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是毛主席誕辰127周年紀念日。
印共(馬克思主義)“本地治里”(Puducherry)分部在推特上發布了油畫《秋收起義》,并配文:“今天紀念偉大舵手毛澤東的誕辰127周年。他與日本法西斯主義者斗爭,幫助擊敗了全世界的法西斯主義,同時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象征。毛澤東給我們留下了與工人階級一起,共同反抗帝國主義者的遺產。向他致以紅色敬禮。”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轉發了這條推特。
另外,印共(馬)還發布一張毛主席肖像畫,并配上他的名言:“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本地治里”(Puducherry)在印度南部孟加拉灣濱海地區,曾是法國殖民區,行政區域關系比較特殊。著名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故事原型就是以這里為背景,部分鏡頭也在此取景。
印共(馬)在剛剛結束的喀拉拉邦地方選舉上獲得大勝,941個地方機構選舉中贏得了541個,在邦議會選舉中,自2001年以前也是連續獲勝。
印共(馬)全國黨員人數已超過一百多萬,在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拉賈斯坦邦和喜馬偕爾邦等多個大邦有較強影響力。在這次印度農民抗議運動中,他們也是主要推動力之一。
他們的力量已經發展到了印度政府最敏感地區--克什米爾,去年8月9日,印共(馬)領袖西塔拉姆·亞秋里(Sitaram Yechury)同志,剛抵達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的機場就被安全部隊扣押,再一證明莫迪政府所說的克什米爾“民主化”是句鬼話。
印共(馬)通過公開紀念毛主席誕辰,強調了自己的路線-建立一個左翼民主陣線,結束帝國主義、大資產階級和地主剝削的統治。可見斗爭之艱難,印度獨立70多年,三座大山還沒推翻。
“左翼民主陣線”,意味印共(馬)將與印共進行政治合作,整合左翼力量,挑戰人民黨和國大黨,如果這個初步目標實現,印度政治將出現三足鼎立局面。
印度左翼
由于印度政治復雜(混亂)性,不少網友并不一定能將印共、印共(馬)、印共(馬列)、印共(毛)、毛主義中心分清。
印度共產黨成立于1924年,人數一直無法確認,這不是因為統計有多么困難,而是印共主要領導人羅易向共產國際極度夸大了黨員人數。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經費,為了調查此事,1927年羅易被調往中國(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團團長),1929年被開除。
組織不力的印共在1929年被英國殖民當局鎮壓,直到二戰時期,英國與蘇聯成為盟國,才恢復了合法地位,一直到六十年代初,印共在組織上都是統一的,但派系非常多。
1964年,由于路線分歧,印共走向分裂,1964年11月,一部分印共黨員在加爾各答宣布成立了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與印共分庭抗禮。
印共和印共(馬)在關于改變印度的手段上并沒有多少分歧,它們都是主張“議會斗爭”,通過選舉贏得議席,進而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權。雖然在一些邦內,兩黨都有一些收獲,但新德里一直是由國大黨或人民黨控制。
印共(馬)從印共分裂出來一年后,自己又面臨分裂,中層干部查魯.馬宗達認為只有通過搜集武器、建立軍隊、走武裝斗爭路線才能奪取政權,這是印度革命者現階段唯一的任務。
但印共(馬)認為建立工農組織,發起經濟斗爭才是黨贏得群眾支持的最有力手段。
由于馬宗達得到了一些派系的支持,因此在1965年印共(馬)與馬宗達進行了協商,以避免組織進一步分裂。
馬宗達提出了維持團結的四個條件:
一、承認毛澤東同志是世界和印度的革命領袖,毛澤東思想是印度革命的指導思想;
二、同意印度每一個角落都存在革命火種的判斷;
三、同意奪取地方政權是印度革命前進的道路;
四、同意進行武裝斗爭是推動印度革命的唯一方式。
雙方卡在了第四點,僵持不下,雖然暫時避免了分裂,但馬宗達已經準備帶領自己的隊伍進行武裝起義,不管印共(馬)中央是否同意。
1967年3月2日,西孟加拉邦議會選舉后,印共(馬)與印共等黨派組成了聯合陣線政府對抗國大黨,但卻違背了農村土地改革的承諾,在地主集團面前步步退讓,這是導致馬宗達一派決定起義的導火索。
