我匯報山西合作化的情況,地點在中南海游泳池邊。我去時毛主席正吃午飯,他一見我進來就說,山西人來啦,坐。他明明知道我是江蘇人,為什么叫我山西人呢?我想,他可能還記著1951年那場爭論吧。他對我說:講講這幾年你們合作社的情況。我匯報說,山西的初級社從1951年到現在四年半了。初級社的發展是漸進的,是在互助組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1951年辦了57個,1952年564個,1953年達到2242個。這三年的試辦,我們是謹慎的,是一步一個腳印向前推進的,縣區鄉干部在試辦中取得了經驗,涌現出大批辦社的積極分子和領導骨干,基本上實現了辦一個成一個的口號。這樣就為1954年的飛躍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一年我們計劃發展一萬個,結果發展到15196個。到1955年4月,又發展到31926個,入社農戶占農戶總數的41%,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體會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初級社的健康發展,帶動了互助組的發展和鞏固提高,克服了互助組渙散解體的狀態(入社入組農戶已占到全省農戶總數的80%以上),遏止了農村富農經濟的發展,晉東南地區新富農由千分之8降到千分之1。毛主席問,你們的初級社在面上鋪開了,有沒有發生減產、死牛的情況?我匯報說,1953年2242個社糧食總產比1952年增長27. 6%,單產增長21. 6%,比互助組單產高21. 5%,比個體戶高39%。1954年全省因災減產4. 8%,而初級社占60%以上的平順、武鄉等20個縣糧食比上年增產3.8%。全省的大牲畜,由1951年的184萬頭,1954年發展到213萬頭,年遞增率為10%,其中騾馬的遞增率高達15%,適應了初級社添置新式馬拉農具的需要。特別是,現在晉東南老區在1276個老社中,生產水平已經達到或超過富裕中農生產水平的即占38%。這就為下一步過渡到高級社創造了有利條件……毛主席聽了很高興,他深刻地分析了蘇聯集體化減產死牛,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直到現在還沒有達到十月革命前的最高水平的教訓。我向主席告辭,他一再叮囑我要接受蘇聯集體化的教訓,一定要增產,一定要增牛,一定要使我們的合作社比蘇聯的集體農莊搞得更好。毛主席的上述幾次談話使我對這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深刻的認識。
1993年11月
附件一
把老區的互助組織提高一步
一、 問題的提出
山西老區的互助組織,基礎較大,歷史較長。由于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戰爭時期的勞、畜力困難,已不再是嚴重的問題,一部分農民已達到富裕中農的程度,加以戰爭轉向和平,就使某些互助組織中發生了渙散的情形。我們去年曾強調地提出了“組織起來與提高技術相結合”,解決了一些問題。但這一渙散趨勢,并未完全扭轉。從實踐證明,隨著農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農民自發力量是發展了的,它不是向著我們所要求的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而是向著富農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互助組發生渙散現象的最根本的原因。當然這也不是說,目前已發展了多少富農,而是說富農方向已經是農民自發的一個趨勢。這一問題,我們是很注意的。如搞不好,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互助組渙散解體,一個是使互助組變成為富農的“莊園”。這是一方面的情況。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互助組織,產生了新的因素。老區互助組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使得互助組必須提高,否則就要后退。必須在互助組織內部,扶植與增強新的因素,以逐步戰勝農民的自發的趨勢。積極地穩健地提高農業生產互助組織,引導它走向更高級一些的形式,以徹底扭轉渙散的趨勢,這是十分重要的。
二、 那么,我們應如何增強新的因素,戰勝農民的自發因素呢?最根本的問題有二:
第一、 征集公積金,增強公共積累。在這一問題上,是有分歧的,有的同志的意見:互助組織仍是私有基礎,同時公積金也不可能保持互助組內等價的生產關系,所以公積金,出組可以帶,按互助組成員享用公積金也不妥當。而我們的認識,卻與之相反,認為:增強公共積累,按成員享用,這一原則在互助組見諸實施,它雖然沒有根本改變了私有基礎,但對私有基礎是一個否定的因素。對于私有基礎,不應該是鞏固的方針,而應當是逐步地動搖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所以公積金應當是出組不帶。
因而在公積金問題上,重要的歸納為以下三點:(一)按土地應產量征集:(二)為全組成員所有。(不以征集時土地產量多少為準)每個成員在公積金的處理上,都有自己的平等權利,一人一票。(三)出組不帶。至于公積金征集多少?我們認為這不是原則問題,可根據生產發展的情況和組員的意見確定。
第二、 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分配問題。應采取按勞力、按土地兩個分配標準,按土地分配的比例不能大于按勞力分配的比例,并要隨著生產的發展,逐步地加大按勞分配的比重。總之,我們認為,把“公共積累”和“撈勞分配”這兩個進步的因素,在互助組織中逐步增強,它將使老區互助組織大大地前進一步。
三、 尚須注意解決的幾個比較具體的問題。第一,公積金如何使用的問題。用于擴大再生產的比重應多一些:公益事業數目不要大大。第二,在已有公積金的互助組,新吸收組員應予優待,但也應帶一定的股金。第三,國家對于農業生產合作社,應予優待。
四、
上述意見,妥否?望示。
山西省委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七日
附件二
關于互助組會議的幾個問題
華北局:
華北局:
王謙同志等今天詳細匯報了互助組會議的內容,有幾個問題,我們覺得還有申述的必要:
一、 此次會議是互助組會議,所以我們四月十七日的意見是討論關于互助組和農業生產合作社內部的問題,而不是一般地討論農村問題或農業生產問題,這一點是必須首先弄清的。關于一般的農業生產問題,我們的思想是否有錯誤,請審查勞模會的總結。
二、 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屬于合作社的性質,是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屬于同一性質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有公積金,按勞力分紅,反對資金分紅。我們所試辦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土地分紅和勞力分紅同時存在,也抽一定的公積金。這是否可以說農業生產合作社有一點社會主義因素呢?社會主義的因素,是否對于私有基礎是一個否定的因素呢?當然可以不這樣講,可是這樣似乎也不算錯。我們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華北局考察組的同志強調私有基礎而否認農業合作社的半社會主義性質。但是除了私有基礎之外,社會主義的因素似乎也應該看到,而且加以扶植。
