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四小龍今天什么樣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所謂“東亞模式”引起全世界關注,它們也因此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然而,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將“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帶入了低谷。如今,10年過去了,“亞洲四小龍”的現狀如何呢? 韓國:物價上漲,生活質量隨之下降 本報駐韓國特派記者徐寶康報道:“昔日經濟高速增長時,錢包鼓鼓的,敢大把花錢,如今錢包癟了,物價漲了,花錢就得精打細算。”一位韓國人感慨地對記者說。 記者經常能從韓國人身上感覺到這種失落感。韓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經濟實現騰飛。1995年,韓國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萬美元,被譽為“亞洲四小龍”綜合實力最強的一個。就在韓國正躊躇滿志之時,歷史卻開了一個“大玩笑”: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韓國經濟受到重創,經濟低迷已達10年之久。 記者的一位韓國朋友是一家出版社的社長,金融危機前搬進首爾市繁華地段的公寓,開著一輛高級轎車。金融危機后,出版社經營不景氣,盡管他工資未減,但總覺得手頭很緊。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家里6口人,月總收入250萬韓元(100韓元約合0.83元人民幣),扣除租房費100萬,平均每人25萬韓元。過去物價較低,生活還可以,可是近10年物價上漲了40%,生活質量隨之下降。目前,他已把車換成小排量的,家也準備搬到房租便宜的地區。近年來,聞名世界的韓國整形外科業也變得冷清起來。不少韓國人說,現在腰包里的錢少了,想美也掏不起錢了。 亞洲金融危機引起了韓國舉國上下的深刻反思。韓國國家均衡發展委員會的官員成京龍認為,韓國原來的經濟增長模式至少存在三個弊端。首先是“資源拼搏”型發展模式不能可持續發展。具有韓國特色的“艦隊式”大企業集團通過拼勞力、資本、土地等資源,雖然初期能飛速發展,但后勁不足。其次是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為在短期內取得業績,韓國曾實施了“不均衡發展戰略”,把主要力量集中在首都圈內的發展上,造成了“首爾地區肥大癥”。第三是過于依賴出口,國內消費卻沒有拉動起來,這個問題至今仍非常突出。 為了擺脫舊有模式的束縛,韓國開始探索并推行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國家均衡發展戰略。成京龍向記者介紹說,新模式主要內容包括:遷移政府機關,建設革新城市;整合全國行政區域的力量,形成區域經濟圈等。 均衡發展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韓國去年經濟增長率為3.9%。然而,韓國大多數媒體認為,貧富差距拉大、產業競爭力下降等問題都是不可回避的難題,韓國僅僅才邁出第一步。 新加坡:“搭乘中國經濟順風車”,逐步走出低谷 本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王前報道: “對現在的生活還算滿意啦,政府在金融危機和SARS風暴等多次緊要關頭處理得不錯,經濟也迅速恢復起來?!苯邮苡浾卟稍L時,很多新加坡人都這樣回答。新加坡國家統計局剛剛發布了第五次全國群眾安全感抽樣調查結果:91.9%的被調查者認為社會環境“安全”或“基本安全”,與上次調查相比上升了一個百分點。 民眾的滿意度和新加坡政府的表現也有關系。由于對外貿的依存度過高,新加坡經濟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一度出現自獨立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衰退。新加坡政府及時推出“經濟重組計劃”,在控制勞動力成本、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加強外部經濟聯系等方面做出多方面改革。自2004年下半年起,新加坡經濟逐步走出低谷。