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劇變”表現在國際問題和國際事務的各個方面,美國對非洲的援助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冷戰期間,對非援助是美國與蘇聯爭霸的重要工具。冷戰后,作為發展對外關系的重要方面,美國將對非援助進行了重大調整,最大的特點是使對非援助在更大程度上服務于本國國家利益和對外戰略。
一、美國對非援助的原因
在國際援助領域,美國對外援助對象遍布非洲、中歐、拉美等除南極外的各大洲,其中對非援助在冷戰后一段時間勢頭較為強勁。
1.1 國際背景因素
第一,“一超多強”局勢的出現。冷戰時期,美國的基本任務就是與蘇聯對抗,遏制共產主義,鞏固在世界的領導地位。冷戰后,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二戰”后形成的傳統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種力量進行重新分化和組合,“一超多強”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SamuelP.Huntington)指出,雖然美國是超級大國,但不能說世界是“單極”,而是由一個超級大國和其他若干個大國組成的格局。在這個格局中美國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否定其他大國行為的能力,但在處理關鍵問題時美國又離不開其他大國的支持和參與,甚至幾乎需要與其他大國聯合起來才能行事。
發展中國家是“多強”中心地帶之外的“邊緣地帶”,美國若意圖在這“多強”中維護自己“一超”的地位就必須拉攏廣大的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對這些貧窮國家進行援助是手段之一,可以抵制上述“多強”經濟體對自己世界霸主地位的挑戰。在這些“邊緣國家”中,非洲大陸面積最大、貧困國家最多、對援助的需求也最為強烈,因此,對非援助成為美國對外政策中的“重頭戲”之一。
第二,大國對非洲的“援助戰”。冷戰后,由于非洲資源、市場的吸引力逐漸加大,大國在非洲的利益追求隨之增多,非洲成為世界大國博弈的焦點之一。2005年歐盟與非洲達成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共識,至2007年已舉辦了兩次歐非峰會;2008年日本與非洲舉行首腦峰會,并規劃好未來五年內對非洲的援助計劃;俄羅斯表示要重返非洲,其實際行動是總統頻頻出訪非洲;中國與非洲的友好關系發展良好,“2008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中非雙邊貿易為1068億美元”①。作為大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方面,援助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法國作為歐洲大國的代表,與中國、日本等國家在非洲正展開激烈的“援助戰”。
法國與美國對非洲的爭奪和競爭最為激烈。幾內亞灣的石油令兩國垂涎,美國的石油公司與法國的埃勒夫一阿基坦石油公司競爭激烈,到處挖彼此的墻角。②非洲被法國視為能夠支撐其大國地位的基本陣地,因為一旦失去非洲的支持,“法國將淪為二流國家”③。
中國一直很重視與非洲的關系,并通過非洲國家的支持順利回到聯合國。冷戰后,中國在非洲不斷加大自己的力量投入,對非洲的援助顯著增加,“新世紀以來中非貿易增長了5倍,2006年時達550億美元”④,對非洲貧困國家的出口商提供免稅政策,提供債務減免,主動舉辦中非首腦會議。美國將中國在非洲的積極形象,視為對其在非洲影響力的極大挑戰。
日本于20世紀6O年代開始對非援助,1989-2000年間,日本保持著非洲第一援助國的地位;2006年,非洲成為日本最受重視的受援國,得到的援助首次超過東南亞。⑤21世紀初,日本僅次于法、美、德,成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的第四大援助國,該地區得到的全部官方援助中有10%是由日本官方提供的。⑥非洲國家占聯合國席位的四分之一,對于日本“入常”來說,非洲對它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非洲大陸擁有大量有待開發的資源能源市場和消費市場,而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人口相對較多,資源需求量大,通過對非援助,可以確保日本資源和能源供應的穩定性。
總之,面對幾個大國在非洲形成的“援助戰”,美國更加重視非洲的戰略地位,并把援助作為戰略工具來使用。
1.2 美國國內利益集團因素
