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偉大的英雄,卡扎菲

宗和 · 2011-10-21 · 來源:烏有之鄉(xiāng)
阿拉伯變局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按:卡扎菲這次可能真的遇害了,殺害他的是北約侵略者和利比亞帶路黨,5月份據(jù)聯(lián)合國難民署的統(tǒng)計,這些兇手就已經(jīng)制造了74.5萬難民,還有八月底統(tǒng)計的十幾萬的戰(zhàn)爭傷亡。就當卡扎菲還在蘇爾特頑抗之時,過渡委已在IMF和世界銀行的領導下著手利比亞“重建”,一場跨國巨頭和利比亞帶路黨瓜分利比亞石油財富的大戲已然上演……

本文導讀

偉大的英雄,卡扎菲

附文1:利比亞的高福利生活 全民享有免費醫(yī)療和教育

附文2:卡扎菲遇害前仍在英勇奮戰(zhàn)

附文3:血海民主:航母見死不救,難民船渴死餓死

附文4:打垮利比亞,摧毀一個福利國家---IMF和世界銀行主導利比亞重建

 

利“過渡委”多名官員稱卡扎菲已經(jīng)死亡

來源:環(huán)球網(wǎng)

  環(huán)球網(wǎng)記者朱盈庫報道,據(jù)《今日美國》報10月20日報道,卡塔爾電視臺20日援引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軍方首領阿卜杜 勒-哈基姆·貝勒哈吉的話說,卡扎菲已經(jīng)死亡。

  另據(jù)英國路透社消息,利“過渡委”信息部長穆罕默德(Mahmoud Shammam)也表示,卡扎菲在當天的襲擊中被殺。

  記者連線環(huán)球時報•環(huán)球網(wǎng)駐埃及特派記者黃培昭,他說道,由于“過渡委”武裝攻打蘇爾特,卡扎菲在當?shù)貢r間20日上午乘車突圍。北約發(fā)現(xiàn)由5、6輛車組成的突圍車隊,盡管不確定卡扎菲是否身在車隊之中,仍然向車隊發(fā)動了攻擊。空襲炸死十數(shù)名卡扎菲支持者,卡扎菲也在空襲中被炸傷,兩腿傷勢非常嚴重,隨即被利比亞“過渡委”的士兵抓住。

偉大的英雄,卡扎菲

來源:強國論壇 [ 憂而言 ] 于2011-08-23 13:07:12 上帖

無論卡扎菲的結局如何,無論他是逃跑、是被俘或者是自殺、甚至是去打游擊,他都可以算是非洲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英雄。即使他最后不得不在火力強大的北約勢力面前投降了,他也出賣不了利比亞人民的利益。

免費分房、免費教育、免費醫(yī)療,是利比亞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這三大社會福利是英雄卡扎菲時期實現(xiàn)的。地下水管網(wǎng)的建設,使得卡扎菲更像是中國當年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在利比亞,要比財富,什么財富能夠比得了利比亞人民所享受到的上述三大財富?在利比亞,要比偉大,什么偉大的建樹能夠比得上蔭庇利比亞人民子孫世代的地下水管網(wǎng)?

許許多多的、誤認為選票才是唯一能夠代表人民民主的人們,他們可能會懷著民主的善良愿望來指責卡扎菲是獨裁;還有一些上竄下跳的、以民主為幌子而心懷其它鬼胎的人,更是想方設法的在那里要把卡扎菲描繪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大獨裁者。可是,善良的人們,你們靜下心來想一想,什么樣的十惡不赦的大獨裁者,會讓利比亞人民來享受三大社會福利?什么樣的十惡不赦的大獨裁者,會讓利比亞人民自由的去開墾管網(wǎng)地下水所流經(jīng)的土地?

利比亞人,當然可以對卡扎菲有意見,但是,當反對派武裝跟隨北約火力的攻擊推翻卡扎菲后,如果你們還能夠繼續(xù)享受到三大社會福利,那么你們會認為當年卡扎菲做得對;如果你們還能夠繼續(xù)喝到免費的地下水,你們會覺得卡扎菲對利比亞人民是有貢獻的。而如果你們失去了三大社會福利,如果你們再不能免費的享用地下水和自由的開墾地下水所流經(jīng)的土地,那么你們立即就能明白卡扎菲的偉大。

利比亞人民,如果是你們根據(jù)自己的意愿推翻了卡扎菲,那么你們可以批評卡扎菲所有的缺點甚至可以審判他你們所認為的他所犯下的任何罪行,但是,如果有人在你們的意志之上還強加了他們的意愿,那么請在沒有英雄卡扎菲的日子里仔細看好你們的三大福利和地下水管網(wǎng),同時也看好你們的石油。歷史總會翻開新的一頁,而卡扎菲為利比亞人民所立下的功績已經(jīng)不可磨滅。

卡扎菲,偉大的英雄。

附文1:利比亞的高福利生活 全民享有免費醫(yī)療和教育

來源: 國際在線(北京)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戴貝): 在利比亞,全民享有免費醫(yī)療和教育。國家對糧食、糖、茶葉等生活必需品實行價格補貼。在利比亞,大多數(shù)家庭都有小汽車。在城市里沒有大型公交車,只有十幾座的面包車和出租汽車作為公共交通工具。目前,利比亞也在積極改善百姓的住房條件。在首都的黎波里和全國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正在建設數(shù)萬套的安居住宅工程,這些住宅作為保障性住房由政府出資建設。由于項目還在建設中,政府還沒有制定詳細的分配計劃。但是相關官員介紹,成立家庭之后的利比亞人均可以向政府申請住房,這些房屋將由符合條件的家庭以十分低廉甚至是象征性的價格獲得。而在通信方面,在利比亞使用固定電話進行國內通話是完全免費的,手機話費價格也非常低廉,目前利比亞手機覆蓋率為103%。聽到這個數(shù)字您不用困惑,電信官員告訴記者,利比亞目前使用的手機號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了其人口總數(shù)。難怪記者在利比亞的短短幾天,也時常看到利比亞人手里拿著兩個手機來回換著打。

記者在利比亞一些行人比較集中的廣場、街道行走,竟然沒有發(fā)現(xiàn)一位城市流浪者或乞討者,這與記者長駐的埃及情況截然不同。如今,利比亞人或許已經(jīng)真正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一位在利比亞工作、生活已經(jīng)20年的外國朋友告訴記者,他在利比亞前17年看到的變化趕不上最近三年的變化。所以,說到利比亞,請不要再聯(lián)想到制裁、恐怖主義、落后這些詞匯了。這個世界變化真的很快。

附文2:卡扎菲遇害前仍在英勇奮戰(zhàn)