三、 我們是不是現在就普遍推廣這種做法或過渡到社會主義去呢?顯然不是的。我們在晉東南試辦了10個,晉西北興縣原來有三個,全省一共是13個。不過因為是個新問題,是帶研究性質的,所以我們很重視。它的發展前途如何,我們從來沒有結論。那么這能不能說是把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混淆起來呢?似乎不能這樣說。
四、 關于富農問題,我們堅持了中央的規定,允許富農的存在與發展。所謂限制富農,是指互助組和農業生產合作社里的富農。既然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不準資金分紅,限制資本家在合作社的剝削,為什么在農業合作社不可以限制富農的剝削呢?這是合作社的性質所規定了的,并不妨礙對于互助組以外的富農的保護,猶如供銷合作社和手工業合作社不妨礙私人工商業的存在與發展是一樣的。
五、 我們說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公積金和按勞分配兩個因素,是否對于私有基礎的否定因素,它逐漸動搖、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礎,這也是說的合作社里邊,沒說合作社外邊。而所謂逐漸,是說上述兩個因素逐漸加強,私有基礎就相對地減弱。當然這只是指的生產手段,而且這是個歷史過程。這一點,似乎也不違背共同綱領,因為合作社也是共同綱領所規定的五種經濟之一。
六、 陶魯茄同志在京,希能找他談一談。
以上意見妥否希示。
山西省委
在互助組基礎上試辦初級社,是當時任山西省委書記的賴若愚同志首倡的。當時我任省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親身經歷了這場爭論,現在根據檔案材料、我的筆記和回憶,把爭論的前前后后,如實地寫出來,提供給中國合作化史研究者參考。
初級社試辦前晉東南老區的基本情況
1949年9月舊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之后,當時任省委副書記的賴若愚同志對即將赴晉東南任地委書記的王謙同志說,長治地區是原太行、太岳兩個戰略根據地的腹心地區。這個地區完成土地改革已經有了三到五年的時間。老區的群眾在想些什么,有些什么問題,應該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采取什么方針和措施,才能把老區的工作提高一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希望你經過調查研究,向省委提出建議。
1950年春和秋冬,長治地委先后兩次組織干部對農村經濟、互助合作、階級關系、黨內外思想狀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與此同時,省委、省政府也幾次派出分管農業的同志到晉東南進行考察。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老區農村土改結束后,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一) 農村中相當多的黨員、干部,在土改結束后農業生產迅速恢復發展的情況下,看不到前進的方向,產生了“退坡”思想,滿足于“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認為“革命到了頭”。突出的事例,是晉東南襄垣縣的一個農村黨支部書記,公開宣布解散黨支部,他在全體黨員會議上說:“我們支部參加了抗日、打老蔣,現在土改分了地,日本、老蔣都打倒了,任務完成了,所以我們的支部宣布解散?!鳖愃频膫€別事例,其它地區也有。當時我們認為,這些個別事例反映的政治思想傾向,充分驗證了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的“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的科學預見。我們認為,黨員、干部思想消極,組織渙散,看不到繼續前進的方向,是把老區工作提高一步的主要障礙。
(二) 土改結束后,農村中農化了。經過三五年,農村階級關系開始發生新的變動。1950年春在省委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上,王謙同志匯報說,今年入春以來,長治地區土地買賣現象之多,是歷年來所沒有的,占農戶絕大多數的中農已開始出現兩極分化。同年8月,省政府農業廳長武光湯同志和省委政策研究室郭忠同志寫的《晉東南武鄉縣農村考察報告》中也說:“土地已開始變動,農村階級關系開始有了新的變化。據六個村的調查,1949到1950兩年,有139戶(占總戶數的11. 8%)出賣土地410畝(占耕地總數的2.28%),有些富裕農民占有的耕地超過本村人均占有耕地的一倍、二倍以至三倍。有的富裕農民買不到地就放高利貸,說什么‘人賺錢累死人,錢賺錢發大財’,其年利率高達60%,甚至180%?!钡?951年春試辦初級社之前,據長治地委報告,全區新富農已占到農戶總數的0. 8%,由中農下降為貧農的占11.7%。我們認為,農村兩極分化的趨勢是明顯的,發展是很快的,它提出了在新形勢下我們黨如何領導農民的問題。
(三) 具有七八年歷史的老區互助組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方面,相當多的互助組出現了渙散現象,有些常年互助組變成了臨時互助組,有些臨時互助組散伙了。這種渙散現象在農忙季節表現得特別突出。我們的考察證明,凡是互助組渙散嚴重的地方,大多是黨支部迷失方向、兩極分化嚴重的地方;造成渙散的主要原因是農民個人發家致富的自發傾向沒有得到正確引導。另一方面,我們在考察中還發現,多年來涌現出的一批先進互助組,由于黨的領導堅強,同供銷社、信用社配合密切,長時間實行分工分業,依靠勞動積累,建立了公積金制度,有了公共財產,實行了一定范圍的按勞分配,因而相當鞏固。具有以上進步因素的互助組在晉東南全區有340個。在這樣的地方,不存在互助組渙散現象,也不存在買賣土地、放高利貸等兩極分化的現象。我們認為,從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要求出發,不僅需要總結先進互助組的經驗以解決互助組渙散的問題,而且先進互助組本身也由于自身的局限,因而不能滿足群眾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的要求,所以它也面臨著把互助組提高一步的問題。
初級社試辦過程中的爭論
1951年2月,山西省委召開黨的第二次代表會議。2月23日已經擔任省委書記的賴若愚同志代表省委作了報告。3月,賴若愚同志就山西黨代會情況向華北局的報告中說,根據老區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省委決定在老區農村繼續改良生產技術、推廣新式農具的同時,“必須穩健地,但是積極地提高互助組織,引導它走向更高一級的形式。只有如此,才能基本上扭轉渙散的趨勢。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決定一方面把現有的國營農場、新式農具站辦好,以影響農民:一方面推廣已有的好經驗,并在長治各縣每縣試辦幾個合作社—采取按土地按勞力兩個分配標準,征集公積金,積累公共財產。隨著生產的發展,逐步提高按勞分配的比重。至于一般的互助組,仍然強調與提高技術相結合,與副業生產相結合,與供銷合作社相結合?!?BR>