利益集團是美國最基本的政治因素,它以政治決策參與為目標,以利益為行為向導,實現目標的手段多種多樣,在美國政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冷戰后,影響美國對非援助的利益集團有三類:
第一, 經濟利益集團。這類集團通常會對政府產生經濟上的影響力,尤其是財力雄厚的大企業集團,同政府關系密切,政府的某項對外政策能影響到它的經濟利益,同樣它的某項作為或不作為也可以對政府產生影響,如美國商會、全國制造商協會、糧食巨頭等。2O世紀9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加上非洲國家聯合自強發展經濟,這些經濟利益集團與非洲國家的經濟互動需求變得比以前更加強烈,利益的驅使吸引著這些集團關注對非援助。經濟援助是美國對非援助的主要內容之一,而經濟援助中又以糧食援助為最。美國糧食巨頭實力強大,還能得到政府的補貼,通過聯合或兼并的方式,已經形成了全世界范圍內的產銷網絡。若美國政府向非洲提供援助,該集團則是糧食方面的最大提供商,所以,非洲將成為此集團半成品的生產要素消費市場及成品的最終消費市場。
第二, 公共利益集團。“宗教在公共政治管理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0”①基督教“樂善好施”的歷史文化價值觀有助于公共利益集團的形成。這類集團追求的是人類的共同利益,要解決面臨的共同問題,如環境、人權、饑餓問題等。美國的公共利益集團,包括基督教協進會、美國公民自由協會、兒童保護基金會及西埃拉俱樂部(環保組織)等,總數“大約有2500多個,擁有成員4000萬人”②,受到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是該集團的主要支持者。它不追求經濟或政治利益,所以容易得到民眾的支持;以較崇高的價值取向指導自己的行為,是促成美國人道主義援助的主要因素。非洲是世界最貧困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世界最低,這一切都與追求共同利益的美國公共利益集團的理想目標相悖,所以,如果詢問美國巨額援助的受援國走向,勢力龐大的美國公共利益集團必定選擇的是非洲。
第三,民族、種族利益集團。“非裔美國人在促進非洲國家改革的同時,能與非洲社會和政治組織進行直接的互動。”③移民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決定因素,在1970年到2000年間,美國黑人比例由11.1%上升到12.3%??2008年,美國人口普查局預測到2l世紀中葉時,非裔美國人將占人口總數的15%。④隨著這些非裔美國人的民族意識不斷覺醒,他們會為了支持祖籍國的社會發展、政治獨立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而做出努力。⑤同時,由于他們有著共同的處境、面臨著共同的問題,容易形成很多維護自己利益的集團。2O世紀70年代便有了跨國非洲組織,現在有每兩年舉行一次的蘇利文大會,它是非洲人和非洲裔的美國人舉行的聯誼大會,其性質是半官半商的投資和貿易論壇。該論壇受到非洲的重視,甚至有關非洲國家的政府首腦也會參加。這些種族集團會同非洲政府一起與美國政府在外交方面進行博弈,促使美國加大對非援助,以幫助非洲發展和加強地區穩定。
1.3 美國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
相對于傳統的軍事、政治安全,非傳統安全更帶有全球性,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從威脅的內容來看,它包括恐怖主義、能源危機、邊界沖突、政局動蕩、宗教民族沖突、生態環境破壞、艾滋病等傳染病的蔓延、走私毒品、國際難民等問題。這些問題無一能與非洲脫開干系。換句話說,漠視非洲在非傳統安全威脅中的角色,美國就不可能完全解決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問題。
第一, 反對恐怖主義的需要。“‘9·11’事件改變了美國也改變了世界,在未來幾年中這個變化將繼續摻雜著國家安全認識因素和應急反應機制而展現出來。”⑥冷戰后美國面臨著多項威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各種跨國威脅、非常規手段如恐怖主義對美國造成的威脅。⑦美國國家利益委員會把打擊恐怖主義列入“美國極其重要的國家利益”之一。
非洲大陸面臨著貧困、戰爭和疾病等多重問題,使非洲成為恐怖分子誕生的溫床,包括松散的金融、武器的泛濫、混亂的邊境沖突等,很容易成為恐怖主義的避風港。前美國總統小布什曾公開表示:“貧窮助長恐怖主義??我們必須與貧窮展開斗爭。”⑧
