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見聞網站不止一次提到,從經濟數據上看,中國自4月起出臺的一系列微刺激措施可能僅僅只刺激了經濟短暫復蘇,其有效性正在消逝。
究其原因,企業缺乏借款興趣恐怕是比市場缺乏資金更重要的原因。上周,央行通過SLF工具向五大國有銀行注入了5000億元資金,4月國開行還獲得了央行1萬億元的PSL,銀監會也放松了存款比限制。這都令銀行可借貸的資金規模擴大。
盡管如此,中國的信貸增速依然較為低迷,進口不振,房地產市場下滑,許多公司的支出意愿不夠強烈。
英國《金融時報》甚至提到,這引發了中國可能陷入所謂“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可怕前景。
所謂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按照最先提出這一概念的野村經濟學家辜朝明此前的解釋,是指當全國性的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后,大量的私人部門(企業和家庭)資產負債表都會隨之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況,從而大規模地遏制經濟活動,由此而造成的持續衰退。
在這種情況下,債臺高筑的企業忙著償還債務,即便利率再低也不愿意借款,企業把目標從“陽態”世界的利潤最大化轉變為“陰態”世界的負債最小化。這時候政府的貨幣刺激就會失去有效性。
他認為,部分中國企業如今也呈現出這種行為方式。
當前中國不少企業債務高企,房價下跌、市場低迷令債務壓力與日俱增。據渣打銀行估計,中國的總體債務與GDP之比已從2008年底的147%,提高到今年6月底的251%。
上周五,央行公布的調查顯示,今年三季度,中國貸款總體需求指數為 66.6%,較上季下降 4.9 個百分點,為2011年三季度以來的最低值,制造業的貸款需求降幅大于非制造業,同時大型和小型企業的貸款需求均有所下降。
如何實體需求不足,那央行刺激所放出來的資金都去哪兒了呢?
《金融時報》引述一位上海的商業銀行的高管表示,貸存比已經放松,流動性有所提高,但仍然很難發放貸款。(刺激)消息傳出后,銀行都爭相購買債券。這些錢并沒有流入實體經濟。
辜朝明認為,在私人部門將債務完全清理干凈之前,經濟無法恢復自行增長。但要破解這一局面也并非無藥可救。他稱,唯一的出路是長期大規模的政府支出。
盡管中國政府此前就曾增加過鐵路支出以及加快棚戶區改造,但決策層一直在避免大規模的強刺激,此前的四萬億給經濟留下的債務后遺癥至今未消除。
由于中國近期出爐的諸多經濟數據疲軟不堪,很多市場人士期望政府出臺更廣泛的刺激措施。但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周末表示,中國并不會因為任何一個經濟指標而對其經濟政策大修大改。
相關閱讀
金融時報:中國面臨“資產負債表衰退”風險
中國發起了提振乏力經濟增長的最新努力,由央行注入現金。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隨著債務纏身的企業失去對哪怕是低息借款的興趣,貨幣刺激正在失去其有效性。
今年4月出臺的“微刺激”措施聚焦于增加貨幣和信貸供應。上周中國央行采取行動,通過向五大銀行發放貸款,向金融體系注入5000億元人民幣(合810億美元)。此前,中國央行對一些小銀行有針對性地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針對銀行貸存比的監管上限也有所放松,使銀行有更大自由度可以擴大放貸。
當局希望銀行將這些資金導向實體經濟,但銀行家和分析師表示,近幾個月信貸疲軟,在更大程度上是因為借款人缺乏需求,而不是因為銀行放貸受到制約。
這引發了中國可能陷入所謂“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可怕前景,在這種經濟低迷情形中,貨幣政策失去有效性,因為債臺高筑的企業專注于償還債務,即使利率下降也仍不愿借款。經濟放緩之際商品需求疲軟,進一步抑制了投資意愿。
“任何在高杠桿下經營公司的人,都對最終需求的前景非常敏感,”野村(Nomura)經濟學家辜朝明(Richard Koo)表示。他在分析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泡沫破滅后陷入的停滯時,率先提出了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概念。
他對美國、歐盟和英國在危機后的經濟進行了相同的分析,在這些經濟體,央行巨幅擴大貨幣基礎之舉,基本上未能刺激銀行向實體經濟放貸。“如果大家都情緒良好、大筆支出,那么杠桿不是一個大問題,”辜朝明表示,“日本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末之前就是這樣運作的。但一旦形勢扭轉,它們就得超級謹慎。至少部分中國企業如今也呈現出這種行為方式。”
的確,上周五公布的一項央行調查顯示,銀行家們看到第三季度貸款需求下降,而另一項調查顯示,制造商對經濟越來越悲觀。
這些調查結果有助于解釋本月早些時候發布的數據,那些數據顯示8月份未償還銀行貸款同比僅增長13.3%,這是2005年以來最疲弱的增幅。
分析師們仍相信中國政府可能出臺激進的貨幣寬松政策以刺激信貸和投資增長,包括降息和監管機構指示銀行增加放貸的所謂“窗口指導”。
但銀行家們表示,好的放貸機會很少,盡管監管機構已放寬了規則的執行,如75%的貸存比上限——這個上限長期以來是銀行放貸的一大制約因素。
“貸存比已經放松,流動性有所提高,但仍然很難發放貸款。(刺激)消息傳出后,銀行都爭相購買債券。這些錢并沒有流入實體經濟,”上海一家中型商業銀行的一位高管表示。
不斷增加的債務至少是部分原因。根據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的估算,北京方面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出臺的大規模刺激,使中國總體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從2008年底的147%,增至今年6月底的251%。
辜朝明等人表示,全面爆發資產負債表衰退的一個前提是,中國出現更劇烈的資產價格下跌。
房產價格已連續四個月下跌,但跌幅仍遠低于日本在1990年——或美國在2008年——出現的災難性崩盤。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意味著,當受損的企業資產負債表減弱私營部門的借款和投資意愿時,政府必須以財政支出來填補這一缺口。
中國今年早些時候嘗試過這種做法:鐵路等領域的支出增加,財政赤字短暫飆升。但如果私營部門的支出進一步減弱,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可能不得不克服歷來對龐大財政赤字抱有的反感,出臺更大力度的刺激。
瑞銀(UBS)高級經濟顧問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主張,中國應該歡迎借貸下降,并接受增長放緩,視其為防止未來爆發一場全面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必然代價。
“如果信用創造/債務積累模式被允許持續下去,我認為非金融企業部門的過高杠桿將越來越有可能引發一場對利率不敏感的投資低迷,”馬格努斯表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