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江涌著作《我們的好日子到頭了嗎?》東方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2010南非世界杯,賽場內外的足球、國旗、熒光棒、帽子、手機鏈、座椅等等物品令“中國制造”大放異彩。其中,一種被當地人稱為“嗚嗚祖拉”的喇叭,在兩秒鐘內就售出一個的“銷售神話”,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一個售價20-60蘭特(1人民幣約合1.13蘭特)的嗚嗚祖拉,中國加工廠只能獲取“一毛錢利潤”。中國“世界工廠”模式已經窮途末路。具體表現在:
經濟上遭敲詐——買什么什么就貴,賣什么什么就便宜。
鄧小平曾說,“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但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東石油價格從幾美元飆升到上百美元,而稀土價格幾乎未變,“稀土當糞土賣”早已成為世界的笑料。英、美、日在充當“世界工廠”角色的時候,基本掌握國際分工的主動權,國際資源充足而廉價。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美國制造”和“日本制造”是建立在每桶只有幾美元的廉價石油基礎上的。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油價從5.11美元漲至11.65美元,1979、198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導致油價從12.78美元漲至18.73美元。而中國卻遇上了油價從每桶幾十美元飆升至一百幾十美元的時代,油價高企成為常態。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鋼鐵產能已達7億噸,接近全球的50%;2009年進口鐵礦石6.3億噸,比2008年增長42%,進口貿易量占全球鐵礦石貿易量的75%。依照一般經濟理論與慣例,中國可以利用“客大欺店”優勢,理應擁有鐵礦石的定價權。然而,作為“世界加工廠”的中國,不僅沒有掌握國際分工的主動權,而且也沒有取得國內市場的主導權,企業一盤散沙,行業有組織沒紀律。國際三大礦業巨頭發覺中國“錢多人傻”,于是將并非稀缺的鐵礦石價格不斷推向新高,使得中國鋼鐵企業效益每況愈下。而且,腦滿腸肥的礦業巨頭并未收斂它們肆無忌憚的貪婪,使得礦石價格成倍上漲,僅力拓公司半年凈收益就相當于中國鋼鐵行業整年的毛收益。而且,在每一輪礦石談判中,三大巨頭變本加厲,暗中聯手,漫天要價,使中國鋼鐵行業面臨全行業虧損的威脅。
鐵礦石如此,需要大批量進口的其他資源類產品亦然。近年來,銅價由每噸一萬多元人民幣飆升到五六萬元人民幣,其他有色金屬,價格也無不翻了幾番。中國人吃苦耐勞,任勞任怨。每一輪國際資源價格上漲,最終多半由中國人承擔。每一輪的國際“新概念運動”——如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金融恐怖平衡、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等,最終主要也是由中國埋單。如今,全球氣候變暖與二氧化碳減排,這個直接卡住中國工業化咽喉的倡議與行動,中國無疑又將是替罪的頭羊。
聲譽遭誹謗——里外不是人。
中國“世界加工廠”的地位越來越像《紅樓夢》中冤死的晴雯,即所謂“羊肉沒吃著,空惹一身膻”。
21世紀之初,美國新經濟泡沫破滅、“9·11事件”爆發導致信心與消費低迷,如此驅使經濟萎縮、物價下跌。恰逢中國加入WTO,價廉物美的“中國制造”大批流向國際市場。在掌握國際話語權的美歐主流媒體渲染下,中國“向世界輸出通貨緊縮”的輿論鵲起。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爆國際金融海嘯后,西方大國為力挽狂瀾,開動印鈔機,大肆印刷發行鈔票,如此埋下通貨膨脹的隱患。但是,經濟學家、政治家信口雌黃,說中國利用歐美各國對“中國制造”的依賴,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商品價格,“向世界輸出通貨膨脹”。
2002年以后,西方動輒便拋出“人民幣匯率低估論”,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以廉價貨幣獲得不正當競爭優勢,因此周期性施壓迫使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匯率對外比價提高,當然可以改善貿易條件,獲得更多收益。但是,中國生產的是低端產品,決定了“中國制造”有極大的國際替代性。人民幣不斷升值,無疑將令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陷入困境乃至絕境。2005 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升值超過20%。據官方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中國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下降6%,然而整個服裝業平均利潤不到15%。因此,人民幣升值直接擠壓了以服裝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空間,暴露出中國“世界加工廠”的脆弱地位。美國周期性高舉人民幣匯率大棒,迫使中國在諸多關乎國家利益的重大問題上讓步。
