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2月25日刊發中國城市金融學會秘書長詹向陽評論文章稱,從目前國內經濟與貨幣的實際情況和數據來看,通縮離我們已經很近了。
看了詹秘書長的文章之后,總體上同意他的分析,但我的觀點還略有些不同,我認為中國現在已經處在通縮之中了,而不是臨近通縮,筆者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基于兩個方面:
一是從工業品上價格來看是很明確的通縮現象,這在大宗商品價格的表現上非常明確,許多大宗商品的價格都跌到了2008年經濟危機時期的價格,有的甚至比那時還要低,表現的都是危機價格。目前支撐沒有形成通縮的主要依據是CPI數據,由于攸關居民生活品的價格下滑還不夠明顯,所以一些人認為中國還沒出現通縮,這種看法是有問題的。在這里必須要強調一個重點問題,如果居民生活品價格也形成通縮,那中國經濟就不是通縮問題了,而是經濟危機全面爆發的問題了,因為這是一個從大宗工業品價格通縮到整體經濟通縮的傳導過程,一旦這個過程走完,那就意味著中國經濟已處在不可救藥的地步了。
二是通脹通縮都非常強調預期問題,現在的很多討論都是建立在靜態數據上,而沒有認清預期問題。當前經濟依然在下滑,境外媒體又在鼓吹人民幣貶值與從中國撤資,而國內降息降準并沒有對價格形成支撐,這些都構成了對中國經濟通縮問題的進一步預期。
筆者在去年上半年就很明確地提出了中國經濟將陷入通縮的觀點,而目前中國經濟實質上就處在通縮之中,且有將中國經濟全面帶入危機的高度危險性。去年年初筆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認為中國的微調政策應該改為中調政策,這是因為中國經濟在強調轉型,經濟轉型期是個大的變化過程,不可能用微調政策來穩定經濟,微調與轉型之間是自相矛盾的,事實證明微調政策是失敗的,給中國經濟穩定帶來了巨大的困擾,也為今年的貨幣政策以及財政政策制造了大麻煩。基于目前的經濟情況,建議政府在處理當前的經濟問題時,應把通縮問題的考量放在突出的位置,只有這樣,經濟政策才能足夠清醒。
造成當前通縮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美元升值具有加息的作用,其主要職能之一在于控制美國的通脹,由于美元具有國際定價權,這導致了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下跌。而中國的經濟主動降溫與經濟結構調整改變了國際大宗商品的供求關系,加速了其價格的大跌過程。
2、發展中國家從輸入性通脹開始轉為國際資本流出,這打擊了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資產價格,打擊了實體經濟,從而進一步打壓了工業品等價格。而中國目前就是輸入性資本流出的典型發展中國家之一。
3、中國銀行業的影子化達到了一定的瓶頸,銀行的貨幣乘數擴張從高峰開始回落,銀行業實際正處在一個減杠桿的過程中,這會抑制信貸擴張,限制流動性。
4、中國經濟的持續下滑導致實體經濟受挫,企業負債增加,銀行的不良資產攀升,這使銀行業對小微企業的貸款發放會變得更加謹慎。
5、互聯網金融等創新使資本更加集中,實際上降低了社會流動性。
6、社會貧富分化嚴重,造成消費遞減以及投資的不均衡,資本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當然會嚴重限制流動性。
7、經濟轉型的困難期、債務償還的高峰期、地方債務的高峰期等多種復雜情況疊加,導致了現金周轉率的下降,限制了流動性。
8、在以上多因素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并沒有與經濟逆周期積極配套。央行只掌握了總量,知道自己放了多少水,卻不知道水放到哪里去了,所以央行的貨幣政策與當前壟斷資本、國際資本之間構成了很突出的矛盾,這使央行貨幣政策減效。
9、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不完善,這使人民幣高幣值掛鉤美元匯率,導致了中國在經濟逆周期中出口與資本外流的雙困境。
10、腐敗資本的外溢與隱匿,減少了現金流動。
綜合上述分析,中國經濟目前已無法回避通縮這個嚴重的問題了,不正視這個問題中國經濟要吃大虧,嚴格來說國內的經濟調整是錯期調整,即沒有回避債務的高峰期,又用力過猛,這讓中國經濟出現了紊亂,而在經濟下滑過程中,沒有首先注重國內的兩級分化問題,而是加速了金融創新,這不僅沒有調節社會的貧富差,反而加大了資本與分配的分裂。
中國經濟當前需要減緩金融改革,防止國際資本對國內市場價格的再破壞,暫需減緩建設國際資本流出通道,監管好國內腐敗資本的巨資轉移,高度重視互聯網金融問題,同時還要穩定實體經濟,以實體經濟發展為核心增加居民收入。另外,在控制好房地產價格的同時,嚴防股市、影子體系、地方債三泡沫。
就中國當前經濟的危險性來說,穩實體比金改要重要的多,如果經濟下滑到目前這種情況還不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急迫性的話,那么中國經濟的困局基本已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