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大家參加我的頒獎大會。
請允許我先向大家講一個故事。這次我獲獎的“財政信貸綜合平衡理論”,在中國的經濟學界,最早給予肯定并加以推介的是武漢大學經濟學院已故的知名教授曾啟賢學長。他與經濟學院老院長譚崇臺教授,在我的《財政信貸綜合平衡導論》1984年出書不久,就約我到武大講學,講綜合平衡。1986年,我以這本書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年度著作獎”,應與武大經濟學院同仁的鼓吹不無關系。今天,在二十七年之后,又榮幸地獲得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好像是天意,怎么這么湊巧,竟然在武漢大學授獎。我想曾啟賢學長的在天之靈一定會非常高興的。
我這次獲創新獎,聯系前五屆的創新獎,使我一再回憶起改革開放之初的那些歲月。那時,大目標已定:要富裕的社會主義;而要達到彼岸,沒有現成道路,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經濟學界在選擇過河路線,如引入市場機制,在選擇起步應該登上哪塊、哪幾塊石頭,如聯產承包、如價格改革等等方面,不顧社會政治生活中依然充斥著的許許多多的禁忌,激情滿懷地議論、討論、爭論、辯論,應該說,為改革開放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無愧于祖國對我們經濟學人的期待。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剛剛閉幕的再次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走過三十五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世界共睹,而且發展的勢頭仍將持續;人民生活今昔對比改善甚多,而且依然在繼續改善??墒?,在前進中,經濟里的問題更多了。社會的不協調,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是日益減弱而是日益多發。改革開放不久就出現了“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來罵娘”的歇后語,而現在更增強了對抗的色彩。人們的通常想法:經濟發展了,矛盾會越來越少。其實,矛盾越來越多卻勿寧說是現實的規律。同時,在閉關鎖國剛剛被突破的初期,主要關注的是國內問題?,F在國門大開,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全球化的大循環之中。“中國制造”好像神話似的在國際市場上打出了不小的一片天地,可是現在卻面臨必須及時調整戰略以站穩陣地的嚴肅挑戰。我們抗拒了1997年始于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和2008年始于美國次貸危機的世界金融大震蕩,那么我們在建立國際經濟聯系中應該選擇怎樣富有彈性的機制,應該準備怎樣的應急對策,以應對再次的沖擊,成為重要課題。國際上一方面承認乃至歡迎中國經濟的崛起,但同時則時時唱衰中國經濟并處處設防、圍堵,以至實際上我們經常處于“突圍”的緊迫態勢之中。這又必然要求我們關注國際經濟合理秩序的重構和爭取必要的話語權。如此等等,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都說明,中國經濟學人要為繼續深入改革開放,要為振興中華承擔更為艱巨的任務。
經濟學人的武器是經濟學,是經濟理論。在這里,想講一點對經濟學建設的看法。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經濟學準備大體是:⑴中國幾千年來本民族積淀的經濟理論,這在當時已經是許許多多年不被看重的理論,但不被看重卻實際上不可能在中國人的頭腦中全然清空;⑵第二次大戰前從西方引進的現代經濟學,其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迅速掌握了當時年輕的一代;⑶建國后統治并實施了多年的計劃經濟理論;⑷改革開放開始,再次全力引進的在二次戰后迅速發展的西方現代經濟學。那時的中國經濟學人,就好像裝備著從大刀長矛、到漢陽造,到卡賓槍這些雜牌武器的一隊士兵,但憑借著振興中華的熱情,憑借著貼近、熟悉自己生存的土壤,憑借著從實際出發,科學求實的指導思想,奉獻了一系列有關改革的路徑和對策的建議。
今天,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在可以全面吸收全世界經濟學成就的環境中,我們經濟學的建設的確取得了無可置疑的成就。我們對經濟過程的分析細化了;實證研究使我們對數量的把握準確了。然而面對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困惑,無論是國內的,還是世界的,卻往往使人感到深入本質、高屋建瓴的理論剖析不怎么多見。似乎精良的經濟學武器還不如過去雜牌武器那樣趁手。
問題出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在于還沒有把外國的東西學全、學透。學全、學透是一個過程;何時學全、學透恐怕也難以說清。不過,學全、學透的頂點也許可以理解為達到與國外經濟學人一樣的水平??墒?,極其現實的是,許許多多世界的經濟問題,許許多多中國的經濟問題,好像頂級的、治學嚴肅的國外經濟學人,也常常處在云籠霧罩之中,——不在于存在分歧的見解,而在于認識、論證、對策經不起推敲,用之于實踐,常常顯得空泛、偏頗,把握不住要領。是否可以這樣判斷:不在于中國經濟學人沒有掌握好經濟學的武器,而是面對當今世界的新發展、新課題,世界的經濟學,顯出有點遲鈍、有點保守、有點缺乏銳氣,需要進一步提升。