利比亞執(zhí)政當局再攻蘇爾特 戰(zhàn)事激烈80多人死傷

人民網(wǎng) 2011年10月20日13:26  小唐 

  綜合外電報道,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部隊10月19日在蘇爾特對卡扎菲殘余力量發(fā)起新攻勢。

  至19日,數(shù)百名“過渡委”將士已包圍蘇爾特數(shù)個星期,19日當天,他們再次對蘇爾特發(fā)起進攻,大批自制武器被部署到前線,“格拉德”火箭彈、火炮和坦克射擊如同雨點般落在蘇爾特市中心。

  雙方交戰(zhàn)主要集中在蘇爾特“第二號”街區(qū)外圍街道,激烈巷戰(zhàn)目前仍在持續(xù)。“目前戰(zhàn)況很激烈,可以聽到密集的交火聲,”利比亞“過渡委”戰(zhàn)地指揮官阿里·里卡比說。蘇爾特東部的戰(zhàn)地醫(yī)院醫(yī)療人員指出,利“過渡委”武裝中,7名戰(zhàn)士陣亡,74名人員受傷。另有2名戰(zhàn)士在蘇爾特西部受傷。

10月11-17日利比亞消息匯總

作者:非主流新聞報    文章來源:烏有之鄉(xiāng)


說在前面的話:(9月24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媒體基本上控制于親美歐的買辦精英手里,使其基本上成為西方主流媒體的傳聲筒,為西方強盜的全球利益服務,愚弄中國老百姓,就像西方媒體愚弄西方老百姓一樣。目前,關于利比亞的消息,中國官方媒體如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幾乎都是在充分西方各大通訊社的消息。而西方各大通訊社又加入到北約對利比亞戰(zhàn)爭的信息心理戰(zhàn)中,為美國和北約的政治和軍事目的服務。這就使中國的媒體有意無意之間成了為美國和北約利益服務的工具。目前西方在利比亞的暴行已經(jīng)引起了全世界愛好和平和反帝國主義人們的抗議和譴責,許多人士加入到了傳播利比亞真實現(xiàn)狀的行列中來,我希望通過烏有這個平臺,將來自世界民間的非西方主流媒體的聲音傳達給國人。  

  我的新聞主要來源,有推特上的反戰(zhàn)人士的微博,有國際反戰(zhàn)人士的博客和個人網(wǎng)站、委內瑞拉共和國為聲援利比亞人民反抗侵略而架設的網(wǎng)站“利比亞抵抗”網(wǎng)站(http://resistencialibia.info/)、敘利亞的AL RAAI電視臺。這些消息來源經(jīng)過我進一個多月的時間的跟蹤,大的方面消息基本上可靠,而且經(jīng)常揭穿西方主流媒體的謊言。

   先舉個例子,24日,利比亞過渡委武裝對蘇爾特的進攻再次失敗并且損失慘重,已經(jīng)撤離蘇爾特,這些消息已經(jīng)得到部分西方媒體的佐證,但國內媒體今天仍然在報道過渡委武裝已經(jīng)進入蘇爾特。

http://www.wyzxsx.com/Article/Search.asp?Field=Author&ClassID=&keyword=%B7%C7%D6%F7%C1%F7%D0%C2%CE%C5%B1%A8&Submit=+%CB%D1%CB%F7+

  非主流新聞報 10月11日
   
   10月11日的蘇爾特仍然重復了以往的交戰(zhàn)模式,過渡委武裝象昨天一樣“攻進”蘇爾特城區(qū),并再次成功地拍攝了可以讓半島電視臺和西方主流媒體報捷的照片和視頻。但當天的最終結果仍是過渡委武裝留下死尸一片拖著傷員被趕出市區(qū)。
   11日被擊斃的過渡委武裝分子超過400人,僅在市區(qū)中的一個建筑附近就有30余名被擊斃,另有60余名在劫掠民宅時被擊斃。推特上的過渡委支持者說,過渡委領導人賈利勒蒞臨,如果是真的估計主流媒體定會報道。
   北約目前正在對所有蘇爾特平民地區(qū)進行轟炸。這些事實反映到主流媒體上將是過渡委武裝取得巨大進展,因為唯有這樣才能掩蓋他們在失敗后進行大屠殺的真相。
   昨天本報所報道的在蘇爾特被俘的16名英國特種兵,另一消息來源說是來自英國Credenhill的第22空軍特種兵團(SAS,SPECIAL AIR SERVICE,不知國內怎么翻譯這個英國特種兵),該消息還說,除了這被俘的16名外,還有44名被擊斃。
   對于蘇爾特目前的局勢,北約除了大屠殺式的轟炸外,其領導人也只能是站在記者面前通過用口頭表達他對綠色武裝頑強抵抗的不理解來宣布自己的軍事和政治勝利。蘇爾特對北約很重要,因為蘇爾特灣有著利比亞最大的石油蘊藏,大家可以檢索一下有關2009年前后的蘇爾特灣的石油勘探方面的新聞。過渡委不斷說,拿下蘇爾特就宣布利比亞解放,但同時有消息說,美國方面建議,為早日平息利比亞,拿下蘇爾特后可以將利比亞分裂成南北兩個國家,就此,過渡委高層之間正在達成一致。
  
   包括阿爾及利亞網(wǎng)絡媒ISP在內的多個網(wǎng)絡消息稱,10月14日,利比亞人民將進行抗擊侵略和反抗過渡委的起義。
  
   首都的黎波里的多個地區(qū)如HADBA、ABU SALIM、 GARGARESH、 A’’ARADA不斷出現(xiàn)激烈的交火。過渡委武裝之間的內訌仍在持續(xù),在市中心,為爭奪兩個銀行的控制權,過渡委武裝之間火并,很多人被打死。過渡委武裝之間還在爭奪23軍用機場的過程中互相殘殺。的黎波里過渡委軍事委員會的副領導人辭職返回愛爾蘭的家去了。過渡委武裝各自為政混亂不堪,除了擄掠,有些過渡委武裝指揮官還將本該發(fā)給手下的錢卷跑消失。過渡委武裝聲稱發(fā)現(xiàn)了埋藏于地下的武器地點的地圖,將一些公寓和住宅的居民趕走搗毀建筑進行挖掘。直接,綠色廣場已有三起自殺爆炸事件,但的黎波里這些混亂的情況幾乎很少被主流媒體報道。
   綠色抵抗武裝稱,他們今天奪取了的黎波里一個最大的軍用機場,并且有一股200余人的武裝曾沖入綠色廣場并在那里停留很很長一段時間。
  
