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前,一名德國聯邦情報局雇員被爆是美國情報部門的雙面間諜;一周前,又有德國國防部職員被爆與美方合作。被親密盟友如此“滲透”,德國人的神經被深深刺痛,而德國以公開宣布驅逐美國中央情報局柏林站站長作回應,也令一些美國媒體感到窩火。德美情報合作已近70年,但與這種合作相伴隨的是德國數十年來一直遭美國秘密監控。兩國合作關系接下來會怎樣?有分析認為,德美情報合作肯定會受影響,但德國目前還沒有拋棄美國的資本。
情報協議簽了不少
據美聯社7月15日報道,美國總統奧巴馬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當天就美德間合作問題進行電話交談。這是德美間諜事件后兩國領導人的第一次直接對話。報道稱,這次交談顯示了自間諜事件曝光以來兩國間略顯緊張的關系。另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德國總理府已限制聯邦情報局和國防部與美國之間的合作,德國內政部也在制定反制美國間諜的措施。據稱,面對德國幾十年來“史無前例的不友善行為”,美國政府“沉默以對”,甚至表示將擴大與德國的合作,讓德國進入“五只眼”(美、英、澳、加、新西蘭)情報聯盟。
“德國默許美國從事間諜活動”。在德國弗賴堡大學歷史學教授尤塞夫·弗舍泊特看來,德國數十年來一直遭美國監控,一切皆起因于戰后秘密協議。他在去年出版的《監視德國》一書中披露說,二戰后,盟軍占領德國,隨后冷戰爆發,美國對外戰略演變為雙重牽制政策:既牽制蘇聯,也牽制德國。而實施該政策的最有效利器便是秘密監控。
1955年,美、英、法簽署《對德和約》,聯邦德國(西德)獲得內政和外交主權。“但這只是表面文章”,尤塞夫寫道,實際上,《對德和約》由一系列合約構成,包括有關延續西方同盟國占領時期基本權利的額外秘密協議,其中包括對電話等通信的監聽。幾十年后兩德統一時,德國曾希望終止協議,以顯示獨立和自主,但遭遇美國方面的強大壓力。為順利實現統一,當時的西德政府只好忍氣吞聲。
據德國《圖片報》透露,像前述秘密協議,還有不少。比如1959年,西德與西方盟國簽訂所謂“北約部隊章程附加協定”。根據協議,美國軍人有權在西德進行情報活動。1968年,西德通過“G10法”,為德國情報機構對電話和郵件的監控提供法律基礎。一個與“G10法”相關的行政協議規定,英美等國相關機構有權為保護自己的部隊,親自監聽和監控。2000年,歐盟與美國簽訂“安全港”協議,規定谷歌等美國公司可以將歐洲公民的個人數據傳到美國。“9·11”后,德美有了更多秘密協議。
兩國情報機構“同床共寢”
事實上,1945年之前,幾乎沒人想過德美情報合作問題。有歷史學者指出,兩件事情促成德美這一不可想象的合作:一是美國對蘇聯越來越擔憂,一個是前德國情報軍官蓋倫的毛遂自薦。1946年,在德國美戰區,蓋倫情報組織成立,一開始直接受美軍指揮,1949年后受中情局控制,1956年轉由西德政府控制,并更名為聯邦情報局(BND)。
對美國來說,西德作為前沿基地對于刺探蘇聯情報至關重要,比如用裝有照相機的高空氣象氣球搜集蘇聯航空信息,用U-2飛機進行滲透偵察等。而使用西德基地的條件是,U-2偵測到的情報需向西德總理阿登納和情報首腦蓋倫做簡報。根據德國歷史研究所編纂的《冷戰時代的美國和德國(1945-1990)》,美國國安局還在西德修建地面監聽設施。對外界而言,這些設施的很多情況至今不得而知。該書稱,有消息源披露說,國安局至少在德國3地有戰術以及戰略信號情報(SIGINT)設施,分別是柏林、奧格斯堡和巴特艾布靈。作為交換,西德可作為“第三方”適度接近美國的“五只眼”情報聯盟。
巴特艾布靈位于慕尼黑市南部,遠處是阿爾卑斯山。《環球時報》記者前不久路過那里的一個小鎮,看到廣闊田野上有幾個白色大圓球。德國研究軍事情報的學者克萊梅爾向記者透露,在那里,美國人擁有一個先進的信息交流中心。
“美國情報部門在德國如魚得水”,德國《南德意志報》去年以“秘密戰爭”為題披露說,美國中情局、國安局和國土安全部的特工可以在基地毫無阻礙地從事情報工作。美國特工在德國港口還可對集裝箱進行檢查,甚至決定哪艘船可以進港。德國政府據稱向美國公司發了200多項特準令,好讓它們執行受美國政府委托的棘手任務。