這一年3月下旬,長治地委召開全區互助組代表會議,圍繞如何鞏固提高互助組、試辦不試辦農業社的問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經過爭論,達到統一認識,一致同意試辦農業社,并對如何辦好農業社,提出了許多創造性、建設性的寶貴意見。10多天的會議,確定了辦社的原則和條件。辦社的原則是:①社必須自覺自愿,并保證社員退社自由:②采取按土地和勞兩個標準進行分配:③實行按勞分紅為主,兼顧土地分紅的則:④社內實行民主集中制。辦社的條件是:①政治條件是要的,必須是黨的基礎好,黨員覺悟高:②互助組的基礎好:③有較好的自然條件:④距領導機關較近,以便幫助。會上,25個互助組的代表要求試辦合作社,經地委研究確定,在武鄉平順、壺關、屯留、襄垣、長治、黎城等七縣的窯上溝、東章、西監章、棗煙、川底、翠谷、東坡、長略、南天河、王莊等10個村莊試辦初級社。10個社的入社農戶190戶,其中農188戶(多數是土改前的貧下中農),貧農2戶。10個社共790口人,其中黨團員147人,男女勞力313人,共有耕地301畝,入社耕地2212畝,占73.5%,自留地807. 6畝,占27.5%。另外,還有軍烈屬代耕地和租入地291. 4畝。著名勞動模范李順達領導的互助組當時也積極要求試辦初級社,但地委和省考慮暫不試辦為好。以上這一切說明,省委和地委對于試辦級社既是積極堅定的,又是慎之又慎的。
正在互助組代表會議進行期間,華北局政策研究室的調組到達長治。1950年11月14日,長治地委在《人民日報》表《組織起來的情況與問題的報告》,提出土改后農村出現兩分化趨勢,有些互助組渙散解體。對此,華北局政策研究室不同看法,經華北局同意,派來了調查組。調查組對公積金性質,社員退社帶不帶走:土地分紅應占多大比例:沒有拖機,合作起來有何作用等問題,提出了不同意見。長治地委同意調查組的意見。調查組將長治地委的做法和雙方分歧,整理成文,經地委書記王謙同志閱過并加注了不同意見,報告華北局。調查組回到太原,向省委作了匯報。當時省委書記賴若愚同志明確表示省委支持地委的意見,并且認為這個分歧的實質是如何對待私有基礎的問題。省委認為,退社不帶走公積金,這雖然沒有根本改變私有基礎,但對私有基礎是一個否定因素。這就是圍繞試辦初級社引起的一場爭論的開端。
調查組回北京向華北局作了匯報。華北局決定召開五省、市、區互助合作會議,討論山西試辦初級社問題。省委接到通知后,于4月17日召開常委擴大會議,討論通過了賴若愚同志起草的山西省委向中央、華北局所作的《把老區互助組提高一步》(見附件一)的報告。報告分析了山西老區互助合作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試辦初級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認為隨著農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農民自發力量是發展了的,但不是向著七屆二中全會指出的集體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而是向著富農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互助組發生渙散現象的最根本的原因。當然這也不是說,目前已發展了多少富農,而是說富農方向已經是農民自發的一個趨勢。這一問題,我們是很注意的。如搞不好,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使互助組渙散解體,一個是使互助組變成為富農的“莊園”。報告還認為,“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互助組織,產生了新的因素。老區互助組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使得互助組必須提高,否則就要后退”。新因素主要是指先進互助組內已經有了“公共積累”和“按勞分配”兩個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因素。“它雖然沒有根本改變了私有基礎,但對私有基礎是一個否定的因素。對于私有基礎,不應該是鞏固的方針,而應當是逐步地動搖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當然這是一個歷史過程?!眻蟾鎻娬{,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包括國家的扶植和優待,才能逐步增強互助組內的進步因素,才能使老區互助組織大大地前進一步。
省委決定派參加了常委擴大會議討論的王謙(長治地委書記)、黃志剛 (興縣地委書記)、武光湯(農業廳長)、王繡錦(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參加華北局召開的互助合作會議,并委托王謙同志將省委的報告親交主持華北局日常工作的劉瀾濤同志。會議一開始就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華北局政策研究室有的同志說,土地改革后應當鞏固私有基礎,逐步動搖私有基礎是錯誤的。沒有機械化就不能實行合作化、集體化。與會的絕大多數同志批評山西省委的報告不符合新民主主義政策,不符合《共同綱領》,混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組織農業生產合作社是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有的同志甚至譏諷王謙同志“標新立異”。在爭論中,王謙、黃志剛等同志堅持認為,逐步動搖、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礎是正確的。應當防止農村兩極分化,克服農民自發勢力,積極試辦和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黃志剛同志還以興縣早在解放戰爭期間即由農民自動創辦起來并堅持至今的八個土地入股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為例,說明山西省委報告的正確性。會議開了四五天,意見沒有統一。最后,華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哲人作總結,他根據少奇同志的原則指示和華北局常委討論的意見,系統地批判了山西省委的報告。山西參加會議的四位同志明確表示保留自己的意見。會后,劉瀾濤同志又找他們當面說,少奇同志不同意省委的報告,你們回去告訴省委,不要再堅持請示報告的錯誤觀點,要讀點有關的書,要向華北局表態。
