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美國在日本的軟實力》, 松田武著,商務印書館2014年1月出版
日本政治中常有一個看似矛盾的現象:一些政治家一面竭力擴大國家權力,并不顧鄰國及國內的反對聲浪作出修憲、參拜靖國神社等種種強硬舉措,宣稱日本也要成為正常國家;但另一面,他們卻又都不約而同地強化美日同盟,以致美國稍示“失望”,便已足夠讓他們緊張不已。這其中的吊詭在于:日本之所以不能算“正常國家”,原因正在于它對美國的深層依附結構關系。
馴化日本,使其成為自己的小伙伴,而不損害自己的利益,是戰后美國的使命
政治詞匯常帶有迷惑人的意味。“同盟”一詞便是如此:它乍看似乎意指雙方平等結盟,但現實政治中則實為鮮見。在美日關系中,這樣的不對等甚至更大,這不僅有當年日本戰敗的原因,還有種族上的因素。澀澤尚子在《美國的藝伎盟友:重新想象敵國日本》一書中證明:美國將日本視為未成年人、藝伎的想象中,包含著種族主義的優越感,使兩者的關系在起初便建立在不對等的基礎之上。
日本對美國的依存,最直接的根源無疑是那次戰敗。在戰敗之前,美國乃是日本的敵國,在很長時間里被視為“美英鬼畜”,美國文化對日本人也并無吸引力。據常任俠回憶,在二戰前夕,日本的電影院里很少有美國片,“不像中國十之八九是美國片;在日本則歐洲英、法、德的片子也頗多”,那時的日本所醉心的其實是西歐文化,尤其是英德。傳統上,日本人向來認為美國只是個暴發戶式的物質主義國家,在“精神”和“文化”上不足掛齒;直到戰后初期,在日本基本沒有美國文學的譯著,英語只是選修課,美國以及美國文化幾乎無人知曉。
因此,對美國人來說,戰后日本至關重要的一點便是:如何重塑日本國民對美國的認識,強化交流,以促成其對美國及美國文化的認同感,尤其是對美國資本主義體系優越性的認識,沒有這種認同,則美國對日本的軟實力從何談起?概言之,美國的使命是馴化日本,使這個“擁有燃燒著特殊能量和野心的少年”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
美國對日本的馴化達到這樣的效果:日本與鄰國越發疏遠而更緊靠美國,直到美國感覺這過分的忠誠不符合自己利益
顯然,美國的戰略極其成功。戰后日本實現了民主主義、經濟繁榮和抑制軍事力發展這三大目標,這三者均有助于美國的戰略目標:一個民主、繁榮但沒有威脅的小伙伴,將是美國的“資產”而非“負擔”。戰后在長達近七年的時間里,日本是一個被占領國家,沒有國家主權也沒有外交關系,實質上是盟軍總司令部(GHQ)的殖民地,美國人得以全面推行其戰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