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關注國際資本金融攻擊對我國綜合安全的嚴重威脅
王立強
摘要:國際金融集團控制的資本規模大大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這些資本在極少數投資銀行指揮下的共同進退,謀求利益的行為,就是產生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金融危機沒有蒸發財富,它只是讓財富快速、大規模地改變了歸屬。金融危機的實質是國際壟斷資本鯨吞民眾財富。
在美圓本幣制度下,國際金融壟斷集團鯨吞他人財富的經典程序是:擴大貨幣供應,讓貨幣供給狀態從充裕向過剩轉化;以超低利率為工具,使投資收益大大超過資金成本,刺激起金融投機泡沫,造成資產價格大幅攀升;統一調動資金在高位套現離場,資本實現盈利目標。
因此,美聯儲利率降至歷史低點就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兆;投資收益大大超過資金成本,金融投機猖獗就是爆發金融危機的警報;金融危機爆發的臨界標志:股市、房市、匯市數值同時達到歷史高位。
關鍵詞:國際金融壟斷,金融危機,警報
一、高度壟斷是金融危機的根源
全球前10家金融機構托管資金總額為93.9萬億美元;世界前10家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著16.7萬億美元的資產;世界前10家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總額為1.7萬億美元。上述這30家金融機構就控制了超過112萬億美元的財富。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創造的GDP為15萬億美元,而全世界各國GDP的總和約為62萬億美元。“富可敵世界”正是這30家金融集團的真實寫照。對這些財團而言,資產是投入各種項目掙取更多利潤的本錢,是進行資本運作謀求暴利的手段。當它們為謀求利益最大化,把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各類資本市場,特別是在極少數大投資銀行的指導下共同進退,會帶來什么后果?
據中國之聲2011年2月25日《新聞晚高峰》報道:“德意志銀行的韓國經紀子公司面臨10億韓元的處罰。調查交易記錄顯示,11月11日韓國股市暴跌當天,共有價值2.4萬億韓元的海外投資者賣盤指令被執行,其中約1.6萬億的賣單是通過德意志銀行旗下韓國證券公司執行的,德意志銀行從中牟取了450億韓元的利潤。”韓國的案例中,國際投行的投資咨詢報告實際上發揮著資本總調度、總指揮的作用。
為什么高盛的客戶撤出股市就造成他國股市暴跌呢?兩軍博弈之時,資金分散、決策分散一方虧是必然、賺是偶然。高盛一家的雇員有3.2萬人。國際壟斷資本在這樣龐大的專業團隊支持下,或買或賣,統一行動,賺多賠少成為常態。國際資本的賬戶雖然分散,但在國際投行的統一指揮調度下,共同進退的資金規模遠遠超過本土投資機構,它們在資本市場興風作浪乃至控制主導權也就不足為奇。見微知著。海量資本突然從各類市場套現離市的結果,必然導致金融危機。
二、重新認識金融霸權時代關于金融危機的幾個習慣說法
1.是財富蒸發還是財富轉移?
媒體在描述股市暴跌時,最常用、也是最誤導股民的用語是“財富蒸發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和損失絕對不亞于一場大規模熱戰。但是,金融危機和熱戰最大的不同是,金融危機不會毀滅財富,更不會讓財富從人間蒸發,它只是讓財富快速、大規模地改變了歸屬。
2.是危機爆發還是斂財結束?