直接的硬實力包括軍事、政治等,但單純的硬實力較量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這方面已有過經驗教訓:1994年美國曾出兵近3萬人到索馬里??共耗資20億美元,但最后以失敗告終。①因此,美國便采取了更為靈活的外交方式,對非援助就是這個靈活的外交方式的集中表現。對非援助可以幫助非洲發展經濟、穩定政局、緩解邊境沖突,是打擊非洲恐怖主義勢力的良策。
第二, 擺脫能源安全威脅的需要。冷戰結束初期的幾年中,美國對非洲的援助力度不是很大,這段期間美國援非的目的是要求非洲實行政治經濟改革,擴大所謂“民主與人權”。然而,非洲石油的探測使美國看到了非洲重要的能源戰略意義,從而成為其加大援非力度的因由。
中東地區是美國石油進口的主要來源,為爭奪石油,美國卷入紛亂的中東糾紛之中,與阿拉伯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結下深仇,陷入伊拉克戰爭泥潭。倘若美國控制了擁有巨大儲備量和潛能的非洲,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對阿拉伯國家的石油依賴,增加與中東國家談判的籌碼,有利于關乎到美國國家利益的反恐戰爭的勝利。
非洲的石油不僅儲量大,而且質量好、品種多。預計未來二十年內,非洲每天可產1100萬桶石油。②非洲的油田大部分位于經大西洋航線要沖的近海領域和海岸附近,離岸較近、航線較短,更容易運輸到美國。美國以援助為誘餌加大援非的力度,盡全力討好非洲、控制非洲,“非洲的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問題日益軍事化,以確保美國等大國的利益”⑧。
第三, 應對其他非傳統安全威脅的需要。非傳統安全威脅成為非洲發展的阻礙,其中以邊界危機、民族沖突、政局動蕩、生態環境破壞、國際難民,傳染病蔓延等問題尤為突出。
世界上政治不穩定的國家大部分都在非洲。20世紀90年代以后,46個非洲國家中有20多個國家發生過不同程度的社會動亂,僅1991年就有l4個國家發生政權更迭。④在2010年進行的162個國家穩定性評估中,馬里蘭大學研究發現,世界上沒有比非洲沖突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了。⑤正是在傳統安全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政治動蕩、社會亂象迭出,非傳統安全問題更是不斷,難以控制。
非洲生態環境在冷戰前就遭到非常嚴重的破壞,人口激增,森林砍伐加速、過度放牧造成環境破壞,而環境的破壞導致生物資源的減少,加劇了貧困化。冷戰后,西方國家更是把對環境有害的工業垃圾轉移到非洲國家,加劇了非洲國家環境問題。生態環境的破壞“所引起的悲劇不亞于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⑥
醫療衛生方面,迄今非洲在世界上是受疾病影響最嚴重的地區。根據美國國際開發署所作的調查:非洲2003年出生的每1000名兒童中有175名因為疾病而活不到5歲;非洲的孤兒人數在2010年大約增加340O萬;非洲約有26.6萬艾滋病毒感染者,結核病的發病率是世界上最高的。⑦連饑餓問題都沒解決的非洲,面對如此嚴峻的疾病威脅,急需國際社會給予幫助。
1.4 非洲對美國的吸引因素
冷戰后,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非洲一體化進程加速的趨勢,非洲呈現出了貧困化與經濟增長并存的特點,非洲經濟逐步發展,所蘊藏的巨大的潛在政治經濟價值,也吸引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眼球。
盡管非洲極度貧困,政治、經濟、醫療衛生、教育、科學等各方面的狀況很不樂觀,但所幸的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其經濟發展速度增快,相比以前取得了很大的進步。1995-2003的八年間,非洲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5%,是1980一1995年的2倍;2004年經濟增長率為4.5%,一直處于極度落后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為4.6%??非洲在這個時期保持著相對低的通貨膨脹率,消費者物價指數提高,對外貿易情況得到改善。非洲大陸呈現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南部以南非為代表,以接受外來投資和優惠貿易條件為基礎發展經濟;北部以突尼斯、埃及為代表,受歐盟優惠發展經濟;幾內亞灣國家地區以加蓬、尼日利亞為代表,重點發展石油經濟;東部以肯尼亞、烏干達為代表,重點發展多樣化經濟。這些國家將成為非洲國家經濟的增長點和經濟增長群,從而促進整個非洲的發展。
