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俄羅斯如何打破“權錢交易”邏輯
【摘要】俄羅斯官商勾結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原因,跟私有化過程密切相關。從私有化脫胎而來的大企業、大資本從一開始就不是獨立的、自然形成的經濟主體,而是“催生”的結果。俄羅斯國家打擊寡頭的做法,也可以解釋為打破官商勾結的一種努力。
【關鍵詞】俄羅斯 官商勾結 私有化 【中圖分類號】 D602 【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俄羅斯“脫胎于”蘇聯解體,迄今已過去近十分之一世紀,國家建構的過程遠未完成。在俄羅斯,政商關系呈現為十分復雜的局面,但在“官”與“商”之間起主導作用的無疑是前者。這里所謂的“商”,指的是大企業、大資本。俄羅斯經濟的特點之一是中小企業發展水平較低,且集中在商業和一些小型生產領域。在發達國家,中小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在全社會就業結構中占60%-80%,而俄羅斯中小企業僅提供11%-12%左右的就業崗位,從政商關系的角度看處于不利地位,是盤剝的對象。俄羅斯大企業、大資本與政府的關系對于理解俄羅斯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獨特意義。
打破官商勾結的一種努力:打擊寡頭
俄羅斯學者的大量實證研究表明,對俄羅斯在內的獨聯體地區絕大多數國家而言,官商勾結是普遍現象。這個現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原因,跟私有化過程密切相關。
俄羅斯的私有化過程中,大量的國有資產實際上被“內部人”以象征性的價格收購。有研究表明,在1992-1994年的私有化期間,價值2000多億美元的500家大型國有企業以72億美元的價格被出售。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和企業的“內部人”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雖然私有化在形式上是市場行為,但沒有政府部門的支持,收購是無法完成的。
顯而易見,從私有化脫胎而來的大企業、大資本從一開始就不是獨立的、自然形成的經濟主體,而是“催生”的結果。私有化期間所出現的企業家與權力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前者充當后者的代理人和名義上的持有人。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企業家成為所謂“寡頭”,試圖獲得更大的自主性,試圖擺脫控制,反過來通過收買的方式控制權力。而俄羅斯國家打擊寡頭的做法,也可以解釋為打破官商勾結的一種努力。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05年的國情咨文中指出,俄羅斯的官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封閉的群體,把職務行為看作是一種生意。因此,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提高治理效率,要求官員嚴格守法,要求他們向民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在2006年的國情咨文中,普京總統再次指出,國家要繼續提高公務員的聲譽,繼續支持企業。但是,擁有億萬資產的商人和任何級別的官員都應該知道,如果他們從雙方的特殊關系中非法獲利,國家不會坐視不管。
近年來,俄羅斯政府從行政程序、政府職能,包括對行政許可、企業注冊登記、企業經營活動的檢查等角度試圖對政商關系進行規范,通過立法厘清權力的邊界。包括建立企業注冊的“一個窗口”等制度減少行政壁壘和尋租空間。從實踐角度來看,這些改革和調整所取得效果并不明顯。而現階段俄羅斯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在正式的、法律明文規定的規則之外,實際上起作用的是大量的非正式制度在調節經濟關系。
當然這種情況也可以理解為市場經濟的制度環境不完善。有俄羅斯學者建議,可以通過地方政府的權力更替來打破原有的政商聯系。同時,政府需要大幅度減少行政壁壘,建立正常運轉的市場機制(游戲規則)。
俄羅斯官商勾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產權組織的無效
官商勾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扭曲是顯而易見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經濟結構調整遲遲不能完成,經濟現代化進程遲緩,腐敗規模巨大,嚴重影響經濟的競爭力和投資吸引力,更重要的是社會與政府之間相互信任的缺失。
新制度主義代表人物諾思認為,國家提供的基本服務是博弈的基本規則。有效的產權組織能夠實現社會產出的最大化,甚至可能繳納更多的賦稅供統治者支配。但是,有利于統治者的政治制度卻不可能建立在有效的產權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無效的產權組織之上。當有效的產權組織快速發展時,有可能削弱無效的產權組織,從而對統治者的經濟基礎構成挑戰。因此,統治者有可能有意識地保護無效的產權組織而遏止有效的產權組織。而當有效的產權組織發展受到遏制時,整體稅收就會減少,因而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就會收到限制。國家不能發展,是統治者和民眾雙方的損失。
當然,俄羅斯政商關系的狀況并非是獨一無二的。即便在發達經濟體,政商之間的關系也呈現為十分復雜的局面。但是,俄羅斯的政商關系,官商勾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產權組織的無效。或者說,經過近20多年的發展,俄羅斯尚未建立有效的產權組織。顯而易見,這種情況不符合俄羅斯國家長遠的發展利益,因而是不可持續的。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文獻】
【美】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