媒體經常在股市暴跌后向公眾宣布“金融危機爆發了”,把暴跌現象作為危機爆發的起點。韓國政府的調查報告表明,股市暴跌是國際資本在高位套現離場后造成的結果,是財富被掠走的標志。我們認為,把股票暴跌視為社會整體陷入危機的開始不準確:其一,對國際資本而言,股市暴跌是以錢掙錢周期的結束,而不是開始。其二,股市暴跌只是小股民遭殃的起點,壟斷財團已經賺得盆滿缽溢并無危機,用“金融危機”來指稱整個社會陷入危機不確切。其三,股民在股市的投資全部被金融壟斷集團吸走,市場現金極度缺乏,社會經濟生活面臨停頓的危險,從表象看,這似乎是社會危機;從本質看,卻是金融資本脅迫政府為他們掙錢支付社會成本的一種手段。我們應當認清“金融危機”的背后國際壟斷資本鯨吞民眾財富這個實質。
3.一次“危機”和兩次“洗劫”。
國際壟斷資本從股市高位套現離場,將股民的投資裝入自己囊中是第一次財富洗劫。國際壟斷資本借助現金短缺的“金融危機”,迫使政府用百姓血汗錢救市支付社會成本是第二次財富洗劫。金融危機800年歷史留下的文獻表明,金融危機造成的社會成本至少包括三項:政府無償給銀行提供救助資金;政府至少在3年間實行減免稅收;政府的公共債務平均擴大186.3%。時下的主權債務危機,將第二次財富洗劫的規模推至歷史巔峰。2011年12月7日新華網消息稱,據美國《彭博市場》雜志報道,美聯儲秘密向美國大型銀行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注資。美聯儲從2001年8月至2009年3月,共計向金融體系注入7.77萬億美元。金融危機期間,美聯儲緊急貸款利率低得超乎想象,如2008年12月利率降至0.01%。這僅僅是美國政府給銀行提供的救助資金一項。美國的公共債務上限也一提再提,創出歷史新高,達到15.2萬億。政府救市的海量資金都需要用未來的收入償還。這是主權債務問題的核心。
三、資本運作脈絡和金融危機預警機制
以錢掙錢是資本的生存方式和追求的唯一目的。它運作資本,鯨吞他人財富的經典程序是:推動貨幣從充裕向過剩轉化;讓投資收益大大超過資金成本,刺激起金融投機活動,讓資產價格連續地大幅攀升;統一調動資金在高位套現離場,資本實現盈利目標。
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兆:美聯儲利率降至歷史低點;金融危機爆發的警報:投資收益大大超過資金成本,金融投機猖獗;金融危機爆發的臨界標志:股市、房市、匯市數值同時達到歷史高位。
1.在美元為國際主要貨幣的前提下,流動性從充裕向過剩轉變的推手是美聯儲,基本的操作工具就是降低美元利率。
美元本位制實行之初,帶來了投資能力迅速提高,實體經濟發展加快的好處。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很快就把制造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人力成本低下的不發達國家,進而促成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金融化轉型,出現實體經濟萎縮;金融服務業比例上升;國民收入中金融收益超過銷售利潤;投資能力與實體經濟的需求完全脫節、不成比例等經濟金融化的顯著特點。在這個背景下,國際金融壟斷集團不再滿足掙取商品利潤,而是利用自己控制資本和貨幣的長項,在這個范圍內不斷作局以鯨吞全球財富。
在這場游戲中,壟斷財團集中財富的媒介就是貨幣。因此,要把分散在百姓手中的財富集中起來,必須提供寬松的貨幣環境。所謂貨幣供給充裕是針對實體經濟而言,而遠遠超過實體經濟消納能力的貨幣供給當屬供應過剩。現以近80年來幾次大的國際金融危機為例進行分析:
美國1929年金融風暴。1921~1929 年8 年間,美聯儲除了下調聯邦基金利率外,一個重要的政策選擇就是增加貨幣供應量。美聯儲僅在1928年就向它青睞的成員銀行發放了600億美元的貨幣,這些成員銀行用它們15天的銀行本票作抵押。如果這些錢全部兌換成黃金,相當于當時世界全部黃金流通量的6倍!通過這種方式發放的美元比紐約美聯儲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入票據所發放的貨幣量高出33倍!