去年,新加坡經濟增長速度達到6.4%,超過預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系教授顧清揚博士告訴記者,金融危機之后,新加坡政府連續數年實行赤字預算政策,并大力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培養新興產業部門。 電子業、化工業和工程業是新加坡的三大支柱產業。政府計劃在2010之前將生物醫藥發展成為第四大產業部門,屆時,生物醫藥產值占制造業產值的比重將達到20%左右。 新加坡一家會計公司負責人吳喬青先生告訴記者,新加坡目前經濟形勢走好,很大程度上還是從中國經濟發展中受益。新加坡專門提出了“搭乘中國經濟順風車”的“中國策略”。政府制定了多項政策措施,包括設立中國商業資訊中心、在中國建立新加坡總商會辦事處、派遣官員赴華進修以及提供學習華文的環境與設備等。 “新加坡經濟仍然面臨著不少挑戰。”顧清揚博士告訴記者,新加坡的產業過于集中在電子、化學、金融等方面,與此同時,隨著“新亞洲”的浮現,新加坡將面臨諸如馬來西亞吉隆坡、泰國曼谷和中國上海等新興城市的挑戰,這種地區競爭已經影響到新加坡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香港:內地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戴平報道:陳女士是一位會計師,在香港,這是一個工資高且受人尊敬的職業。1997年的一場金融風暴改變了她的生活。由于經濟陷入困境,會計師經常超時工作,即使周末也要工作?!坝袝r候晚上六七點也沒法子下班,一個星期只有一兩次可以回家里吃飯”,陳女士說。 “幸好,這幾年香港經濟開始好轉了,我們的工資也漲了?!标惻扛嬖V記者,她的單位不久還要推行五天工作制。這樣一來,她每周就可以有兩天休息了。 香港的很多人都有和陳女士類似的經歷和感受。和其他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體一樣,香港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香港經濟連續好幾年在低谷徘徊。回歸祖國之后,依托內地的支持,香港經濟逐步擺脫困境,強勁復蘇,在“亞洲四小龍”中處于領先地位。2004年香港經濟增長率高達8.1%;去年,香港經濟增長率為7.3%。今年2月22日,香港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宣稱,香港已經正式走出亞洲金融危機的陰影,重新恢復了活力。 也有專家指出,近年來內地經濟不斷發展,既給香港帶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香港經濟特別是支柱產業如航運物流、金融保險和旅游等,受到內地各大城市競爭的壓力也正日益增加。 不久前,一位香港學者告訴記者,在今年召開的“兩會”上,中央政府把香港發展納入“十一五規劃”,正是希望力保香港的國際金融、航運中心地位,盡量消除香港與內地城市之間的不健康競爭。 臺灣:民進黨上臺六年,從“龍首”變為“龍尾” 本報特約記者王建民報道:與韓國相比,臺灣島內民眾的失落感更加明顯?!芭_灣變得越來越窮了!”臺灣建華保險公司總經理陳瑀珊對記者說,“臺灣天天搞政治大革命,嚴重拖累經濟。經濟搞不好,搞政治怎么能得人心!”在臺灣,持類似看法的人越來越多。 臺灣曾經是“四小龍”中表現最為優異的經濟體,多項經濟指標名列第一。然而,在民進黨執政的短短6年時間,經濟卻一路走向衰退,各項指標均為“四小龍”之末,早已失去昔日的活力。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一切呢?專家認為,首先仍然是亞洲金融危機給臺灣帶來的巨大沖擊:臺幣貶值,出口衰退,失業率大幅上升……除此之外,臺灣島內媒體做了更深刻的思考?!堵摵蠄蟆分赋?,陳水扁當局一直堅持“去中國化”,拒絕“三通”和直航,使兩岸的經濟關系沒有快速發展,臺灣產業和民眾孤守一島,斷了許多生路。 隨著島內生產成本的上升與投資環境的惡化,島內企業逐漸將生產基地轉向島外,尤其是大陸,使得臺灣經濟運行模式發生重要變化,從原來的“三角貿易”轉變為“四角貿易”,由原來的“海外接單,島內生產”,變為“海外接單,大陸生產”,或者“大陸接單,大陸生產”,結果是臺灣外貿出口增長與外銷接單增長脫節,出口增長放慢。 現在臺灣還有石化、鋼鐵、半導體、光電等重要產業的支撐,但這些增長優勢也在消失之中,未來面臨的挑戰更大。在兩岸不能直航的背景下,臺灣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無法發揮,出現嚴重的經濟邊緣化危機。臺灣離大陸越遠,臺灣經濟就越是沒有出路?!? |
《環球時報》 ( 2006-05-22 第07版 )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