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左翼評論》2011年3-4月號刊登了該刊主編佩里•安德森題為《論阿拉伯世界的級聯性政治動蕩》的社論,全面論述了阿拉伯世界一系列相互引爆的政治動蕩的歷史和現實根源,并對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左翼應該采取的政治議程都做了闡述。作者從多重視角獨特地解剖了阿拉伯世界政治動蕩這一復雜問題,值得參考。文章內容如下。
2011年阿拉伯地區的起義屬于罕見的歷史事件:一連串的政治動亂,一起引爆一起,蔓延至整個阿拉伯世界。此前只發生過三次類似的事件:1810年至1825年的拉丁美洲解放戰爭,1848年至1849年的歐洲革命,1989年至1991年蘇聯及東歐國家的解體。每次事件對于當時當地都有其歷史特殊性,阿拉伯地區的這次動亂也不例外。每次事件持續的時間都在兩年以上。這次動亂的導火線是去年12月在突尼斯點燃的,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烈火蔓延至埃及、巴林、也門、利比亞、阿曼、約旦、敘利亞。任何關于這場風波的預測都為時過早。此前的三次政治動蕩中,最激烈的那次卻在1852年以完敗而告終,另外兩次取得了勝利,雖然結果總是很苦澀:可以肯定,遠不是玻利瓦爾或伯萊所希望的結果。阿拉伯地區這次動亂的最終命運也不外乎這兩種,但必定有其獨特性。
一
有兩個特征造成中東和北非長期游離于當代政治格局之外。第一個特征是,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西方帝國對該地區長期控制的時間之久、程度之深,是獨一無二的。一戰前,從摩洛哥至埃及,整個北非都在法國、意大利和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海灣地區也是英國的保護領地,亞丁灣是英屬殖民地印度的前哨。一戰后,整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落入英、法之手,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和外約旦地區也落入歐洲列強之手。后來,阿拉伯世界大部分地區正式進入殖民統治時期。在美索不達米亞及地中海東部成為殖民地之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東南亞和南亞次大陸早就是歐洲殖民地,更不用說拉丁美洲了。然而,與任何這些地區不同的是,在后殖民時期帝國主義實質性的不間斷的一系列戰爭和干預一直伴隨著這個地區的去殖民化進程。
二
這始于英國遠征軍于1941年在伊拉克重建傀儡政權。此前,英國在1938年至1939年鎮壓了巴勒斯坦動亂,后來在其廢墟上建立了一個猶太復國政權。從此以后,英國成為一股不斷擴張的殖民勢力,時而作為合作伙伴,時而充當代理人,更多的是作為地區侵略活動的始作俑者出現。它與美國在該地區的出現聯系在一起,后者代替英國和法國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霸主。自二戰以來,每隔10年就會發生一起宗主國或占領者引發的暴力事件。上世紀40年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發動侵略戰爭。50年代,英國、法國、以色列襲擊埃及,美國侵占黎巴嫩。60年代,以色列持續六天襲擊埃及、敘利亞和約旦。70年代,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游擊隊發動贖罪日戰爭,反擊以色列,美國最后掌控了局勢。80年代,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并鎮壓了巴勒斯坦起義。