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法國、德國、西班牙是利比亞石油最大的四個出口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均參與了對卡扎菲的軍事打擊。對比潛在的巨大石油收益,聯軍戰斗機每小時1萬至2萬美元的飛行成本和彈藥價格可謂九牛一毛。觀察家們稱,親西方的臨時政府在利比亞上臺——石油利益、政治利益、軍事利益等將部分落入參戰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囊中。(3月23日《21世紀經濟報道》)
有人算過一筆賬,美國空軍20日第二次向利比亞防空系統發射了4枚“戰斧”巡航導彈,發射“戰斧”導彈的總數達到124枚。按照每枚“戰斧”價值約60萬美元計算,對利比亞的初期軍事行動花費達到接近7100萬美元。相對于90多億美元的利比亞石油產出而言,7100萬美元的導彈花費,絕對是一筆劃算的開支。
分析人士認為,西方借利比亞證實了空襲外交模式沒有過時。利比亞是一個試驗場。西方試圖在表明,盡管經歷了金融危機,我們手中的武器仍然管用。來自美國的“企業”號航母群、法國的“夏爾·戴高樂”號航空母艦和英、法、意、西、挪、丹五國的戰機高效配合,在科索沃戰爭后,再次證明了他們的軍事實力。
對于西方打擊利比亞,國內媒體的評論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觀點,有叫好的,也有反對的。叫好一方認為,西方此次打擊利比亞,不是為了石油,而是為了“道義”,他們發動的是“道義”之戰,并舉了不少例子加以證明。不過,他們也許忘了,戰爭的本質并非基于“道義”,發動戰爭的國家,多半總能找出“以利假仁”的借口。從表面上看,西方打擊利比亞是為了落實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實際上他們看重的還是石油利益。
以色列《國土報》3月21日發表文章稱,為什么西方不在幾十名平民被殺、軍隊繼續與平民沖突的也門干預呢?如果敘利亞政府繼續使用暴力手段驅散示威者,西方是否會向敘利亞發射“戰斧”導彈?無疑,選擇也門、敘利亞作為戰場并非出自“道義”這個原則,而是因為這些國家缺乏石油資源。
利比亞作為全球第12大產油國,對西方來說,才是真正具有誘惑力的。據有關數字顯示,利比亞石油產量占世界石油消費的1.8%,占石油輸出國組織產量的6%;超過85%出口歐洲,其余多為亞洲,美國只占5%。雖然產量少,但輕質低硫油對于歐洲意義重大。
更為重要的是,西方不可能允許地中海南岸存在一個時時卡住石油脖子的國家,更不必說歐洲的天然氣還卡在俄羅斯人的手里。從利比亞著手,歐洲要解決自己的未來石油儲備難題。在利比亞像中東、北非一些國家一樣出現動亂后,不管是在聯合國安理會、還是北約,西方都在為軍事干預利比亞進行積極準備,其目的昭然若揭。
法國的動機更為鮮明。在對利比亞開戰方面,法國打響“第一炮”,也是第一個承認利比亞反對派政權的合法性。法國這樣做,基于兩個因素:其一,地緣考慮。法國與利比亞只隔著地中海,很多法國政治家都將利比亞視為法國的“特殊國家”。其二,石油利益。法國此前承認反對派政權,更多是為法國石油公司進入利比亞“開路”,因為法國在利比亞經營的公司已從2008年的18家增至現在的32家,這些公司主要投資于能源領域。
在利比亞放棄殺傷性武器的研制后,近幾年來一些西方國家領導人紛紛與卡扎菲建立私人關系,特別是薩科奇在2007年競選法國總統期間還接受了卡扎菲的政治獻金。但為了利比亞的石油,也管不了這些了。當然,在戰爭結束,親西方的新政權上臺后,法國、英國等歐洲將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歐洲國家在利比亞的石油企業最多。美國也不例外,它能夠控制利比亞的新政府,最終也能控制利比亞的石油。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西方此次對利比亞大動干戈不過如此,除此之外,再多的解釋也是牽強附會的?;仡櫧鼛资陙砦鞣絽⑴c的中東、非洲戰爭中,為石油利益而戰的目的越來越明顯。實際上,戰爭與經濟發展存在一種復雜的辯證關系,石油決定戰爭,戰爭對石油起著反作用。參與對打擊利比亞,為西方國家獲取石油利益,擺脫當前自身的經濟危機創造了機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