“德美情報機構‘同床共寢’”。今年1月,美國前情報機構雇員斯諾登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證實,德美之間不僅交換信息,還分享儀器和基本設施,一起監控目標人員。今年6月,《明鏡》周刊公開50份斯諾登提供的秘密文件,顯示德美合作可能比他們至今想承認的更密切。
“醫生救治了患者,醫生本人卻病入膏肓”
“是因為他們對我們一無所知,還是他們對我們太了解,為什么美國人總是對我們從事間諜活動?”德國《時代》周報編輯約亨·比特納在《紐約時報》上刊文說,人人都知道,德國從來不向美國隱瞞關鍵信息。
去年,斯諾登爆料美國情報部門對德國公民進行系統監控后,德國社會反響強烈。但默克爾在接受采訪時稱,在法律前提下進行合作是情報單位數十年來的傳統,也是為德國的安全服務。不久,媒體又披露美國可能已經監聽默克爾的電話十余年,但默克爾僅要求華盛頓“立即提供全面的解釋”。
美國為什么這么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直白地稱,情報領域有句老生常談的話:國家間沒有朋友,只有利益。報道稱,美國監控盟友早有前科,1960年,兩名美國國安局雇員威廉·馬丁和貝爾農·米切爾變節投靠蘇聯,兩人當時向媒體披露說:“美國成功收集到40多個國家的秘密通信信息,包括盟國。”
約亨·比特納認為,美德情報合作源自美國戰后對德占領,這導致雙方的合作一直存在不對等性,同時掩蓋并加劇了兩國在思想、目標等方面的分歧。對于美國來說,“9·11”之后,情報收集一直是戰爭的一部分,而德國沒有這種想法。駐德美國特工毫無疑問一直在觀察,從他們的角度看,與德國人分享情報就像是與戒酒社團成員逐店飲酒。
《華盛頓郵報》稱,“背靠背”的間諜案讓德美外交關系變得復雜。在華盛頓看來,將案件公之于眾,可能是德國政府有意為之,目的是逼迫美國簽署對間諜行為實施新限制的協議。多年來,德國一直尋求加入與美國簽訂互不進行間諜活動的國家組織,但遭到拒絕,部分原因在于美國人相信,德美安全利益存在的分歧太多。“德國人在做許多許多事情,但并非將所有事情都告訴我們”,一名美國前情報官員說。
美國《華爾街日報》在批評美國國會情報委員會沒做好工作的同時,呼吁美國不要太依賴德國。“美國人也應該質問,為什么我們所謂的‘朋友’可以驅逐美國高級官員,而不用承擔后果?”
《紐約客》稱,中情局柏林站站長被驅逐聽上去像一個古老的間諜小說。許多報道指出,德國驅逐美國情報官員是個很強烈的信號。冷戰時期,驅逐官員是美蘇之間的慣用招數,中情局站長是美國在境外職位最高的情報官員,美國幾乎從來沒被盟國這樣對待過。最近的例子是1995年,中情局巴黎站站長等人因試圖賄賂法國官員套取該國在貿易談判中的立場而遭到驅逐。
新加坡《聯合早報》稱,雖然許多觀察家認為驅逐美國情報高官不會影響德美關系的本質,但德國民眾反美情緒會惡化。根據《明鏡》周刊7月6日至10日進行的調查,57%的受訪者表示,德國外交政策應該更遠離美國;69%的人表示,他們對美國越來越不信任。
德國軍事情報學者克萊梅爾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BND與美國國安局有著緊密合作,原因是德國的情報工作很多時候依賴美國的技術手段。世界已經進入網絡時代,這些事件后,德美情報合作肯定受影響,但德國目前還沒有拋棄美國的資本,未來德美會繼續合作。
“醫生救治了患者,但醫生本人卻病入膏肓”。美國《國家利益》15日刊文稱,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德美出現一系列分歧,最終美國對德宣戰。一個世紀后,兩國關系再次岌岌可危,因為美國的監聽和間諜行為讓德國苦不堪言。對美國而言,曾經作為其學生的德國已成為伙伴,而且表現非常優異。德國人認為,兩國建立在共同價值觀和相互信任基礎上的關系正遭受嚴重背叛。
德國洪堡大學國際政治學者霍爾特曼告訴《環球時報》,二戰后,美國確實是德國的救星,當時德國在經濟、文化和道德上被徹底摧毀。現在,作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德國的自信在增強,而美國的主導地位在減弱。間諜丑聞只是一個爆發點,實際上,德國的強烈反應是展示政治自信的標志,也是希望獲得與美國“情報和政治平等權”的姿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