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金回家”運動的支持者看來,黃金作為貨幣使用已有千年的歷史。直到1913年之前,歐洲大部分國家在金本位或是部分金本位的貨幣體系下,都獲得了穩定和持續的發展。然而,20世紀以來全球貨幣體系對于黃金的棄用,導致了持久的通貨膨脹,也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而現在,是時候重新回歸以黃金作為儲備的貨幣體系了。為了保持一國貨幣在未來的競爭力,當務之急就是將實物黃金運回各自的國家,這也就是“黃金回家”運動的初衷
“從2013年早些時候開始,關于存放在紐約的這1500噸黃金的重要消息就再也沒有出現了!”德國貴金屬協會主席、“黃金回家”運動發起人皮特·柏林格(Peter Boehringer)有些憤怒地說道。
2013年1月16日,德國央行宣布計劃調整海外黃金儲備的比例。德國央行計劃在2020年前,運回部分儲存在國外的黃金儲備,其中包括從紐約運回300噸,以及從巴黎運回374噸。
然而一年的時間過去了,這一計劃進展緩慢。2014年1月初,德國央行理事會理事蒂勒(Carl-Ludwig Thiele)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過去一年中,德國從巴黎和紐約一共運回了37噸黃金——其中,只有5噸黃金來自紐約。
對此,蒂勒給出的解釋是由于德國存放在紐聯儲的金條時間久遠,不符合倫敦交割標準的細長條狀,因此需要重新熔煉。而紐約當地的熔煉設備能力有限,拖慢了整個計劃的進程。除此之外,由于巴黎距離法蘭克福更近,其運輸也會更加方便和迅速。
然而,德國民眾對于這一解釋似乎并不買賬。伯林格就質疑,德國央行也沒有理由選擇在紐約而非法蘭克福熔化金條。更有德國民眾懷疑德國存放在美國的黃金是否真的存在,因為從未有人對德國的海外黃金儲備進行過審計,而出版物上也沒有這些黃金的照片。
類似的“陰謀論”讓德國央行陷入了尷尬的境地。為何德國要開展“黃金回家”計劃,又為何此項計劃中途受阻?在此行動的背后,德國及美國之間的關系該如何相處?
“黃金回家”計劃
如果要評選世界上守衛最嚴密的地方,美國華爾街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大樓肯定名列前茅。這里是世界黃金交易的中心,也是儲存黃金的重地。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金庫興建于1921年,一共地下五層,深達25米,直接貫穿曼哈頓島的地基,周圍被巨大的花崗石包圍。世界各國及國際組織寄存的金條就整齊地碼放在花崗石上,其中包括了屬于德國的1500噸黃金。
德國是世界第二大黃金儲備國。截至2012年底,德國共持有3391噸黃金。但只有1/3的黃金儲備在法蘭克福。冷戰時期,當時的西德擔憂美蘇之間的沖突殃及自己,為了尋求軍事保護,將1536噸黃金交給美聯儲保存,此外還有800噸黃金位于英國和法國的央行。
時過境遷。2010年的歐債危機,導致德國國內要求運回海外黃金的呼聲越來越高。一些經濟學家和國會議員甚至發起“黃金回家”運動,上述德國貴金屬主席伯格林就是這一計劃的發起人之一。
《國際金融報》記者查閱“黃金回家”運動官方網站,發現這一計劃始于2007年,共有64位發起人,大部分來自德國貴金屬協會(DEG)和歐洲納稅人協會(Taxpayers Association of Europe)。目前,“黃金回家”計劃獲得了超過1.5萬名網友的聲援。
在“黃金回家”運動的支持者看來,黃金作為貨幣使用已有千年的歷史。直到1913年之前,歐洲大部分國家在金本位或是部分金本位的貨幣體系下,都獲得了穩定和持續的發展。然而,20世紀以來全球貨幣體系對于黃金的棄用,導致了持久的通貨膨脹,也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而現在,是時候重新回歸以黃金作為儲備的貨幣體系了。為了保持一國貨幣在未來的競爭力,當務之急就是將實物黃金運回各自的國家,這也就是“黃金回家”運動的初衷。
除此之外,“黃金回家”計劃的組織者們還提出,要全面、獨立、公平地審計現存于各國央行金庫中的黃金儲備。
“黃金需要被重新貨幣化——至少給予人們自由選擇使用黃金作為支付手段的基礎”,該計劃的組織者們在網站上寫道。
歐債危機的余波
除了德國之外,在荷蘭、奧地利等國家同樣出現了要求“黃金回家”的呼聲。
2012年11月,荷蘭反對黨基民盟和社會黨質疑政府將大部分黃金儲備存在國外的做法,并要求政府將這部分黃金運回國內。荷蘭現在擁有612噸黃金儲備,位列世界前十,但只有10%在國內,大部分存在美國。
今年,有媒體報道稱奧地利政府審計機構將派出一個代表團,查實奧地利在英國央行存放的黃金儲備。奧地利央行行長愛德華·諾沃特尼(Ewald Nowotny)曾對此表態稱:“任何一個商店的倉庫都有必要每年做一次庫存盤點。這是戳穿不合理指控的惟一方法。”
目前,奧地利持有280噸黃金儲備,其中超過半數都儲存于倫敦的英國央行金庫。