日本1980年代金融危機。美日“廣場協議”簽署后,為擴大國內需求,減少日元進一步升值壓力,日本開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日本銀行從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5次下調利率,貼現率從5.0%降到2.5%。為防止日元兌美元匯價繼續上升,日本銀行在外匯市場上大規模地買進美元、賣出日元,貨幣供應量因此迅速膨脹,1987年的增長率達到10%以上。
東南亞1997年金融危機。東南亞國家實現了金融自由化,為國際資本直接沖擊這些國家的金融體系打開了大門。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案例中,流動性不是由本國貨幣政策當局降息或增發貨幣造成,而是因大量借入美元,導致流動性泛濫。持有美元的投資機構能大量給東南亞國家放債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外債的增長幅度成為流動性增長的外在標志。
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2001年IT泡沫破滅,美國經濟出現衰退。為了刺激經濟,美聯儲采取了極具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經過13次降息,到2003年6月25日,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至1%,創45年來最低水平。
以上的歷史記錄表明,美聯儲的利率創下新低之后不久,就有一場危機到來。因此,美聯儲每次操作利率下行并創下低利率記錄,就意味著一場金融危機開始進入醞釀階段。低利率記錄成為爆發金融危機最早的預警標志。
2.讓投資收益大大超過資金成本,推動資產價格不斷攀升。
由于實體經濟吸納投資的數量受限于產能和市場,所以金融化時代的海量資金,實體經濟無法全部吸收。過剩的資金要尋找出路,自然就流入投機性金融市場。在利潤推動下,金融機構爭先給借款人提供貸款優惠,金融市場的投機收益就很快會超過借貸成本,使投機活動迅速活躍起來。股票和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就會脫離經濟基本面的支撐,出現迅速而持續的增長,形成泡沫。再以上述幾次大的國際金融危機為例,揭示金融機構如何為股票等資產性投資與投機提供廉價的資金為資產泡沫膨漲推波助瀾。
美國1929年金融風暴。證券市場上的交易保證金只要求有10%,即可以用1000美元的自由資金購買價值10000美元的股票,其他資金可以借貸。這大大便利了股票市場上的投資與投機行為。在1920年代初期,證券經紀人貸款規模約在10億美元~15億美元之間,到1926年初已經擴大到了20億~25億美元之間,1927年底達到34.8億美元,1928年底這一規模已經高達60億美元。
日本1980年代金融危機。根據日本經濟企劃廳的統計比較,1984年到1989年,日本的純固定資產增長了35.4%,土地資產增加了129.2%,股票資產增加了93.4%。80年代后期,日本股價開始飆升。1985年日本的股票市價總額僅為196萬億日元,為該年度GNP的60%。到1987年末,人口只有美國的一半,GNP僅為美國的60%的日本,股票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其股票市價總額竟占到全世界股票市價總額的41.7%。日經股票價格指數在1986~1989四年間股票價格上漲了2.7倍。
東南亞1997年金融危機。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過早地開放了國內金融市場,為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國際資本直接沖擊這些國家的金融體系創造了條件。外資并未如各國政府所愿流入實體經濟,而是大量地流向了投機性強的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導致資產價格飛漲。
1989年泰國住房貸款為1459億泰銖,到了1996年已經達到7934億,增長了5倍多。1988~1992年期間,地價以每年20%~30%的速度上漲。1992~1997年7月,地價的上漲速度高達每年40%。