非洲國家經濟形勢的好轉,通貨膨脹率降低、儲蓄及投資增加、收支逆差形勢好轉、外匯兌換自由、預算赤字減少,在更深層次上保障了國家宏觀經濟的穩定性。這些良好的經濟狀況大大促進了美非貿易,從冷戰后至90年代末,美國與非洲的貿易每年增加33%,①為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此外,非洲大陸還擁有充足的勞動力市場和能源資源,其消費品市場和原材料市場也在逐步擴大。可見,美國發展對非援助不僅可以搶占非洲市場,而且還可以與非洲發展經貿合作,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和投資機會,服務于本國的國家利益。
二、美國對非援助的積極與消極影響
2.1對非援助產生的積極影響
不管美國對非援助出于何種目的,其貨真價實的真金白銀、糧食,既解非洲脫貧之急,又為非洲的社會進步創造了條件,對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經濟上,為非洲提供發展條件。非洲有50多個有待發展的國家,人民生活貧窮困苦,除了南非、尼13利亞等幾個屈指可數的發展較好的國家,其他國家特別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論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還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都居世界發展水平后列。美國對非洲的經濟援助,緩解了非洲在經濟發展中所必須面臨的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非洲經濟的有效運行。也可以幫助非洲國家建立農業研究機構,研究新產品及新技術,在提高農業生產率、減少農村貧困、加強糧食安全、改進農業技術、促進農民和農業企業的有效運作等方面做出一定貢獻。
政治上,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非洲局面。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的副研究員王學軍認為,非洲的安全治理包括全球體系、非洲大陸等六個層次②,聯合國、國際援助共同體及一些歐洲國家在全球體系中,對非洲的不安全形勢十分關注。③作為“全球體系”的一部分,美國對非洲的軍事援助一方面可以幫助美國實現安全防御戰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非洲減輕沖突,促進和解,重點遏制安全和穩定威脅,如恐怖主義,販毒和犯罪,并鼓勵非洲走向良好的治理。
醫療上,大大改善非洲的醫療衛生條件。美國對非洲進行了大量的人道主義援助,提高預災、減災能力和反應能力,擴大人道援助服務面,護理試點和治療方案正在一些受疾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推出;為保障非洲能夠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增強援助方案的研究,傳播并使用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療方法,提高援助醫療幫助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援助在對醫療衛生部門做出巨大努力的同時,也對其他行業提供幫助,包括教育、基礎設施等。
教育上,提高了非洲的教育水平和和教育能力。良好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后備力量。然而,在非洲有38%的學齡兒童(以女孩居多)不上小學,46萬的非洲兒童從未走進過課堂。④專業技術人才短缺是非洲面臨的一大難題,許多從外國引進的先進技術因為人才的短缺而無法使用。美國對非洲的援助促進了非洲教育現狀的改善,支持非洲國家教育部門進行改革和能力建設,幫助非洲進行政策和課程改革,進行教師專業管理,提供學習資料,設計教育課程,提高了非洲國家的教育質量。一個承諾6億美元、年限超過8年(2002-2010)的計劃——非洲教育倡議(AEI),更是為教育提供了多項資金,提供教師培訓、教科書和其他學習工具,為弱勢兒童提供獎學金,使越來越多的邊緣化群體走向學校。
2.2對非援助造成的消極影響
然而,美國的援助為非洲帶來巨大改善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弊端。