盡管荷蘭和奧地利國內出現了反對的聲音,但是兩國政府卻并未作出實質性的舉動。與之相對比,德國央行選擇將海外黃金運回國內,被認為是受到國內輿論的壓力。
德國民眾對于黃金的執念,與其在20世紀所經歷的歷史不無關系。一戰之后,德國魏瑪政府采取貨幣貶值政策,引發惡性通貨膨脹,無數德國家庭幾個世紀積累的財富就此蒸發,社會陷入兩極分化,最終為納粹德國的出籠鋪平了道路。
而伴隨著納粹政權在二戰中倒臺,德國再次陷入經濟崩潰和惡性通脹。盡管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向德國提供大筆援助,拯救了后者的經濟。但這兩次毀滅性的通貨膨脹和經濟崩潰,依舊在德國民眾心中留下了無法磨滅的陰影。
也正因為如此,德國民眾對一切基于政府信用的貨幣都抱有本能的懷疑,其中也包括歐元。2010年以來,歐債危機陷入絕境,愛爾蘭、希臘等政府相繼面臨破產的邊緣。德國作為歐元區內為數不多的“幸存者”,不得不為其他國家的財務黑洞兜底。
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國際經濟部主任本·斯泰爾(Benn Steil)分析認為,德國社會普遍對歐債危機的爆發感到焦慮,并對歐元區的貨幣體系產生了懷疑。而就在此時,德國民眾發現央行并沒有很好地監管其海外的黃金儲備,最終引發了要求“黃金回家”的強烈抗議。
斯泰爾同時補充道,荷蘭與奧地利也是同樣的情況。“毫不意外,這些為歐債危機紓困的債權國家,其國內社會普遍感到非常焦慮。”
民粹主義陷阱
要把幾百噸黃金從大西洋的西岸運送到東岸,同時還要保證絕對的安全和保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歷史上,德國曾經完成過類似的行動。從2000年到2001年,德國央行秘密地將寄存在倫敦的931噸黃金運回法蘭克福。不過,這一計劃直到2012年才向公眾披露。
根據紐聯儲的資料顯示,大部分德國的黃金都是上世紀冷戰時期存入的。在德國合并之前,共有98%的黃金儲備在國外。德國在二戰后的“經濟奇跡”創造了大量的財富,成千上萬的美國黃金儲備被登記在德國人的名下,儲藏在紐聯儲的金庫之中。
這幾十年前,德國央行的官員已經習慣通過美國同事的報告來了解黃金的儲存狀況。據悉,德國的金條清單來源于“1970/1980”年代。在報告中,紐聯儲的工作人員確認這些黃金依然處于它原來的位置。
不過,一旦要將黃金搬離金庫,則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紐聯儲提出要用7年時間才能把黃金還給德國,這是因為各國在紐約交易的黃金都是“紙黃金”,一旦要將“紙黃金”變現,則要區分屬于德國的那些實體黃金是否處于合約交易當中。
也正因為如此,此次當德國央行如此高調地宣布將黃金運回國的計劃之后,立刻遭到了外界的批評。當時,《華爾街日報》公開譴責德國央行此舉是屈從于民粹主義媒體煽動的民眾壓力。
《經濟學人》更是以俏皮的口吻寫道:“德國的黃金衛士們一定會緊盯著從巴黎開出的密封車廂,正如德國的環保激進分子跟蹤開往下薩克森州戈萊本廢棄鹽礦的核廢料運輸車,保衛德國的黃金將成為新的政治焦點。”
對于外界的各種猜測和憂慮,德國央行更是發布了一份聲明進行澄清,表示本次調整黃金儲備方案是出于提高信心,以及便于必要時兌換成外匯的綜合考慮。
美德同盟
事實上,早在德國提出將黃金運送回國的計劃之前,德國央行就屢次向紐聯儲提出申請,要求檢查其寄存的黃金儲備。
2012年,德國基民盟議會外交政策發言人菲利普·米斯菲爾德(Philipp Missfelder)曾前往美國要求檢查德國的儲備黃金,但是卻吃了一個閉門羹。紐聯儲以“可能會對金庫造成安全隱患和程序問題”的理由拒絕了他的檢查要求。
事實上,德國并不是惟一被拒絕的國家。紐聯儲同樣拒絕了荷蘭、加拿大等國家提出的檢查要求。按照紐聯儲的解釋,“金庫是連其管理者都不能進入的地方。”
上海師范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孫茂輝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黃金儲備的所有權是非常清晰的,美國無權拒絕黃金儲備所屬國查看自己國家的黃金儲備。但是,我也并不認為美國拒絕德國央行查看的原因是黃金儲備有問題。”
在他看來,德國央行提出查看要求遭拒應該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可能與黃金的保存、托管流程安全有關。
近期,彭博社報道稱德國官方已經確認其在美國儲藏的黃金是“安全的”。德國基民盟議會預算發言人巴斯勒(Norbert Barthle)告訴媒體:“美國人將我們的黃金照顧得很好。客觀地說,絕對沒有理由對此表示懷疑。”
不過,反對者對此回應似乎并不滿意,認為德國政府的這一表態,意味著放棄將海外黃金儲備運回國的計劃。美國金融博客Zerohedge評論認為,德國確認儲存在美國的黃金是“安全的”,這既挽回了默克爾及其執政黨的顏面,又解決了與美國之間的小摩擦。
