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跌跌不休,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簡稱歐佩克)會否操起降量武器,平衡全球油價以緩解多個成員國的財政預算緊張?歐佩克11月27日的新決定是,維持每天3000萬桶的產量上限,不降低產量目標,隨后油價跌至4年以來的最低點,跌幅超過8%。
歐佩克的產油大國沙特阿拉伯,尤其不支持降低產量。內中緣由,不僅僅是經濟原因,而且摻雜著復雜的歷史因素和現實沖突,是國際政治、經濟博弈的復雜折射。可以說,一場看不見硝煙的石油戰爭已經開打。
在這場石油戰中,歐佩克成員國存在齟齬和內斗。在降低石油產量問題上,各有苗頭甚至是各懷鬼胎,歐佩克大佬沙特上世紀在國際油價下跌時,曾主動降低產量而刺激油價上漲。可是,沙特日減產1000萬桶并未使油價上升,反而導致本國深陷財政危機中。1985年底,沙特宣布增產而最終使國際油價跌停轉升。
作為歐佩克老大,沙特決定不減產是吸取歷史教訓。在歐佩克中,沙特和科威特等國,可以忍受國際油價低至60美元/桶。但是對于尼日利亞、委內瑞拉和伊朗等國,油價維持在100美元/桶才能確保財政收支平衡。尤其伊朗,在西方世界多年經濟制裁的情勢下,國內財政收入一半要靠石油出口,現在石油價格對其國內財政不啻災難。
因而,單就歐佩克內部的產量博弈戰觀之,不排除12個成員中連橫合縱的市場結盟。沙特、科威特等可以忍受更低價格的國家對組織內的伊朗、委內瑞拉等財政吃緊的國家施加規則壓力。從歐佩克成員國和美國關系言,有輿論認為沙特和科威特是以石油產量這個武器配合美國對付伊朗和委內瑞拉。由于伊朗核危機“6+1”最終談判又推遲半年,沙特不減產的確有以石油價格倒逼伊朗的意味。畢竟,作為中東兩大國,伊朗核武對沙特更具現實威脅性。
石油大國俄羅斯沒有加入歐佩克,和其有市場競爭關系。烏克蘭地緣政治危機日漸深化,西方經濟制裁使俄羅斯經濟陷入窘迫。俄羅斯財政收入的一半也來自石油出口,其財政預算是按照90美元/桶的價格編制的。按照摩根士丹利的報告,原油價格每跌10美元,俄羅斯將減少19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油價低落的這一年,俄羅斯外匯儲備減少了一千億美元;在歐佩克不減產的消息沖擊下,美元兌盧布差點跌至1兌50,今年以來盧布兌美元累計貶值達34%。
西方社會對付俄羅斯,不可能兵戎相見,超越美蘇對抗的“冷戰”變“熱戰”,只能采用經濟制裁的大棒。通過歐佩克,利用石油武器,打擊俄羅斯更有奇效。財政收入靠石油,是俄羅斯的硬傷,國際油價下跌和歐佩克不減產,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而為,都是俄羅斯所不能承受的。
亦有輿論認為歐佩克之所以忍痛不減產,是為了對付美國。雖然歐佩克石油儲量占了全球77%,但石油產量卻維持在三成左右。因此,從全球能源格局看,歐佩克在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力逐漸降低,從歐洲北海油田到俄羅斯石油產量飆升,凸顯了這一市場變化。現在,美國頁巖油技術不僅使美國對中東石油依賴降低,也改變了美國的中東地緣政治戰略。美國開采頁巖油“自給自足”,不符合沙特、科威特等傳統遜尼派阿拉伯國家的利益。在伊朗核危機尚未緩解、伊拉克亂局未靖、敘利亞政局紊亂和IS(伊斯蘭國)搗亂的現實是,沙特等國亦希望美國重視中東。
分析認為,油價70美元/桶,美國頁巖油開采無利可尋;60美元/桶,美國頁巖油行業將全行業崩潰。所以,歐佩克不減產,對于美國頁巖油行業也是悲劇性的。
其實,國際原油價格下跌,和國際經濟形勢糟糕相關。經濟下行,需求減少,而原油產量在原油的市場慣性下供過于求,而且價格走低。由于原油產出和消費的地緣政治原因,原油價格和產量也就不是單純的市場問題,而異化為政治、外交的戰略博弈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看不見硝煙的石油戰,不僅表現在臺面上的多維博弈,也對世界經濟形勢構成了復雜影響。譬如油價偏低對歐日通縮的雪上加霜,對中美兩個能源消費大國也造成了影響。
這場牽動整個世界的石油博弈戰,結果如何值得觀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