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電視臺
2011-06-29 13:31
關鍵詞:南泥灣 紅歌 建黨90周年
[提要]人人都知道南泥灣,知道了那個似江南的好地方。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南泥灣的歌聲里,卻包含著一段艱辛的歷史。
http://news.iqilu.com/shandong/shipin/2011/0629/497633.shtml
講述紅歌《南泥灣》背后的故事 來源: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新聞女生組》
齊魯網6月28日訊:1943年春天,延安魯迅藝術學校的秧歌隊來到南泥灣慰問演出,獻上新編秧歌舞《挑花籃》,《南泥灣》是其中的插曲,這首歌后經改編,由郭蘭英演唱之后,紅遍了大江南北。人人都知道了南泥灣,知道了那個似江南的好地方。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南泥灣的歌聲里,卻包含著一段艱辛的歷史。
1935年10月,紅軍結束25000里長征來到陜北吳起鎮,1937年1月來到延安。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8年10月,隨著武漢會戰結束,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當時的延安和整個陜甘寧邊區都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
東邊有日軍的威脅,其他方向有國民黨的封鎖,1940年,國民黨又背信棄義,停發了八路軍的軍餉,50萬的軍隊一下子斷了經濟來源。胡宗南叫囂著要把八路軍餓死、困死,整個陜甘寧邊區被孤立起來,根據地的經濟面臨崩潰。
無奈之下,邊區政府向廣大群眾征收救國公糧來解決臨時的困難。黨中央1937年來到延安之后,一直采取的是修養民力的政策,當年征的公糧只有1.4萬石,而到了1940年,由于各方面的困難,征收的公糧增加到了9.7萬石,廣大群眾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
1941年6月3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在楊家嶺小禮堂開會,突然間一個炸雷,擊斷了禮堂的一根木柱,延川縣代縣長李彩云不幸觸電身亡。就在同一天,一位老漢飼養的一頭驢也被雷電擊死了。
延安的保衛部門得知此事,要逮捕這位老漢,毛澤東制止了他們。他說,罵人也是一種反應意見的方式。他深知,人民群眾負擔過重才是現今面臨的最大問題,盡管是戰爭時期,盡管邊區很困難,但是也不能把困難轉嫁到老百姓身上。于是,一方面,黨內開展了精兵簡政的運動,另一方面,響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廣泛開展起來。同在1941年,八路軍120師359旅奉命來到延安南面四十公里的南泥灣墾荒。
當時的南泥灣就是一片野獸出沒,荒無人煙的原始森林,其中還有不少泥濘的沼澤地。當年墾荒時,山上有很多野草和棒刺,把戰士們的皮膚劃破之后,由于缺醫少藥,皮膚潰爛得不到及時醫治,很多戰士就病死了。在359旅進駐到南泥灣的前兩個月,水土不服、餓死、病死等各種原因死亡的戰士就占到了整個部隊的十分之一。生產任務如何完成,359旅面臨著巨大的考驗。由于自然環境惡劣等多種原因,死傷的戰士很多。
面對這樣的情況,旅長王震首當其沖,站出來和戰士們同患難。不光是王震的手上磨出了血泡,359旅的戰士們各各手上都磨出了血泡,王震甚至戲稱359旅都快成了“泡兵旅”了。
有了干部的帶頭,士兵們的戰斗熱情和勞動熱情都被最大程度的激發出來。359旅面臨的困難是缺吃,缺穿,缺住的地方,所有這些都需要戰士們自己一個一個去克服。
88歲的老紅軍劉英1942年來到南泥灣,當時的她還只有十七八歲。別人眼里的洞房花燭,劉英和丈夫就是在黑漆漆的窯洞伙房里度過的。當時戰士們克服的困難之多,是我們今天所無法想象的。
在大生產過程中,還涌現出了許多勞動模范。最有名的要數號稱“氣死牛”的郝樹才。據說郝樹才和牛比賽耕地,最終活活把牛氣死了。
毛光榮回憶說,郝樹才身強力壯,平時的力氣就大,普通的戰士每天最多能耕一畝多的地,郝樹才能耕兩畝。于是,有人就提議郝樹才和牛比一比。
到底這頭牛是氣死的,累死的,還是撐死的,如今早已經無從考證。不過,氣死牛的故事也激發了所有戰士的勞動熱情,359旅也漸漸成了其他根據地和部隊學習的榜樣。大生產時期,不光戰士們有勞動任務,毛主席也有勞動任務。
盡管平時很忙,毛主席還是堅持完成了自己的勞動任務。后來陳嘉庚來到南泥灣,毛主席就是用自己種的辣椒招待的他。除了毛主席之外,朱老總也要種菜,為了找到最好的肥料,朱老總每天早晨拿一個鐵锨,一個糞筐,一邊鍛煉身體,一邊在延安的便道上拾糞。當時的延安還舉辦了各種各樣的生產比賽,周總理曾和任弼時比賽紡線,最終二人不分伯仲,并列第一。1944年6月,中外記者團來到陜甘寧邊區采訪,他們想了解359旅在大生產的同時,戰斗技能是否已經荒廢了,等待359旅的是一場實戰演練的考驗。
1944年6月,中外記者團來到陜甘寧邊區采訪,他們想了解359旅在大生產的同時,戰斗技能是否已經荒廢了,等待359旅的是一場實戰演練的考驗,但是中外記者們看到的是戰士們極為精彩的表現。他們想不通,這些戰士白天要干活,晚上要學習,戰斗能力還能這么強,這樣一個奇跡是怎樣創造出來的。1943年冬天,毛主席來到南泥灣視察,這里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他感到十分高興。
朱德總司令看到南泥灣的巨大變化之后曾經賦詩一首,名叫《贊南泥灣》。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無宿營地,破窯亦難找。今辟新市場,洞房滿山腰。平川種嘉禾,水田栽新稻。農場牛羊肥,馬欄造紙俏。薰風撲面來,有似江南好。這里的“馬蘭造紙俏”,說的其實是南泥灣除了種糧之外,還發展起了造紙廠,被服廠和鋼廠,開展了多種經營。有不少人認為,《南泥灣》歌詞中“陜北的好江南”一句,就是根據朱老總的詩演化來的。
1941年359旅來到之后,南泥灣由原來的一片荒地,變成了種植面積達到11200畝,肉油菜自給率達到100%的肥沃土地,到了1942年之后,基本實現了耕一余一,359旅在南泥灣的大生產,為邊區和整個敵后根據地的抗日斗爭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然而,這一切生產目標的實現,并不是因為戰士們有三頭六臂,而是他們用心血和汗水換來的。
在南泥灣九龍泉359旅犧牲戰士的紀念碑上,密密麻麻地刻著所有359旅犧牲了的戰士的名字,他們有的是在大生產過程中犧牲的,有的是在保衛延安的戰斗中陣亡的,還有的是在南下抗日的過程中犧牲的。
在359旅完成大生產的任務之后,他們中大部分人都在1944年南下參加了抗日斗爭,去的時候6000多人的部隊,回來時只剩下了1000多人。全國解放以后,王震又帶領359旅遠赴新疆,為邊疆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軍隊自己生產,解決自己的供給問題,這是世界軍事史上少有的奇跡。最重要的是,359旅的大生產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在當時還極大地減輕了陜甘寧邊區老百姓的負擔,為我們黨爭取到了民心和人心,也為后來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正是有了所有戰士們的犧牲和奉獻,才有了后來革命的勝利。而在今天,我們最不應該忘記的仍是艱苦奮斗的南泥灣精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