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在房地產抵押貸款產品創新的推動下,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對次級借款人不斷降低貸款門檻,促使次級房屋貸款規模迅速擴大,2003年達到4000億美元,2004年突破1萬億美元,2005年增加到1.4萬億美元,2006年增長放緩。次級房屋貸款在房屋抵押貸款中的比重從1999年2%左右增加到2006年近15%。伴隨次級房屋貸款規模的擴大,以此為基礎資產的住宅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及相關信用衍生品如GDO、GDO平方、CDO立方、CDS等也得以飛速發展。到2007年一季度末,MBS余額約5.984萬億美元,MBS余額占住房抵押貸款余額(約10.4萬億美元)之比達到57%。2002年開始,美國房價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到了房地產泡沫最為盛行的2005年末,房價年增速達到17%。反映美國10個主要城市房價變動的S&P Case ShiHer指數從2001年1月114.58點上升到2006年6月的226.29點,上漲了97.5%。因此,金融泡沫預警體系的第二階段標志。
3.“資金調動令”是調動資金在高位套現離場造成資產價格暴跌的黑手。
國際壟斷資本利用資金優勢洗劫他人財富是金融危機的本質,“自由”、“合法”是國際壟斷資本擺脫犯罪嫌疑的擋箭牌與護身符。既然法律保護用錢掙錢的合法性,人們只能去關注金融、經濟危機的復雜外表,研究危機的傳導機制,相互作用等,而不能追究在“自由”與“合法”外衣保護下的壟斷資本的罪責。這也就是800年來都解釋不了也預測不了金融危機的原因。
事實表明,查找市場黑手與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不是股市暴跌之后的過程和細節,而是發生在“金融風暴”之前的那份“資金調動令”(投資建議報告)或者“調整令”(突然大幅度改變銀行利率)。
美國1929年金融風暴。1929年8月9日,美聯儲將利息提高到6%,緊接著美聯儲紐約銀行將證券交易商的利率由5%提高到20%。美聯儲猛然提高利率之后,造成銀行無法有效發放信貸,美國這只健壯的肥羊由于極度失血而休克。國際銀行家們隨后一擁而上,以正常價格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的超低價格大舉吃進藍籌股和其它優質資產。在這場空前的經濟浩劫中,只有最核心圈子里的少數人事先知道投機大戲即將落幕。這些人當然能夠及時拋出股票,購買政府債券,然后完成個人財富的飛躍。例如:亨利•莫金撒在“黑色星期二”(1929年10月29日) 前幾天匆匆趕到銀行家信托公司,命令他的公司在3天之內賣掉所有股票。他的手下困惑不已,建議他在幾個星期的時間里逐步清倉,這樣至少要多賺500萬美元。亨利•莫金撒勃然大怒,沖著手下人怒吼:“我到這里來不是和你討論!照我說的去做!”
日本失去的10年。美日“廣場協議”之后,日元到1987年2月升值了57%;從1987年到1989年,日本股票價格平均上漲94%,城市土地價格平均上漲103%,東京的地價翻了兩倍。1989年底,美國先由財長出面,高調宣稱日本泡沫經濟處于崩盤邊緣,繼而以美國金融機構為首的金融壟斷集團做空日經指數。日經平均股指從1989年12月31日38915高點下降了63%;市值從1989年底的630萬億日元降至1992年的299萬億日元,三年減少了331萬億日元。1990年,日本皇宮地塊的價格相當于美國加利福尼亞所有房地產價格的總和。泡沫破滅后,日本房地產跌去70%。日本因股市和房地產暴跌而造成的損失達6萬億美元,整個國家的財富縮水了近50%。
韓國抓住了德意志銀行的黑手。在2010年11月11日韓國股市交易的最后10分鐘,韓國Kospi指數大跌48點,這主要是因為期貨和股指之間的套利交易。在此期間,外國投資者共發出大約2.4萬億韓元的賣單,而其中大約2萬億韓元都是通過德意志銀行在韓國的證券部門操作的。如此大的賣單直接引發了韓國股市大跳水。韓國歷時三個月進行調查,抓到了德意志銀行發出的資金“調度令”和其他證據:(1)交易指令都來自海外,大部分來自德意志銀行。(2)這批巨額賣單是在股市收市前10分鐘進行的,也就是別人沒有辦法做出反應的時候進行這種操作。(3)德意志銀行進行了期貨和股指之間的套利交易。