   拜尼瓦利德綠色抵抗武裝于11日再次在機場附近擊敗企圖進攻機場的過渡委武裝,打死60余名過渡委武裝。
  
   班加西很多人都認為,這不是場革命,它給利比亞人帶來的只是死亡和殺戮。人們的態(tài)度正在轉變,人們正在團結和準備。

10月12日
今天主流媒體關于利比亞的新聞頭條自然是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四子穆塔西姆的被俘。可惜,仍是老套,跟以前一樣,沒圖沒視頻,有的只是過渡委的說法,而且按照BBC的報道,過渡委的不同人有不同的說法。當這個“新聞”迅速掃便全世界大媒體的時候,綠色抵抗武裝聲稱,這是為了消磨仍在戰(zhàn)斗的蘇特爾綠色武裝的抵抗意志的宣傳伎倆,因為在消息傳出后三個小時,穆塔西姆就在拜尼瓦利德的廣播上發(fā)聲了。同時,利比亞民眾國政府發(fā)言人穆薩易卜拉欣也通過阿爾及利亞ISP網(wǎng)站駁斥了穆塔西姆被俘的謠言。這是鏈接,有興趣可以去看看。(http://www.algeria-isp.com/actualites/politique-libye/201110-A6512/libye-moussa-ibrahim-confirme-que-arrestation-moatassem-kadhafi-est-canular-octobre-2011.html

10月12日在北約空中火力的支持下,過渡委武裝從城東側攻入蘇爾特市中心,進入了市中心的蘇爾特廣場,這是真的,半島的新聞畫面已經(jīng)滿世界飛了,但綠色過渡武裝仍然占據(jù)著城西和城南的濱海地區(qū),抵抗仍在進行,目前沒有進一步的消息。因為北約用電子手段屏蔽了蘇爾特的所有通訊。同時,作為世界上唯一傳遞利比亞綠色抵抗武裝聲音的敘利亞的AL RAAI電視臺也遭到了屏蔽,北約有足夠的力量來進行這種信息戰(zhàn)的較量。也就是AL RAAI電視臺不能發(fā)聲的同時,半島電視臺出現(xiàn)了現(xiàn)在全世界主流媒體上的畫面

有一點是肯定的,蘇爾特還沒陷落,戰(zhàn)斗仍在繼續(xù)。

10月13日

 蘇爾特綠色抵抗武裝并沒有因為昨日國際媒體的一片“解放”的喧囂和過渡委與媒體合唱的穆塔西姆被俘謠言而放棄戰(zhàn)斗。

        果然如所預料的,北約的大式的轟炸更加瘋狂和殘酷,這使推特網(wǎng)上許多人將北約在蘇爾特的轟炸比作中國很多人并不太了解的2006年美國在伊拉克的費盧杰所進行的大屠殺轟炸。因為同樣是因為主流媒體的掩蓋,使美國在“解放”伊拉克的戰(zhàn)爭中所進行的慘絕人寰的費盧杰大屠殺至今仍然沒有進入大眾視野。

        然而,即使有北約的瘋狂轟炸,蘇爾特綠色武裝仍然設法將過渡委武裝推到了前天的戰(zhàn)線水平。于是半島又宣布過渡委武裝撤退,于是轟炸又一次開始,誠如BBC的駐中東記者Wyre Davies在其推特上所說:“當一切努力都失敗后,那就把那個你想占領的地方徹底夷平,這就是過渡委目前在蘇爾特所想的。

        關于穆塔西姆被俘的消息,主流媒體再次自掌其臉,承認那是一個謊言。

        推崇戴高樂主義的法國保守派歷史學者JACQUES BORDE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表示,利比亞過渡委在的黎波里真正能控制的地區(qū)只有的黎波里的國際機場。即使在大本營班加西,也只能控制一半的地區(qū)。這是現(xiàn)實,但由于西方媒體的偏頗的傾向性報道,使人們都以為卡扎菲真的只剩下蘇爾特和拜尼瓦利德這兩個“最后”的堡壘。

        為利比亞提供的國際人道救援物資出現(xiàn)在鄰國突尼斯的黑市上,這說明什么?至今為止卡扎菲方?jīng)]有接到任何來自世界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救援物資,不僅如此,綠色抵抗武裝指責說,上個月,土耳其聲稱的給拜尼瓦利德城空投救援物資最后都是空投的北約特種兵。

        最后讓我用Wyre Davies五小時前在推特上的留言來結束今天的消息:已經(jīng)記不清是多少次,記者們宣布蘇爾特之戰(zhàn)明天會結束了——虛幻構想而已。還是讓我們等待觀望吧。

10月14日

10月14日是利比亞人們重要的一天,前一段時間被主流視而不見的卡扎菲號召利比亞人民10月14日起義的消息變?yōu)榱爽F(xiàn)實。先是前一天下午的黎波里一些地區(qū)出現(xiàn)大規(guī)模民眾揮舞著卡扎菲政府的綠色旗幟游行示威(下面的視頻鏈接就是13日下午的黎波里一個區(qū)的示威),但這些示威被過渡委武裝的地面射擊和北約的阿帕奇武裝直升飛機從空中向人群開火打死幾十人而被強力驅散。而后于13日清晨6時“零時行動”第一波開始,Wershafana部落幾乎全體武裝出動抵達的黎波里,包圍的黎波里的西面和南面的入口,以防的黎波里西面的過渡委武裝馳援。的黎波里市內,人們破壞過渡委武裝的車輛,襲擊過渡委武裝分子。在阿布薩利姆的一個過渡委指揮部被燒毀,一架直升機被擊落。許多綠色抵抗武裝人員攻擊了綠色廣場和巴布阿奇齊亞等地區(qū),的黎波里很多地區(qū)都插上了綠色旗幟。稍后,北約的武裝直升機在低空盤旋,激蕩形勢稍稍緩解,過渡委武裝慌亂的從各個地區(qū)向港口地區(qū)擁擠。第二波行動據(jù)稱起于當晚8時30分,200多過渡委武裝分子被擊斃,KHOMSA的過渡委武裝基地被摧毀。第三波9時30分開始,綠色抵抗武裝進攻過渡委成員所在的REXOS賓館和77軍營。整個的黎波里的出路除了海上,其他全部被封鎖。據(jù)報賈利勒已被北約接往停泊在海上的法國巡洋艦。消息太多無法詳述,截止目前,戰(zhàn)斗正在美國、法國、意大利大使館周圍激烈進行!

薩義夫卡扎菲在利比亞卡扎菲政府的El Mokawama電視臺講話,鼓勵利比亞人民行動起來趕走叛徒和北約侵略者。

同時利比亞卡扎菲政府呼吁利比亞人民離開過渡委武裝控制的地區(qū),以避免不必要的平民傷亡。同時向全國人民聲明,所有過渡委官員的辦公地點都是可以被焚燒和摧毀的合法攻擊目標。在一些城市,該聲明已經(jīng)得到響應。這些地區(qū)的過渡委代表已經(jīng)被迫逃離。,

蘇爾特,隨著被西方主流媒體打扮成“英雄”的過渡委武裝的真面目被逐步揭穿,甚至連路透社都不得不為了不失去所有的信譽而遮羞式地承認,蘇爾特的抵抗者是她的市民,是那些自己的親人死于北約和外國雇傭軍槍炮炸彈下蘇爾特平民百姓!
 