(1) 附加條件援助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贊比亞學者丹比薩-莫約(DambisaMoyo)認為,援助國經常以三種方式對受援國進行有條件的援助,包括采購式援助、優先權式援助和政治經濟策略援助。第三種在美國對非援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美國援助附加多項援助條件,要求非洲將國家主義、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減少國家干預。但實際上這些援助條件并沒有使對非援助取得良好效果。非洲國家的政治現狀并不具備經濟改革、進行選舉而實行資本主義所謂政治和民主所需要的經濟條件和社會歷史背景環境。如實行多黨制似乎有利于解決各種社會發展問題,但實際上恰好相反,因為多黨制是建立在國家權力“鼎力”基礎之上的,非洲國家歷史上并沒有選舉的雛形,這些西方“先進的制度”給部分非洲國家帶來的是一系列種族和部族沖突。肯尼亞總統坦率的說,“多黨制沒有取得所期望的成功”①。
所以,援助必須建立在非洲國家的切實需要和雙方經濟利益需求之上,片面追求美國自身的利益,不會取得援助的預期目的。
(2) 加快“多速非洲”現象
近年來,非洲的發展呈現貧富不均的狀態,加上美國對非援助投放的不均衡(見表1),導致貧富差距拉大而且越來越明顯,呈現出“多速非洲”現象。根據非洲2007年度競爭力報告,突尼斯、南非和毛里求斯在所有非洲國家競爭力排行榜中名列前三位,另外阿爾及利亞和肯尼亞也在前十名之列。②在非洲總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南非的貢獻率排名第一,占到17%,尼日利亞排名第二,占到14%;埃及第三,占13%;阿爾及利亞第四,占9%;安哥拉排名第五,占5%,其余的42%中,北非占17%,南部非洲42%。⑧
表1美國對非援助中的主要受援國(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2010-2012年美國國會預算部的資料及美國國際開發署數據庫,由筆者整理。)
由表1可見,經濟形式發展最好的幾個國家中,如尼日利亞、南非、肯尼亞等,2008-2012年接受的美國援助分別位于第三、第五和第一位。非洲貧困的國家除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等幾個少數國家因石油或地理位置的吸引而得到美國較多援助外,大部分最貧困的國家,包括幾內亞、吉布提、塞拉利昂、塞舌爾、佛得角、岡比亞、斯威士蘭、萊索托、科摩羅、厄立特里亞、布隆迪、多哥等,很少或根本未能得到美國的援助。美國并沒有對非洲最貧困的國家進行援助,其援助、貿易投資主要集中于產油國和南非等經濟發展較好、資源豐富、投資環境好、政局穩定的實力強國;而那些資源匱乏、投資環境差的國家則很少能吸引美國,得到美國的幫助。所以,美國對非洲經濟發展較好國家的援助和優惠政策加快了本已存在的“多速非洲”現象。
(3) 產生“援助依賴”
美國的援助使非洲國家產生依賴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其援助非洲的動機。正如前文所述,美國援助非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要通過援助與其他大國爭奪在非洲的話語權,從而取代非洲國家的自我管理,控制非洲命運并對非洲國家發號施令。這一動機注定了非洲的被動局面,美國按照自身產業的需求去安排援助活動,絕不允許非洲內出現與本國競爭的行業。即使某一領域急切需要援助,但只要不符合美國的興趣和利益,它就不會予以多加照顧;而當某一領域符合美國的利益時,大量的援助就會涌來,產生投放過度,便造成該領域對援助的依賴。
“援助依賴”的形成對非洲國家極為不利。第一,使受援國在經濟上與美國形成依附關系,受制于美國,削弱了非洲國家依照本國實際情況獨立制定最適合本國政治經濟政策的能力;第二,助長了非洲國家政策制定者的惰性,許多領導人“缺乏拯救非洲國家嚴重傷痛的緊迫感??窮國失去了征稅的需求??政策制定者沒有動力尋找更好的辦法以促進非洲經濟的長遠發展”①;第三,無法制定有效利用援助的長效機制,大量援助被浪費,引起其他國家對非洲發展能力的質疑,影響到其他國家的對非援助。
2.3毀譽參半的美國對非援助
綜上,冷戰后美國對非援助使其在經濟、政治、醫療衛生、教育等多方面有一定的改善和進步,一方面,非洲對美國這種推動減貧、促進發展的人道關懷表示接受和肯定。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援助本身是服務于美國利益的,當非洲利益和美國利益產生分歧或者步調不一致時,利益這桿秤不可避免的偏向美國,背離非洲,導致援助對非洲產生多方面的消極影響。因此,非洲國家和人民對援助表示接受和肯定的同時,也在更大程度上存在不滿情緒。
非洲國家的政府對援助中所大量附加的條件表示強烈不滿,如實行民主、人權、進行改革等,有的甚至公開反對。這些條件實質上是對非洲國家獨立自主發展的限制,因援助項目缺乏可預測性,受援國對美國最終是否會提供援助提出了懷疑,肯尼亞外長曾痛斥:肯尼亞有自己的民主原則,用不著美國多管閑事,指手畫腳。②美國前助理國務卿戴維·紐瑟姆(DavidNewsom)認為,基本上沒有援助國能夠通過承諾提供援助或者通過威脅撤回援助的方式而對發展中國家(受援國)施加它們的政治愿望。援助國試圖在非洲有關對內、對外政策方面施加影響,受援國表現出了堅決抵制的態度。