5月初,王謙同志等回到太原立即向省委作了匯報。省委常委擴大會議對華北局的批評意見進行了認真的討論和研究,為對幾個問題的不同看法有向華北局申述的必要,接著討論通過了賴若愚同志起草的《關于互助組會議的幾個問題》(見附二)的申述報告。申述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①4月17日省委向中央和華北局的報告,主要研究解決的是互助組和初級內部的問題,而華北局互助組合作會議卻把它當作了一般的農村社會問題來進行批評:②我們試辦的初級社,具有土地分紅和勞力分紅兩個特征,既承認私有基礎的存在,又肯定社會義因素的存在和發展,因此它屬于半社會主義性質。而從華北局調查組到華北局互助合作會議對我們的批評,都不承認我們試辦的初級社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③我們以積極慎重的態度在全省試辦10個初級社,帶有科學實驗的性質,怎么能說我們把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革命混淆了起來呢?④我們在試辦的10個初級社內,采取限制富農的政策,是合作社的性質所規定了的?;ブ献鲿h抓住我們4月17日報告中“富農莊園”這個詞,就認為我們要普遍限制富農。我們認為,在互助組、初級社內部限制富農,并不妨礙對組、社以外富農的保護,猶如供銷社和手工業合作社不妨礙私人工商業的存在與發展是一樣的。⑤華北局互助合作會議對我們4月17日報告批評最多也最尖銳的是這段話:“增強公共積累,按成員享用,這一原則在互助組見諸實施,它雖然沒有根本改變了私有基礎,但對私有基礎是一個否定的因素。對于私有基礎,不應該是鞏固的方針,而應當是逐步地動搖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边@段話,是說的初級社里邊,而沒有說初級社外邊:在初級社里邊,說的也是社會主義因素逐漸加強,私有基礎相對減弱,這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所以,這樣講并不違背《共同綱領》,因為半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共同綱領》規定的五種經濟成分之一。申述報告的最后一條是“陶魯茄同志在京,希能找他談一談”。
當時我正在北京參加中央和華北局分別召開的宣傳工作會議,收到省委派人送給我的申述報告后,在會議間隙劉瀾濤同志找我談過一次。他給我講了華北局5月4日對山西省委《把老區互助組織提高一步》請示報告的批復,認為山西試辦的合作社“是和黨的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政策及共同綱領的精神不相符合的,因而是錯誤的”。當時我的口頭申述他是聽不進去的。5月6日,賴若愚同志和副書記解學恭同志以兩個人的名義致電華北局,對華北局的批評又一次進行申述,表示了不同意見,認為七屆二中全會已經明確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是新民主主義五種經濟成分之一,我們試辦這種初級社,不存在違背“共同綱領”的問題。5月7日,少奇同志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批評山西省委想用農業合作社、互助組的辦法,使我們中國的農業直接走向社會主義化是不可能的,“那是一種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是實現不了的?!薄拔覀冎袊h內有很大的一部分同志存在有農業社會主義思想,這種思想要糾正?!?月1日,我被通知參加華北局辦公會議。會上,薄一波、劉瀾濤同志針對山西省委的請示報告和申述意見又進行了批評。劉瀾濤同志除了重復華北局的批復內容外,還說,山西的互助合作一貫是正確的,為什么突然發生現在的錯誤,不會是筆下之誤,不是偶然的?;厝ヒ院螅∥儆懻撘幌?,交待一番。我解釋說,省委4月17日的請示報告,是經過一年多的農村調查產生的,是反映了老區農村的實際情況的。省委對互助合作組織之外的農村工作、農業生產的指導思想,反映在我們已經上報的1951年春勞模會議的總結報告中。薄一波同志說,山西省勞動模范會議的內容是正確的。你們省委在互助合作問題上一向也是正確的。但研究這個問題,鉆一下,鉆出毛病來了。但這是屬于認識問題。6月3日,我又在華北局聽了少奇同志的講話。他的講話,對山西省委的批評更嚴厲、更系統,根據我的筆記,其要點是:
在農業生產上,不能發動農民搞生產合作社,只能搞互助組?!F在是三年準備10年建設,13年或15年之后,才可以考慮到社會主義問題。將來實行社會主義,不是先從農村,而是先從城市,即先工業國有化,然后才是農業集體化。
富農要求參加互助組或者互助組有了富農,雖然貧農不滿他們剝削,但又離不開他們。領導上應采取不干涉態度。將來富農要以階級姿態出現的,甚至有些村支部、村政權會被富農操縱??v然如此,我們也不怕,因為有百分之九十的農民站在我們一邊。富農一定會發展。大一些多一些有無關系?沒關系。這就是“養肥豬”政策。養肥了將來更容易剝奪它?,F在富農固然有剝削,但也有好處,能穩定中農,有利社會生產?,F在農村階級分化,正是將來搞社會主義的基礎。將來我們依靠政權,下個命令就能剝奪它。現在對富農沒有什么限制,將來富農作為一個階級出現后,可以采取稅收、價格、工會等辦法加以限制。農業合作社并限制不了富農的發展,反而可能被他們操縱把持,即使這樣也不可怕。
在新民主主義階段,不可輕易地動搖、削弱和否定農民的個體所有制。不要怕農民冒富,只有80%的農戶發展到“三馬一車一犁”的富裕程度后,才可由他們自愿地走農業合作化的道路。取消私有只能采取革命剝奪的手段,不能采取逐漸動搖、肖日弱直至否定的辦法,因為那樣會打草驚蛇。逐步動搖、削弱直至否定,是一種改良主義的思想。將來搞社會主義,在城市20人以上的大工廠,都采取剝奪的手段,20人以下的小工廠采取逐步收買的方針。在農村搞集體農場是一片一片搞,估計先東北,后華北、華東、華南,不是全國一起搞:但又不是逐漸的,而是用一二年時間來一個革命運動就解決問題。農業集體化要等機器,不要機器不妥當。農業集體化必須以國家工業化使農業能用機器耕種和土地國有為條件。
普遍發展農業合作社是錯誤的,現在搞合作社,富農反對,中農動搖,貧農要求,供給制干部熱心。凡辦事要重多數,少數人擁護的事是不能推廣的。現在試辦農業社,只能起到培養干部、積累經驗、教育農民的作用,不能有別的作用。企圖由此直接轉變到集體農場是錯誤的,它本身沒有前途,將來實行集體農場,它是要被取消的。
最后,少奇同志對著我說,你們試辦幾個是可以的,但不能推廣。你們不要注意那些空道理,要注意那些如何管理的具體辦法。
6月29日,薄一波同志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加強黨在農村中的政治工作—紀念中國共產黨三十周年》一文,也根據少奇同志的談話精神,不指名地批評了山西省委。
7月3日,劉少奇同志批轉山西省委報告,批語全文如下:“在土地改革以后的農村中,在經濟發展中,農民的自發勢力和階級分化已開始表現出來了。黨內已經有一些同志對這種自發勢力和階級分化表示害怕,并且企圖去加以阻止和避免。他們幻想用勞動互助組和供銷合作社的辦法去達到阻止或避免此種趨勢的目的。已有人提出了這樣的意見:應該逐步地動搖、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礎,把農業生產互助組織提高到農業生產合作社,以此作為新因素,去‘戰勝農民的自發因素’。這是一種錯誤的、危險的、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思想。山西省委的這個文件,就是表現這種思想的一個例子,特印發給各負責同志一閱?!?BR>
7月25日,華北局向中央作了《關于華北農村互助合作會議的報告》,明確表示不同意山西省委的意見。并在華北局《建設》雜志上刊登了這個報告。
隨后,毛主席找劉少奇同志、薄一波同志和劉瀾濤同志談話,明確表示不支持他們的意見,而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見。一波同志把毛主席的態度告訴了正在北京治病的賴若愚同志,他打電話對我說,毛主席肯定山西省委的意見是正確的,不要再檢討了,趕快準備材料,參加毛主席決定9月召開的全國互助合作會議。從此,這場爭論宣告結束。
省委在讀書學習中的思考