蘇爾特14日,過渡委武裝沒有象以往那樣在進入市區(qū)后得以“戰(zhàn)略撤退”出城,在今天的鉗式攻擊中,150多名過渡委武裝分子被打死,50余名被俘,同時繳獲20卡車武裝輜重。自蘇爾特圍城至今,已有10架北約武裝直升飛機被擊落。現(xiàn)在蘇爾特城完全在綠色抵抗武裝的掌控之下。另據(jù)未證實的消息,蘇爾特之圍已破。但這個消息需要最后確證。

綠色抵抗武裝已經(jīng)向人民提醒,鑒于過渡委目前的慘敗和混亂,他們將會故伎重演地聲稱卡扎菲被捉,目的無非是打擊利比亞人民的高昂士氣和摧毀人民的抵抗意志。所以,不要去相信那些騙子被他們蒙蔽。

10月15日

的黎波里很多地區(qū)仍有激烈交火。許多過渡委武裝分子遭槍擊,現(xiàn)在他們都換上平民服裝來避免遭到槍擊。

蘇爾特已解圍。由于蘇爾特平民的頑強抵抗,造成過渡委武裝大量傷亡,同時因為的黎波里綠色武裝的突入,過渡委不得不從包括蘇爾特在內的所有前線撤退。由于在蘇爾特的失敗,過渡委武裝用平民泄憤,他們處決了所有在蘇爾特城外沙漠中抓到的平民。RAAI電視臺編輯在與獨立記者MORRIS的電話通話中說,過渡委武裝分子沖入平民家中,屠殺整個家庭成員,然后揚長而去。他們殺害醫(yī)院中的傷員和被抓的蘇爾特市民。

卡扎菲的兒子哈米斯卡扎菲在作戰(zhàn)中犧牲,MORRIS兩次從與RAAI電視臺的電話中確證此事,RAAI方面堅持他們的消息是真的,并說,卡扎菲的兒子們不會被俘,任何關于他們被俘的消息都是假的,他們要么在戰(zhàn)斗,要么為保衛(wèi)他們的國家獻身,絕不會被俘。MORRIS說,RAAI是他相信并尊重的消息來源。但是MORRIS仍然覺著此事不能最后肯定,MORRIS在說到哈米斯的時候很傷心,在鏡頭前幾乎落淚。但因為在過去的一天里只有這一個消息來源,另一個否認此消息的是阿爾及利亞ISP網(wǎng)站援引‘七日新聞’的消息否認在這一說法。所以MORRIS希望這個消息有待進一步落實,并等待利比亞JAMAHIRIYAH政府的最后確證。

有大媒體終于承認了前些日子非主流的關于17名英國特種兵在蘇爾特被打死的網(wǎng)絡消息。

10月16日   

    當北約真正的野蠻慘劇在利比亞上演時,當初合謀制造利比亞戰(zhàn)爭的國際偽人權斗士們卻不再發(fā)聲了.
  
  綠色抵抗武裝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國際機場附近與過渡委武裝進行激戰(zhàn).北約的飛機飛在天上不知往哪里炸.過渡委武裝撤出一些的黎波里市中心地帶,以便于北約從空中轟炸那里的綠色抵抗者.目前在的黎波利是綠色抵抗武裝與北約的特種部隊及其被保護者過渡委武裝之間的交戰(zhàn).
  
  戰(zhàn)斗在拜尼瓦利德郊外進行,北約對城內沒有區(qū)分的瘋狂轟炸.北約和過渡委相互配合又在重演在蘇爾特的老套,北約先轟炸,炸出一個緩沖帶,然后過渡委武裝進入與綠色抵抗武裝接戰(zhàn),西方媒體及其傳聲筒在全世界宣揚過渡委武裝"進入",隨后過渡委武裝在遭遇慘重傷亡后再次"戰(zhàn)略"撤退.目前,過渡委武裝甚至城都沒進,西方主流媒體及其傳聲筒已經(jīng)開始宣揚他們的攻城的進展了.
  
  目前在蘇爾特,過渡委武裝已經(jīng)暫時沒有力量進攻了,但北約的轟炸仍然沒有停止,屠殺仍然在繼續(xù).
  
  現(xiàn)在主流媒體避免報道的黎波利和蘇爾特的情況,它們將全世界的注意力向拜尼瓦利德轉移,為的是掩蓋的黎波利的真實情況,一是他們不愿意承認失敗,因為他們的失敗將證明,他們面對的不是它們所謂的一小撮卡扎菲殘余武裝,而是真正的利比亞人民!同時,它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拜尼瓦利德的目的也是為了掩蓋他們在蘇爾特的屠殺罪行.

10月17日

目前,為保證希拉里訪問的黎波利有一個安全的區(qū)域,有近萬名北約地面部隊在的黎波利與綠色抵抗武裝交戰(zhàn).

的黎波利缺水,市民被告知,至少兩周沒有水供給。

與主流媒體的聲稱相反,拜尼瓦利德仍然在綠色抵抗武裝的控制下,
北約還在持續(xù)轟炸。

在蘇爾特圍城的過去的幾周里,過渡委武裝將150多名被抓的蘇爾特少年砍頭。國際紅十字會承認過渡委武裝折磨并殺害了所有他們抓住的蘇爾特平民。過渡委武裝進入一個蘇爾特建筑,那里有許多平民為躲避北約轟炸而躲藏在那里,有很多在轟炸中受傷的平民也在那里,過渡委武裝屠殺了那里所有的人。目前激烈但戰(zhàn)斗仍在蘇爾特城外的沙漠中進行。

在過去的幾天中,過渡委有近2600人被打死,4300人受傷,僅在蘇爾特港口就有1200被打死,680人負傷。6名指揮官被打死,其中包括最高戰(zhàn)地指揮官ALTEER HUSSEIN被綠色抵抗的狙擊手打死,
ALTEER HUSSEIN也是美國媒體CNN的消息來源。

米蘇拉塔的過渡委武裝已經(jīng)從蘇爾特前線移至拜尼瓦利德。

在拜尼瓦利德,過渡委武裝被誘入一個工業(yè)區(qū)埋伏圈,數(shù)百過渡委武裝分子被擊斃,其中包括過渡委武裝所有戰(zhàn)線的最高指揮官。與主流媒體的聲稱相反,拜尼瓦利德仍然在綠色抵抗武裝的控制下,在過渡委武裝的進攻失敗后,過渡委武裝逃出城外后,用遠距離炮火對拜尼瓦利德進行轟擊,同時北約也從空中進行持續(xù)轟炸。

