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把你的歷史,過去怎樣反共反人民,怎樣用筆桿子殺人,跟韓復渠、張東蓀、陳立夫、張群究竟是什么關系,向大家交代交代嘛!他們都是你的密切朋友,我就沒有這么多朋友。他們那樣高興你,罵我是“土匪”,稱你是先生!
講老實話,蔣介石是用槍桿子殺人,你梁漱溟是用筆桿子殺人。殺人有兩種,一種是用槍桿子殺人,一種是用筆桿子殺人。偽裝得最巧妙,殺人不見血的,是用筆殺人。你就是這樣一個殺人犯。
中國的特點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你不承認這點,你就幫助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所以,什么人也不相信你那一套,人民都相信了共產黨,你的書沒有人看,你的話沒有人聽,除非反動分子,或者一些頭腦糊涂的人們。”
——摘自毛選五卷,毛爺爺1953年9月批判反動文人梁漱溟的講話。
67年過去了,如今在我們的作家隊伍、媒體大V中,仍然有一撥梁漱溟這樣的人,毛爺爺立場鮮明、愛恨分明的批評講話,至今仍然嚴重適用他們!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方方接受日本媒體采訪,攻擊中國政府,攻擊中國抗疫。多年前,我就從方方寫過的一篇小說《軟埋》,得知她從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開始仇視共產黨,她屬于地主階級。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工商業改造、國營企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農兵大學生、赤腳醫生、大公無私、計劃經濟、階級斗爭,這些都是“極左”。甚至兩彈一星、三線建設、抗美援朝、大飛機研發,等等,在她和她的傷痕文學里,都是好大喜功,得不償失,影響民生。
12月26日,毛爺爺誕辰日,作為球字號媒體老總的進進對地球人說:“毛澤東晚年也犯了一些錯誤,同樣值得我們記得。老胡上微博近十年,每次寫毛澤東我都會寫這樣一筆。”看過以前進進的文章,估計他也是大院里長大的孩子,父輩和自己可能文革受過“沖擊”,被拿掉官帽和特權,進干校,蹲牛棚,上山下鄉參加勞動,和工農三結合,文革后“平反”或“落實政策”之類的。所以,進進經常說,“因為在我們國家記住這位偉人犯的錯誤長期具有現實意義”。
——今天,我們就用毛爺爺的方法,批評批評某些孫子。
方方,進進,那就把你們的歷史,過去怎樣愛黨愛國愛人民,怎樣用筆桿子賺錢發財建別墅、怎樣送子女出國留洋鍍金移民,你們跟抗抗、艷萍、川鄂、效平、楊駿、中天、中X網、財X網、諾貝爾們究竟是什么關系,向大家交代交代嘛!他們都是你的密切朋友,你們動不動十萬加閱讀量,動不動成千上萬水軍鐵粉打賞點贊在看分享轉發支持,我就沒有這么多朋友。他們那樣高興你們,罵我們是“支那”、“極左”、“紅粉”、“你檔你府”,稱你們是先生!
講老實話,美國不但用槍桿子殺人,還用槍桿子賺錢;你們不但用筆桿子殺人,還用筆桿子賺錢。賺錢和殺人有兩種,一種是用槍桿子賺錢殺人,一種是用筆桿子賺錢殺人。偽裝得最巧妙,賺錢殺人不見血的,是用筆桿子賺錢殺人。你們比美國佬還壞,兩邊吃,吃兩邊,陰陽怪氣,里外通吃。
中國的特點是社會主義,你們不承認這點,你們就幫助了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所以,什么人也不相信你們那一套,人民都相信了共產黨,你們的書沒有人看,你們的話沒有人聽,除非反動分子,或者一些頭腦糊涂的人們。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人口4億。1944年,一個意大利人來中國拍了一部紀錄片《四萬萬人的抗戰》。證明中國100年人口沒增長。一直都是4億人。
1976年,爺爺離開我們的時候,中國人口8億5,增長了一倍多。1979年,中國人口過9億。40年后,中國人口14億。按爺爺前30年生育速度,后30年是18億。再加10年3分之1,2019年中國人口25億。
如果不是毛爺爺,到1976年、1979年,中國人口還是4億人,請問會有方方和進進你們什么事兒嗎?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養育了一倍以上的人口增長,你們不但不感恩毛爺爺,反倒數典忘祖,離經叛道,千方百計指責和數落你毛爺爺?!我們為什么后來不得不實行計劃生育的人口政策,你們還不明白嗎?
因為,新中國結束了百年戰亂,中國人過上了穩定的生活。人口增長1倍,糧食就要增長一倍多,才能養活這么多人。
因為,中國糧食產量,1949年1.1億噸;1950年1.3億噸,1975年2.8億噸,是1949年的2.8倍。人均就是1949年的1.4倍。1979年3.3億噸,1981年3.7億噸。是1949年的3.7倍。2019年6.6億噸。后40年增長不到一倍,人均沒增長。不計劃生育就養不活。
吃飯是硬道理!后40年糧食增長大大滯緩,靠進口糧食和豬肉吃飽飯,耕地被破壞,種子被卡脖子,糧食安全大危機。
看看毛爺爺生日那天,韶山沖人山人海,北京紀念堂外面排起長龍。。。
想想那些文革中“挨整”過的老領導老將軍老同志及其他們的遺孀們意味深長的話:“……主席是對的!”、“主席比我們早看了50年”。。。
最后,我只想對方方、進進們說:
“爺爺”一定是我們共同的爺爺 !
“孫子”有的卻成了吃里爬外的龜孫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