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與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系列講座
2008年,改革開放已經走完了三十年。為了正確總結三十年的歷程,我們將舉辦系列講座,將這三十年來人民創造歷史的成就充分展現出來,將這三十年來人民經歷的曲折深刻揭示出來。我們本著為國為民負責的態度努力以“反思與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為主題舉辦系列講座,把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成績講夠,問題講透”。
主題:改革三十年來農村和農民的組織化
時間:2月23日周六下午2:30
主講人:中國人民大學仝志輝教授
地點:烏有之鄉書社(北大資源賓館1308室)
仝老師的講座總結了30年來農民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發展歷程,指出了農村組織面臨的困境并給出了他的建設性思路。
講座提出的核心問題是,中國農村應該建立什么樣的組織?答:全國性的農民協會。
為什么需要全國性的農協?第一個,絕大部分農村基層組織松散無力,80年代形成的“村民委員會”既不能管理好農村社會生活,又不能幫助農民打市場。往上級看,從中央一直到縣鄉,管理農村事務的部門條塊分割,供銷社一塊,信用社一塊,農技站一塊,互相配合都難。一家一戶農民的需要是量小而方面多的,為了一點事情要東跑西跑,農民麻煩,各條塊也覺得麻煩。第二個,“正規化”的組織方式好看不中用,農民也負擔不起。為了搞一次選舉,要解決秘密投票問題、郵寄投票問題(許多人在外打工)、文盲投票問題等等。費時費力產生出來的“村民委員會”又主要是上級命令的執行者,或者只是為村干部小集團撈好處,不能為大多數農民帶來實惠,農民覺得村委會與自己沒什么太大關系。
但實際上農民迫切地需要組織。經濟上需要組織對付私商、聯系供銷渠道、提供貸款、技術指導、防范市場風險,即管流通,又管金融又管技術,生活上需要組織管理治安、負責公共建設、舉辦文體活動、以便農民在組織中體會意義和價值(現在經常可見一些人無聊地坐在家門口發呆)。所以從農民需要來看,這個組織的特點是什么?它要能包括各地絕大部分村民(不僅是村干部或者少數明星村),能提供綜合性服務(涉及農民經濟和生活方面的都管),與國家的關系是合作性的(單純維權組織則是對抗性的),從村里一直通到中央,有足夠的資源,沒有條塊分割。這樣的組織有沒有?有,日本、韓國、臺灣的農協就是這種組織。
我國原來的人民公社也是一個包管一切的農村組織,人民公社解體之后,集體化的生產消失,原來的管理手段全都失效了。一個適合小農社會和小農經濟的農村組織也一直沒有建立起來,現在剛剛通過的專業合作社仍然不能適應農民的需要,農民需要提供一條龍服務的綜合性合作社,村級合作社之上還要有地區性農協,地區性的農協之上要有直通中央的全國農協,要能打破條塊分割,得到國家直接的資源支持。
仝老師最后強調,從合作社到農協,都要以提供經濟服務為首要目標,農民在吃好穿好、看到發家致富的問題能解決以后才會關心民主自治等政治目標。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