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研究顯示,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在全球金融危機后擴張明顯,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非金融企業債務占比極高,達到139%,已經超過了OECD國家90%的閾值。而債務余額總額在2012年末為111.6萬億元,杠桿率達到215%,去杠桿化將不可避免。
社科院“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課題組對相關課題進行了研究,社科院經濟學部宏觀室主任、研究員張曉晶表示,金融危機之后,國家資產負債表擴張明顯,資產負債率在“四萬億”的推動下增長得尤為明顯,而總資產中存貨占比的激增也體現出了產能過剩問題的嚴峻程度:
2007年-2011年的5年內,總資產、總負債、凈資產三個指標均幾乎翻番,且增速均快于同期名義GDP的增幅。
國家整體的資產負債率在這5年間呈上升趨勢,上升幅度在2009年到2010年兩年間較大,與當時推出的“四萬億”高度對應。
值得注意的是,總資產中存貨占比激增——尤其是在2010年和2011年,表明產能過剩問題嚴重。
另外,在主權資產負債表方面:
2000年~2011年間,中國主權資產中,非金融企業國有資產,以及儲備資產的增長最為迅速。
而在主權負債端,增長異常迅速的則是政府債務(中央及地方)、國有企業債務,以及處置不良資產形成的或有負債。
單就2011年情況來看,按寬口徑匡算,中國主權資產凈值為87萬億,如圖:
然而,張曉晶表示,考慮到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變現能力差,以及國土資源性資產的使用權也不可能一次性全部轉讓,窄口徑的主權資產凈值為21.6萬億。
如果再扣除儲備資產——這一有外匯占款負債對應、但在該研究中未被計入負債的21萬億,實際的主權資產凈值接近于零。
而杠桿率指標在金融危機結束以來的這段時間內已經飆漲至高位:
四個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居民部門、非金融企業部門、政府部門以及金融部門的債務余額總額在2012年末為111.6萬億元,杠桿率達到215%。
若考慮實體經濟主體之間相互信用形成的債務(如民間融資)和從國外部門借入的外債,中國整體的債務規模則上升到118.3萬億元,杠桿率高達228% 。
張曉晶稱,這意味著全社會的杠桿率已經很高,去杠桿在所難免。
各部門分解開來看,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杠桿率尤其值得警惕:
匯總貸款、債券融資和“影子銀行” 融資三塊,2012年末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余額72.12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39%。即使扣除計入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這一有政府背景的實體債務,該部門債務余額也達58.67萬億元,為GDP的113%,超過OECD國家90%的閾值。
該研究統計的政府部門債務余額,在2012年末為27.7萬億元,占GDP的53%。其中地方政府債務19.94萬億元,其中包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余額13.45萬億元。這一結果與國家審計署去年公布的地方政府債務數據大體吻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