90年代,爆發海灣戰爭。在本世紀之初,美國侵占伊拉克。這次,也就是2011年,北約轟炸利比亞。并不是每一次軍事行動都起源于華盛頓、倫敦、巴黎或特拉維夫,本地引發的軍事沖突也很常見:60年代的也門內戰,70年代摩洛哥侵占西撒哈拉,80年代伊拉克襲擊伊朗,90年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但是在這些軍事行動中,西方勢力的插手或縱容總是存在。該地區的任何微小變動都受到西方勢力的密切關注,必要時后者還會動用財力或武力予以干涉。
三
歐美對阿拉伯地區特別警惕,插手也多,其原因很簡單。一方面,該地區石油儲備量最大,這對西方能源密集型經濟至關重要,鑒于此,歐美建立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基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基地弧,東邊以伊拉克為前哨,沿波斯灣建立了海軍、空軍和情報基地,往西深入至埃及、約旦、也門和摩洛哥的安全機構。另一方面,以色列被安插在這個地區,需要受到保護,因為美國是猶太復國主義游說團的大本營,猶太移民在美國的實力極強,沒有哪一位總統或黨派敢得罪他們,而歐洲又一直對大屠殺心懷愧疚。由于以色列在這個地區屬于占領國,同時還要依靠西方勢力的保護,其西方保護者自然成為伊斯蘭組織報復的對象,就像當年伊爾根和勒伊為光復猶太國在地下從事恐怖活動一樣,這使得西方帝國對該地區的控制越盯越緊。世界上沒有其他地區像該地區這樣如此吸引西方列強的長期關注。
四
阿拉伯地區的第二個顯著特征是,自從去殖民化發展以來,當地各種獨裁統治不僅持續時間長,而且程度深。在過去的30年,“自由之家”所倡導的民主制度在拉丁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東南亞國家廣泛傳播。在中東和北非,類似的政體并沒有出現。在這里,形形色色的暴君長期掌權,并不為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有什么變化。沙特家族——更合適地說是西西里家族,自羅斯福與其加強了聯系之后,一直是美國在這個地區的戰略要地——已經統治該半島近百年,而其權力不受任何監督。英國通過與海灣國家簽署休戰條約扶助海灣小國和阿曼的建立,這些國家的統治者認為沒有必要聽取臣民的意見,但有必要與相鄰的華盛頓的伙伴協商。約旦哈西姆王國及摩洛哥阿洛伊特王國首先是英國的工具,后來是法國殖民主義的受惠者,已經持續三代控制著皇帝的寶座,議會至多在表面上用手勢做個表決而已。酷刑和謀殺在這里很常見,而這些政府是西方國家在本地區最好的朋友。
五
這一時期的政權都打著共和國的名義,實際上一個比一個獨裁、專制,大多數王朝不比君主帝國好多少。而且,這一地區的統治者在位時間之長,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卡扎菲在位41年,阿薩德父子40年,薩利赫32年,穆巴拉克29年,本阿里23年。唯有阿爾及利亞是像巴西一樣由軍隊首腦輪流執政,但除此不同外,其他處處都是專制統治。從外表看,這些政體對西方霸權的屈從也表現出不完全一致。埃及的獨裁政府只是在美國的幫助下,才從1973年的軍事潰敗中死里逃生,自然就成為華盛頓的忠實爪牙,也沒有沙特王國那樣在行動上比較獨立。也門統治者之所以有討價還價的能力,是因為在反恐戰爭中提供了服務。突尼斯政府在歐洲,主要是法國,但不限于法國,培養自己的靠山。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政府通過出口自然資源獲取巨大收入,如果更加全面地屈從,會有更大的自主空間,例如阿爾及利亞要求西方允許對伊斯蘭反對派實施屠殺,利比亞要求免除過去的罪過并在意大利投資。能夠堅持不讓步的國家只剩下敘利亞,因為以色列的阻攔,敘利亞一直無法收復戈蘭高地,也不情愿充滿寶藏的黎巴嫩被沙特收買或落入西方情報機構之手。然而,縱使敘利亞有些特殊,也很容易被編入“沙漠風暴行動”的隊伍之列。