當今世界,沒有哪一個債權國被債務國如此不斷地誹謗與敲詐,即便戰敗國日本也沒有遭受過如此糟糕與窩囊的境遇。
中國的“世界工廠”絕大多數只是代工廠,就是依照西方的標準進行加工制造。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西方輿論對中國毒玩具、毒牙膏等事件大肆炒作,宣稱“中國制造”威脅了世界消費者的健康。這當中自然有中國生產與質檢的問題,但是問題主要來自西方自身標準,因為中國的廠家都是依照客戶訂單與標準進行生產。但是世界輿論卻一邊倒,只說中國的不是。“入世”以來,中國外貿取得長足進展,與此同時“中國制造”卻成為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頭號目標。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成員,2009年全球35%的反傾銷、71%的反補貼案件涉及中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喬舒亞·庫珀·雷默引用西方評論撰文說:中國是“地球上最后一個共產主義大國”;中國的產品是“沒有技術含量的”、“低質的”;中國企業熱衷于“盜版”而非“創新”;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是“根據政府指令,更多的是出自貿易主義的貪婪”;中國的工人被看作是“廉價”的;中國商人是“容易上當的”,同時又是“不誠實的”。這應是西方世界對中國“世界工廠”的最好刻畫。
利潤被盤剝——“世界加工廠”既沒有錢圖,也沒有前途。
長期以來,在自由經濟政策的指導下,中國非但不積極致力于而且放棄了科技創新,因此為了保證中國制造的“先進”,中國一直采取引進技術與管理的辦法。盡管國內資本充足,甚至泛濫成災,但我們仍然不斷引進國外資本,導入外國直接投資。如此,民族資本生存與發展空間日益狹小,長期微利經營,研發實力不足,進一步增加對外資的依賴,由此形成惡性循環,致使經營環境更加惡化,利潤更加微薄。
外資在中國的拓展,不僅擠壓了民族資本的發展空間,而且造成產能過剩,導致出口持續大幅增加。自2005年以來,外資企業的凈出口占全國凈出口的比重也超過了50%。國外資本在消耗中國資源的同時,留給我們的只是微薄利潤。通常原始設計制造商(簡稱ODM)的毛利潤率可以達到30%左右,而中國孜孜不倦從事的貼牌生產(簡稱OEM)毛利潤率一般不到10%。全世界50%以上的芭比娃娃由中國制造。在美國市場銷售的芭比娃娃若以10美元計,其中8美元是美國境內的運輸銷售成本與利潤,1美元為管理運輸費用,65美分為日本等國的原材料成本,中國只能拿到35美分的加工費。
2010年6月22日,韓國發行量最大的《中央日報》刊文《“中國深圳制造”的iPad》指出:標有“Made in China”的iPad在美國售價每臺499美元,其中LCD平板占95美元、蘋果A4處理器占26.8美元、16GB存儲器占19.5美元,這些高附加價值的零配件成本占售價的54.4%,組裝費只占售價的3.4%。因此,每賣出一臺iPad,富士康和深圳工廠的40萬員工僅得9美元報酬。
芭比娃娃與iPad是兩個極富代表意義的“代工產品”,由芭比娃娃到iPad,“中國制造”的代工技術顯著升級,但是中國從這兩項產品中所獲取的毛收益占整個產品的比價卻從3.5%下降到1.8%,由此可見,中國的國際分工狀況非但沒有因中國代工制造升級而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惡化。
地位被替代。
由于人民幣升值、勞動者加薪、資源價格上漲、環境硬約束以及貿易摩擦等因素,“中國制造”的成本正不斷上升,身為“世界工廠”的競爭優勢正逐步喪失。
2010 年6月,恒生銀行發表的“經濟專題”稱,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正面臨嚴峻考驗,出口將日益艱辛,勞工供應日漸緊張以及勞務成本急升,促使曾讓中國成為 “世界工廠”的優勢逐漸消失,同時由外資企業主導的加工出口業的經營環境正在惡化。自2005 年底以來,墨西哥比索對美元貶值20%,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約20%,外加中國工人的工資近年來出現恢復性上漲,如此一來,使“中國制造”的成本由原來低于墨西哥5%,提升到高于墨西哥20%。2009年5月,《道瓊斯》引述Alix Partners商業咨詢的研究報告指出,雖然近年生產成本上升,“中國制造”依然存在一定的競爭優勢,但是面對來自印度、巴西和墨西哥的挑戰,中國作為 “世界工廠”的地位已搖搖欲墜。中國的“好日子”不多了!
在國際競爭中角逐,昔日作為“世界工廠”的英、美、日等國處于國際分工鏈的高端,擁有近乎傲視群雄的地位。然而,今日作為“世界加工廠”的中國,不僅需要“瞻前”,而且還要“顧后”,前面有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與技術鴻溝,后面則有印度、墨西哥與東歐等國的成本“追兵”。為了改變這種長期的分工不利狀況,相關部門、專家學者所做的依然是擴大開放、引進外資和技術。他們反復強調,盡管中國用8000萬件襯衫方能換得1架空中客車,但是依照比較優勢來看這是值得的,中國仍需要生產20-30年襯衫。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自愿地選擇成為 “世界加工廠”,可以說是一種無奈!如今我們依然堅定地維持“世界加工廠”,則是十足的失敗!“世界工廠”并不是我們的出路,我們急需要將“中國制造”轉變成“中國智造”、“中國創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