高盛在中國發布的資金調度令。2010年11月10日高盛集團向其主要客戶發出操作指令、賣出中國股票。在高盛的“資金調度令”下達后,它們獲利豐厚悄然逃離頂部。中國股市隨后立即連續大幅下跌。這次我方找到了高盛的“資金調度令”,并復原其運作資金的三個階段:(1)中國股市低迷,眾多券商在給客戶的操作建議中建議客戶賣出持有股票。但國際金融集團卻在進行完全相反的動作,步調一致地進行買入操作,并反復向客戶強調“買入操作指令”的根據和理由。(2)中國股市突然快速上漲24%的幅度,眾多投資者開始跟進買入。中國券商幾乎眾口一致向客戶發出強烈買入的操作建議。(3)高盛集團突然在11月10日向主要客戶發出操作指令,建議賣出持有的中國股票。中國投資者股票資產損失比例達到13.4%。上述案例證明,國際金融壟斷集團就是發布“資金調度令”或決定發布“調整令”操縱股市暴漲暴跌的幕后黑手。由此可見,信息是金融戰的核心。
4.“三個峰值”是資本利益最大化的外在標志。
從資本追求的目的看,既簡單又直白:利潤。上述案例表明,貨幣形態的資本除了在匯市可以出現價值變化外,通常是沒有任何變化的,變化莫測的是資本的替身——各種有價證券。資本總是先躲進替身與有價證券所有人周旋,等到了市場價值的巔峰,其真身突然帶著投資人購買替身的真金白銀悄然溜走。
在所有金融危機案例中,資本都嚴格遵循的這兩個行為規范,讓我們找到了預警危機的線索。一是不到“峰值”,資本絕對不會現出真身,即攀上“峰值”是資本現身的前提。二是要把替身的市場價值變為現實利潤,資本必須脫離替身還原為貨幣。把替身的市場價值兌現成貨幣的過程是一個絕對隱秘的過程,信息一旦泄漏,資本很難全身而退。現實生活中,金融資產的“峰值”就是股市、房市和匯市攀升至歷史高位。當這些有價證券的市值達到歷史高位,就是投資的理論收益達到最大化的時刻,也就是資本應該套現離場的時刻。我們抓住資本現身的前提,也就找到了爆發金融危機的臨界標志。
為什么說一定是股市、房市和匯市“三個峰值”同時出現,才標志金融危機迫在眉睫?國際資本投資從來都不會把錢裝在一個籃子里。同一筆資金必定是一部分投資股市,一部分投資房地產。一個市場攀升至高位,另一個市場疲軟,那就滿足不了資本預定的利潤目標,所以它不會套現離開。就民族資本而言,他們和國際資本斂財的目標一致,但是對國家宏觀經濟的作用完全不同,民族資本通常繼續參加“血液循環”,不影響國家資金總量,而國際資本進入當地金融市場的目的是來掙錢,利潤通常要匯出所在國,性質屬于“抽血”。
金融自由化和美元本幣制從根本上損害了各國的貨幣主權。匯率市場化自然也讓外匯市場成了一個重要的贏利場所。我國沒有實行金融自由化,但匯率在資本跨國流動中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我國的特定環境中,國際炒家只能以人民幣的形式進行套利操作,他們最終要把金融利潤匯出中國,自然時刻關注匯率的變化。當股市和房市已經到達歷史高位之后,匯率再升高,這就等于給國際金融炒家再增加一個贏利杠桿,提供了出逃時機。這時的匯率必然引爆資金外流。因此,利用“三個峰值”作為金融危機的臨界標志完全可行。
四、避免“三個峰值”同時出現,防范國民經濟大失血
各國與國際金融炒家的較量不是在股市跳水之后,而是在之前。根據前述的金融危機臨界標志,政府可以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制止事態惡化。美元匯率創下新低之后,金融管理當局就要采取措施,收緊銀根,防止流動性從充裕向過剩發展。如果這個第一道防線沒有奏效,出現市場投機收益大大超過資金成本后,政府必須采用綜合措施消除金融市場的泡沫。
當“三個峰值”依稀可見,政府就剩下最后一個與金融大鱷搏弈的機會,那就是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股市、房市和匯率的峰值此起彼伏,交替升降,力避“三個峰值”同時出現,就能在時機上有效錯開國際資本套現離場的時間。資本套現離場的時間一旦呈線性分散,巨額民族財富短時間內流失的現象即劇烈金融震蕩就可以避免,國家也就可能避免。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科研局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