附文3:血海民主:航母見死不救,難民船渴死餓死

據(jù)《杭州日報》
    漂流16天求援遭拒, 61位難民饑渴而死

    直升機現(xiàn)身 投下瓶裝水

    據(jù)報道,這艘難民船3月25日從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出發(fā),船上47人來自埃塞俄比亞,其余分別來自尼日利亞、加納和蘇丹等國;當中有20名婦女和兩個兒童,其中一人只有1歲。船長來自加納。

    船只目的地是距的黎波里180英里的意大利蘭佩杜薩島,然而小船起航18小時后,便在距的黎波里約60英里處出現(xiàn)問題。船上有人用衛(wèi)星電話通知身處羅馬的神父齊拉,他是一個難民權益組織的負責人。齊拉立即通知意大利海岸警衛(wèi)隊,要求營救。過了不久,一架寫有“army”的直升機在小船上空盤旋,機師投下瓶裝水和餅干,并讓難民保持在原位,直至救援船到達。然而,直升機飛走后,救援船卻一直沒有出現(xiàn)。

    舉孩子求救 航母拒施援

    等待數(shù)小時后,難民認定不會有人前來救援。當時只剩20公升燃油,船長稱目的地距離不遠,不用救援也可到達。但到3月27日時,船只迷失方向,燃料用盡,衛(wèi)星電話電池同樣用盡。4月2日后,小船漂流至一艘北約航母旁邊,絕望的難民以為可以得救。

    航母上飛出兩架戰(zhàn)機,在小船上空低飛;難民高舉兩個孩子示意,卻得不到救援。小船燃油耗盡無法靠近航母,繼續(xù)隨波漂流,眼睜睜看著航母愈駛愈遠。

    這一事件被英國《衛(wèi)報》揭發(fā)后,意大利海岸警衛(wèi)隊稱曾通知馬耳他前往搜救,馬耳他否認與事件有關;沒有一個國家承認派出這架直升機。至于拒絕施救的航母,英國《衛(wèi)報》翻查資料后確定是法國“戴高樂”號。法國海軍官員最初表示航母當時不在該水域,當記者出示有關證據(jù)時,官員立即拒絕置評。

    飲尿吃牙膏 尸體拋下海

    24歲的庫爾克來自埃塞俄比亞,因逃避家鄉(xiāng)種族沖突而登上小船。他靠飲自己的尿液解渴,又吃了兩支牙膏充饑;每天起來便發(fā)現(xiàn)又有人餓死,船上尸體愈來愈多,余下的人不得不將尸體拋下海。他說:“我們都不知自己是誰。我們不是在祈禱,便是走向死亡。”

    船上人雖然留下一小瓶水(來自直升機)給兩個孩子,他們的雙親早已撒手人寰,但幾天后,兩個孩子也相繼死去。4月中旬左右,小船被沖到利比亞米蘇拉塔附近城鎮(zhèn)茲利坦,當時船上只剩下11人生還。

附文4:IMF和世界銀行主導利比亞重建

破壞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利比亞的得與失
【加】 邁克爾•喬蘇多夫斯基 著 譚揚芳 譯
  在北約贊助的“基地”組織叛亂下,“這里沒有明天”。雖然一個“民主派”的反叛政府已重新構建,但是該國已被破壞。面對戰(zhàn)爭宣傳,利比亞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經(jīng)濟和社會成就,嚴重被歪曲:

  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有一個高標準的生活和維持健壯的人均每天3144卡路里的攝取量。自1980年以來,該國在公共衛(wèi)生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在2009年,嬰兒死亡率已從7%下降至1.9%。與此同時,平均預期壽命已從61歲上升至74歲。(糧農組織,羅馬,利比亞,國家概況)

  據(jù)毫無保留地支持北約的人道主義R2P授權的“改革左派”的部門:“整個利比亞,特別是在的黎波里,到處興高采烈。人們對正在開始的新生活興奮不已。仿佛他們的生活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重生,感覺這種重生正在徐徐啟幕。(現(xiàn)在民主網(wǎng)站,2011年9月14日)

  叛軍臨時充當“解放者”。恐怖分子充斥期間的基地組織的主要角色沒有被提及。

  破壞喚醒了“重生”?恐懼和社會絕望,無法計量的死亡和戰(zhàn)爭暴行。這些獨立媒體作了大量報道。

  沒有幸福……一個國家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已經(jīng)發(fā)生歷史性的逆轉。所取得的成就已被毀滅。

  北約的入侵和占領,標志著利比亞的生活水平的毀滅性的“重生”,這是被禁止說出的真相:整個國家動蕩不安、慘遭破壞,其人民被驅入貧困的深淵。

  北約轟炸的初衷就是要破壞該國的生活水平,衛(wèi)生基礎設施,學校和醫(yī)院,及其配水系統(tǒng)。然后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掌控下的捐助者和債權人幫助“重建”。 “自由市場”的絕對命令是確立一個西式“民主專政”的先決條件。

  大約9萬架次的襲擊,投放范圍內包括數(shù)以萬計的平民。住宅區(qū),政府大樓,供水和發(fā)電設施。(8140襲擊架次從2011年3月31日到9月5日,見2011年9月5日的《北約公報》。)

  整個國家已經(jīng)被包括涂鈾的彈藥在內的最先進的彈藥轟炸了。

  早在8月,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警告說,北約大規(guī)模地轟炸利比亞的水基礎設施“可能變成一個前所未有的衛(wèi)生防疫問題”(基督教保斯萊烏歐萊森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駐利比亞辦事處,2011年8月)。

  “戰(zhàn)爭有益于商業(yè)”。以國際金融機構為基礎,北約、五角大樓和華盛頓的密切配合,北約所破壞的將在“華盛頓共識”的指揮下由利比亞的西方債權人重建:

  “具體來說,世界銀行負責評估維修和恢復北約轟炸的水,能源和運輸部門的需求,同時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合作,以支持預算編制(緊縮措施)使其銀行業(yè)回到正常運轉狀態(tài)(利比亞中央銀行是第一批被炸毀的政府建筑物之一)。為利比亞青年人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已被列為國家面臨的迫切需要。”(世界銀行幫助利比亞重建和向公民提供基本服務)

