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過去兩年仍有31萬多人流離失所
【環(huán)球網(wǎng)報道 駐日本特約記者 張桐】據(jù)日本新華僑報網(wǎng)3月11日消息,今天,是日本“3·11”大地震兩周年紀念日。2011年的3月11日,突如其來的地震加海嘯,導致日本2萬多人直接或間接犧牲。如今,在受災嚴重的巖手縣、宮城縣,以及因海嘯發(fā)生核泄漏事故的福島縣,依舊有31萬多人流離失所,在日本各地的簡易房里過著避難生活。
據(jù)日本《每日新聞》消息,日本復興廳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雖然“3·11”大地震已經(jīng)過去整整兩年,但截止2月7日,仍有31萬5196名災民居住在簡易房和租借來的屋子里過著避難生活,其中包括福島縣的57135人、宮城縣的7981人,巖手縣的1627人等。另有2303人因不安定的避難生活導致身體健康每況俱下,最終因病身亡。
為讓這31萬多名在外縣流離失所的災民能盡快有房可住,有家可歸,日本政府制定的工程表顯示,要到2015年在巖手縣、宮城縣、福島縣分別建成5094棟、1萬1248棟、2918棟復興住宅。但事實上,現(xiàn)在三縣已建成的復興住宅合計只有56棟,正在施工的合計也只有2640棟。
日本政府為何拿不出災后重建計劃?
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東日本大地震發(fā)生已經(jīng)一周年了。
已經(jīng)去過四次災區(qū),在一周年來臨之前,記者決定再走一趟日本重災區(qū),看一看災后重建的進程如何。
此次選擇的路線,是從北到南,也就是先去最東北的巖手縣,然后南至宮城縣,再到福島縣。
記得大地震后十幾天,第一次去巖手縣災區(qū)時,因為新干線受損,是從東京的羽田機場坐了飛機到巖手縣的花卷機場,再從花卷機場開車前往災區(qū)。而此次,可以輕松地從東京坐新干線到巖手縣,不用再兜圈。
到巖手縣的第一天,天下著雪,地上也積起了30多厘米厚。開車去災區(qū),時時擔心車會打滑。好在抵達陸前高田市時,雪已經(jīng)不下,整個災區(qū)沒有白皚皚的景色。
記得地震后十幾天,第一次來到陸前高田市時,印象最深的,是一條海嘯廢墟垃圾堆成的通道。兩邊都是被扭曲的汽車和被折斷的房頂屋梁,還有說不清是誰的衣服和家具,汽車在這一條通道上開,感覺到一份恐怖與陰森。
而此次來到陸前高田市,看到這一條垃圾通道已經(jīng)消失,然而,整個城區(qū)除了垃圾被清理之外,什么都沒有動,也沒有變。被海嘯撕裂的觀光物產(chǎn)中心,依然在寒風中發(fā)出“嗚嗚”的低鳴。走入里面,卻可見當時遭海嘯襲擊的慘烈情景依然。這里曾經(jīng)是外地游客最愛的地方,面前是一片綿長2000多米的松樹林,松樹都有百年的歷史。松樹林的外面,就是一個美麗海灘。
巖手縣災后重建住宅委員會委員長木村清且先生陪同記者到災區(qū)訪問,他指著觀光物產(chǎn)中心的觀光臺說:“大海嘯襲來時,就有一些游客逃到最高處,才撿了一命。”
面前的這一塊空曠的土地,原來是一座2萬多人的城市。看這一塊廣告牌,就可知道,海嘯一直淹到了廣告牌的頂部,估計有12米高,也有4層樓的高度。
記者相識的朋友、日本眾議院議員黃川田徹先生的妻子和兒子,還有母親,以及秘書,就是在這里被海嘯沖走,最終遇難。與她們一起遇難和失蹤的人數(shù),在陸前高田市,總共有2400余人。
記者和木村先生徘徊在海邊,他指著遠處新建的一條海堤說:“這是陸前高田市災后重建唯一完成的工程,這條海堤不建的話,漲潮時,海浪會涌入城區(qū)。因為這一場大地震,已經(jīng)使得城區(qū)地基下沉了1米多。”
記者問他:“大地震發(fā)生已經(jīng)一年了,為什么災后重建如此緩慢?”
木村先生給我解釋了四個字:“困難重重”。
災后重建為何困難重重?木村先生解釋說,首先是中央政府拿不出一個災后重建的計劃。
日本政府原以為,只要修建高的海堤,就可以抵擋海嘯。因此,巖手縣最高的海堤有14米高,創(chuàng)下了“世界第一”。但是,去年3月11日發(fā)生的9級地震引發(fā)的海嘯,卻越過了這14米高的海堤,淹沒了還在慶幸中的城區(qū),導致大批來不及逃離的居民遇難。
因此,此次“千年一遇”大海嘯的教訓告訴人們:單單寄希望于海堤是錯誤的。那么,被海嘯襲擊過的城市土地,如何實施重建?目前學者們最多的建議,是填高城區(qū)土地的地基,以便在此后千年中再遇到去年這樣的大海嘯時,因為城區(qū)地基高出海面許多,而不至于全部被淹。
那么,到底應該填高多少?是5米,還是10米,或者15米?這么多的土從哪里來?工程量需要多少年?需要多少資金的投入?多少年才能完成?誰都拿不出一個準確的預測數(shù)據(jù)和方案。這就讓中央政府十分迷茫,因此至今拿不出一個合理的、能夠讓各方接受的重建方案來。
其次,災后重建受到日本土地私有制的束縛。大地震受災最嚴重的災區(qū),由于都屬于沿海坡地,背面是山,靠海的前面是一片沖積小平原建了城區(qū)。如今小平原被沖淹,那就只剩下山。最好的辦法是,把山挖掉一半,用山土堆高城區(qū)地基,然后在挖平的山坡高地上建新城。
但是,山有主,大多屬于私人。國有林地在深山老林中,幾乎都不靠近老城區(qū)。私人愿不愿意出賣祖宗傳下來的山,是一大問題。而且像陸前高田市,市政府大樓也全部遭到海嘯的侵襲,所有的土地資料都已經(jīng)無影無蹤,不僅是確定山地地主顯得困難,而城區(qū)廢墟的每一塊地,有的還留有一些地基,更多的連地基都已經(jīng)被海嘯襲平,根本分不清鈴木家與高山家的界線。
要把所有原住戶的土地情況調(diào)查清楚,不是一年兩年可以完成的事。而且即使調(diào)查清楚了,鈴木家不再想回老城區(qū),高山家要出售這一塊老地基,挨家挨戶這些“生離死別”的手續(xù),也夠市政府忙活的了,何況市政府只有100多名干部職員。
記者采訪了陸前高田市市長戶羽太先生,他的夫人在這次海嘯中遇難,一個月之后才找到遺體。
戶羽市長說:我們在等待中央政府的重建方案,到底哪里可以建房,哪里不可建房,這一條基準如果不確定下來的話,我們就沒法動。再說,新城區(qū)的建設需要大筆的資金,災區(qū)的企業(yè)幾乎全毀了,災民又無錢繳納市民稅,因此作為地方政府,今后幾年連吃飯都成問題,根本沒有錢自己動手來建設新城,我們也等待著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援。
而對于日本中央政府來說,目前最怕的,就是地方政府伸手要錢,因為國家財政已經(jīng)連年赤字,國家預算的近一半,每年都需要靠發(fā)行債券向國民借錢過日,日本政府實在沒有錢來重建災區(qū)。這也是日本大地震過去一年,災后重建依然是“按兵不動”的一大主因。
相關(guān)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