3月18日,在大吉嶺縣西里古里地區的納薩爾巴里,馬宗達他們用最簡陋的武器將農民武裝起來,人數發展到了2萬多人。
4月,農民奪取了地主的莊園、茶園、燒毀了地主的地契、勾銷全部農民債務、并設立人民法庭判處一些罪大惡極的地主死刑。5月,納薩爾巴里等地成為根據地,不準印度政府人員進行。
5月23日,印度警察進村抓人,一名警察被打死,其它落荒而逃。
5月25,軍警再次進村,開槍打死了9人(1名老人、2名兒童、6名婦女),然后向縣政府邀功,激起了更大范圍的沖突。
6月12日,印度內政部長恰范宣布農民組織為恐怖分子,印度議會批準了大規模鎮壓行動。
7月12日,大批軍警圍攻該地區,起義軍遭到屠殺。納薩爾巴里起義失敗,但“納薩爾派”成了武裝斗爭的代名詞。
印共(馬)為了切割,開除了與起義有關的黨員,11月,這些黨員在加爾各答開會,準備成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革命黨”,這就是印共(馬列)的起源。
農民起義失敗后,還鄉地主極為囂張,私設公堂報復農民,列維迪村一名地主公開槍殺了兩名沒有參加起義的農民。印共請律師將地主告上法庭,要受害人相信法律。
1968年9月,列維迪村殺人案宣判:地主無罪。
滿懷期望的農民認為印共在欺騙他們,此案成了一道分水嶺,農民們更加認同了武裝斗爭方式。
1970年,印共(馬列)正式成立,宣布從毛澤東思想里汲取了三大法寶:
一、建立一個全國性的政黨;
二、建立一支人民軍隊;
三、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馬宗達在黨綱中說:大資產階段、地主階級將維持著印度半封建殖民體制,印度成了美國和蘇聯的工具,財富通過軍火交易等手段流向了國外,人民一無所有,印度未來的解放道路,只能是人民戰爭,正如毛主席教導我們: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
黨綱共40條,就不細說了,指導思想就是毛澤東思想。
到了1972年,印共(馬列)也開始分裂,馬宗達覺得自己是不是沒學到位?他又去讀《毛澤東選集》,重新思考整個印度的革命形勢,應當說他這時領會到了一些毛澤東思想的精華。
然而,在1972年7月16日,因為叛徒告密,馬宗達秘密住所被包圍。馬宗達生前多次被捕,1963年他還因為中印邊境戰爭,在領土問題上支持中國而被捕。但這次被捕后,才短短十幾天,7月28日,未加審判,他就在獄中被印度軍警殺死。
馬宗達死后,印共(馬列)陷入白色恐怖之中,一萬多人被殺,被捕人數達32000人,城鄉根據地基本被摧毀,組織也陷入了四分五裂。
各地武裝斗爭小組各自為戰,他們當時面對的是150萬正規軍、80萬中央準軍事部隊、120萬警察、還有情報機構。
在最艱難時期,比哈爾邦于1979年建立了“毛主義中心”堅持武裝斗爭,1983年與印共(馬列)一部分合并為“印共(馬列)黨統一組織”。
安得拉邦的森林地區則建立了“人民戰爭”組織,時間是1980年4月22日(列寧誕辰)。
雖然印度大規模武裝起義沒有了,但這些以游擊戰為主的武裝組織,不斷拓展了活動范圍。
“人民戰爭”組織也稱毛派武裝或納薩爾派,在丹達卡蘭亞森林非常活躍,進可攻,退可守。它們在政治上脫離了印共(馬列),重點是要變成一支軍隊。
印度軍警對他們的鎮壓是最殘酷的,為了避免被國際媒體注意,印度軍警脫掉軍服,和地主打手組成“狩獵隊”,所到之處都是一路燒殺搶掠,強奸婦女成了一種“獎賞”。特種兵、情報局還組成了“灰狗隊”、“蝎子隊”、“眼鏡蛇隊”,都是極為殘暴,又不受法律制裁。
經歷了印度軍警殘酷鎮壓后,2004年,“人民戰爭”組織與“印共(馬列)黨統一”組織合并為“印度共產黨(毛主義)”,也就是“印共(毛)”。
現在安得拉邦等邦的森林地區除了軍隊外,還有了人民政府,有農業部、司法部、工商部、經濟部、衛生部、教育部。
他們具有天然的號召力,四面八方的窮苦農民和“賤民”紛紛投奔“印共(毛)”,毛主義者成了印度種姓制度的惡夢。
印共(馬)與印共(毛)都認同毛澤東主席是印度人民的革命領袖,最根本差別就是在于是否接受“武裝斗爭”路線?至于印共,已成為議會里的反對派角色,來回橫跳。
雖然印共(馬)相對溫和,但議會斗爭路線,所謂民主代議制在印度只是個畫餅。種姓制、婦女的悲慘地位、地主的壓迫、腐敗的官僚、依附于英美的資產階級,怎么可能在議會和政府里得到改變?
革命成功才能談得上社會建設,1949年中國就已經取得了革命的成功,而印度到現在也看不到多少革命成功的希望,這70多年怎么追回來?
馬宗達當年說要把大吉嶺地區變成印度的“延安”,太過樂觀,“井岡山”在哪里都不知道,還“延安”。
印共(毛)雖然地盤很大,但缺少大量現代化武器。
更重要的是,印度缺少一位真正的革命領袖。
不過,印度左翼不要氣餒,應當將議會斗爭路線和武裝斗爭并舉,通過武裝割據,先解放一部分印度人民,還是可能實現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