前面提到華北局要我們讀幾本書,討論一下,交待一番,意思是要我們從理論上理解少奇同志一系列講話和批語對山西省委批評的正確性。我們學習了馬克思《資本論》的有關章節,《哥達綱領批判》,恩格斯的《德法農民問題》,列寧的《論糧食稅》、《論合作制》,毛主席的《新民主主義論》、《組織起來》、《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和《共同綱領》。我們是一向尊敬少奇同志的,是抱著發現和檢討自己的問題的態度去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的。但是在學習理論之后,我們感到少奇同志對我們的批評在主導思想方面,有許多問題是難以理解的。
在新中國成立、土地改革結束之后,要不要引導農民走合作社的道路,由新民主主義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方針問題。毛主席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講到新民主主義經濟時說:“在這個階段上,一般地還不是建立社會主義的農業,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礎上所發展起來的各種合作經濟,也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痹谄邔枚腥珪希飨鼮槊鞔_地指出“合作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是新民主主義的五種經濟成分之一。1949年春天一波同志向我們傳達七屆二中全會精神,傳達了毛主席在會上講的這樣一段話:“如果只有國營經濟而沒有合作社經濟,就不能解決誰戰勝誰的問題。我們給農民分配土地,只是無產階級對農民群眾實現了一半領導權,還沒有實現全部領導權。只有組織合作社,把農民引導走向集體化,才是實現了全部領導權。如果我們讓資本主義領導了農民,那么就連這一半領導權也要失掉的?!蔽覀儗W習了毛主席關于合作社的一系列論述,覺得少奇同志批評我們試辦農業生產合作社“是一種錯誤的、危險的、空想的農業社會主義思想”,是難以理解的,在理論上也是難以接受的。
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消滅私有制,采取什么方針、政策在廣大農村實現這一目的,也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方針問題。毛主席早就在《組織起來》一文中說:“在農民群眾方面,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于永遠的窮苦??朔@種狀況的唯一辦法,就是逐漸的集體化:而達到集體化的唯一道路,依據列寧所說,就是經過合作社?!薄斑@是人民群眾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是由窮苦變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戰勝利的必由之路?!?BR>
我們理解,土改結束后,對于農村私有基礎采取保護的政策,但不能采取確保不變、任其自流兩極分化的方針。對于農村私有基礎中的個體農民所有制,黨采取積極而又慎重的步驟,由具有社會主義萌芽的互助組,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再到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變農民個體所有制到集體所有制,這是我國特殊國情下農民可以接受的唯一道路。至于對富農,七屆二中全會允許其存在和發展,但是,隨著合作社由點到面、由低到高的發展,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競爭中,富農資本主義經濟賴以生存的條件,將逐漸削弱,直至消失。因而消滅富農經濟用不著采取剝奪的革命手段。但是,本文前面所引少奇同志對于富農和個體農民的一系列觀點,尤其是采取剝奪的革命手段對待農村私有制,批評我們逐步動搖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制,在目前是“左”的,帶破壞性的,在將來是右的,改良主義的。對此,我們是難以理解的。
在國家沒有實現工業化,不能供應農村大量拖拉機的情況下,允許不允許農民組織起來,走合作化的道路,發展農業生產力,這也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方針問題。醞釀試辦初級社期間,我們省委就圍繞這個問題展開過一場爭論。一種意見認為,提倡互助組使用解放式馬拉新農具,是農業技術上的一種革新,它不僅有助于鞏固互助組,提高農業生產力,而且也能推動城市機械工業的發展。另一種意見認為,農業現代化集體化,只有等到有了拖拉機才行?,F在的解放式新農具,并不能根本改變木犁加牛馬的落后狀況,只是作了一點改良而已。針對后一種意見,賴若愚同志當場翻閱了《資本論》第十三章,馬克思在講機器與大工業時指出:“一切已經發展的機器,都由三個本質上不同的部分—發動機、傳動機構和工具機或工作機—構成?!薄肮ぞ邫C,機器的這個部分,才是十八世紀產業革命的出發點。”現在我們采用的新式的馬拉大農具就是馬克思所指的工具機或工作機,也即播種機、中耕機、收割機、犁土機等等。這顯然和木犁加牛馬有本質的區別,是技術上的一大進步,也是和目前我國的工業水平以及組織起來產生的新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為了把老區互助組提高一步,我們省委決定試辦馬拉農具站,并采取扶植和獎勵的政策,鼓勵互助組和合作社使用馬拉農具。這是到將來使用拖拉機的一種過渡。對此,我們試辦初級社時,思想是明確的。但是,少奇同志多次講在沒有國家工業化,沒有拖拉機之前,是不能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只有等到百分之八十的農民有了三馬一車一犁,才能在們自愿的基礎上實行集體化,建立蘇聯式的集體農場。這也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
為了從理論上進一步把問題搞清楚,我們反復研究了恩格斯在1894年撰寫的《德法農民問題》,認為這一著作闡述論了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農民問題的理論、方針、政策。
恩格斯在這一著作中列舉了丹麥社會黨人宣傳組織農民互助合作的例證后說:“在把各小塊土地結合起來并且在全部結合起來的土地上進行大規模經營的條件下,一部分過去使用的勞動力就會變為多余的;勞動的這種節省也就是大規模經營的主要優點之一。要給這些勞動力找到工作,可以用兩種方法:或者從鄰近的大田莊中另撥出一些田地給農民合作社支配,或者給這些農民以資金和可能性去從事副業,盡可能并且主要是為了他們自己的消費。在這兩種情況下,他們的經濟地位都會有所改善,并且這同時會保證總的社會領導機構有必要的威信逐漸把農民合作社轉變為更高級的形式,使整個合作社及其個別社員的權利和義務跟整個社會其他部分的權利和義務處于平等的地位?!倍鞲袼褂终f:“我們無須等到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效果到處都以極端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等到最后一個小手工業者和最后一個小農都變成資本主義大生產的犧牲品的時候,才來實現這個變革。”(馬恩選集第四卷312, 313頁)