  利比亞的發(fā)展成果

  無論個人如何看待穆阿邁爾•卡扎菲,在消除貧困,發(fā)展該國的衛(wèi)生和教育基礎設施上,后殖民時期利比亞政府發(fā)揮了關鍵作用。據(jù)意大利記者伊馮•去•維托(Yvonne de Vito),“不同于其他經(jīng)歷了革命的國家——利比亞被認為是非洲大陸的瑞士,非常富有,人民享受免費教育和免費醫(yī)療。婦女的境況也比其他阿拉伯國家要好。(《俄羅斯日報》,2011年8月25日)在一個標準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結構調整計劃(SAP)的背景下,利比亞的這些發(fā)展成就與大多數(shù)第三世界國家在西式“民主”和“治理”下所處現(xiàn)狀形成鮮明對比。

  公共醫(yī)療服務

  在北約的“人道主義干預”之前,利比亞的公共醫(yī)療服務是非洲最好的。 “醫(yī)療服務是由公共部門免費向所有公民提供,該國擁有在北非地區(qū)最高的識字率和教育入學率。政府大幅增加對衛(wèi)生服務的研發(fā)預算... (世衛(wèi)組織《利比亞國家簡介》)

  由糧食和農業(yè)組織(FAO)所確認,營養(yǎng)不良率低于5%,人均每天3144卡路里的熱量攝取量。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向其公民提供許多美國人都沒有的:免費的公共醫(yī)療,免費教育,正如世衛(wèi)組織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shù)據(jù)所證實的一樣。

  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出生時預期壽命為72.3歲(2009年),在發(fā)展中國家是最高的。2009年,5歲以下的死亡率從1991年的7.1%下降至1.4%

  2009年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基本信息

  總人口

  6 42萬出生時預期壽命

  75歲

  人口年增長率2.0%人均國內生產(chǎn)總值 16502美元

  0-14歲所占比例28%國內生產(chǎn)總值增長率 2.1%

  農村人口比例22%償債總額占國民總收入的百分比^... ---

  平均每名婦女生育2.6學齡兒童失學率 2%(1978)

  嬰兒死亡率1.7

  資料來源:教科文組織。利比亞國家概況

  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2009)

  出生時總預期壽命 72.3歲

  男性出生時預期壽命70.2歲

  女性在出生時預期壽命74.9歲

  新生兒體重過輕4.0%

  兒童體重過輕4.8%

  圍產(chǎn)期死亡率1.9%

  新生兒死亡率 11%

  嬰兒死亡率 1.4%

  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01%

  孕產(chǎn)婦死亡率0.23%

  來源:世衛(wèi)組織

  教育

  成人的識字率是大約89%,(2006年),(94%的男性和83%為女性)。99.9%的青年識字。(教科文組織2006年的數(shù)字,見教科文組織,《利比亞國家報告》)

  小學總入學率男孩女孩都是97%。(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表)http://stats.uis.unesco.org/unesco/TableViewer/document.aspx?ReportId=121&IF_Language=eng&BR_Country=4340&BR_Region=40525

  在利比亞的小學教師中見習教師比率大約17%(198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shù)據(jù)),74%的兒童小學畢業(yè)后就讀中學(198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shù)據(jù))。

  根據(jù)更多的近期數(shù)據(jù),中學毛入學率(GER)在2002年大約為108%。毛入學率指某學年度某級教育在校生數(shù)占相應學齡人口總數(shù)比例,不考慮學生的年齡大小。

  高等教育入學率(中學后,學院和大學),毛入學率(GER)在2002年為54%(男性52%,女性57%)(詳情請見網(wǎng)站http://stats.uis.unesco.org/unesco/TableViewer/document.aspx?ReportId=121&IF_Language=eng&BR_Country=4340&BR_Region=40525)

  就婦女權利方面,世界銀行的數(shù)據(jù)顯示出顯著的成就。“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內,利比亞實現(xiàn)普及小學教育,中學98%的毛入學率,46%為大專教育,在過去的十年中,在各級教育中女童的入學率上升12%。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女生人數(shù)超過男孩10%。”(世界銀行利比亞國家簡介)

  基本主食的價格控制

  由于聽信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自由市場”建議,大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取消了市場管制、價格控制和補貼,結果,基本食品價格飛漲。

  近年來,主要商品交易所的投機貿易導致基本食品和燃料價格狂飆。世界上少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還保持基本主食的價格控制體制,利比亞是其中之一。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在2011年4月的一份聲明中承認,基本主食的價格在過去一年中增加了36%。(參見佐利克,《世界銀行》)

  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建立了一個基本主食的價格管制制度,這維持到北約為首的戰(zhàn)爭開始。雖然在鄰國突尼斯和埃及的食品價格上漲刺激了社會動蕩和持不同政見者,但在利比亞的糧食補貼制度仍維持著。這些都是由幾個聯(lián)合國專門代理所證實的。

  實際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北約與華盛頓智囊團在聯(lián)系,協(xié)同工作。

  戰(zhàn)爭和全球化是密切相關的。

  導彈外交:戰(zhàn)爭作為一種推行“自由市場”的手段

  那些不愿意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jīng)濟醫(yī)藥”的糖衣炮彈的國家最終將成為一個R2P北約的人道主義行動的對象。

  似曾相識?在大英帝國,“槍船外交”是實施“自由貿易”的手段。 1850年10月5日,英國特使前往暹羅國(泰國的舊稱),詹姆斯•布魯克爵士向女皇陛下的政府提醒:“如果這些強加的自由貿易要求被拒絕,通過迅速破壞他們的湄南河的防御來實施武力,......暹羅可能領教了其長期以來的誘惑——其政府可能被改造,國王寶座更穩(wěn)固,與英格蘭在商業(yè)上的巨大重要性提升其國內的影響。”(The Mission of Sir James Brooke, quoted in M.L. Manich Jumsai, King Mongkut and Sir John Bowring, Chalermit, Bangkok, 1970, p. 23)

  今天我們把它稱為“政權更替”,和“導彈外交”,這勢必觸及聯(lián)合國主辦的“禁飛區(qū)”。

  世界銀行資助的“重建”戰(zhàn)爭蹂躪的國家方案,與北約的軍事規(guī)劃相協(xié)調。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制定之前的軍事行動的沖擊......

  利比亞的海外金融資產(chǎn)的凍結估計大約有150億美元,其中超過100億美元在北約國家。

  在戰(zhàn)爭之前,利比亞沒有債務。相反,R2P軍事干預的目的是把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變?yōu)橐粋€在華盛頓的布雷頓森林機構監(jiān)視下的負債累累的發(fā)展中國家。

  在盜竊了利比亞的石油財富并沒收其海外金融資產(chǎn)后,“捐助界”承諾將把(偷來的)錢借給利比亞的戰(zhàn)后“重建”的融資。簡直是一個辛辣的諷刺。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承諾提供一個進一步的350億美元的資金貸款給給“阿拉伯之春”的國家,并且正式承認利比亞的委員會作為一個合法的權力,為大量的國際放貸方開放可入權限,因為國家(利比亞)經(jīng)過6個月的戰(zhàn)爭要重建...