六
本地區長期受美帝國主義的支配,長期缺乏民主制度,這兩個特征一直是互相關聯的。這種關聯并非簡單的相互衍生關系。一旦美國及其同盟認為民主可能威脅到他們的利益,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拋棄民主,正如摩薩德、阿本斯、阿連德以及目前阿里斯蒂德的命運所表明的那樣。反之,當獨裁制度重要時,必定會得到很好的維護。依賴部族施舍和對外來勞動力的剝削建立的阿拉伯專制統治,是美國的戰略齒輪,為保護這種專制統治,美國五角大樓隨時都將插手。無論是帝制還是共和制形式的獨裁政府,是一種方便的、策略性的制度。所有這些專制政體并不是由美國建立或強制建立的,美國主要是援助和支持它們。不管華盛頓如何對它們百般呵護,它們仍然是本地土生土長的專制政府。
七
列寧有一句名言,民主共和制是資本主義理想的政治外殼。自1945年以來,西方決策者或戰略家無不同意這個觀點。歐美帝國原則上更愿意與阿拉伯民主派而不是獨裁者打交道,只要他們同樣尊重西方的霸主地位。80年代以來新近成立的民主政體已經證明這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為何同樣的過程在中東和北非就行不通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及其盟友有理由擔心公眾的情緒不會讓選舉給他們帶來令人安慰的結果,因為這個地區受帝國主義迫害的歷史太長,受以色列的強征暴斂也太多。在刺刀威逼下通過羅致選票選出一個代理政權,如伊拉克,是一回事。而更加自由的選舉完全是另一回事,如阿爾及利亞的將軍政府和法塔赫強人發現的。不管是哪一種情況,一旦面對在西方看來對自己不夠馴服的伊斯蘭力量將取得民主勝利,歐美就會鼓動取締或予以壓制。帝國主義和獨裁主義邏輯依然相互交織著。
八
這就是阿拉伯起義最終爆發的背景,該地區兩大文化紐帶——語言和宗教——使得這次動亂一起接著一起,形成級聯效應。動亂以大規模游行為主,參加示威的人員都是手無寸鐵的平民,他們表現出來的勇氣和紀律堪稱楷模,雖然處處都面臨著催淚瓦斯、水槍乃至子彈的打壓。要求政府下臺的呼聲從一個國家傳向另一個國家。各個國家廣場上、街道上的示威人群無一例外都要求政治自由,消除暴政。盡管人們對民主這個詞并不陌生,各國政府實際上也盡力利用它,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并沒有體驗過。民主很少被看作是一套明確的制度形式,它的魅力更多是來自對現狀的否定——只要專制不是的它就是。懲罰舊政府高層官員的腐敗要比關心新體制下的具體細節問題更有吸引力。起義的動機已經很明確,他們的目標是最古典意義上的純粹政治性的:自由。
九
那么,當局的可憎面孔頑固地堅持了幾十年,一直沒有引發大規模的反政府暴亂,為什么動亂發生在這個時候?起義的時機不能從起義的目的中去尋找,也不能完全歸結為新的傳媒方式:半島電視臺、臉譜(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使公眾溝通很方便,但不可能建立起新的起義精神。引發動亂的導火索暗示了答案。這一切始于突尼斯一個窮鄉僻壤的小鎮上一位貧窮的菜販在絕望中的死亡。阿拉伯地區動蕩的背后隱藏著隨時導致火山噴發的社會壓力:貧富兩極分化,食品價格上漲,住房緊缺,在世界獨一無二的人口金字塔中青年人(包括受過教育和未受教育的青年)的大批失業。沒有其他地區隱藏的社會危機像這里這樣尖銳,也沒有其他地區像這里這樣如此明顯缺乏令人信服的發展模式,因此未能成功地把新生代力量融入社會之中。
十