作為美國的堅定盟友,默克爾治下的德國并不會為此事而與“老朋友”鬧翻。目前,德國與美國的大西洋自貿區談判正在進行之中,這才是默克爾的頭等大事。德國總統高克甚至表示可以既往不咎“竊聽門”事件對美德關系的傷害,“大西洋自貿區談判應繼續進行,這是雙贏之舉”。
那么,“黃金回家”行動是否只是組織者們策劃的一場政治作秀呢?《國際金融報》記者為此采訪了3位在德國當地生活多年的中國留學生。在他們看來,“黃金回家”活動在當地并未產生很大的影響力。留學生原悅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黃金回家”活動更多地局限在民間層面,“德國社會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很少有能推動全社會一起行動的事件”。
《國際金融報》記者多次要求采訪“黃金回家”計劃的發起人伯林格,但至今尚未收到回復。
回歸黃金時代?
事實上,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都將本國的黃金儲備保存在海外,特別是美國。這是因為紐約是全世界的黃金交易中心,由此可便于隨時交易。
其實,紐約之所以成為全球的黃金交易中心,也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的“后遺癥”。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一種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它確立了美元在戰后國際貨幣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黃金的“等價物”,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
在此體系之下,紐約逐漸成為全球黃金交易中心,再加上大宗黃金的運輸和儲備不易,為省去交易和儲備的麻煩,各國干脆將黃金儲存于美國。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宣告瓦解,但黃金卻留在了美國。
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以其自身強大的軍事及經濟實力,維持著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信用,也維持著世界貨幣體系的穩定。然而近年來美國為了挽救國內經濟,連續推出3輪量化寬松政策,對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打擊。
正是在此背景之下,一些國家放棄部分美元作為外匯儲備,轉而尋求更為保值的黃金儲備。
去年6月,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世界官方黃金儲備統計報告顯示,全球官方黃金儲備總量依舊處于上升趨勢,其中俄羅斯、烏克蘭、阿塞拜疆等新興經濟體的黃金儲備增持明顯。
如今,德國央行選擇將海外的黃金運回國內,這是否意味著各國因為美元貶值太厲害而對其失去了信任?世界貨幣體系是否會出現松動,重回金本位?
針對此問題,大部分國內學者都給予了否定的回答。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世界黃金的儲量是有限的,根本無法作為全球交易的媒介。事實上,作為世界最大的黃金儲備國,美國也只有8000多噸黃金,其價值占美國GDP總量的1%不到。如果世界一旦回歸金本位,那么很快就會陷入通貨緊縮狀態。
而在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看來,從金本位過渡到美元,是一個歷史沿襲。盡管美國財政赤字嚴重,但目前美元依然是避險資產。“即使從政治角度出發也不可能回到金本位。美國人會放棄美元,讓黃金坐莊嗎?美國的經濟霸權用200年才爭取到,美國會放棄這點嗎?”譚雅玲反問。
不過,在斯泰爾教授看來,金本位雖然不會回歸,但是以美元為主導的國家貨幣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并可能在未來終結。為此,他提出“全球性數字化黃金系統”的設想,來解決黃金重新貨幣化的難題。
斯泰爾教授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目前私營的黃金銀行已經存在,從而使賬戶的持有者可以用真實的金條作為股份的形式,進行國際支付。
“如果談論一種基于黃金的新的國際貨幣體系,肯定聽起來很離譜。但1900年時,一個沒有黃金的貨幣體系也是如此。現代科技使得通過私營黃金銀行恢復黃金貨幣成為可能,即使沒有政府的支持也是如此。”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