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伊始,西方經濟學家總結2014年的時候最關注的事情,某過于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很多人認為“中國世紀”已經在2015年開啟了。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月3日發表英國經濟學家利亞姆·哈利根的文章《標志著回歸世界舊秩序的一年》中斷言:“如今,在歐洲和美國先后主宰世界200多年之后,不論我們喜不喜歡,東方注定將再一次主宰全球商業”。按照中國經濟學家胡鞍鋼的觀點,中國經濟規模其實2010年就超過美國了。但中國人始終不愿談這個話題,不過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總是擔心他們對世界的統治會被中國終結。自中國經濟總量逼近美國以來,美國人便患上了“失去世界第一憂慮癥”。奧巴馬發誓“美國絕不做第二”,美國朝野大談中國威脅,甚至以嚴肅著稱的《華爾街日報》還登了一篇文章《面對中國,加拿大和美國應合并》。美國人不但說,還馬上采取了行動,“重返亞洲”,加強對中國的圍堵,大有不惜與中國一戰,誓死保衛世界第一寶座的架勢。
事實上中國人根本不想跟美國爭世界第一。據說IMF和世界銀行2013年就要公布中國經濟總量按購買力平價超過美國了,被中國阻撓,拖了一年才公布。其實有理性的外國精英也知道中國不想當世界第一。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期刊《評論》就發表了文章《為什么中國不想當第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施蒂格利茨也提到中國不想當第一的事。西方體系的精英認為中國不想當第一是怕擔責任,還怕國內群眾提要求。施蒂格利茨作為美國人還認為中國是怕美國的打壓,所以不敢當第一。他雖然自得于中國在很多地方比美國差得遠,但也承認距離在縮小。他強調“美國力量的根基更多是“軟實力”(其中大部分是經濟影響力),而不是軍事力量”。也許就是這一點,讓美國人特別憂慮。美國的經濟影響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經濟規模世界第一的基礎上的,美國保持世界影響力有兩大支柱——美元和軍隊。由于財政問題和世界多機會的趨勢,美國軍事力量已經開始全球收縮,無力再發動伊拉克戰爭那樣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了。美國以前可以靠戰爭拉動經濟,但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都耗費了大量財力物力,但所得甚少,戰爭經濟模式已經失靈。美國的影響力更加倚重美元,疲弱的歐元無法與美元競爭,人民幣還不能自由兌換,美元目前還是占絕對優勢。但隨著中國經濟規模越來越大,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美國人擔心總有一天人民幣會取代美元的位置,到時候依靠發債的美國財政如何維持?
事實上,美國人沒有仔細研究自己的歷史。1872年起,美國GDP總量就超過了英國,但英國仍然主導著世界,美國只不過是個讓歐洲國家看不上的暴發戶而已,即使靠美國資金支持打贏日俄戰爭的日本也看不上美國。美國認為這是由于自己軍事力量不強的原因,于是在1907年派出了“大白艦隊”來環游世界顯示實力,但世界仍然將其視為二流國家。到了1913年美國人均GDP超過英國5.5%,但別說取代英國,即便是德國也沒把美國當成主要對手。次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靠賣軍火發了戰爭財,經濟實力更上一層樓,而英國為首的協約國則元氣大傷,靠著美國的幫助才贏得戰爭。戰后美國總統威爾遜認為美國應該可以取代英國領導世界了,他提出成立國聯并獲得普遍支持,但很快就發現英國的地位無法撼動,自己只是替人做了嫁衣裳。美國人覺得自己吃了大虧,憤然拒絕加入國聯,此后很長時間都采取孤立主義。英鎊仍然是世界儲備貨幣遠非美元可比。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亡國在即,才被迫向讓出世界領導權。但丘吉爾等人還是企圖依靠龐大的英國殖民地體系搞“三環外交”,盡量挽救大英帝國。美國與蘇聯默契合作,用“民族自決”“自由”“民主”(當時民主是蘇聯的口號)瓦解了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體系,而通過經濟援助和扶持代理人等手段加以瓜分。試圖阻止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而發動的蘇伊士運河戰爭是英法對挽救殖民體系做最后努力,美蘇令世人驚訝地聯合采取行動,對英法進行武力恐嚇,最終粉碎了殖民體系。
再看現在中國只是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經濟規模超過美國,按匯率算還差一大截,至于人均GDP超過美國,中國人覺得要到2050年后,而美國人干脆認為不可能。美國當初人均GDP超過英國后,還在兩次世界大戰挽救英國,才獲得世界霸權。中國人均GDP超過美國既然是個不可能的任務,美國又有什么可擔心的呢?即便中國人均GDP超過美國了,鑒于有核大國之間幾乎不可能發生戰爭,美國也不可能面臨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時的困境。由此可見,擔心中國取代美國實在是杞人憂天。看看“占領華爾街”運動和弗格森事件引起的全國大騷亂,就知道美國之禍在蕭墻之內。美國與其費錢費力來圍堵中國,還不如將重心轉向國內,解決貧富不均和種族矛盾,這才是保持美國世界領導地位最應該做的工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