然而,至目前為止,更深層的社會根源和這次動亂的政治目標之間存在較大脫節,這正部分反映出這次革命是以偶發事件為主。在大城市里(麥納麥除外),總的看來,涌向街頭游行示威的人群并非窮人,工人持續的大規模的罷工仍然還沒有出現,也很少有農民參加。這便是幾十年來警察壓制的結果,無產階級的各種集體組織被消滅。重新組建需要一段時間。但是,這種脫節也是意識形態退化的結果。在這里,幾十年來,阿拉伯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不被信任,激進的懺悔主義被閹割,只剩下褪色的伊斯蘭教義被奉為萬能。在這種專政造成的環境中,起義的詞匯只能集中于政治意義上的專政及其倒臺,僅此而已。
十一
但是,自由需要與平等重新結合起來。如果不把二者結合起來,動亂很容易退化成舊秩序的議會化,無法對社會矛盾和能量的爆發做出反應,最后只不過是下一次革命來臨前墮落的寡頭統治而已。阿拉伯地區重新組建新秩序的戰略首先是消除革命者之間的裂痕,力爭建立允許社會各派實現最佳表達的政治自由。這意味著,一方面,要呼吁完全廢除各種緊急法令,解散執政黨或取締家族統治,清除舊體制中各種無實效的國家機構,將舊政府中相關的領導人物繩之以法。另一方面,一旦舊體制被清除,就意味著需要面臨新體制中新出現的許多問題,需要認真考慮各種細節,并以書面形式確定下來。這里一些要求至關重要:任何公民或工會都有言論和結社自由;未被扭曲的選舉制度,即按比例而不是領先便獲勝的選舉制度;避免總統大權在握;防止媒體壟斷,無論是國家媒體還是私人媒體的壟斷;享有最低公共福利的法定權利。只有在這種公開的制度框架之下,起義爆發時提出社會公正的請求才可以在集體自由中呈現,這些請求也需要集體自由來找到實現的途徑。
十二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動蕩中還缺少另一樣東西。在所有的級聯性起義中最著名的1848年至1849年的歐洲革命是三種最基本要求,而不僅僅是兩種要求相互交織:政治的、社會的和民族的。這次阿拉伯世界的動蕩中,民族要求是什么呢?到目前為止,今年的群體運動還沒有發生單一反美或反以色列的示威活動。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因為埃及納賽爾政策的失敗導致阿拉伯民族主義歷史性地得不到信任。另一個原因是,敘利亞、伊朗、利比亞政府雖然隨后一致抵制美帝國主義,但這些政府與那些親美政府一樣,并沒有改變原有的政治體制。而且令人驚奇的是,反帝國主義是那只在帝國主義最明顯的地方一直沒有或者還沒有發出喊叫的狗。會一直這樣嗎?
十三
到目前為止,美國對這一系列事件完全有資本持樂觀態度。在海灣地區,巴林起義本來對美國海軍總部構成一定威脅,但這次起義很快按1849年的傳統方式被武裝鎮壓下去,王朝的統治反而得到了鞏固。沙特和約旦哈西姆王國政權已經很牢固。也門反對沙拉菲主義的堡壘看上去遙遙欲墜,但獨裁者也不一定非要當權。在埃及和突尼斯,統治者已經下臺,但開羅軍方因為與美國五角大樓關系密切,至今沒有任何損失。每個國家注定要出現的一支最大的平民力量,將是本國的伊斯蘭主義。早些時候,穆斯林兄弟會或者其地方分支機構有可能組建新政府,這令華盛頓一度很警惕。但是,西方國家目前在土耳其已為阿拉伯地區的規劃找到了一份有說服力的藍圖,這將提供令西方最滿意的世界政治版圖。土耳其正義與發展黨(AKP)已經表明,一個虔誠的民主政府,同時搖晃著手中的棍棒和《古蘭經》,如何對北約和新自由主義忠誠,如何善于使用恫嚇和壓制這兩劑右派藥方。如果在開羅和突尼斯也能找到一個像埃爾多安這樣的領導人物,華盛頓會有各種理由表示,即便穆巴拉克和本阿里下臺也會感到滿意。
十四