恩格斯批評法國社會黨人說:“你們企圖在小農的所有權方面保護小農,這不是保護他的自由,而僅僅是保護他被奴役的特殊形式而已,這是延長他的求生不成求死不得的狀況?!钡嵌鞲袼拐f:“工人階級掌握政權后,決不能像對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樣剝奪小農。我們對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過示范和為此提供社會幫助?!倍鞲袼惯€科學地預見了工人政黨取得國家政權后如何對待農民合作社的問題。他說:“可能我們那時將有能力給這些合作社提供更多的便利:由國家銀行接受他們的一切抵押債務并將利率大大降低;從社會資金中抽撥貸款來建立大規模生產(貸款不一定或者不只限于金錢,而且可以是必需的產品、機器、人工肥料等)及其它各種便利?!?馬恩選集第四卷311頁)
讀了恩格斯的這一著作,我們深感,毛主席在農民問題上根據中國的國情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我們讀書學習的主要心得,反映在賴若愚同志發表在1952年4月26日《人民日報》題為《毛主席的(矛盾論>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鑰匙)一文中。他的文章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分析了互助組在戰爭時期,和由戰爭轉入和平時期以及由互助組提高到合作社矛盾變化的客觀規律,得出了如下的結論:“加強工人階級的領導,按照農民自愿和互利的原則,逐步地(而不是粗暴地)把互助組加以提高,使合作的因素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充分地顯示它的優越性,來吸引農民群眾傾向于它。所以農業生產合作社應該是個漸進的形式,也就是走向農業集體化、近代化的一個過渡形式?!?BR>
初級社建設實踐作出的回答
我們從調查研究中提出的試辦初級社的方針,設想的試辦方案和具體政策,是否符合實際,是否屬于“空想”,這一切都要由實踐來檢驗,由實踐作出回答。
初級社是否僅僅具有“展覽教育”的作用呢?不是的。初級社試辦的頭一年,就顯示了他在發展農業生產力方面的巨大威力,遠遠超過了我們的預想。在農業生產方面,10個社普遍增產,當年糧食平均畝產超過上年21. 5%,超過當地好的互助組9%,超過好的個體戶28%,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普遍擴大,普遍增產,交售給國家的棉花、油料、煙葉等工業原料超過上年一倍多,有助于國家工業化。在工副業生產方面,10個社的總收入4156萬元(舊幣,下同),每社平均410萬元。在社員分配和公共積累方面,社員戶收入同1950年相比,折成糧食計算,多收一石(折合263市斤)以下的占3.1%,多收一石至五石的占38.4%,多收五石至10石的占26.3%,多收10石至20石的占23.1%,與上年持平的占6.7%,比上年減收的占2.7%;社員人均收入折款38.018萬元,互助組人均32. 043萬元,個體戶人均30. 5萬元。在社員生活提高的同時,集體經濟壯大了,10個社已有公共山林600多畝,公有土地31. 6畝,農具177件(內有新式農具和機械57件),牲口17頭半,羊449只,公積金折糧315.85石,其它生產資料折糧256.92石。辦社頭一年的巨大成就,使社員們歡欣鼓舞,互助組和個體戶紛紛要求入社,有的中途退了社的社員重新申請入了社。社員們說,“土改人翻身,入社地翻身。”黎城縣王家莊合作社社員岳禮存、劉保貴說:“農業社一年鬧下這么多家業,真是興旺發達,這是單干戶一輩子也辦不到的。用鐵棒打我也不出社啦!”
為什么初級社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呢?
首先,它解決了依靠什么人辦社的問題和互助組不能解決的擴大再生產問題。10個社入社農戶190戶,其中6 0%以上都是翻身農民,790口人中有黨團員147人。這就說明,辦農業生產合作社,不是如批評意見認為的是少數貧農的要求,而是占農村人口多數的翻身農民的要求。初級社變互助組的“吃甚種甚”為“因地種植”;實行了互助組辦不到的人盡其才,地盡其用;對生產的投入、新農具新技術的應用遠遠超過了互助組:特別是在挖掘勞動力資源,吸引婦女參加勞動,促進分工分業發展工副業方面,更是互助組做不到的。這就說明,初級社大大優越于互助組,是初級社增產增收的一個主要原因。舉一個生動的例子:東監章社員魏書堂,在紡織廠干過,有織毛巾、襪子的手藝,入社后,社里辦了紡織組,讓他帶著幾個婦女紡花織毛巾和襪子。后來又成立了運輸組,到河北去時捎鹽,回來拉棉花。不僅發揮了魏書堂的特長,而且為幾十個剩余勞力找到了生產門路,發展了紡織業和運輸業。
其次,沒有文化的農民辦合作社確有困難,但不像批評意見所說的那樣沒有文化就不能辦。農民在辦社實踐中很快出現了學文化、學技術、識字掃盲的高漲熱情,在上級的幫助下,各社都設立了教育基金,辦了各種形式的業余學校、培訓班,較快地解決了合作社需要的會計員、記工員、技術員等人才問題,不認識工票文字的生產小組長很快就認識了。這就說明,如同軍隊在戰爭中學會戰爭一樣,農民在辦社中學會了辦社。正如社內外群眾反映:“農業合作社不但可以多生產,還能提高文化,提高覺悟,成了教育改造農民的學校?!?BR>
第三,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社,由于內部存在著土地私有和社會主義因素的矛盾,由于農民具有私有者和勞動者的兩重性,黨能否領導農民處理初級社內部復雜的經濟利益關系,以克服農民的自發性,鼓勵其社會主義積極性,這的確是一個艱巨復雜的問題,但決不像批評意見所認定的那樣不可能用合作社的辦法來克服農民的自發性。社員普遍關心、政策性極強的問題之一是土地分紅與按勞分配的比例問題。開始長治地委提出,土地分紅不得超過3 0%,勞動分紅不得少于50%,公積金占10%,公益金占5%,教育基金占5%。各社在執行中,經過社員反復討論,確定了各自的具體分配比例。武鄉縣的四個社,公積金、公益金、教育基金和獎勵共占10%,土地分紅占40%,勞動分紅占5 0%。平順、屯留兩縣的合作社,公積金占10%,土地分紅占37.5%,勞動分紅占52. 5%。壺關、襄垣兩縣的合作社,公積金占16%,土地分紅占32%,勞動分紅占52%。長治縣的合作社,公積金占2 0% ,土地分紅占30%,勞動分紅占50%。這就說明,社員群眾在黨的領導下,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妥善地解決土地多、勞力少的社員和勞力多、土地少的社員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使全體社員戶在增加生產的情況下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入。
第四,領導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再一個問題是合作社內按勞分配時能否克服平均主義的問題。這是一個長期探索的問題。但是,群眾的實踐比我們高明得多,他們在辦社過程中,為克服平均主義,根據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創造了許多辦法。郭玉恩領導的川底村農業生產合作社,每前進一步都考慮到克服平均主義以調動社員的勞動積極性。開始分組分地干活,按技術高低、體力強弱確定底分,體現分配的差距,又按勞動的好壞進行民主評議,體現分配的差距。繼而實行定工、定質、定時、包工包產到組、超產獎勵、減產受罰的辦法。超產部分30%歸公積金,70%獎給小組。小組把獎勵部分的七分之六按社員勞動日分配,七分之一獎勵本組公認的勞動積極分子和技術上貢獻突出的人,這就進一步體現了按勞分配的原則。省委和地委肯定并推廣川底農業生產合作社按勞分配的辦法,要求各地積極探索如何克服平均主義以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這樣做,怎么能說我們把平均主義當作社會主義呢?
