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經濟優勢已喪失 認為再不改革沒出路
島內沮喪議論“亞洲四小龍”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 曦】“亞洲四小龍”已成過去式。臺灣“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在接受電臺專訪時坦言,“我早就不認為還有亞洲四小龍這件事”,臺灣不應該再留戀過去的光榮,要努力追上世界潮流。這番話引起島內輿論反思,“如果臺灣不再是亞洲四小龍,那我們的定位是什么?”
新加坡、香港、韓國已甩開臺灣
據臺灣《聯合報》20日報道,“國發會主委”管中閔19日接受廣播電臺專訪時直言,新加坡國民所得早已超過臺灣一倍以上,他們不會覺得和臺灣站在一起;韓國是G20成員之一,舉辦各種重要會議,經濟實力已經要挑戰日本,“眼中早就沒有臺灣”。至于香港,則是掛在大陸這只巨龍背上,飛起來時也看不見臺灣。管中閔說,臺灣經濟近幾年持續低迷,“當盛況不再,國際環境又對我們不利,加上韓國與中國大陸崛起,國人充滿焦慮不安”。他認為,過多限制造成經濟無法增長,像石化產業一個投資就能帶動上萬億產值,“國光石化”在臺灣走不下去,新加坡卻發展起來,因為其環境評估制度非常清楚透明,而臺灣整個環評程序漫長,拖多久不知道,沒有人會想來。
“亞洲四小龍”是指自上世紀70年代起經濟迅速發展的四個亞洲經濟體,包括臺灣、韓國、香港和新加坡,其共同點是過去雖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卻把握西方向東南亞發展中地區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資金和技術,并利用本地“價廉物美”的勞動力進行加工與國際貿易,成為繼日本之后的亞洲新興經濟體。學界曾歸納“四小龍”成功原因,包括都具有強調勤勞、節儉與重視教育的儒家文化背景;受西方價值觀影響朝民主方向發展,以及政治相對穩定,能施行計劃型經濟等因素。
工商界深有同感
管中閔的講話與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擔憂不謀而合。2008年,李光耀在接受臺灣“中央社”采訪時,委婉地表示臺灣經濟陷入停滯。“維基”解密公布的美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發回華盛頓的機密電文,也記載李光耀2009年曾對美國副國務卿稱,陳水扁主政時把臺灣經濟搞壞,“使臺灣經濟處于弱勢”。此外,2012年4月,時任新加坡副總理的尚達曼曾在一場演說中稱,新加坡如果阻止外國人才進入,將重演“臺灣故事”,即十多年來經濟增長有限,實質所得大幅減少,喪失全球競爭優勢。島內也早有預感。《聯合報》稱,作為“亞洲四小龍”的臺、韓、新、港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的起薪,分別為2.6萬、7.4萬、6.7萬和3.5萬元新臺幣/月,即使考慮物價因素,臺灣也是最低。1111人力銀行總監李大華直言,近年到澳大利亞度假打工,或到新加坡、澳門工作的“臺勞”越來越多。
正崴董事長郭臺強20日呼吁藍綠停止惡斗,以發展經濟為主軸,減少投資障礙、提高立法效率。他認為,“四小龍”客觀環境已經發生變化,新加坡有賭場、韓國貨幣貶值、香港有大陸支持,臺灣要更積極努力才能迎頭趕上。
綠營則把矛頭指向“親中”。 臺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稱,韓國把重點放在產業轉型、技術研發上,臺灣則太相信開放及技術轉移,結果造成產業外移、制造潛在競爭對手。《自由時報》20日稱,馬英九不久前還說上任5年來臺灣經濟表現居“亞洲四小龍”第二,管中閔的話無異于打了馬的臉。
臺灣反思自己的定位
如果臺灣不再是“亞洲四小龍”,定位究竟是什么呢?島內學者認為,臺灣已不是當初緊追在日本之后的那四個新興地區之一,更可能已從第二領先群中退出,還要擔憂被過去屬于第三層、第四層的亞洲鄰近地區追上。“中經院”學者李淳稱,亞洲過去那種第一層是日本、第二層是“四小龍”、第三層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關系已被打破,“在很多面向上,臺灣已不再是第二層領先群,許多我們自認是第二層國家的指標也開始動搖”。國民黨“立委”江啟臣說,討論幾小龍、幾大龍其實沒有意義,臺灣應重新尋找區域與國際經濟的定位。
《聯合報》20日評論稱,臺灣當年沒有大聲喊自己是“亞洲四小龍”,但國際媒體和分析家都愛將這個名稱送給臺灣,就是因為臺灣當時的經濟實力夠得上格,但近年來,臺灣當局的格局、民眾的自信心都稍嫌不夠,先別說主管政策的官員有多頭馬車,光是政策本身就南轅北轍,“就像有個相聲橋段說的:我們都相信總統會帶我們往前走,但問題是不知道他想帶我們往哪走?”文章說,臺灣以前有很多世界第一,光盤、筆記本電腦、雨傘、鞋等等,甚至新竹科學園區到現在還是大陸參訪團最想去的,“但如今臺灣人愛看韓劇多于華劇,但不愛韓國人的強悍;羨慕新加坡的效率但不屑他們的強力統治;喜歡香港的奢華,但認為他們沒做主的能力。臺灣人可以說出很多不愛的、不認同的東西,但說不清要什么、要往哪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