在如此前景之下,利比亞的軍事干預可以被看作是蛋糕表面上的一層糖霜,既擦亮了西方的民主旗幟,又消除了近期將它吸納入“國際社會”的尷尬。北約空襲來自法國和英國的積極主動,好像要重新開始蘇伊士運河的遠征,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要參與進來顯得陣容太豪華,所以沒有這個必要。巴黎再次引領其他國家,既澄清了薩科奇政府與本阿里和穆巴拉克的親密關系,又消除了導致他的民意巨幅下滑的根源;倫敦一頭陷進去,卡梅倫不斷表示要仿效布萊爾;海灣合作委員會和阿拉伯聯盟為動亂提供支持,低調地效仿1956年的以色列。但是卡扎菲不是納賽爾,這一次奧巴馬沒有理由害怕后果,他可以放開手腳,根據霸權協議的要求,美國是名義上的領袖,協調最終的成功,允許比利時和瑞典那樣的斗士展示自己的航空實力和勇氣??肆诸D時期遺留下來的人道主義干預,在伊拉克屢遭挫折,這次可以重振,這是一份額外的獎賞??梢灶A見,法國媒體和情報部門為這次軍事行動能夠恢復法國的聲譽感到狂喜。然而,即便是在美國,犬儒主義也很普遍:適用于利比亞的規則很顯然不適用于巴林或其他地方。
十五
對世界霸主的警惕,對民族問題的專注,對利比亞反對派的同情,對早日結束動蕩的期盼,各種情感交織,面對西方國家最近的空襲的反應,卻是無聲狀態。然而,在以后的動蕩中,民族因素不可能完全與政治和社會因素隔離,因為在這次動蕩區域以東的穆斯林世界,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領土上的美國戰爭還沒有最終贏得勝利,伊朗這塊絆腳石要解決也是邏輯上必然之事;在中心地帶,西岸的侵占和加沙的封鎖依然繼續。即便是最溫和的民主政體也很難與這類帝國主義的橫行和殖民主義的兇殘擺脫干系。
十六
在阿拉伯地區,民族主義常常是被剪斷的流通貨幣。這個地區大多數國家(埃及和摩洛哥除外)都是西方帝國主義人為創立的。然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及之外的地區,殖民地的歷史并不妨礙后殖民時期身份沿著殖民者人為劃分的界限固定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今的阿拉伯每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一樣,都具有很真實和很難改變的集體認同,但也存在差別。在經書中捆綁在一起的語言和宗教過去是、現在仍然很強大,也有不同點,正如其他的共同文化標志一樣,并不將一個阿拉伯統一民族(其被認定為是唯一的人類居住地)這一過高理念額外地強加給每一個特殊的阿拉伯民族國家。那種理念導致了共同的阿拉伯——并非埃及、伊拉克或敘利亞的——民族主義。
十七
緊接著出現了納賽爾主義和巴斯主義,它們興起、墮落,最后發展至失敗。它們不會在今天復活。但是,如果動亂發展成革命,它們背后隱藏的沖力必將在阿拉伯世界復蘇。自由和平等必須結合起來。然而,在這樣一個相互往來密切、卻又普遍飽受折磨的地區,如果沒有友愛,沒有兄弟情誼,他們會承擔更多苦難。自50年代以來,為了中東和北非的一點進步,各個國家的單獨行動所付出的代價都很高。阿拉伯聯盟保證的小國穩定并不是人們所需要的,這個聯盟的腐敗和背信棄義不亞于美洲國家組織,當時卡斯特羅稱它為美國殖民部,這是一個很公道的稱呼。現在需要的是一個慷慨的阿拉伯國際主義,能夠設想在不久的將來,當最后一個傀儡政權倒臺之后,整個阿拉伯地區的石油財富是根據人口比例來平等分配,而不是現在這種少數權貴階層富貴奢華,絕大多數平民貧窮落后。顯然,當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聯合宣布薩達特與以色列簽署的卑下和約在法律上無效。這個和約甚至沒有給予埃及足夠的主權,埃及士兵在本國領土上都沒有隨意活動的自由;和約關于巴勒斯坦的框架協定本身也是不公道的,以色列甚至連假裝去遵守都做不到?;謴兔裰靼⒗饑赖脑嚱鹗丛谟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