第五,社員普遍關心、政策性極強的另一個問題是社員退社帶不帶公積金的問題。在試辦過程中,省委根據華北局的意見規定出社可以帶走公積金。1952年3月21日至22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范長江同志題為《川底村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一文中說:“社員出社時應否帶走公積金和公共財產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川底村社員的意見是有變化的,他們原來主張應該帶走,現在99'/的社員都主張不帶走。在爭論這一問題時,主張帶走的理由只有一個,即認為公積金和公共財產是社員勞動創造的,‘勞動’人各一份,既然出社,就應有帶走的權利,否則是妨害了私有權。但是大多數社員都認為: (一)公積金和公共財產,是社員集體勞動創造的,不屬于任何人,應由集體享受,不能分配;(二)出社的社員在社時已享受了他勞動的成果,生產已經改善,他那一份土地也改良了,出社時帶走他自己的土地和他的私有財產,已經得到很大的利益,不能要求再分;(三)公積金和公共財產的積累,不僅由于社員的集體勞動,還有國營經濟和供銷合作社等的幫助,個人更不能帶走;(四)公積金和公共財產是不斷發展的,社員也是不斷變化的,不可能分清每個社員勞動所應得的部分:(五)公積金和公共財產如果分散,必然削弱社的擴大再生產能力,削弱舉辦各種事業的能力,而且對于社的存在和發展是不利的。”社員出社不帶公積金這個被批評為違背了《共同綱領》規定的保護私有的政策,由群眾豐富的實踐作出了具有充分說服力的回答。
以上這一切生動地說明,只要真正實行群眾路線,充分信任群眾,相信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辦社中遇到的一切復雜的矛盾和問題,都是可以順利地得到解決的。說到底,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是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它表明在我國并不需要以國家工業化和土地國有為條件,經過合作社就能夠使土地的所有制逐步地由個體所有轉變為集體所有,而且能夠創造新的農業生產力,以適應國家的工業化的需要。這就是初級社的實踐作出的總回答。
1951年8月,毛主席肯定了山西省委4月17日的報告,但當時省委包括我在內并不完全清楚肯定的豐富內涵。1953年我聽了華北局傳達毛主席的幾次談話,才進一步懂得了毛主席肯定省委意見的真正含義。
毛主席在找少奇同志、一波同志、瀾濤同志三人談話時,講過這樣一段話:“既然西方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工場手工業階段,即尚未采用蒸汽動力機械,而依靠工場分工以形成新生產力的階段,則中國的合作社,依靠統一經營形成新生產力,去動搖私有基礎,也是可行的?!焙髞硪徊ㄍ净貞洰敃r的情況說:“他講的道理把我們說服了。”(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191頁》毛主席說,要搞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七屆二中全會已有明確的規定??墒怯行┩就浟?,好像是新聞,其實早就是舊聞。二中全會決議明明寫著:“單有國營經濟而沒有合作社經濟,我們就不可能領導勞動人民的個體經濟逐步地走向集體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義社會發展到將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就要犯大錯誤?!笨墒怯行┩揪褪峭浟诉@個文件。
毛主席說:“‘確保私有財產’‘四大自由’,都是有利于富農和富裕中農的。為什么法律上又要寫呢?法律是說保護私有財產,無“確?!謽印,F在農民賣地,這不好。法律不禁止,但我們要做工作,阻止農民賣地。辦法就是合作社?!庇终f:“確立新民主主義秩序,你不能確立,因為每日每時都在增長著社會主義因素,天天在動搖著私有財產的基礎,因此我們的提法應該是逐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因為是‘逐步’,可以反‘左’;因為是‘過渡’,也可反右?!边€說:“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內社外都有矛盾?,F在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還是半社會主義的,社外的個體農民是完全的私有制,這兩者之間是有矛盾的?;ブM和農業生產合作社不同,互助組只是集體勞動,并沒有觸及到私有制?,F在的農業生產合作社還是建立在私有基礎之上的,個人所有的土地、大牲口、大農具入了股,在社內社會主義因素和私有制也是有矛盾的,這個矛盾要逐步解決。到將來,在農業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條件下,由現在這種半公半私進到集體所有制,這個矛盾就解決了。我們所采取的步驟是穩妥的,由社會主義萌芽的互助組,進到半社會主義的合作社,再進到完全社會主義的合作社(也叫農業生產合作社,不叫集體農莊)。一般講,互助組還是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基礎?!?BR>
1955年7月30日,毛主席作《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前四天,即7月26日,單獨找我匯報山西合作化的情況,地點在中南海游泳池邊。我去時毛主席正吃午飯,他一見我進來就說,山西人來啦,坐。他明明知道我是江蘇人,為什么叫我山西人呢?我想,他可能還記著1951年那場爭論吧。他對我說:講講這幾年你們合作社的情況。我匯報說,山西的初級社從1951年到現在四年半了。初級社的發展是漸進的,是在互助組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1951年辦了57個,1952年564個,1953年達到2242個。這三年的試辦,我們是謹慎的,是一步一個腳印向前推進的,縣區鄉干部在試辦中取得了經驗,涌現出大批辦社的積極分子和領導骨干,基本上實現了辦一個成一個的口號。這樣就為1954年的飛躍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一年我們計劃發展一萬個,結果發展到15196個。到1955年4月,又發展到31926個,入社農戶占農戶總數的41%,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體會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初級社的健康發展,帶動了互助組的發展和鞏固提高,克服了互助組渙散解體的狀態(入社入組農戶已占到全省農戶總數的80%以上),遏止了農村富農經濟的發展,晉東南地區新富農由千分之8降到千分之1。毛主席問,你們的初級社在面上鋪開了,有沒有發生減產、死牛的情況?我匯報說,1953年2242個社糧食總產比1952年增長27. 6%,單產增長21. 6%,比互助組單產高21. 5%,比個體戶高39%。1954年全省因災減產4. 8%,而初級社占60%以上的平順、武鄉等20個縣糧食比上年增產3.8%。全省的大牲畜,由1951年的184萬頭,1954年發展到213萬頭,年遞增率為10%,其中騾馬的遞增率高達15%,適應了初級社添置新式馬拉農具的需要。特別是,現在晉東南老區在1276個老社中,生產水平已經達到或超過富裕中農生產水平的即占38%。這就為下一步過渡到高級社創造了有利條件……毛主席聽了很高興,他深刻地分析了蘇聯集體化減產死牛,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直到現在還沒有達到十月革命前的最高水平的教訓。我向主席告辭,他一再叮囑我要接受蘇聯集體化的教訓,一定要增產,一定要增牛,一定要使我們的合作社比蘇聯的集體農莊搞得更好。毛主席的上述幾次談話使我對這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深刻的認識。