非洲民眾對援助機制和運作過程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滿。援助產生腐敗,受益更多的是國家官員,這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對非洲具體援助國的選擇,最根本的動機是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受援國是否適合,是否產生腐敗,以及是否正確利用資金只處于服從主要動機的地位。而且對援助需求相對不大的國家進行援助,大部分援助都用于根本無益于民生與發展的形象工程上或落人了國家領導人的私囊中,這使得那些不善待援助但符合美國戰略利益的國家仍能獲得援助。例如,馬拉維“受援助的糧食不翼而飛,很多人面臨饑荒問題??腐敗案件的主要證人和高級官員‘神秘失蹤”~,即使有這樣的腐敗情形,美國仍然保留馬拉維在“千年挑戰賬戶”中的受援國資格。受援國缺乏有效的援助監督機制,也使其很難積極有效地利用美國的援助,當美國援助的額度大大超過了受援國的需要,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的援助和被閑置下來的援助資金難免會落人官員個人腰包,滋生或助長腐敗。可見,美國規定的限制性條件在防治腐敗問題上幾乎不起作用,援助績效評估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優化,機制和運作過程的不合理使得援助沒能完全用之于民,非洲民眾對此表示不滿。
二、美國對非援助的實質
美國對外援助額的額度以及受援國的選定是依據該國對美國的重要性而決定的。在下表中,美國進行雙邊援助的受援國前十名(見表2),中東地區和非洲地區分別占了三個、四個,另外三個是亞洲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由此可見,對非洲進行援助的本質,歸根到底是美國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自身。
表2美國雙邊官方援助受援國前十名(單位: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由美國國際開發署經濟分析和數據分析部(us-AIDEconomicAnalysisandDataServices)根據美國官方對外援助數據庫(OfficialDevelopmentAssistanceDatabase)提供,筆者翻譯。)
(1) 輸出民主,擴張美國資本主義制度
美國對非洲的援助和投資都是有條件和要求的,包括實行市場經濟、經濟自由化、政治多元化、保護人權等,只有那些按照標準實行政治經濟改革或滿足美國開出的其他條件的國家才有資格享受援助。
這些需要獲得援助的非洲國家是否具備美國所開出的政治條件,標準是由美國決定的。例如在“2007年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前十名分別是毛里求斯、博茨瓦納、南非、納米比亞、烏干達、斯威士蘭、馬達加斯加、肯尼亞、塞內加爾、佛得角。②在表2中,美國對非援助的主要受援國的排名當中,這十個國家有七個“榜上有名”,而且經濟自由指數排名第三的南非、第五的烏干達、第八的肯尼亞,在表2的排名分別是第五、第七和第一。“經濟自由指數”由美國的《華爾街日報》與傳統基金會公布,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制定的。美國要求非洲國家實行市場經濟、政治經濟改革,實質是在用美國的法律干涉非洲自主的政治治理,是在以援助為誘餌,迫使非洲進行政治經濟改革。
美國對非援助不以被援助國貧困程度和需求強度作標尺,而是以對其所列條件的符合度去處理援助的分配額和分配對象,其援助附加條件的背后是輸出民主,使非洲融人美國主導的政治經濟秩序當中,證明資本主義的優越性,有利于資本主義制度擴張。
(2) 搶占市場,獲取經濟利益
在整個美國對外援助中,只有六分之一的部分給了最窮最需要幫助的國家⑧,這些國家長期陷入債務危機中,其產品出口和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收益并不能清償貸款和欠款本身,只能用來清償貸款債務的利息,非洲國家的金融發展水平滯后,所以這些利息都流入了國外銀行和借貸者的手中,美國依靠操控國際市場的能力,又最終獲得這些收益和利益,因此美國對非洲的經濟援助有很大部分最后又流回了美國。美國對非洲的經濟援助可以說是物超所值的經濟和政治“投資”,美國通過援助和高層訪問,分別與肯尼亞、南非、安哥拉、民主剛果、尼日利亞、加納、利比里亞等國建立了伙伴關系,“伙伴”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各大區域。與非洲國家建立良好關系,在促進非洲國家經濟的發展與民眾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給美國帶來產品出口市場。