  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認可,對利比亞的過渡政府領導人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意味著國際開發(fā)銀行和世界銀行等的捐助者現(xiàn)在可以提供融資。

  世界各國領導人在巴黎商定,通過解凍數(shù)十億美元的凍結資產(chǎn)(贓款)通過貸款來幫助利比亞的臨時統(tǒng)治者恢復重要的服務和在結束42年專政的沖突過后的重建。

  由七個主要經(jīng)濟體加上俄羅斯集團的融資協(xié)議的目的是,在北非和中東地區(qū)的起義后,支持改革的努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贊助的結構調整)。

  此次融資主要是以貸款的形式,而不是直接贈款,并一半由八國集團提供和另一半由其他阿拉伯國家和不同的貸款機構和開發(fā)銀行提供。(金融郵報,2011年9月10日。)

  

  作者簡介:

  邁克爾•喬蘇多夫斯基(Michel Chossudovsky ,1946-)是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經(jīng)濟學教授(名譽)和全球化研究中心(CRG)主任。是一個備受贊譽的作家。主要著作有《貧窮的全球化和世界新秩序》(2003)、《美國的“反恐戰(zhàn)爭”》(2005)和《邁向世界戰(zhàn)爭有三個方案,核戰(zhàn)爭的危險》(2011)。曾在《中國和美國:西藏人權心理戰(zhàn)》一文中直言不諱地道出了美國支持海外西藏流亡份子的真實目的:“華盛頓意在利用人權進攻中國。”(2008)他的著作已用20多種語言出版。

附英文原文:

Destroying 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What Libya Had Achieved, What has been Destroyed

by Prof. Michel Chossudovsky

來源:Globalresearch.ca

Global Research, September 20, 2011

"There is no tomorrow" under a NATO sponsored Al Qaeda rebellion. 

While a  "pro-democracy" rebel government has been instated, the country has been destroye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war propaganda, Libya's economic and social achievements over the last thirty years, have been brutally reversed: 

The [Libyan Arab Jamahiriya] has had a high standard of living and a robust per capita daily caloric intake of 3144. The country has made strides in public health and, since 1980, child mortality rates have dropped from 70 per thousand live births to 19 in 2009. Life expectancy has risen from 61 to 74 years of age during the same span of years. (FAO, Rome, Libya, Country Profile,)

According to sectors of the "Progressive Left" which have endorsed NATO's R2P mandate:  "The mood across Libya, particularly in Tripoli, is absolutely —like there’s just a feeling of euphoria everywhere. People are incredibly excited about starting afresh. There’s a real sense of rebirth, a feeling that their lives are starting anew. (DemocracyNow.org, September 14, 2011 emphasis added)

The rebels are casually presented as "liberators". The central role of Al Qaeda affilated terrorists within rebel ranks is not mentioned.

"Starting afresh" in the wake of destruction? Fear and Social Despair, Countless Deaths and Atrocities, amply documented by the independent media.  

No euphoria.... A historical reversal in the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occurred. Th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erased.

The NATO invasion and occupation marks the ruinous "rebirth" of Libya's standard of living  That is the forbidden and unspoken truth:  an entire Nation has been destabilized and destroyed, its people driven into abysmal poverty.  

The objective of the NATO bombings from the outset was to destroy the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its health infrastructure, its schools and hospitals, its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then "rebuild" with the help of donors and creditors under the helm of the IMF and the World Bank.

The diktats of the "free market" are a precondition for the instatement of  a Western style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 

About nine thousand strike sorties, tens of thousands of strikes on civilian targets including residential areas, government buildings, water supply an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facilities. (See NATO Communique, September 5, 2011. 8140 strike sorties from March 31 to September 5, 2011)

An entire nation has been bombed with the most advanced ordnance, including uranium coated ammunition.

Already in August, UNICEF warned that extensive NATO bombing of Libya's water infrastructure "could turn into an unprecedented health epidemic “ (Christian Balslev-Olesen of UNICEF's Libya Office, August 2011).

Meanwhile investors and donors have positioned themselves. "War is Good for Business'. NATO, the Pentagon and the Washington base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FIs) operate in close coordination. What has been destroyed by NATO will be rebuilt, financed by Libya's external creditors under the helm of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Specifically, the [World] Bank has been asked to examine the need for repair and restoration of services in the water, energy and transport sectors [bombed by NATO] and,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to support budget preparation [austerity measures] and help the banking sector back on to its feet [The Libyan Central bank was one of the first government buildings to be bombed]. Employment generation for young Libyans has been added as an urgent need facing the country." (World Bank to Help Libya Rebuild and Deliver Essential Services to Citizens emphasis added)

Libya's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Whatever one's views regarding Moamar Gadaffi, the post-colonial Libyan government played a key role in eliminating poverty and developing the country's health and educational infrastructure. According to Italian Journalist Yvonne de Vito, "Differently from other countries that went through a revolution – Libya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Switzerland of the African continent and is very rich and schools are free for the people. Hospitals are free for the people. And the conditions for women are much better than in other Arab countries." (Russia Today, August 25, 2011)

These developments are in sharp contrast to what most Third World countries were able to "achieve" under Western style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a standard IMF-World Bank 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 (SAP).

Public Health Care

Public Health Care in Libya prior to NATO's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was the best in Africa. "Health care is [was] available to all citizens free of charge by the public sector. The country boasts the highest literacy and educational enrolment rates in North Africa. The Government is [was] substantially increasing the development budget for health services.... (WHO Libya Country Brief )

Confirmed by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undernourishment was less than 5 %, with a daily per capita calorie intake of 3144 calories. (FAO caloric intake figures indicate availability rather than consumption).