1993年11月
附件一
把老區的互助組織提高一步
一、 問題的提出
山西老區的互助組織,基礎較大,歷史較長。由于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戰爭時期的勞、畜力困難,已不再是嚴重的問題,一部分農民已達到富裕中農的程度,加以戰爭轉向和平,就使某些互助組織中發生了渙散的情形。我們去年曾強調地提出了“組織起來與提高技術相結合”,解決了一些問題。但這一渙散趨勢,并未完全扭轉。從實踐證明,隨著農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農民自發力量是發展了的,它不是向著我們所要求的現代化和集體化的方向發展,而是向著富農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互助組發生渙散現象的最根本的原因。當然這也不是說,目前已發展了多少富農,而是說富農方向已經是農民自發的一個趨勢。這一問題,我們是很注意的。如搞不好,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互助組渙散解體,一個是使互助組變成為富農的“莊園”。這是一方面的情況。在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的互助組織,產生了新的因素。老區互助組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使得互助組必須提高,否則就要后退。必須在互助組織內部,扶植與增強新的因素,以逐步戰勝農民的自發的趨勢。積極地穩健地提高農業生產互助組織,引導它走向更高級一些的形式,以徹底扭轉渙散的趨勢,這是十分重要的。
二、 那么,我們應如何增強新的因素,戰勝農民的自發因素呢?最根本的問題有二:
第一、 征集公積金,增強公共積累。在這一問題上,是有分歧的,有的同志的意見:互助組織仍是私有基礎,同時公積金也不可能保持互助組內等價的生產關系,所以公積金,出組可以帶,按互助組成員享用公積金也不妥當。而我們的認識,卻與之相反,認為:增強公共積累,按成員享用,這一原則在互助組見諸實施,它雖然沒有根本改變了私有基礎,但對私有基礎是一個否定的因素。對于私有基礎,不應該是鞏固的方針,而應當是逐步地動搖它、削弱它,直至否定它。所以公積金應當是出組不帶。
因而在公積金問題上,重要的歸納為以下三點:(一)按土地應產量征集:(二)為全組成員所有。(不以征集時土地產量多少為準)每個成員在公積金的處理上,都有自己的平等權利,一人一票。(三)出組不帶。至于公積金征集多少?我們認為這不是原則問題,可根據生產發展的情況和組員的意見確定。
第二、 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分配問題。應采取按勞力、按土地兩個分配標準,按土地分配的比例不能大于按勞力分配的比例,并要隨著生產的發展,逐步地加大按勞分配的比重。總之,我們認為,把“公共積累”和“撈勞分配”這兩個進步的因素,在互助組織中逐步增強,它將使老區互助組織大大地前進一步。
三、 尚須注意解決的幾個比較具體的問題。第一,公積金如何使用的問題。用于擴大再生產的比重應多一些:公益事業數目不要大大。第二,在已有公積金的互助組,新吸收組員應予優待,但也應帶一定的股金。第三,國家對于農業生產合作社,應予優待。
四、
上述意見,妥否?望示。
山西省委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七日
附件二
關于互助組會議的幾個問題
華北局:
華北局:
王謙同志等今天詳細匯報了互助組會議的內容,有幾個問題,我們覺得還有申述的必要:
一、 此次會議是互助組會議,所以我們四月十七日的意見是討論關于互助組和農業生產合作社內部的問題,而不是一般地討論農村問題或農業生產問題,這一點是必須首先弄清的。關于一般的農業生產問題,我們的思想是否有錯誤,請審查勞模會的總結。
二、 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屬于合作社的性質,是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屬于同一性質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有公積金,按勞力分紅,反對資金分紅。我們所試辦的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土地分紅和勞力分紅同時存在,也抽一定的公積金。這是否可以說農業生產合作社有一點社會主義因素呢?社會主義的因素,是否對于私有基礎是一個否定的因素呢?當然可以不這樣講,可是這樣似乎也不算錯。我們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華北局考察組的同志強調私有基礎而否認農業合作社的半社會主義性質。但是除了私有基礎之外,社會主義的因素似乎也應該看到,而且加以扶植。
三、 我們是不是現在就普遍推廣這種做法或過渡到社會主義去呢?顯然不是的。我們在晉東南試辦了10個,晉西北興縣原來有三個,全省一共是13個。不過因為是個新問題,是帶研究性質的,所以我們很重視。它的發展前途如何,我們從來沒有結論。那么這能不能說是把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混淆起來呢?似乎不能這樣說。
四、 關于富農問題,我們堅持了中央的規定,允許富農的存在與發展。所謂限制富農,是指互助組和農業生產合作社里的富農。既然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不準資金分紅,限制資本家在合作社的剝削,為什么在農業合作社不可以限制富農的剝削呢?這是合作社的性質所規定了的,并不妨礙對于互助組以外的富農的保護,猶如供銷合作社和手工業合作社不妨礙私人工商業的存在與發展是一樣的。
五、 我們說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公積金和按勞分配兩個因素,是否對于私有基礎的否定因素,它逐漸動搖、削弱,直至否定私有基礎,這也是說的合作社里邊,沒說合作社外邊。而所謂逐漸,是說上述兩個因素逐漸加強,私有基礎就相對地減弱。當然這只是指的生產手段,而且這是個歷史過程。這一點,似乎也不違背共同綱領,因為合作社也是共同綱領所規定的五種經濟之一。
六、 陶魯茄同志在京,希能找他談一談。
以上意見妥否希示。
山西省委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