以援助為紐帶的雙方經濟互動和交流合作,受益最大的也是美國自身。消除對美國的投資限制和貿易壁壘,促進了美國商人與非洲的商貿合作;促進與非洲貿易合作,為美國創造投資和就業機會;那些贈款或貸款的大部分都用來為美國的公共機構、銀行還貸或用來購買美國的產品。這樣,對非援助的好處在于促進美國經濟發展、保持經濟穩定、拓展美國產品的出口市場、影響受援國經濟發展使之服務于美國經濟、擴大美國的經濟“勢力范圍”。
(3) 美化形象,獲得民眾支持
對于受援國民眾而言,相比高層的訪問、政府間的對話等方式,不如送來援助更直接,因此沒有什么方式比援助更能讓受援國民眾產生好感。圖1是美國蓋勒普民意測驗機構做的一項撒哈拉以南國家對美國領導權的支持率情況的調查,調查結果是根據2009年3—4月,對喀麥隆、科摩羅、吉布提、肯尼亞、毛里塔尼亞、塞內加爾、索馬里、南非和烏干達的至少1000名15歲以上的成年人面對面訪談所得。
在圖1與表1中,對美國對非洲援助主要的28個國家的情況作分析,可以找到其中的關系。從圖1可知:2008年與2009年7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對美國領導權支持率之和的排名為:肯尼亞(175),南非(170),烏干達(170),塞內加爾(163),喀麥隆(151),吉布提(149),毛里塔尼亞(100)。根據表1,這七個國家在2008年和2009年獲得援助之和的排名情況分別是:肯尼亞(14.638億美元),南非(11.19億美元),烏圖1六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民眾對美國領導權的支持率(資料來源:蓋勒普民意測驗網站www.gallup.eompoll,由筆者翻譯。)干達(7.938億美元),塞內加爾(1.515億美元),吉布提(0.109億美元),喀麥隆和毛里塔尼亞不在這28個國家之列。可見,7個隨機抽取的撒哈拉以南國家,對美國領導權的支持率最高的就有4個國家,當年其得到的援助在這7個國家中也是最高的,甚至排名順序都是一致的。以援助為紐帶,可以得到非洲民眾對美國的支持,這有利于美國對非洲國家政府施加壓力,甚至建立非洲親美政府,把美國勢力滲入到非洲各個角落。
美國對非洲進行援助,“在世界范圍內塑造了其‘樂善好施’的國家形象”①,是對國際社會中的美國“霸權”、“單邊”說法的回擊,有利于美國在道義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在面對重大國際危機處理時具有更強的影響力和威信力。
(4) 軍事控制,實現國家安全戰略
美國慣于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待世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所相信的基本邏輯是實力,尤為突出的是硬實力,主要是軍事和經濟實力”②。非洲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考慮因素之一,為了加強對非洲的軍事控制,美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對非洲的安全援助,2010年比2009年的安全援助多500萬美元①;支持“跨撒哈拉反恐計劃”②、警察制度改革;加大對非軍售、對非軍事資助及軍事教育與培訓,但重點是南非、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塞內加爾、尼日利亞等有重要軍事戰略地位的幾個國家。
美國對非援助在實現軍事安全戰略方面已見成效:美國在吉布提、西非島國設有軍事基地;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總統宣布已與美國達成籌建海軍基地的協議;肯尼亞、南非、尼日利亞、加納、塞內加爾等國已基本同意了美國建立非洲司令部;美國派往埃塞俄比亞的軍事專家及美國在吉布提建立的反恐特種部隊在非洲都有著重要影響力;通過援助等外交手段,與加納、塞內加爾、尼日利亞這幾個重要的西非國家成為盟友后,則更容易對其周邊國家進行軍事控制。可見,充當“非洲警察”、使非洲國家聽命于美國,是美國對非洲軍事滲透的重要目標,也是其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一環,對非援助有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
原載《太平洋學報》第22卷 第2期,2014年2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