The Libyan Arab Jamahiriya provided to its citizens what is denied to many Americans: Free public health care, free education, as confirmed by WHO and UNESCO data.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was 72.3 years (2009), among the highes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Under 5 mortality rate per 1000 live births declined from 71 in 1991 to 14 in 2009 
(http://www.who.int/countryfocus/cooperation_strategy/ccsbrief_lby_en.pdf
 

Libyan Arab Jamahiriya General information
  2009  
Total population (000)
  6 420
Annu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 (%) ^
  2.0
Population 0-14 years (%)
  28
Rural population (%) ^
  22
Total fertility rate (births per woman) ^
  2.6
Infant mortality rate (0/00) ^
  17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years) ^
  75
GDP per capita (PPP) US$  ^
  16 502
GDP growth rate (%) ^
  2.1
Total debt service as a % of GNI ^
  ...
Children of primary school-age who are out of school  (%)
 (1978) 2
Source: UNESCO. Libya Country Profile


Libyan Arab Jamahiriya (2009)

Total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years)                  72.3
Mal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years)                  70.2
Femal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years)               74.9
Newborns with low birth weight (%)                  4.0
Children underweight (%)                                  4.8
Perinatal mortality rate per 1000 total births      19
Neonatal mortality rate                                     11.0
Infant mortality rate (per 1000 live births)         14.0
Under five mortality rate (per 1000 live births)  20.1
Maternal mortality ratio (per 10000 live births)  23

Source WHO http://www.emro.who.int/emrinfo/index.aspx?Ctry=liy  



Education

The adult literacy rate was of the order of 89%, (2009), (94% for males and 83% for females). 99.9% of youth are literate (UNESCO 2009 figures, See UNESCO, Libya Country Report)

Gross primary school enrolment ratio was 97% for boys and 97% for girls (2009) .
(see UNESCO tables at http://stats.uis.unesco.org/unesco/TableViewer/document.aspx?ReportId=121&IF_Language=eng&BR_Country=4340&BR_Region=40525

The pupil teacher ratio in Libya's primary schools was of the order of 17 (1983 UNESCO data), 74% of school children graduating from primary school were enrolled in secondary school (1983 UNESCO  data).

Based on more recent date, which confirms a marked increase in school enrolment, the Gross Enrolment Ratio (GER) in secondary schools was of the order of 108% in 2002. The GER is the number of pupils enrolled in a given level of education regardless of age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age group for that level of education.

For tertiary enrolment (postsecondary,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he Gross Enrolment Ratio (GER) was of the order of 54% in 2002 (52 for males, 57 for females).
(For further details see http://stats.uis.unesco.org/unesco/TableViewer/document.aspx?ReportId=121&IF_Language=eng&BR_Country=4340&BR_Region=40525

Women's Rights

With regard to Women's Rights, World Bank data point to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a relative short period of time, Libya achieved universal access for primary education, with 98% gross enrollment for secondary, and 46% for tertiary education. In the past decade, girls’ enrollment increased by 12% in all levels of education. In secondary and tertiary education, girls outnumbered boys by 10%." (World Bank Libya Country Brief, emphasis added)

Price Controls over Essential Food Staples

In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essential food prices have skyrocketed, as a result of market deregulation, the lifting of price controls and the eliminaiton of subsidies, under "free market" advice from the World Bank and the IMF.

In recent years, essential food and fuel prices have spiralled as a result of speculative trade on the major commodity exchanges.

Libya was one of the few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which maintained a system of price controls over essential food staples.

World Bank President Robert Zoellick acknowledged in an April 2011 statement that the price of essential food staples had increased by 36 percent in the course of the last year. See Robert Zoellick, World Bank 

The Libyan Arab Jamahiriya had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price controls over essential food staples, which was maintained until the onset of the NATO led war.

While rising food prices in neighbouring Tunisia and Egypt spearheaded social unrest and political dissent, the system of food subsidies in Libya was maintained. 

These are the facts confirmed by several UN specialised agencies.

"Missile Diplomacy" and "The Free Market"

War and Globalization are intiricately related.  The IMF and NATO work in tandem, in liason with the Washington think tanks.

The NATO operation purports to enforce the neoliberal economic agenda. Countries which are reluctant to accept the sugar coated bullets of IMF "economic medicine" will eventually be the object of a R2P NATO humanitarian operation.

Déjà Vu? Under the British Empire, "gun boat diplomacy" was a means to imposing "free trade". On October 5, 1850, England's Envoy to the Kingdom of Siam, Sir James Brooke recommended to Her Majesty's government that:

"should these just demands [to impose free trade] be refused, a force should be present, immediately to enforce them by the rapid destruction of the defenses of the [Chaopaya] river... Siam may be taught the lesson which it has long been tempting-- its Government may be remodelled, A better disposed king placed on the throne and an influence acquired in the country which will make it of immense commercial importance to England" (The Mission of Sir James Brooke, quoted in M.L. Manich Jumsai, King Mongkut and Sir John Bowring, Chalermit, Bangkok, 1970, p. 23)

Today we call it "Regime Change" and "Missile Diplomacy" which invariably takes the shape of a UN sponsored "No Fly Zone". Its objective is to impose the IMF's deadly "economic medicine" of austerity measures and privatization.  

The World Bank financed "reconstruction" programs of war torn countries are coordinated with US-NATO military planning. They are invariably formulated prior to onslaught of the military campaign...

Confiscating Libyan Financial Assets

Libya`s frozen overseas financial assets are estimated to be of the order of $150 billion, with NATO countries holding more than $100 billion. 

Prior to the war, Libya had no debts. In fact quite the opposite. It was a creditor nation investing in neighboring African countries.

The R2P military intervention is intended to spearhead the Libyan Arab Jamahiriya into the straightjacket of an indebted developing country, under the surveillance of the Washington based Bretton Woods institutions.  

In a bitter irony, after having stolen Libya's oil wealth and confiscated its overseas financial assets, the "donor community" has pledged to lend the (stolen) money back to finance Libya's post-war "reconstruction".   Libya is slated to join the ranks of indebted African countries which have driven into poverty by IMF and the World Bank since the onsalught of the debt crisis in the early 1980s:

The IMF promised a further $35-billion in funding [loans] to countries affected by Arab Spring uprisings and formally recognized Libya’s ruling interim council as a legitimate power, opening up access to a myriad of international lenders as the country [Libya] looks to rebuild after a six-month war.  ...

Getting IMF recognition is significant for Libya’s interim leaders as it mean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banks and donors such as the World Bank can now offer financing.

The Marseille talks came a few days after world leaders agreed in Paris to free up billions of dollars in frozen assets [stolen money] to help [through loans] Libya’s interim rulers restore vital services and rebuild after a conflict that ended a 42-year dictatorship.

The financing deal by the Group of Seven major economies plus Russia is aimed at supporting reform efforts [IMF sponsored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the wake of uprisings in North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The financing is mostly in the form of loans, rather than outright grants, and is provided half by G8 and Arab countries and half by various lenders and development banks. (Financial Post, September 10, 2011,

 http://www.truthseeker444.blogspot.com/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執(zhí)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tài)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4.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fā)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7.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8. 華東某地方農村調研總結
  9. 哪些人不敢承認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
  10. ?齡勞動者:延遲退休、社保困境與超齡壓?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qū)”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fā)現(xiàn)的時候已經(jīng)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chǎn)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兩個草包經(jīng)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0. “中國人喜歡解放軍嗎?”國外社媒上的國人留言,差點給我看哭了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shù)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fā)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chuàng)造人類歷史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斗,善于戰(zhàn)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x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