比如,如何指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是三中全會指出的深化改革的重點和核心。大家都知道,這不只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性的問題。中國是從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走出來的:市場進入經濟而原來全部管轄經濟的政府保留有相當的陣地。于是有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問題。市場經濟國家,它們奉之為圭臬的是政府應該被屏蔽于經濟之外,可是大半個世紀以來,不僅沒有把原來政府在經濟里的陣地掃蕩干凈,反而竟然沒有阻擋住政府的強勢進入。這就是說,政府與市場紐結在一起的經濟形態覆蓋了全世界。對于這樣的經濟形態到底應該如何看:它只是一時的扭曲并終將回歸經典的市場原則,還是前進中不可逆轉的必然;是一個短暫的過渡形態,還是將會構成一個歷史的發展階段?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是只可能有唯一的解,還是面對不同條件可以有并行的解;客觀世界是只允許唯一的發展道路,還是不僅允許而且需要不同發展道路的并存?應該說,通過實踐和研究,人們的認識確在不斷深化。然而,卻總感到很難提綱挈領地把握這這種經濟形態的本質。也許可以這樣類比:我們對市場經濟有一個最簡要、最本質地理解;對計劃經濟為什么要取代市場經濟也曾有一個最簡要、最本質地理解;同樣,對計劃經濟為什么又敗在市場經濟面前也有一個最簡要、最本質地理解??墒牵瑢φc市場總是紐結在一起的這個經濟形態,在經濟學里,卻還罕見沿著經濟學經典的邏輯思路作出的推導、論證。好像在經濟學這個圈子里,對當前的具體矛盾常常投入大量精力發表議論,制定對策,而同時,卻缺乏探索建立經濟理論模型的熱情。當然,面對現實矛盾,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但基本理論的研究,對于增強前瞻能力和全局觀點更具有基礎意義。是否可以說,重視對策性研究卻漠視基礎理論研究的傾向,是世界性的問題。也正是在這樣著背景之下,我們都知道,對于“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之爭,對于有沒有“北京模型”之爭等等,雖然花費了大量筆墨,但非此即彼的議論頗多,偏執的觀點極為強勁,卻罕見透辟的學理剖析和啟發思路的辯證思維。
再舉一個比較具體的例子,如新的世界金融體系,新的世界貨幣體系,說說設想容易,但設想的模型是不是能夠實現的模型,如果并不確定,那么如何摸索過渡措施?不僅由于大國的利害沖突難以形成共識,而且也缺乏結合歷史與現實的深刻剖析??v然有些深入的思考,好像也沒有受到重視。
這類問題顯然不是制訂幾個計量模型能夠解決的;同樣,也不是簡單重復經濟學本身那些論證了幾千年、幾百年的規律、原理所能解決的。這里需要的不在于細枝末節,而在于提升指導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在于尋求在哲理、宇宙觀、方法論這樣的指導思想層面要有新的突破。
當今,統治世界的現代經濟學是在西方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方文化的銳利進取精神給我們深刻印象;但經常處于傳統思維和認知的慣性之中,也會滋生固守和片面。如果我們中國學人把東方文化的精髓,作為哲理性的指導思想,引進現代經濟學,是不是有助于推動經濟學跨上一個新的高度,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當然,近幾個世紀,西方文化傳統席卷全世界,而中國的東方文化傳統,以鴉片戰爭為標志,敗走麥城。敗,雖然使中華文化頓失光彩,但決不意味著它本身的徹底否定。幾千年的積淀怎能沒有真理性的內涵?而且在中世紀,正是這樣的文化及其指導的經濟理論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問題是停滯使之落后,――可能就是經常處于傳統思維和認知的慣性之中而停滯,而落后。但痛定思痛,在虛心學習戰勝者文化優勢的同時,認真再認識自己傳統文化精粹的努力,一直不絕如縷。近些年,一改民族自卑和領導忽視的狀態,重視了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研究,重視了對東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并有不少研究成果。比如,中國文化的思維方法注重全面與綜合;比如,中國文化面對多元的客觀,強調親和,融合,強調“有容乃大”,等等。我自己缺乏探索這樣高層次問題的必要素養。但不少觀點于我心有戚戚焉。自己讀古書也時有領會。如太史公司馬遷,面對諸子百家,在論“六家之要旨”時,首先引用《易系辭》“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涂”,肯定六家都是“務為治者也”。到了班固,又明確論斷:“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他們開闊的視野,擇善而從的廣闊胸襟,是不是代表我們文化傳統的典范?無論如何,中國的東方文化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長處,應是毋容置疑的。外國人說,中國人過分固守意識形態,這也許并非空穴來風;但多年的體會,西方人的意識形態情結――放到歷史長河中或許可以稱之為十字軍東征情結,也極其根深蒂固。撇開偏見,以科學求實的準則要求,至少應該看到東西方文化傳統之間實際存在著互補的關系。
如果這樣的認識可以成立,那么中國的經濟學人,努力把東方文化的精粹,作為指導性的理念,引進經濟學的研究、探索,一定可以推動世界的經濟學跨上一個新的,更有活力,更能指導實際,更能引領實踐的高度。
我認為,這是應該開拓的路!
說了一些自己思考了許久但至今也總覺得尚未條理清晰的想法。講出來,請大家評論。謝謝!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