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國大選把有“反恐總統”之稱的小布什繼任者奧巴馬推上了歷史的前臺。縱觀美國這五年,正所謂“奧巴馬治下的美國”。美國這五年來發展如何?敬請聽來。
“僵尸粉之王”:奧巴馬神話不再
得益于全球通信技術和大眾傳媒的迅速發展,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位美國總統能夠媲美奧巴馬在2008年當選總統時所引起的全球轟動效應。由于并不顯赫的家庭背景,奧巴馬被稱為“草根總統”,美國普通民眾和對社會抱不滿情緒的人對他的當選充滿了期待;由于奧巴馬擁有非洲肯尼亞的血緣,非洲民眾和美國非洲裔群體對他競選總統情緒熱切,全力支持這位非洲裔總統;由于他在關于全球氣候變暖、緩和中東局勢等一系列全球焦點問題上的主張,歐洲和其他國家的一些年輕人也紛紛通過風行全球的社交網站表達了對這位總統的支持。當年,奧巴馬在競選時正好響應了民眾的渴望,適時提出了響亮的“變革”口號,在美國和全球刮起了一股“奧氏旋風”。
2012年,奧巴馬攜現任總統之權威,成功實現了美國總統的連任。然而,無論是在其引以為榮的社交網站上還是在全球各大媒體上,民眾的反應都平靜了許多。雖然一些美國人仍然選擇把票投給奧巴馬,但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究其原因,奧巴馬雖以“變革”贏得第一次總統選舉,但是他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的執政記錄表明,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關系領域,奧巴馬很難說已經實現了其競選時的承諾。例如,雖然奧巴馬力推醫療制度改革,但遇到了強大的政治阻力。有趣的是,根據一家英國公司對美國名人在微博上擁有的“粉絲”數量進行的調查顯示,奧巴馬雖然擁有3690萬“粉絲”,但是其中1950萬是“僵尸粉”(即微博上的虛假粉絲),奧氏因而成為無可爭議的“僵尸粉之王”。該數據發布后,網民紛紛對奧巴馬的“造假行為”進行了嘲諷和批評。
經濟低迷:草根階層“占領華爾街”
美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其國力首要的來源在于“巨無霸”式的經濟體量。然而,2009年初就任美國總統時,小布什給奧巴馬留下了一個經濟爛攤子——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美國金融風暴迅速席卷全球,逐漸演變為一場全球金融危機。奧巴馬不得不把恢復經濟增長作為其上任美國總統后的首要政治任務,并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刺激美國經濟。
在政策的刺激下,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但是,導致危機的因素復雜而積重難返,美國的失業率仍舊居高不下,貧富懸殊的狀況沒有得到絲毫改變。同時,歐債危機的爆發不僅對世界經濟產生沖擊,也大大拖累了美國,成為影響其提振經濟的主要負面因素。2011年9月,因不滿美國金融寡頭操縱經濟、大搞政治與經濟領域的權錢交易,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紐約曼哈頓,試圖“占領華爾街”,抗議美國社會的不公現象。隨后,“占領華爾街”運動迅速席卷美國全境。雖然在特權階層的壓制下,“占領華爾街”運動最后無果而終,但是它構成近年來美國草根階層試圖影響政府決策的最為重要的一次嘗試。如今再看這場運動,不難發現,該運動也有力證明了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的五年,正是美國經濟“失去的五年”。
政府停擺:“超級大國”地位動搖
對于奧巴馬政府來說,2013年10月1日是一個特殊的“紀念日”。在經過漫長的博弈后,由于被共和黨與民主黨把持的參眾兩院未能就政府的臨時撥款議案達成共識,奧巴馬治下的政府被迫從這一天起停擺。據報道,除了維持政府核心業務的關鍵部門“照常營業”,其他非核心部門被迫關門“歇業”,其中包括美國航天局、環境保護署、勞工部、內政部、能源部等在內的部門均有超過50%的雇員被迫休假,而航天局被迫休假的雇員竟然達到驚人的97%。
政府停擺這種奇怪的政治現象時常困擾著美國政府,正如奧巴馬公開表明,政府停擺破壞了美國在海外的信譽,拖累了國內經濟的增長。雖然參眾兩院最終通過議案結束了這場危機,但評論普遍認為,政府再度關門的危險并未完全消除,“驢象之爭”將繼續困擾美國。
除了長期低迷的經濟和屢遭停擺的政府,敘利亞問題也是奧巴馬的一塊“心病”。自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美國一直想除掉巴沙爾政府,建立一個親美政權。2013年8月21日,敘利亞發生沙林毒氣襲擊平民事件。雖然這一事件究竟是由政府軍還是反對派所為并沒有明確的結論,但奧巴馬政府卻以此為借口,大肆在地中海布置武力,揚言對敘動武。雖然該危機以敘利亞政府主動交出化武而戲劇性結束,但作為超級大國,美國的霸權遭遇了巨大挑戰。美國政治觀察家大衛·羅斯科夫日前就曾表示,“一個大國的外交政策是不能靠碰運氣的”。
“棱鏡門”持續發酵:美國政府顏面盡失
2013年6月,美國中情局前工作人員愛德華·斯諾登按照事先的計劃,將兩份絕密資料交給英國的《衛報》和美國的《華盛頓郵報》,正式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棱鏡”項目。斯諾登稱,“棱鏡”項目包括兩個秘密監視活動,一是秘密監視民眾電話的通話記錄,要求美國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必須上交數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二是監控民眾的網絡活動,國家安全局通過進入微軟、谷歌、雅虎等網絡巨頭的服務器,監視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等個人網絡信息。消息一出,美國輿論為之嘩然。為挽回顏面,美國政府“發誓”逮捕和審判斯諾登。不過,斯諾登最終成功留在了俄羅斯,令美國政府顏面盡失,此稱“棱鏡門”事件。
然而,“棱鏡門”事件并沒有因為斯諾登留在俄羅斯而平息,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2013年10月,媒體又曝出美國政府近年來長期監控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與巴西總統羅塞夫等至少35名國際政要通信活動的轟動性新聞。除此之外,美國情報部門還在全球設立監聽站,隨時監控著多國民眾的信息交流活動。消息一經傳出,多國政府紛紛炮轟美國政府的監聽丑聞,歐盟甚至專門派出議會代表團出訪華盛頓“問個究竟”。
一時間,奧巴馬政府疲于應付,陷入極大的外交被動。美國一向以“自由衛士”自居,然而近年來大規模監聽活動已經讓美國在國際社會面前丟盡了信譽。西方媒體甚至質問美國政府:“你們總是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由來監聽信息通信,難道說連德國的總理也是恐怖分子嗎?”可以說,“9·11”事件以來,反恐似乎已經成了美國政府的“萬金油”,動不動就拿反恐來說事,為自己的行為開脫。但顯然,這一次,美國這種撒網式的信息監聽活動已經走到了盡頭。
人們不禁要問,美國的底線在哪里?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